鄭成功的臺灣收復歷程:背父救國,為國盡忠,不惜斷絕父子關係

2021-01-12 華姐談文化

鄭成功當年為什麼能收復臺灣,成為名極一時的大英雄呢?

有人說,是因為鄭成功本身是忠義之人,因此內心非常正派,所以在做事的時候又雷厲風行之氣魄。

明朝末年,福建地區有位最大的實力人物叫鄭芝龍。他有萬貫家產,商船百艘,經常往返南洋和福建。鄭芝龍有一個能文能武的英俊兒子叫鄭成功。鄭成功從小聰明好學,15歲考取秀才,讀書時聽到史可法的故事深受感動。

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鄭成功同父親去覲見,隆武帝一見鄭成功十分喜愛,封他為招討大將軍,並賜他國姓「朱」。

後來清軍入關南下,鄭芝龍投降了清軍,23歲的鄭成功給父親寫信,從此斷絕父子關係。

鄭成功來到廣東招兵買馬集合了3萬大軍。豎起兩面大旗在軍營前,一面大旗上寫「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另一面大旗上寫著「背父救國」。

一般來講,在儒學思想中,以文明禮儀為標準,將符合華夏禮儀的稱作是正統的華夏,而將其他不同種族則稱為蠻夷。

鄭成功在其十一歲之時就十分明確地對《春秋》大義的華夷之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闡述。在鄭成功心中,湯、武是華夏文明的建立者,而堯舜的揖讓之禮也是符合其文明和道德的。因此,無論是清兵入侵還是清朝的剃髮,其都認為是完全不符合華夏文明和道德禮儀的。

對於鄭成功來講,在深受儒學思想影響的基礎上,其對於父母的孝順是顯而易見的,在其母親重病之時,鄭成功兼程而歸,但是面對其父親對自己的勸降,鄭成功更是將忠義列為第一位,其認為在忠孝二者之間,忠是居於首位的。

其不僅堅持對明朝皇帝盡忠,更是斥責自己的父親拋棄君臣之義,不為民族奮鬥,甚至和父親決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反對清朝入侵的鬥爭中。

鄭成功多次與清軍交戰。一次,鄭成功率軍在崇明島登陸,連下瓜州、鎮江,並包圍了南京。這時,清軍趕到,猛烈反攻,鄭成功帶領軍隊撤出長江口來到舟山島。鄭成功意識到,要想長期抗清,必須要有自己的根據地,故決定渡海到臺灣,把臺灣島作為復明基地。

早在明朝時 臺灣就來了一夥荷蘭殖民主義者,他們不僅圈佔了大片土地,還用槍炮逼迫老百姓給他們建造兩座城,一座叫臺灣城,一座叫赤嵌城,兩城堡隔海相望,封鎖了通向臺灣的海面,城堡由荷蘭人把守,不許中國人出入。

鄭成功組建復明義軍後,下令禁止大陸商船到臺灣,不和荷蘭人做買賣,大陸商品不賣臺灣。

臺灣的荷蘭通事何斌來見鄭成功,倒身下拜:「臺灣百姓受荷蘭人欺凌多年,恨透了他們,請您救救臺灣百姓吧!」說著,他從懷中掏出親手繪製的臺灣地圖遞給鄭成功,並詳細說明臺灣水路變化和荷蘭人的設防軍隊駐地情況。

經過認真考慮鄭成功決定進攻臺灣。他先給在臺灣的荷蘭人寫信,嚴正聲明:臺灣是我中華領土,不容許外國人霸佔,我限你馬上撤走,還我領土!1661年,鄭成功率2.5萬人,乘船百艘向臺灣進發。4月1日船隊到達鹿耳門,大軍登陸上岸。鄭成功的軍隊,擊斃了貝爾和他指揮的荷蘭士兵,繳獲了許多槍炮。

荷蘭總督揆一見武力不能取勝,就派人見鄭成功,願出10萬兩白銀請鄭成功退兵,鄭成功嚴詞拒絕:「臺灣是我們先人的故土,你們必須立即撤走,只要還我土地,那些錢和珍寶你們可以拿走。」被困的荷蘭軍隊饑渴病傷,揆一無計可施,只好宣布投降。第二年最後一批荷蘭士兵撤走,臺灣完全被鄭成功收復。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命兒子留守廈門,自己帶軍隊開發臺灣,發展生產,為抗清復明做長遠準備。但因鄭成功長年在戰火中奔波,積勞成疾,收復臺灣不久病逝,死時才39歲。

鄭成功病故後,他兒子鄭經駐守臺灣,並控制福建沿海島嶼。至康熙帝統治期間,臺灣接受清政府的統治,大陸與臺灣重新歸於統一。

對古文掌握的不是很好的我們,在選擇《資治通鑑》時一定要精挑細選,有的版本過於簡單,翻譯出來的意思過於膚淺,粗製濫造,根本沒法看。我現在看的這套《資治通鑑》,是文白對照無刪減版,全套,這套書從50年代起,就組織文史學家進行整理、編輯,始終保持認真、嚴謹的作風,是非常適合普通讀者閱讀的版本,也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相關焦點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歷史那些事,鄭成功智逼荷蘭人,借惡劣天氣鼓舞人心
    鄭成功從小聰明好學,十五歲時就考取秀才。鄭成功到國子監讀書時,聽到關於史可法死守揚州抗清的故事,深受感動。後來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鄭成功跟著父親去朝見。隆武帝一見鄭成功,十分喜愛,就賜他國姓朱,並封他為招討大將軍。在當時,能夠姓皇家的姓是一種特殊的榮耀,因此國內外的許多人都尊敬地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後來清軍攻人了福建,鄭芝龍見大勢已去,投降了清朝。鄭成功那年二十三歲。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再沒有明朝皇室宗親被鄭氏集團擁立為帝?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弘光皇帝朱由崧冊封為南安伯,負責統領福建地區的軍隊,準備抵禦清軍的南下進攻。至於鄭成功,在此之前他就被父親鄭芝龍送往南京國子監求學,並正式拜錢謙益為師。可以說,此時的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都在為弘光政權效力。
  • 鄭成功收復臺灣,護我華夏國威,揚我炎黃之名
    今天,我們將為各位展現一位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揚我國威的驚天之舉。話說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北京城,明朝滅亡,清王朝正式入主中原。隨即發布剃髮易服之令,號稱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一時間,中原大地展開了一場"易俗"之爭,清兵到處見人就抓,抓到了立馬為其剃髮。敢有不從者,那是立馬人頭落地,血濺三尺。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早年曾去日本經商,明朝天啟年間,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到臺灣。明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歸降明朝,於是遷往福建任明防海遊擊,後積功至都督。何斌擬與好友楊天生、陳衷紀、李英等前往投奔,但因在去福建途中遭遇海盜李魁奇的襲擊,同行者皆死,只有何斌與李英得以逃脫,因此只好返回臺灣。當時,荷蘭人已經佔據了赤嵌(在今臺南市),何斌於是改信荷蘭人所信之教,學習荷蘭語,荷蘭人遂任何斌為通事。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此後,鄭成功控制範圍逐漸縮小,最後能控制廈門、金門等幾個孤城,鄭成功開始考慮收復臺灣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而這個時候,鄭成功的部隊任分散在臺灣各地屯田,在熱蘭遮城附近只有三千多人。這個時候如果讓巴達維亞的援軍進入了熱蘭遮城,那麼鄭成功就真的危險了。也許真的是上天的眷顧,荷蘭援軍抵達臺灣時,正趕上臺灣遭遇強颱風襲擊,荷蘭人的艦隊無法在熱蘭遮城附近登陸,只能到澎湖去躲雨,而且還有一艘軍艦在沿海擱淺了,人員都被鄭成功俘虜了。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說到底,收復臺灣是一件必須做的事,但何時做、以什麼方式做,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要不然,也不會任由荷蘭佔據38年。 可是1661年,世界變了,逼的鄭成功主動去收復臺灣。 不管他願不願意,這是唯一的路。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鄭成功認為,這艘戰艦有神明庇佑,所以在後來的戰爭中,每次都以這艘船為指揮艦。除了中軍艦之外,鄭成功海軍最先進的戰船就是「龍炮船」了。這種船上部署了當時最先進的火炮,在攻佔島嶼期間龍炮船提供了大部分火力。在這艘船的龍頭部分,有一尊享譽盛名的「紅衣大炮」,這種火炮的射程約為五公裡。在當時的海戰中,龍炮船的威力無船能比,是鄭成功船隊火力輸出的核心。
  • 【頭條】臺灣舉行慶祝鄭成功收復臺灣356周年祭典
    29日,就在這座雕像不遠處,專門供奉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裡熱鬧非凡,慶祝鄭成功收復臺灣356周年的祭典一早如期舉行。上午9點整,伴著現場演奏的民樂,來自臺灣、福建以及馬來西亞等地的鄭氏宗鄉會的近千名代表會聚一堂,共同祭拜這位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這項年度祭典至今已經舉行了54年。
  • 那些年大陸收復臺灣的坎坷歷程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那些年大陸收復臺灣的幾次坎坷歷程:第一次 荷蘭人侵佔臺灣38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而當時的中國,清廷入主中原,中國大陸地區基本上都已經佔領,只有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還有零星的殘餘明軍在抵抗,鄭成功就是其中的一支隊伍。 鄭成功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 他和鄭成功一樣收復了臺灣,卻很少為人所知,因他公報私仇嗎?
    鄭成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將領,曾經以無雙的謀略和勇氣從荷蘭人手中奪回了臺灣島,明朝滅亡後,他繼續拒守在臺灣抗清。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他都是民族英雄。諷刺的是,鄭成功有一個部將名叫施琅,背叛了他之後,又帶著清軍又從他手中收復臺灣。
  • 古代史: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
    但年僅22歲的鄭成功拒絕清朝的多方勸,毅然與父親決裂,遙尊在廣西的南明永曆帝(桂王),被封為延平郡王。他組織水師繼續抗清鬥爭,成為當時東南沿海地區的主要抗清領袖。1659年,鄭成功北伐南京,為清軍所敗,後退至福建廈門、金門一帶,繼續與強大的清軍對抗。
  • 鄭成功:曾做過海盜行徑,之後出兵收復臺灣,樹立民族英雄形象
    鄭成功在與清廷對抗的過程中,曾經採用了一些十分兇狠的手段去爭奪軍糧。鄭家軍以政府的名義大規模的向百姓徵收糧草,極大的加重了百姓的經濟負擔。而鄭家軍對待百姓也常會有一些小規模的燒殺搶掠。其次,其實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當時朱聿鍵死後,鄭成功開始避走金門。通過多種方式為自己募集兵力,而後帶領他們繼續抗清。
  • 鄭成功是怎麼死的?
    鄭成功收復臺灣,也是在鮮明的反清復明旗幟下採取的一項迂迴曲折、以退為進的非凡舉措。在金門料羅海濱的出師誓詞中,鄭成功明確說道:「本藩矢志恢復,念切中興。前者出師北伐,恨尺土之未得,既而舳艫南還,恐孤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等時,非為貪戀海外,苟延安樂……」鄭軍打敗荷軍收復臺灣,並非後人想像的那麼輕而易舉,畢竟,荷軍是一支有著大炮、槍械、艦艇等近代武器裝備的能徵善戰之隊伍。
  • 昔日「開臺第一人」鄭成功,仍活在人們心中,臺灣是大陸必不可分
    在17世紀初的時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佔領寶島臺灣的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直到後來荷蘭人的實力遠大於西班牙人時,他們成功將西班牙人所佔領臺灣的部分地區佔據,從此獨自佔領著臺灣,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將臺灣從荷蘭人手上收回。1624年,荷蘭人入侵臺灣,只可惜那時的明朝統治也是岌岌可危。算不上那種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可也是分身乏術。
  • 1661年,鄭成功如何收復臺灣
    後來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這類走私商人中的一個代表。5. 鄭芝龍鄭家原本只是福建泉州的普通百姓,鄭芝龍年少時比較好動,學習成績不太好,讀書這條路走不通,後來便到廣東去投奔他舅父黃程。黃程是位生意人,時常在澳門跑業務(葡萄牙人到來後,以澳門為海上貿易的中轉站,商船往來於印度、日本與馬六甲)。
  • 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此後,鄭成功控制範圍逐漸縮小,最後能控制廈門、金門等幾個孤城,鄭成功開始考慮收復臺灣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而這個時候,鄭成功的部隊任分散在臺灣各地屯田,在熱蘭遮城附近只有三千多人。這個時候如果讓巴達維亞的援軍進入了熱蘭遮城,那麼鄭成功就真的危險了。也許真的是上天的眷顧,荷蘭援軍抵達臺灣時,正趕上臺灣遭遇強颱風襲擊,荷蘭人的艦隊無法在熱蘭遮城附近登陸,只能到澎湖去躲雨,而且還有一艘軍艦在沿海擱淺了,人員都被鄭成功俘虜了。
  • 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什麼是出生在日本的中日混血?
    眾所周知,鄭成功是明末清初之時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收復臺灣的中華英雄。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他的母親田川松是地道的日本人,鄭成功本人也出生在日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明朝在隆慶帝之後逐步開放海禁,我國東南的不少百姓便出海討生活,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多年的打拼,鄭芝龍成為西太平洋上強大的海上貿易巨賈兼走私集團老大,算得上「海盜王」。當時日本在江戶幕府統治下實行「鎖國」,只允許中國、朝鮮、荷蘭與日本進行貿易。
  • 清代史: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趕荷蘭侵略者
    這時候他想要做的,就是如何收復臺灣。從親政開始他就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收復臺灣。作為一個帝王,他研究的最熟、吃的最透的,莫過於大清朝的版圖。他看過很多資料,對大清疆土的每一個角落都瞭若指掌。他知道一位合格的帝王,必須掌控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一個完整國家的領土必須要完整。其實,他早就想要展開行動,收復臺灣了。但是三藩之戰一打就打了八年,他實在是無暇顧及臺灣。
  • 慧說趣事|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沉著鎮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船把赫克託號圍住。鄭軍的戰船小,行動靈活。鄭成功號令一下,六十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託號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燒,把海面照得通紅。赫克託號漸漸沉沒下去,還有三艘荷蘭船一看形勢不妙,嚇得掉頭就逃。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兩座城裡不敢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