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當年為什麼能收復臺灣,成為名極一時的大英雄呢?
有人說,是因為鄭成功本身是忠義之人,因此內心非常正派,所以在做事的時候又雷厲風行之氣魄。
明朝末年,福建地區有位最大的實力人物叫鄭芝龍。他有萬貫家產,商船百艘,經常往返南洋和福建。鄭芝龍有一個能文能武的英俊兒子叫鄭成功。鄭成功從小聰明好學,15歲考取秀才,讀書時聽到史可法的故事深受感動。
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鄭成功同父親去覲見,隆武帝一見鄭成功十分喜愛,封他為招討大將軍,並賜他國姓「朱」。
後來清軍入關南下,鄭芝龍投降了清軍,23歲的鄭成功給父親寫信,從此斷絕父子關係。
鄭成功來到廣東招兵買馬集合了3萬大軍。豎起兩面大旗在軍營前,一面大旗上寫「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另一面大旗上寫著「背父救國」。
一般來講,在儒學思想中,以文明禮儀為標準,將符合華夏禮儀的稱作是正統的華夏,而將其他不同種族則稱為蠻夷。
鄭成功在其十一歲之時就十分明確地對《春秋》大義的華夷之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闡述。在鄭成功心中,湯、武是華夏文明的建立者,而堯舜的揖讓之禮也是符合其文明和道德的。因此,無論是清兵入侵還是清朝的剃髮,其都認為是完全不符合華夏文明和道德禮儀的。
對於鄭成功來講,在深受儒學思想影響的基礎上,其對於父母的孝順是顯而易見的,在其母親重病之時,鄭成功兼程而歸,但是面對其父親對自己的勸降,鄭成功更是將忠義列為第一位,其認為在忠孝二者之間,忠是居於首位的。
其不僅堅持對明朝皇帝盡忠,更是斥責自己的父親拋棄君臣之義,不為民族奮鬥,甚至和父親決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反對清朝入侵的鬥爭中。
鄭成功多次與清軍交戰。一次,鄭成功率軍在崇明島登陸,連下瓜州、鎮江,並包圍了南京。這時,清軍趕到,猛烈反攻,鄭成功帶領軍隊撤出長江口來到舟山島。鄭成功意識到,要想長期抗清,必須要有自己的根據地,故決定渡海到臺灣,把臺灣島作為復明基地。
早在明朝時 臺灣就來了一夥荷蘭殖民主義者,他們不僅圈佔了大片土地,還用槍炮逼迫老百姓給他們建造兩座城,一座叫臺灣城,一座叫赤嵌城,兩城堡隔海相望,封鎖了通向臺灣的海面,城堡由荷蘭人把守,不許中國人出入。
鄭成功組建復明義軍後,下令禁止大陸商船到臺灣,不和荷蘭人做買賣,大陸商品不賣臺灣。
臺灣的荷蘭通事何斌來見鄭成功,倒身下拜:「臺灣百姓受荷蘭人欺凌多年,恨透了他們,請您救救臺灣百姓吧!」說著,他從懷中掏出親手繪製的臺灣地圖遞給鄭成功,並詳細說明臺灣水路變化和荷蘭人的設防軍隊駐地情況。
經過認真考慮鄭成功決定進攻臺灣。他先給在臺灣的荷蘭人寫信,嚴正聲明:臺灣是我中華領土,不容許外國人霸佔,我限你馬上撤走,還我領土!1661年,鄭成功率2.5萬人,乘船百艘向臺灣進發。4月1日船隊到達鹿耳門,大軍登陸上岸。鄭成功的軍隊,擊斃了貝爾和他指揮的荷蘭士兵,繳獲了許多槍炮。
荷蘭總督揆一見武力不能取勝,就派人見鄭成功,願出10萬兩白銀請鄭成功退兵,鄭成功嚴詞拒絕:「臺灣是我們先人的故土,你們必須立即撤走,只要還我土地,那些錢和珍寶你們可以拿走。」被困的荷蘭軍隊饑渴病傷,揆一無計可施,只好宣布投降。第二年最後一批荷蘭士兵撤走,臺灣完全被鄭成功收復。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命兒子留守廈門,自己帶軍隊開發臺灣,發展生產,為抗清復明做長遠準備。但因鄭成功長年在戰火中奔波,積勞成疾,收復臺灣不久病逝,死時才39歲。
鄭成功病故後,他兒子鄭經駐守臺灣,並控制福建沿海島嶼。至康熙帝統治期間,臺灣接受清政府的統治,大陸與臺灣重新歸於統一。
對古文掌握的不是很好的我們,在選擇《資治通鑑》時一定要精挑細選,有的版本過於簡單,翻譯出來的意思過於膚淺,粗製濫造,根本沒法看。我現在看的這套《資治通鑑》,是文白對照無刪減版,全套,這套書從50年代起,就組織文史學家進行整理、編輯,始終保持認真、嚴謹的作風,是非常適合普通讀者閱讀的版本,也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