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鄭成功如何收復臺灣

2020-12-17 朝不慵午不倦

1.香料

1498年5月的一天,卡利卡特的王宮前面,站著一群風塵僕僕、滿臉戒備的葡萄牙人,為首的人名字叫達·伽馬,他自稱是國王派來的大使。

他們在等待覲見卡利卡特的國王,接待他們的官員問道:「你們要見國王,準備了什麼禮物呀?」達·伽馬命人將一些布匹、衣服、帽子、珊瑚、砂糖、黃油和蜂蜜擺在桌上,官員們一看,哄堂大笑。

「要見國王,好歹得準備一些黃金嘛,這點東西也好意思帶來!」

卡利卡特在今天印度的西南沿海,商貿很發達,那時候是一個半獨立的小王國。它每天接待著來自中東、亞洲各地的商人,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啥樣闊綽、豪奢的場面都見過,像這樣寒磣的大使卻不多見。

葡萄牙人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辯解道:「這只是我個人的小禮品而已,代表我們國家的重大禮品,要我下次到來,準備充足時,才能夠奉送。」

他們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經歷了將近一年的航程,數個月前幸運地繞過了非洲最南端那個終年迴蕩著暴風和巨浪的海角(它原本叫風暴角,後來被改名為好望角,讓人聽著開心一點),在肯亞碰到幾艘印度商船,從商船上聘請了嚮導,在嚮導的帶領下穿越印度洋,來到了卡利卡特。

這是一條歐洲人從未走過的航路——一條令人興奮、狂熱的生財之道。當時,東方的絲綢、瓷器、香辛料,源源不斷地通過陸路,或半陸半海,經阿拉伯商人、威尼斯商人之手,擊鼓傳花般地一層層售賣到歐洲。

其中香辛料在很長時期裡深受歐洲人的歡迎,當時人們生活條件惡劣,很少有新鮮的肉食,胡椒與香料是克服醃鹹肉難聞味道的利器,因此成為歐洲人熱捧的烹調佐料。香辛料只有在炎熱的氣候下才能夠種植,主要產地集中在東南亞一帶,例如印尼的香料群島。

這些香辛料在許多中間商之手,到達歐洲後,價格始必飛漲;因此,歐洲人日常琢磨著怎樣繞開這些中間商,搞點B2C,自己直接到東方廠家拿貨才行。現在,達·伽馬就快做到了。

達·伽馬最終見到了國王,儘管雙方語言不通,雞請鵝當翻譯同鴨講,但國王沒多介意,他讓葡萄牙人把帶來的貨物賣掉,把想要的香料買走。達·伽馬陰沉地點點頭,隨後數個月中,一邊等待季風,一邊購買香料。

一年多後,他的船隊回到了裡斯本——大半的水手死於壞血病,減員嚴重沿途只好拋棄掉3艘船中的一艘。儘管如此,他們帶回的香料還是讓他們大賺了一筆。而比大賺一筆更激動人心的,是他打通的這一道航路,今後無疑將帶來滾滾財源。

2. 禮物

達·伽馬第二次來到卡利卡特,率領的是一支20艘船組成的船隊,船上裝備著火槍、大炮。他們在卡利卡特的港口之外截住一條從麥加朝聖回來的船,把它洗劫一空,然後放火將船燒掉,冷酷地看著船上的人(不少是婦女和兒童)葬身火海。

船隊來到卡利卡特的岸邊,進行了一通猛烈的轟擊,將沿岸的建築夷為平地。卡利卡特的船隊出來迎戰,但被火炮轟走。中國的火藥傳到歐洲已有相當的時間,歐洲人邊實踐邊改進,使之成為殺人放火的利器。到這個時候,他們的火炮已經可以把東方人嚇個半死。

達·伽馬的船隊在印度洋遊弋了數個月,不停地劫掠路過的船隻。第二年,它們滿載著戰利品返回裡斯本,在自掏腰包支付了船隊的費用後,仍然獲得了巨額的利潤,再次讓國王亮起了大拇指。

葡萄牙人搶上了癮,頻頻出擊,從此成為印度洋、東南亞一帶海域的小霸王。他們搶佔了航線上一些關鍵的據點,如馬六甲,印度的果阿,把當地人轟走後,自己建立起要塞,豎立起大炮。

有了這些要塞,就可以四處收保護費。過往的商船,必須攜帶葡萄牙人所頒發的「許可證」,向葡萄牙人交錢。不辦證不交錢的船被逮到,就把貨物沒收,把不聽話的人丟進海裡餵鯊魚。

葡萄牙人就是在這段時期跑到澳門來的。不過,他們在大明前面,還是吃了一點癟。1513年,一些葡萄牙人跑到廣州,賄賂廣東官員,讓他們帶去北京見皇帝,想跟大明做生意。但大明擺擺手,葡萄牙是哪裡的土蕃?沒資格向我們大明進貢。皇帝後來又聽說這些人在馬六甲燒殺擄掠,做盡了壞事,就把為首的一個關進牢裡,其他的人都給趕走了。

葡萄牙人見談判不成,便開著戰艦到珠江口,直接下手搶劫。大明水師出動,在香港的屯門一帶把他們揍了一頓。葡萄牙人逃之夭夭,但仍然不甘罷休,一直逗留在中國沿海做走私生意——香料和胡椒在中國也很受歡迎,而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在全世界都有很好的銷路,因此走私生意有豐厚的利潤。

屯門海戰

1553年,他們又賄賂了一名廣東官員,藉口說船沉了,要晾曬貨物,請求讓他們在澳門登岸。上岸以後就起灶造屋,賴著不走了。葡萄牙人一賴就是數百年,因為表現還算良好,明朝慢慢也就默許了。鴉片戰爭以後,眼瞧著大清好欺負,才學著英國人跟大清籤訂租約,把澳門變成他們的殖民地。

3.荷蘭人

葡萄牙人在東南亞,大約橫行了100年。17世紀初,荷蘭(實際上是尼德蘭,但荷比盧三國一會兒分一會兒合,一會兒有一會兒沒的,敘述方便,就稱荷蘭吧)從西班牙手上獨立出來,並迅速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荷蘭地勢很低,種不了地,只能從事商業。他們手頭有錢,又擅長造船,做的都是海上的生意,人稱「海上馬車夫」。葡萄牙人在亞洲做這麼大的生意,他們也想湊湊熱鬧。

1595年,4艘荷蘭船,滿載著貨物和槍炮,循著葡萄牙人的線路,繞過好望角,跑到印尼買賣香料。他們花了整整三年時間才回到荷蘭,一路上三分之二的船員掛掉了,還有一艘船沉了,但是一清點,仍然賺了不少錢。

荷蘭商人一看,媽也,風口上的豬果然能飛。從此以後,荷蘭船隊前僕後繼,密集地湧向亞洲去搶葡萄牙人嘴邊的肉吃。後來,為了增強競爭力,減少內耗,他們把所有到東方去的船隊合併起來,成立了荷屬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有很大的自主權限,它可以組建軍隊,任免官員,可以對一個國家宣戰,可以籤訂和約,甚至可以發行貨幣。不論它要做什麼,都不用向荷蘭政府匯報,只要給政府分紅就可以了——它實際上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移動的海洋帝國。後來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同樣如此。

葡萄牙人到亞洲來的時候流氓十足,荷蘭人就更狠了。他們轟走了香料群島上的葡萄牙人,接著又從英國人手裡搶來雅加達(命名為巴達維亞,意思是「荷蘭」),在雅加達建立了總部。然後,他們抓捕當地人,逼迫他們當奴隸,種香料,誰敢抵抗就殺誰。他們把一些海島上的村莊和森林燒掉,全部用來種香料。一些海島上的人被他們殺光,就成無人島。因此,荷蘭的總督科恩,便得到了一個「班達屠夫」的綽號。

葡萄牙國小人稀,又不太會經營,在荷蘭人的擠壓下,慢慢讓出了小霸王的地位。他們被從日本趕走,他們的馬六甲要塞被荷蘭人攻佔,活動的通路被切斷,香料生意的壟斷權落到了荷蘭人手裡。

荷蘭人在亞洲活動,怎能繞得開中國?他們從一開始就認為要用武力才能敲得開中國的大門,於是,頻頻侵入福建沿海,搶劫商船,焚毀村莊,抓走中國人到東南亞當奴隸。

這時候的明朝已走到風燭殘年,內憂外患,虛弱不堪,無力應對侵擾,地方官員對荷蘭人的暴行選擇了睜隻眼閉隻眼。對他們來說,這種時候跟荷蘭人起爭端對自己沒什麼好處,搞不好朝廷還會不高興,反正那些百姓是因為違反了海禁政策,才受到侵害的,沒必要為他們出頭。

1624年,荷蘭人入侵了臺灣,在臺灣南部建立起了殖民和貿易據點。

4.海禁

宋元兩朝都會派官兵到臺灣,但明朝卻對臺灣不管不問。荷蘭人的入侵,沒有遇到官方力量的抵抗。

從朱元璋開始,明朝實行海禁政策,規定百姓「片板不得入海」。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十分繁榮,但朱元璋不喜歡。也許他覺得讓百姓跑到海外做生意,學精了不好管。也許是因為當年跟他爭做皇帝的人就是從海上出逃的。又也許是因為恰好當時沿海鬧倭寇,令朱元璋對海洋心生惡感。不管怎樣,反正朕就是不讓出海做生意,誰敢出海就砍誰的腦袋。

朱元璋確實管得寬,他認為元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管得太鬆了,所以他啥事都要管,連百姓怎樣穿褲子都要用法律仔細地規定下來。他相信嚴管才能讓百姓安分守己,他們朱家的江山才能夠永葆——他規定了朱家子孫不得從事任何職業,只負責生孩子,每生多一個孩子就可以從朝廷領多一份固定津貼。到了明朝末年,朱家的子孫數量竟達到數十萬之多。

但貿易是客觀的需求,並不是禁就能夠禁得掉的。中國人想要香料,外國人想要絲綢與瓷器。只要需求在,利潤足夠高,總會有商人設法把業務跑起來。官方通過朝貢這種賠本買賣來獲得海外的商品,民間則只有借膽大包天的走私商人之手,來與外界互通有無。

這些走私商人大多是英勇彪悍之輩,敢於衝破朱家的禁令,無意中成為那個時代中國參與大時代進程的一股力量。後來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這類走私商人中的一個代表。

5. 鄭芝龍

鄭家原本只是福建泉州的普通百姓,鄭芝龍年少時比較好動,學習成績不太好,讀書這條路走不通,後來便到廣東去投奔他舅父黃程。黃程是位生意人,時常在澳門跑業務(葡萄牙人到來後,以澳門為海上貿易的中轉站,商船往來於印度、日本與馬六甲)。鄭芝龍跟著舅父做生意,後來機緣巧合,替舅父運送貨物去日本時,結識了大商人李旦。

李旦也是一名走私商人,僑居在日本,往來於日本、中國和東南亞之間,手上有很多條船,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當時有不少中國商人由於在國內難有容身之地,因而僑居在日本。

鄭芝龍頭腦很靈活,很得李旦賞識,他在李旦手下混得風生水起。後來在日本結婚,生下了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有一半是日本血統。幾年之後,李旦意外病逝,他的事業被鄭芝龍繼承下來。鄭芝龍比李旦更善於經營,在他手下,他們的規模迅速擴張,從幾十艘船增加到頂峰時三千艘,形成一支縱橫東海的亦商亦盜的強大武裝力量。明朝幾度想清剿他,但都被他反剿了。

到這個時候,鄭氏集團實際上和東印度公司有點相似,只是一家上市一家沒上市,一家有國家力量做後盾,一家是孤魂野鬼。

鄭芝龍事業做大之後,又做了幾件大事:

經營臺灣。他在臺灣建立了貿易據點,從大陸吸引百姓移民過去,這也為後來鄭成功收復臺灣打下了基礎。

料羅灣大捷。1633年,鄭芝龍出動150艘戰船,出擊侵略廈門的荷蘭人,雙方在料羅灣爆發一場海戰。鄭芝龍率領的明軍取得了勝利。這一仗本質上是為了貿易而打了,打贏仗是為了與荷蘭人建立起東亞的貿易秩序。

接受招安。料羅灣海戰之前,鄭芝龍便接受了明朝的招安。他認為只有背靠官方的力量,才能夠長久生存。招安之後的鄭芝龍如虎添翼,先是收拾掉海洋上的其他競爭對手,接著是料羅灣大捷,一手包攬東南沿海的對外貿易,實際上成為地方的土皇帝,東印度公司都要向他「朝貢」。

正在鄭氏集團走向頂峰的時刻,李自成攻破了北京,滿清鐵騎也殺入山海關,一路南下。老朱家愛生孩子的好處,這時候就顯出來了。北邊崇禎皇帝一死,南邊無數個皇帝就冒了出來,什麼魯王、靖王、益王、潞王、唐王……多得數不過來,還沒跟滿清怎麼地,自己就先打成一團,然後被一個個端掉。鄭芝龍這時候擁立了一個唐王,偏安於福建一帶。

鄭芝龍當然不是明朝的死忠,這只是商人的一筆嘗試性的投資。萬一唐王逆襲成功,那可就賺大了。當然,鄭芝龍也很快覺察到勢頭不妙,於是果斷拋棄了唐王,準備投降清朝。

這個時候,年輕的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的想法出現了分歧。

6.收復臺灣

鄭芝龍有過一次投降明朝的經驗,在他看來,自己手握重兵,樹大根深,滿清需要他。因此應利用籌碼迅速與滿清達成一致,以後日子照樣可以過得滋潤。如果與滿清對抗,把本錢打光,那就死定了。

鄭成功的看法與他相反,現在手握重兵,還有機會為生存而戰。一旦歸降,就如魚離開了水,只能任人宰割了。

父子意見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最終分道揚鑣。鄭芝龍選擇投降,被送去北京。結果,如鄭成功所料,他被軟禁後殺害,在福建的家人更是慘遭清兵侮辱。鄭成收拾殘部,堅持與滿清對抗。從1647年到1661年,鄭家軍活躍在廣東、福建到浙江沿海一帶打遊擊。清庭無法剿滅他,但他也無法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

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打南京失利,損失慘重,生存狀態岌岌可危。他深感需要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作為生存的基本盤。他很自然地考慮到臺灣,海峽是天然的防線,而他們鄭家又曾在臺灣經營過,日常到島上做生意。

這時候臺灣仍控制在荷蘭人手裡,鄭成功決定將它奪過來。1661年4月8日,他率領數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橫渡海峽。他們在半途遇上惡劣的風暴,只得到澎湖躲避。29日夜間,鄭成功見風勢有所轉變,決定不再等等,立即冒險進軍,因為他們對天氣的狀況準備不足,糧草幾乎快要耗盡了。

荷蘭人雖然知道鄭成功要來攻打,但沒想到鄭軍會在這麼惡劣的天氣中行軍,因此猝不及防,鄭家軍順利登陸。登陸之後,鄭成功派人給荷蘭總督揆一送去書信,給他們下了逐客令: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

然而揆一見信後,並不打算收拾細軟跑路,荷蘭人來到亞洲這麼多年,多數時候都是橫著走,當然不會輕易認慫。

揆一判斷鄭定剛登陸,準備未足,決定主動出擊。他派一支200多人的火槍隊去襲擊鄭軍,同時派出幾艘炮艦從水路作為掩護。結果,鄭軍作戰十分勇猛,超出荷蘭人的估計。揆一派出的炮艦,一艘被打沉,一艘被打殘,剩下的撒丫跑了。那支火槍隊,也遭到側面包抄。揆一連聲命令他們撤退,但荷蘭火槍手太過自信,覺得被包抄了也能打贏,所以就被全殲了。

鄭成功開始攻打荷蘭人佔據的熱蘭遮城,但這時候,鄭成功也過於輕敵,戰術出現問題,揆一組織了一陣反撲,把攻城的大炮破壞掉,然後退回去堅守,鄭軍接連攻城攻不進去,便把熱蘭遮城圍,一下子圍了七個多月。不過,圍城外的鄭軍,日子也不好過,一直為缺糧苦惱,跟土著也有不少衝突。

雅加達的東印度公司那邊派來了一支支援艦隊。巧合的是,這支艦隊快到臺灣時,同樣遇見了風暴,於是也跑去澎湖躲風。等他們躲完風,再開進臺灣時,原本散布在各地徵收糧草、準備未足的鄭軍這時候準備足了,把支援艦隊的船打沉了2艘,剩下的風勢不妙,就都跑掉了。

這時候,鄭成功從澳門拉來了幾十門新鑄的巨炮,加上一名投降的荷蘭軍官供出了城裡的布防情況。巨炮把拱衛熱蘭遮城的烏特利支堡轟成碎片,於是揆一就舉白旗投降了,荷蘭人撤離了臺灣。

7.結語

鄭成功收復臺灣,原本是想作為抗清的根據地。但在收復臺灣的當年,他就意外病逝了。說來巧合,他出生的那一年,荷蘭人入侵了臺灣;而臺灣一收回來,他就逝世了——似乎他天生的使命就是來完成這件大事。

鄭成功逝世後,鄭氏集團群龍無首,不久後就投降了清朝。滿清的皇帝,與朱家一樣採取海禁政府,不過倒是沒忘記派駐官兵到臺灣,保持領土的完整。

從明朝與葡萄牙、荷蘭的幾次交鋒來看,其實當時中西之間的差距並不明顯。比如武器裝備上,鄭家軍的船艦、火炮並不完成處於下風,明軍也從葡萄牙人、荷蘭人那裡引進過一些技術,比如「佛朗機炮」與「紅夷大炮」,一定程度上都是向葡萄牙人學習的成果。

遺憾的是,清朝閉關鎖國兩百年,自閉於歷史發展的快車道。1840年,英軍的炮艦來到珠江口時,清軍手上的火器,比起明末清初,幾乎沒有任何長進。

中國歷代統治者幾乎都厭惡商業貿易,在他們看來,商人到處流竄,手上又有錢,大大地不好。他們認為只有讓百姓一心一意種地,才有利於維持他們萬世不拔的基業——這是因為中國的地理條件,適宜農業生產,在農業文明時代取得的成功太大。有時候,階段一的成功,反而成為跨入階段二的障礙。

商業貿易天然地促進分工合作,而分工合作提升效率——這正是現代化的主要秘密。重農抑商的中國,在文明跨越的階段處於不利的地位。

從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荷蘭人、英國人,那個時代跑到亞洲、美洲、非洲去的,當然不是單純、良善的商人。他們既從事貿易,同時也是迎來的入侵者。他們入侵的同時,無意中傳播了世界另一端的文明,更是通過海洋,將世界各地的人們主動或被動地連接起來,使人類文明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推薦閱讀:秦國為何能夠逆襲

相關焦點

  • 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從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進攻臺灣開始,到1661年十二月二十日荷蘭統帥揆一正式遞交投降書,一千多荷蘭人硬是在臺灣堅守了八個多月。面對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荷蘭人是依靠什麼力量堅守了八個月呢?此後,鄭成功控制範圍逐漸縮小,最後能控制廈門、金門等幾個孤城,鄭成功開始考慮收復臺灣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 鄭成功收復臺灣
    從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進攻臺灣開始,到1661年十二月二十日荷蘭統帥揆一正式遞交投降書,一千多荷蘭人硬是在臺灣堅守了八個多月。面對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荷蘭人是依靠什麼力量堅守了八個月呢?鄭家是明朝末年在東南亞地區佔據壟斷地位的海盜商人家族,靠壟斷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起家。
  •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公元1661年,時年三十七八歲的鄭成功率領士兵兩萬餘人,乘坐戰艦,以金門為出發點,一路乘風破浪,前往臺灣西南部——荷軍的主要據點。 然而我們也知道,荷軍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的洋槍洋炮可厲害著呢,況且他們已經在臺灣駐紮好一陣了,還建立了軍事據點,想要攻下他們絕非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的呢?他的行為又有怎樣重大的意義呢?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何斌本是鄭芝龍的舊部,極有愛國心,他對荷蘭殖民者欺負、屠殺臺灣同胞的種種罪行早就痛恨在心。這一次有機會回到廈門,見到鄭成功,當然願意將臺灣島內各方面的情況告訴鄭成功。於是,他將臺灣各方面情況,特別是荷蘭人在臺的兵力部署情況詳細地告訴了鄭成功,力勸鄭成功出兵收復這一塊本來是他父親開發、完全屬於中國人民的土地。 何斌臺後,繼續作荷蘭人通事,同時暗地裡用心觀察、探查地形。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一、 1661年初,鄭成功很惆悵。 他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怎樣收復臺灣? 在後人的理解中,這是一個不用想的問題。荷蘭人佔據了美麗的寶島,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責無旁貸。 不打不是中國人!
  • 清代史: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趕荷蘭侵略者
    這時候他想要做的,就是如何收復臺灣。從親政開始他就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收復臺灣。作為一個帝王,他研究的最熟、吃的最透的,莫過於大清朝的版圖。他看過很多資料,對大清疆土的每一個角落都瞭若指掌。他知道一位合格的帝王,必須掌控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一個完整國家的領土必須要完整。其實,他早就想要展開行動,收復臺灣了。但是三藩之戰一打就打了八年,他實在是無暇顧及臺灣。
  •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座城池久攻不下,俘虜上前說:「我有辦法」
    臺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但是臺灣卻數次被外敵侵佔,又數次被收回,在歷次的收復臺灣戰爭中,尤以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振奮人心。公元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率軍進攻荷蘭在臺灣修建的熱蘭遮城,大破荷蘭軍隊,同年2月1日,荷蘭臺灣總督揆一無奈之下,籤署投降協議,並率領全體荷蘭人撤離臺灣。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何收復臺灣僅三個月就突然去世了?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兩萬五千人大軍打一千名荷蘭人為什麼需要八個月?
    鄭成功是明清之際的民族英雄,曾率軍趕走了荷蘭人,收復了臺灣。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什麼收復臺灣僅三個月便突然去世?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作為收復臺灣的中國英雄,鄭成功為什麼會有一半日本血統?
    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國姓爺」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的手中收復了我國寶島臺灣。因此鄭成功也被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共同尊為民族英雄,如今臺灣島內依然保留了很多紀念鄭成功的廟宇。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的身上卻有一半的日本血統。
  • 鄭成功收復臺灣,創下冷兵器野戰最後奇蹟:弓箭戰勝來福槍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役中,曾創造了冷兵器陸戰史上的一個奇蹟:用弓箭戰勝了來福槍。1、收復臺灣前,鄭成功的部將為何畏戰1661年,註定會永載史冊的一年。正月,已為收復臺灣做好兵力集結的鄭成功,在廈門的中軍大營,召開了高級將領參加的戰役動員會。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再沒有明朝皇室宗親被鄭氏集團擁立為帝?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成功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兵渡海,趕走荷蘭侵略者,成功收復臺灣。可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同時,永曆皇帝朱由榔在緬甸的「咒水之難」之中被擒獲,並被緬甸國王莽白交給了吳三桂,至此南明永曆政權宣告覆亡。
  • 鄭成功和康熙能夠兩度收復臺灣,是因為兩人都使用了這一戰略!
    公元1661年,進攻南京失敗的鄭成功,為了保證部隊補給的穩定、尋找長期抗清的根據地,於是率領兩萬五千名兵將,從金門出發,乘風破浪渡過臺灣海峽攻擊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鄭成功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在臺灣海峽中東側的澎湖列島休整了幾天,隨後以最佳的狀態向盤踞在臺灣島的荷蘭人發起了猛烈進攻,成功收復臺灣。二十多年後的1683年,康熙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軍兩萬人進軍臺灣,在澎湖列島大敗鄭軍主力,隨後,施琅並未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率部隊在澎湖休整,張榜安民,並派人前往臺灣本島勸降。
  • 鄭成功的臺灣收復歷程:背父救國,為國盡忠,不惜斷絕父子關係
    鄭成功當年為什麼能收復臺灣,成為名極一時的大英雄呢?有人說,是因為鄭成功本身是忠義之人,因此內心非常正派,所以在做事的時候又雷厲風行之氣魄。明朝末年,福建地區有位最大的實力人物叫鄭芝龍。他有萬貫家產,商船百艘,經常往返南洋和福建。鄭芝龍有一個能文能武的英俊兒子叫鄭成功。鄭成功從小聰明好學,15歲考取秀才,讀書時聽到史可法的故事深受感動。
  • 鄭成功:曾做過海盜行徑,之後出兵收復臺灣,樹立民族英雄形象
    鄭芝龍後來到日本貿易,娶了日本名門望族出身的田川氏,而後1624年在日本九州西部的平戶藩生下了鄭成功。到了鄭成功6歲的時候,父親鄭芝龍被明朝招安了,於是便接鄭成功回國,1644年鄭成功被送到南京國子監讀書。
  • 看康熙大帝如何收復臺灣?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同年,鄭成功病死,他的兒子鄭經繼位。也是在這一年,康熙繼位。這一年康熙9歲,鄭經20歲。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鄭經病故,臺灣政局動蕩,康熙的機會來了。到了康熙二十年,康熙大帝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孩子,此時的康熙已經統一了中原大地,平定了三藩之亂。這一年,康熙當機立斷,決定收復臺灣。康熙決定選用施琅率軍出徵。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背景 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臺灣,但幾個月後因病去世了,使臺灣陷入內亂中。 臺灣民心所向 清王朝沒有趁鄭經軍事力量損壞重大之時派人收復臺灣,而是再次派出大臣和鄭經和談。但鄭經提出的歸降要求沒有得到康熙同意,所以,便再次和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