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軍事史上是十分罕見的:一群手持大刀弓箭的中國士兵,面對一群手持來福槍的侵略者,毫無懼色,搭弓射箭,一支支羽箭滿含著驚天憤怒發射出去,他們用血肉之軀抵擋著一排排射來的子彈,舉起大刀衝進侵略者的軍陣……
這不是故事!這是歷史。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役中,曾創造了冷兵器陸戰史上的一個奇蹟:用弓箭戰勝了來福槍。
1、收復臺灣前,鄭成功的部將為何畏戰
1661年,註定會永載史冊的一年。正月,已為收復臺灣做好兵力集結的鄭成功,在廈門的中軍大營,召開了高級將領參加的戰役動員會。會上,鄭成功首次表明收臺決心,內容大體如下——
兩年前就有人進言要收復臺灣,那裡田園萬頃,沃野千裡,能得到餉稅數十萬,島上練兵,收納流民,這是最佳之選。現在卻被紅夷(指荷蘭殖民侵略者)佔據,城裡有兵士上千人,攻打下來一如反掌……動員令發出後,卻引發多數將領反對。
多次途經臺灣,對島內情況熟悉的「宣毅後鎮」吳豪說,紅夷「炮臺利害」,加之「水土多病」,因此反對出兵收復臺灣。大將黃廷附和道「如吳豪所陳,紅毛炮火果有其名「,他認為士兵登陸作戰,必被炮火覆蓋,這等於把士兵的生命送到對方槍炮之下。
收復臺灣前,鄭成功的部將為何畏戰?一句話:畏懼紅夷的堅船利炮。
2、馬信、楊朝棟偏不信邪:我不信你沒弱點
眼看畏戰情緒將要蔓延,有人挺身而出。馬信,鄭成功手下驍勇善戰的猛將,因功獲封「建威伯」。馬信先挑明了收復臺灣的重要性,然後說:「信,北人也,委實不知」。我是北方人,對水戰不太清楚。隨後馬信說,雖然如此,但是我也能推理出如下道理——
「蜀有高山峻岭,尚可攀藤而上,卷氈而下;吳有鐵纜橫江,尚可用火燒斷。」前一句是說三國鄧艾陰平偷渡的故事,後一句是說三國東吳火燒赤壁的典故。舉兩個例子說明「紅毛雖桀黠,布置周密,豈無別計可破?」紅夷和他們的武器雖然牛,難道世上沒有能破解他們的?
馬信的反駁再次引發將領討論,仍未達成共識。參軍陳永華說,吳豪所言是親身經歷,不能說是錯的。以馬信所說,我們發兵後審勢度時,乘虛而動,這是為將之道。此時,「協理五軍戎政」楊朝棟站在馬信一邊,認為收復臺灣可行。鄭成功聽後,馬上拍板下達收復臺灣的指令。
為何楊朝棟一說,鄭成功馬上不再猶豫?這是因為此人本是鄭鴻逵的舊將,被鄭成功高看一眼。鄭鴻逵是誰?鄭成功的叔叔。其實,馬信、楊朝棟的心思都是一樣的,你紅夷的堅船利炮總有弱點,那麼我就專打你的弱點。
3、你打你的來福槍,我放我的竹杆箭
鄭成功收復臺灣,先要打下紅夷在海灘修建的熱蘭遮城堡。飯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點一點打。先是水師交戰,四艘荷蘭戰艦被鄭成功六十艘戰艦團團圍住。儘管武器處於劣勢,但是鄭成功的群狼戰術大獲成功,荷蘭旗艦赫克託號被擊沉,另三艘中彈逃離。
海戰結束,登陸灘頭被清除,陸戰開始了。荷軍上尉拔鬼仔率精兵240人出戰,他也許沒想到,跟剛剛結束的海戰相比,陸戰才是他們真正的噩夢。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就如同戰鬥還沒開始前,拔鬼仔一如繼往地自信——
「25個中國士兵的戰鬥力不如一名荷蘭兵。只要是中國人,沒有一個不是膽小的,國姓爺朱成功的士兵,只不過同可憐的韃靼人(指清軍)打過仗,還沒和我們較量過;一旦開戰,他們便會被打得落花流水,笑臉變成了一張張哭臉……」拔鬼仔的這番自信也是經驗之談。
但是在鄭軍搶灘登陸後,在名為「水線尾」的沙洲上,上演了冷熱兵器較力扳手腕的一幕:你打你的來福槍,我放我的竹杆箭。結局則大大出乎拔鬼仔的經驗,想必他事後一定會反思,自己當初的自信來自何處。
4、先鋒官何在?馬信出馬,熱兵器馬上變冷
狂妄的拔鬼仔,在舊日迷夢中沒有醒來時,他遇到了鄭成功的先鋒官,誰?馬信!按照慣例,主角上場前都要有個鋪墊:鄭軍的大將黃昭正面阻擊,軍陣由500名銃手攜帶連環熕 (gòng)組成;楊祥率500名藤牌手,從左翼發動了攻擊。
拔鬼仔率領的也是訓練有素的士兵,面對來勢兇猛的鄭軍,擺出「排槍陣」迎戰。 所謂排槍陣是以12名士兵為一排,前排打完蹲下填彈,後排12人接上,依次射擊,循環往復。按照拔鬼仔之前的作戰經驗,一排槍過後,中國人就應該做鳥獸散了。
但是拔鬼仔的士兵連放3排槍,鄭軍雖然倒下一片,但無人逃竄,而是繼續揮舞大刀長矛奮勇向前。肉身擋火彈,需要不怕死的勇氣,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難,畢竟人都怕死。危急時刻有人大呼:先鋒官何在?顯然,此時呼喊先鋒官,其實是在召喚敢死隊。
軍事史上罕見一幕出現了:馬信率領數百名弓箭手出馬,飛矢如蝗,「箭如驟雨」,迅速讓拔鬼仔的熱兵器變冷了,紅夷們丟掉來福槍抱頭鼠竄……見對方的排槍陣大亂,鄭軍將士舉起大刀衝殺向前,紅夷「上尉及部下118人戰死」。
最終,荷蘭人被分割包圍完敗,被迫籤署投降協議,全部撤離,鄭成功收復臺灣大獲全勝。
用弓箭戰勝來福槍的奇蹟,打出了中國人的骨氣和不怕死的精神,即使面對強敵和看似不可戰勝的強大武器,以血肉之軀和生命打開勝利的大門。值得一提的是,弓箭戰勝來福槍的奇蹟,也是冷兵器在歷史上創造的最後輝煌。
199年之後的一個9月的上午,在距北京通州八華裡的地方,晚清名將僧格林沁率領3萬士兵,同樣手持大刀弓箭,縱馬馳騁,「勇敢的鬥士」儘管「寸步不退",但在兩個時代的軍事對決中,他們完敗於英法聯軍的前膛燧發槍、滑膛炮。
這是冷兵器試圖戰勝熱兵器的最後一次掙扎。此後,"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導清朝,洋務運動也全面上位……弓箭戰勝來福槍,就這樣成為一個傳說。
參考文獻:《先王實錄》、《臺灣外紀》、《海上見聞錄》、《清史稿》,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