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鄭成功一樣收復了臺灣,卻很少為人所知,因他公報私仇嗎?

2020-12-18 海賊說歷史

鄭成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將領,曾經以無雙的謀略和勇氣從荷蘭人手中奪回了臺灣島,明朝滅亡後,他繼續拒守在臺灣抗清。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他都是民族英雄。

諷刺的是,鄭成功有一個部將名叫施琅,背叛了他之後,又帶著清軍又從他手中收復臺灣。為什麼鄭成功成了人人歌頌的民族英雄,施琅卻很少有人知道呢?

這就要從他們之間的恩怨說起了

施琅原本是鄭成功的一員非常得力的一名部將,因為一件小事而產生劇烈衝突,從而分道揚鑣。

公元1652年,施琅和鄭成功的關係逐漸惡化,處在非常微妙的關係中。施琅有個部下名叫曾德,他眼見施琅在被鄭成功不斷打壓,覺得跟著施琅前途渺茫,就選擇投向了大主公的懷抱,加入了鄭成功的麾下。這本無可厚非,各為前程嘛,但是施琅這個人信仰忠義,堅持認為背叛是不可饒恕的罪過。施琅就派人把曾德抓回來準備處死,鄭成功聽說施琅要殺害自己忠誠的部下,馬上派人下達指令說不準殺害曾德。施琅與鄭成功本就有矛盾,這種挖牆腳的事就是他幹的,施琅怎麼會聽呢?於是曾德還是被殺。曾德一死,二人之間最後一層窗戶紙也被捅破了。

在鄭成功眼裡,施琅不聽指示,擅自殺人,殺個人事小,影響威嚴事大。鄭成功心中大怒,傳令將施琅和他的家人全部抓起來,等候發落。施琅被捕後,他的部下們見大事不妙,就偷偷把他從獄中救出來,逃到大陸躲避追殺。鄭成功聽說施琅逃跑的消息,怒不可遏,馬上下令殺掉了施琅所有的家人,這就把施琅逼上了絕路。

施琅得知親人被殺,悲憤交加,他毅然選擇了投靠順治皇帝,想要依附於大清朝伺機為家人報仇。畢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鄭成功見到施琅投靠清朝,後悔萬分,他知道以施琅的才能,將來很有可能威脅到臺灣的領土。他曾經感嘆道:

楚國之禍,其在於胥矣

鄭成功覺得施琅的遭遇像極了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從結果來看,鄭成功的預言非常正確。

公元1683年,施琅奉康熙旨意攻打臺灣。澎湖灣上,施琅率領福建水師與鄭軍交火,鄭軍主將劉國軒不敵,大敗而歸,主力幾乎全部被殲滅。緊接著,大軍逼向臺灣本島,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此時的臺灣當政者)非常茫然,因為手裡已經沒有絲毫能夠抗衡施琅的軍隊,再三考慮之下,派使節到敵方陣營申請投降,希望施琅能夠顧及當年的情誼留自己一條活路。

施琅最終接受了鄭克塽的投降,實現了武統開始,和統結束的統一方針。

臺灣民眾聽說鄭家投降了,都非常害怕,擔心施琅會選擇藉機復仇,做出瘋狂的舉動。但是施琅並沒有這麼做,甚至也沒有傷害鄭成功的親孫子鄭克塽。施琅接受投降,派軍入臺之後,主動去祭祀昔日主公鄭成功的廟宇。在祭祀完成之後,施琅想到過去的種種,頓時泣不成聲,一個水軍大將在一眾官兵和百姓面前熱淚縱橫,是多麼失態的事情啊,興許是想到曾經並肩作戰的主公鄭成功,也許是想到了自己被無情殺害的家人,又或者是想到了自己這些年來的夙願終於達成。

我們沒辦法完全理解施琅當時的心情,也許有一天,經歷過了類似的事,才會懂吧!

施琅肯定了鄭氏父子對臺灣的功績,並且對臺灣的百姓秋毫無犯,也沒有傷害鄭克塽,眾人無不讚嘆施琅的胸懷之大,感嘆他能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公私恩怨,和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完全不同。

對此,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傅衣凌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嘆:

鄭成功和施琅收復臺灣,都是出於民族大義。施琅收復臺灣,並不是為了報一家之私仇。這正可以說明,施琅之於鄭成功,是同一事業的不樂意的合作者,施琅不自覺地成了鄭成功的繼承人。

對於鄭成功和施琅的關係,我想到了三句俗語:

1、道不同,不相與謀。2、冤冤相報何時了。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鄭成功和施琅都是民族英雄,他們拯救了臺灣,臺灣這個地方也成就了他們,中華民族永遠銘記這兩位英雄,不分先後!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關注@海賊說歷史,讓我們一起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所以,即便鄭家軍使用的是前朝的戰艦,這些船隻所採用的航海技術仍領先世界。據文獻記載,在這場收復臺灣的海戰中,鄭成功總共出動了兩萬多名精銳,以及四百艘戰艦。由於每一艘戰艦上都配備了火炮,所以,鄭家軍在進攻荷蘭城堡時極具優勢。在所有戰艦中,最出風頭的是鄭成功所乘坐的「中軍艦」。這艘戰船,是整個船隊的指揮核心。
  •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年後,為何突然死亡?原來和他兒子有關
    在眾多的反清反明運動中,臺灣復興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最為人所知。鄭成功不僅被中國人視為一代英雄,也受到日本大和人的高度尊重。鄭成功的父親鄭志龍是明末清初日本東南沿海海盜集團的頭目。作為威震天的大海盜,鄭志龍與日本等國交往頻繁。鄭成功的母親在鄭志龍在日本經商時就已為人所知,所以鄭成功實際上是中日混血兒。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此後,鄭成功控制範圍逐漸縮小,最後能控制廈門、金門等幾個孤城,鄭成功開始考慮收復臺灣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鄭成功的主要優勢就是他第一次進攻臺灣就率領了兩萬五千名士兵,大約是荷蘭人的十七倍,東南沿海還有十幾萬的援軍待命,在人數和綜合實力上佔據巨大優勢。鄭成功率軍來到臺灣,首先和荷蘭人的四艘軍艦在臺江遭遇。荷蘭人的四艘軍艦其實有戰鬥力的只有赫克託號和斯格拉弗蘭號,瑪利亞號是一艘快速帆船,速度比較快,但是戰鬥力不足,另一艘白鷺號則是一艘通訊船。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早年曾去日本經商,明朝天啟年間,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到臺灣。明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歸降明朝,於是遷往福建任明防海遊擊,後積功至都督。何斌擬與好友楊天生、陳衷紀、李英等前往投奔,但因在去福建途中遭遇海盜李魁奇的襲擊,同行者皆死,只有何斌與李英得以逃脫,因此只好返回臺灣。當時,荷蘭人已經佔據了赤嵌(在今臺南市),何斌於是改信荷蘭人所信之教,學習荷蘭語,荷蘭人遂任何斌為通事。
  •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然而我們也知道,荷軍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的洋槍洋炮可厲害著呢,況且他們已經在臺灣駐紮好一陣了,還建立了軍事據點,想要攻下他們絕非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的呢?他的行為又有怎樣重大的意義呢?
  • 鄭成功確實出生於日本,但他不是倭寇,收復臺灣的他是民族英雄!
    前幾日,看到一篇文章,一個文化名人說鄭成功其實是倭寇,本人喜愛明史,對倭寇有些了解,反覆思量下覺得這個說法雖有些根據,但卻不是很妥當,今天就撰文梳理一下。
  • 【頭條】臺灣舉行慶祝鄭成功收復臺灣356周年祭典
    29日,就在這座雕像不遠處,專門供奉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裡熱鬧非凡,慶祝鄭成功收復臺灣356周年的祭典一早如期舉行。上午9點整,伴著現場演奏的民樂,來自臺灣、福建以及馬來西亞等地的鄭氏宗鄉會的近千名代表會聚一堂,共同祭拜這位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這項年度祭典至今已經舉行了54年。
  • 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此後,鄭成功控制範圍逐漸縮小,最後能控制廈門、金門等幾個孤城,鄭成功開始考慮收復臺灣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鄭成功的主要優勢就是他第一次進攻臺灣就率領了兩萬五千名士兵,大約是荷蘭人的十七倍,東南沿海還有十幾萬的援軍待命,在人數和綜合實力上佔據巨大優勢。鄭成功率軍來到臺灣,首先和荷蘭人的四艘軍艦在臺江遭遇。荷蘭人的四艘軍艦其實有戰鬥力的只有赫克託號和斯格拉弗蘭號,瑪利亞號是一艘快速帆船,速度比較快,但是戰鬥力不足,另一艘白鷺號則是一艘通訊船。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何收復臺灣僅三個月就突然去世了?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什麼收復臺灣僅三個月便突然去世?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一、 1661年初,鄭成功很惆悵。 他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怎樣收復臺灣? 在後人的理解中,這是一個不用想的問題。荷蘭人佔據了美麗的寶島,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責無旁貸。 不打不是中國人!
  • 鄭成功收復臺灣,創下冷兵器野戰最後奇蹟:弓箭戰勝來福槍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役中,曾創造了冷兵器陸戰史上的一個奇蹟:用弓箭戰勝了來福槍。1、收復臺灣前,鄭成功的部將為何畏戰1661年,註定會永載史冊的一年。正月,已為收復臺灣做好兵力集結的鄭成功,在廈門的中軍大營,召開了高級將領參加的戰役動員會。
  • 鄭成功:曾做過海盜行徑,之後出兵收復臺灣,樹立民族英雄形象
    明末遺臣與清廷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明朝殘餘勢力所佔地盤與清軍所佔地盤相差懸殊也是事實。所以抗清的過程中,如果換做別人估計也得採取一些非常手段去徵糧,所以百姓會有很大的負擔也是歷史大勢所趨。世人並不會把這筆帳算到鄭成功的頭上。而且採取特殊手段徵糧是為戰爭,不是像海盜一樣為一己私慾,所以更不能把鄭成功與海盜劃等號。
  • 他才是第一個收復臺灣的中國人,比鄭成功要早近百年,卻不為人知
    可是,他少年時便「馳馬試劍,好兵略」,對習武興趣更濃,立志從戎。萬曆七年(1579)他參加鄉試,中武舉而補任河北昌平州千總,後因抗擊蒙古韃靼部落有功而升為廣寧中衛千總。他在三入澎臺收復臺灣後,萬曆四十七年(1619)於定海任上寫出他從戎紀實的傳記體文章《仗劍錄》。
  • 清代史: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趕荷蘭侵略者
    康熙也很想休息休息,他還不到三十,正是人生中的黃金時期,可以恣意享受生活。但是,他卻知道自己還不能休息,因為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這時候他想要做的,就是如何收復臺灣。從親政開始他就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收復臺灣。作為一個帝王,他研究的最熟、吃的最透的,莫過於大清朝的版圖。他看過很多資料,對大清疆土的每一個角落都瞭若指掌。
  • 1661年,鄭成功如何收復臺灣
    鄭芝龍事業做大之後,又做了幾件大事:經營臺灣。他在臺灣建立了貿易據點,從大陸吸引百姓移民過去,這也為後來鄭成功收復臺灣打下了基礎。料羅灣大捷。1633年,鄭芝龍出動150艘戰船,出擊侵略廈門的荷蘭人,雙方在料羅灣爆發一場海戰。
  • 鄭成功收復臺灣對如今的對臺方式有什麼借鑑意義,你怎麼看
    鄭成功收復臺灣!01:鄭家的發家史鄭芝龍從16世紀40年代起,我國臺灣等沿海島嶼「海盜」群起,他們有精良的戰船和武器,獨霸一方,是整個臺灣海島區域成為法外之地,孱弱的明朝根本無力管轄臺灣海峽之事。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軍攻入福建,隆武帝逃到汀州被俘死,至此南明小朝廷已經滅亡,鄭芝龍因貪戀田產富貴也降清。
  • 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什麼是出生在日本的中日混血?
    眾所周知,鄭成功是明末清初之時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收復臺灣的中華英雄。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他的母親田川松是地道的日本人,鄭成功本人也出生在日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明朝在隆慶帝之後逐步開放海禁,我國東南的不少百姓便出海討生活,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多年的打拼,鄭芝龍成為西太平洋上強大的海上貿易巨賈兼走私集團老大,算得上「海盜王」。當時日本在江戶幕府統治下實行「鎖國」,只允許中國、朝鮮、荷蘭與日本進行貿易。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慧說趣事|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沉著鎮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船把赫克託號圍住。鄭軍的戰船小,行動靈活。鄭成功號令一下,六十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託號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燒,把海面照得通紅。赫克託號漸漸沉沒下去,還有三艘荷蘭船一看形勢不妙,嚇得掉頭就逃。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兩座城裡不敢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