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將領,曾經以無雙的謀略和勇氣從荷蘭人手中奪回了臺灣島,明朝滅亡後,他繼續拒守在臺灣抗清。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他都是民族英雄。
諷刺的是,鄭成功有一個部將名叫施琅,背叛了他之後,又帶著清軍又從他手中收復臺灣。為什麼鄭成功成了人人歌頌的民族英雄,施琅卻很少有人知道呢?
這就要從他們之間的恩怨說起了
施琅原本是鄭成功的一員非常得力的一名部將,因為一件小事而產生劇烈衝突,從而分道揚鑣。
公元1652年,施琅和鄭成功的關係逐漸惡化,處在非常微妙的關係中。施琅有個部下名叫曾德,他眼見施琅在被鄭成功不斷打壓,覺得跟著施琅前途渺茫,就選擇投向了大主公的懷抱,加入了鄭成功的麾下。這本無可厚非,各為前程嘛,但是施琅這個人信仰忠義,堅持認為背叛是不可饒恕的罪過。施琅就派人把曾德抓回來準備處死,鄭成功聽說施琅要殺害自己忠誠的部下,馬上派人下達指令說不準殺害曾德。施琅與鄭成功本就有矛盾,這種挖牆腳的事就是他幹的,施琅怎麼會聽呢?於是曾德還是被殺。曾德一死,二人之間最後一層窗戶紙也被捅破了。
在鄭成功眼裡,施琅不聽指示,擅自殺人,殺個人事小,影響威嚴事大。鄭成功心中大怒,傳令將施琅和他的家人全部抓起來,等候發落。施琅被捕後,他的部下們見大事不妙,就偷偷把他從獄中救出來,逃到大陸躲避追殺。鄭成功聽說施琅逃跑的消息,怒不可遏,馬上下令殺掉了施琅所有的家人,這就把施琅逼上了絕路。
施琅得知親人被殺,悲憤交加,他毅然選擇了投靠順治皇帝,想要依附於大清朝伺機為家人報仇。畢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鄭成功見到施琅投靠清朝,後悔萬分,他知道以施琅的才能,將來很有可能威脅到臺灣的領土。他曾經感嘆道:
楚國之禍,其在於胥矣
鄭成功覺得施琅的遭遇像極了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從結果來看,鄭成功的預言非常正確。
公元1683年,施琅奉康熙旨意攻打臺灣。澎湖灣上,施琅率領福建水師與鄭軍交火,鄭軍主將劉國軒不敵,大敗而歸,主力幾乎全部被殲滅。緊接著,大軍逼向臺灣本島,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此時的臺灣當政者)非常茫然,因為手裡已經沒有絲毫能夠抗衡施琅的軍隊,再三考慮之下,派使節到敵方陣營申請投降,希望施琅能夠顧及當年的情誼留自己一條活路。
施琅最終接受了鄭克塽的投降,實現了武統開始,和統結束的統一方針。
臺灣民眾聽說鄭家投降了,都非常害怕,擔心施琅會選擇藉機復仇,做出瘋狂的舉動。但是施琅並沒有這麼做,甚至也沒有傷害鄭成功的親孫子鄭克塽。施琅接受投降,派軍入臺之後,主動去祭祀昔日主公鄭成功的廟宇。在祭祀完成之後,施琅想到過去的種種,頓時泣不成聲,一個水軍大將在一眾官兵和百姓面前熱淚縱橫,是多麼失態的事情啊,興許是想到曾經並肩作戰的主公鄭成功,也許是想到了自己被無情殺害的家人,又或者是想到了自己這些年來的夙願終於達成。
我們沒辦法完全理解施琅當時的心情,也許有一天,經歷過了類似的事,才會懂吧!
施琅肯定了鄭氏父子對臺灣的功績,並且對臺灣的百姓秋毫無犯,也沒有傷害鄭克塽,眾人無不讚嘆施琅的胸懷之大,感嘆他能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公私恩怨,和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完全不同。
對此,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傅衣凌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嘆:
鄭成功和施琅收復臺灣,都是出於民族大義。施琅收復臺灣,並不是為了報一家之私仇。這正可以說明,施琅之於鄭成功,是同一事業的不樂意的合作者,施琅不自覺地成了鄭成功的繼承人。
對於鄭成功和施琅的關係,我想到了三句俗語:
1、道不同,不相與謀。2、冤冤相報何時了。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鄭成功和施琅都是民族英雄,他們拯救了臺灣,臺灣這個地方也成就了他們,中華民族永遠銘記這兩位英雄,不分先後!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關注@海賊說歷史,讓我們一起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