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壁上這個「德」字460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摩崖石刻漢字

2020-12-17 封面新聞

範紅英 封面新聞記者 蘇定偉

金粟書巖位於四川省儀隴縣金城鎮金城公園,是自觀音閣東側巖壁起至柳家巖的800米書法長廊。11月19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儀隴縣有關方面獲悉,書巖標性工程——460平方米的「德」字石刻,取自開國元勳朱德親筆所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摩崖石刻漢字。

書法長廊,歌頌朱德精神、展示儀隴紅色文化為主題,以徐向前元帥生前題書「金粟書巖」為標誌。「金粟書巖」四字鐫刻在朝陽洞上方,每字高7米有餘,5公裡外清晰可認,堪稱一絕。 金粟書巖上篆刻的書法作品,除朱德生前所作外,其他均是當代書法名家的上乘作品。有錄朱德詩章的;有題寫古今文人勵志、寫景、抒情等詩詞名句的;有書題頌揚祖國大好河山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豪言壯語的……從表現形式看,兼有楷、行、草、隸、篆等各種書體。可謂百花爭妍,令人耳目一新,成為儀隴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金粟書巖入口處,「紅軍朱總司令是儀隴人」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儀隴是新中國開國元勳朱德和為人民服務光輝典範張思德的故鄉,故有「德鄉」、「兩德故裡」、「黨的宗旨教育策源地」之美譽。儀隴還是川陝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先念、徐向前、王樹聲、許世友等老一輩革命家浴血奮戰過的地方。1933年秋至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先後兩次來到儀隴,在全縣城鄉書刻石質標語大約五百條左右,後遭國民黨反動派鑿毀,或建修、拆遷、坍塌損壞不計其數。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尚殘存石刻標語118條,大部分都是紅九軍政治部所刻制。紅軍留下的這些獨具特色的石刻標語,是川陝蘇區紅色文化的歷史見證,也是儀隴「兩德」故裡一筆珍稀難覓的精神財富。

在金粟書巖的最前面,可以看到朱德同志的書法作品「革命到底」。朱德同志一生功勳卓著,身名顯赫,既是三軍總司令,又是普通一兵。他在89歲高齡時寫下「革命到底」的條幅,表達了一位老兵堅定的革命信念。

在金粟書巖的山後面還有總長一公裡的「德苑」懸崖絕壁,篆刻有全國書畫名家600多幅書法名作,有99塊「德」字碑,99個不同形態的「德」字鐫刻於每塊石碑之首,碑上嵌刻有全國各地詩詞名家頌「德」的佳作99首。其地標性工程——460平方米的「德」字石刻,取自開國元勳朱德親筆所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摩崖石刻漢字;使「德苑」成為「兩德」故裡崇尚「兩德精神」、弘揚「中華大德」的一張文化名片。

2019年9月初,儀隴縣張思德幹部學院為修復書法石刻面向全國徵集書法佳作,得到全國著名書法大家和老將軍、老部長以及朱老總家人的支持,評審委員會評選出20餘幅佳作補刻於金粟書巖崖壁,成為巴蜀歷史和文化的一段佳話。

金粟書巖文化長廊,用書法銘記歷史,以書法作品的形式生動再現川陝蘇區革命鬥爭的發展歷程,喚起了我們對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記憶。在這裡,大家可以重溫紅色激情歲月!感受革命先輩們的如歌歲月、光輝事跡,去追尋那段激情燃燒的紅色記憶。

相關焦點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這方石刻高310釐米、寬320釐米,直行,自左至右書刻,共21行,332字,字大15釐米。因元結的文、顏真卿的字、浯溪摩崖之石都很絕妙,世稱「摩崖三絕」。如果把浯溪碑林比作一個網絡論壇,那麼,第一個發帖人就是元結,他發的帖子有「前三銘」「後三銘」等,都算得上精華帖,但影響力最大的還是這方《大唐中興頌》。
  • 飛來: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
    更重要的是,飛來峰的摩崖石刻,奠定了西湖摩崖石刻群的底子。西湖摩崖石刻群最重要的幾件,都在飛來峰。水塘崖壁上找到《遊天竺寺》終於遇上盧元輔龍泓洞,就是著名的一線天。洞口的這一面崖壁,是飛來峰所有崖壁裡最精彩的。
  • 太平山石刻
    鳥瞰太平山/曾祥輝攝太平山石刻主要集中於兩類,一是摩崖石刻,其中有摩崖造像和摩崖石刻文字;二是石刻碑文、墓誌。太平山的摩崖造像主要是佛教菩薩造像,共有二十餘尊。絕壁上的觀音閣(資料圖片)太平山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觀音閣下的東西巖壁上,首推在東壁高數十米懸崖上的每個字數米見方的陰刻「太平山」三個大字,原在筆劃內填充金色,當太陽升起時,數裡之外可以望見,金光閃耀;歲月滄桑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福壽山摩崖石刻位於平川區水泉鎮小黃灣村南黃河西岸的紅砂巖崖壁上。石刻分為「捧燈照岸」、「太上混元宗派」、「福壽山初績」三個區域,呈「L」形分布在黃河西岸長50米、高20米的紅砂巖壁上。主要內容分別為《建創修福壽山逍遙宮南北塔募引》、《創修福壽山記》、《購買地契文書》、《修建磨針觀記》。
  • 雲洞巖摩崖石刻|文辭爾雅 書法奇麗
    五代時期的「許碏尋偃月子至此」是最早的石刻,刻在瑤臺的千年古刻,蔚然深秀,引人遐思;天柱峰百丈峭壁上的「搔首」二字,每字二米見方,是雲洞巖最大的石刻;北宋紹熙元年,理學家朱熹出任漳州知府時,在霞窩峭壁上題「溪山第一」四字,旁署「朱熹書」,又有「石室清隱」四字,未署名。
  • 探訪清徐邊山摩崖石刻
    中隱山,四周高峰,其山中隱,閉合縈繞,有寺曰中隱,或以水名,謂清泉寺,地處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寺後山崖石壁因有多處摩崖石刻書法而獨樹一幟。其摩崖石刻,橫亙裡許,起於何時,無明確記載,最晚的是民國年間的。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於山摩崖石刻於山原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167段,現存110段,主要分布在鰲峰頂、獅子巖、廊然臺、蘭花圃、戚公祠等處,包括宋代程師孟、陳襄,明都御史林廷玉,清閩浙總督李率泰等人石刻。鰲峰頂上的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呂文仲題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
  • 寶山靈泉寺:現存最大摩崖石刻塔林
    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文帝楊堅詔該寺高僧靈裕法師至長安封為國統(全國僧尼的最高僧官),靈裕老年時,請歸寺院,文帝楊堅詔命取靈裕之「靈」字和八山之泉之「泉」字,把寶山寺賜名為「靈泉禪寺」。隋唐時期靈泉寺一直是全國佛教中心,號稱「河朔第一古剎」。在寺院東西兩側寶山、嵐峰山遍刻大量石窟造像及名僧墓塔,氣勢宏偉,造型獨特,別具風格,是我國現存最大摩崖石刻塔林。
  • 飛來峰就像「書法寶庫」 奠定西湖摩崖石刻的底子
    更重要的是,飛來峰的摩崖石刻,奠定了西湖摩崖石刻群的底子。西湖摩崖石刻群最重要的幾件,都在飛來峰。  水塘崖壁上找到《遊天竺寺》  終於遇上盧元輔  龍泓洞,就是著名的一線天。洞口的這一面崖壁,是飛來峰所有崖壁裡最精彩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此處,保存了目前為止整個飛來峰有年款最古老的題刻。
  • 峨眉山風景,摩崖石刻上有神州第一山和山之領袖九個朱紅色大字
    寺廟周邊的山石上有很多古藤,人稱「普賢線」。傳說普賢菩薩在懸巖絕壁上有意留下這些藤蔓,引渡遊人攀登頂峰。峨眉山博物 峨眉山博物館就在山腳下,距離報國寺不遠處。館內展出了很多當地出土的古生物標本,最震撼的是一具大型的恐龍標本,還有恐龍蛋。這裡還展示了峨眉山的地質地貌演變史,還有當地佛教歷史的介紹。太子坪 接引殿沿著登山路上行約3.5公裡,就可以到達太子坪。
  • 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石大象及石蟾蜍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於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斷崖上,分布在東西長 18米,上下高約8米的範圍內。造像群像有三種:浮雕造像、小龕內的線刻畫像和附屬於浮雕造像的臺座和燈碗。摩崖石刻沿著象石邊的山腳石砌小路,西行約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現在眼前。在一處赭黃色的高低參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勢鐫刻著100多個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人像,其內容有道家傳說,也有佛教故事。這些人物形象,雖經歷了1000多年的櫛風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輝耀於石壁。
  • 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進摩崖石刻背後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民俗專家阿燦在實驗區圖書館開展「平潭石刻掌故」主題講座。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解摩崖石刻背後的神奇故事,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大飽眼福,感受到了摩崖石刻藝術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了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公路和索道間,有條「之」字形石階古道,拾級蜿蜒而上,直達湧泉寺,沿途勝跡眾多、林壑優美,還有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摩崖石刻。「如果走馬觀花,忽略了沿途大量美景和摩崖石刻,實在是可惜。」遊客林依伯的話,道出了不少遊人的心聲。  「遊覽鼓山的人,一般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尋幽探勝。」
  • 漢隸碑刻與摩崖石刻書法的風格特點
    摩崖石刻相比較刻碑而言,比較自然隨意。之所以稱之為摩崖石刻是因為將需要的內容直接刻在山崖石壁上,而且形式多變,幾乎沒有固定的形制於模式。其內容多為碑文、經文、佛像、詩賦名言警句以及有紀念意義的內容,多以文字書法為主等。由於碑刻和摩崖石刻的形制不同,其藝術性有非常大的區別與不同。
  • 中國書法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青島雲峰山摩崖石刻
    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市雲峰山摩崖石刻。雲峰山,又名文峰山、筆架山,位於萊州市區東南7.5公裡處。其主峰東西兩側各有一峰,形同筆架,當地人稱筆架山。其西連高望山,東接寒同山,北望滄海,南眺群峰。雖海拔僅300餘米,卻山巖聳秀,林壑優美。
  •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信息來源:魚峰區紀委監委 發布日期:2020-12-18 15:38 【字體:大中小】
  • 摩崖!
    摩崖刻石,可以說是一種古代文化現象,溯源久矣。遠古有以石刻石和以色塗石,繪製理想圖畫祀之或為紀遊之所。後來以金鑿刻,就更為方便了。四山刻經對探討我國北朝時期漢字隸楷演變及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研究中國宗教文化也是極為罕見的資料。千百年來鄒城刻經引起眾多書法家的喜愛和推崇,許多金石學、書法理論典籍相繼著錄。近年來,在鄒城相繼召開了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了《北朝摩崖刻經全集》和論文集,每年有大批中外書法家來鄒城考察、觀摩北朝刻經。
  • 千年摩崖石刻橫空出世,被奉為國寶,甘肅這個山溝也跟著出名了
    然而甘肅隴南成縣天井山麓的魚竅峽不僅有靈山秀水,還有足以威震四方的歷史文化遺蹟,那便是蜚聲中外的摩崖石刻《西狹頌》。 《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埔閣頌》同稱為漢代書法「三頌」,且為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石刻,至今一字未損。如此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難怪有人會說,到甘肅旅遊如果錯過了魚竅峽,那才是真正的走馬觀花,因為錯過了國寶。
  • 山東青州雲門山,「壽」字石刻高達7.5米,成了旅遊勝地
    山東青州雲門山,「壽」字石刻高達7.5米,成了旅遊勝地,山東省青州市是歷史文化名城,作為青州治所,西漢時代至明初1400多年來,是山東的中心城市,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古蹟,青州也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城市,除了市內的青州古城以外,市內周邊還有幾座山,是有名的觀光景點,從古城往南約2公裡處有雲門山。
  • ...斷橋邊摩崖石刻群中竟然發現神秘代碼!你能猜出來是什麼意思嗎?
    殊不知,歷史上,石函路曾經是杭城出入錢塘門和西湖的要道,而北山街建成,不過只有100年。石函路上,有多處摩崖文字石刻,長年被青苔覆蓋。近40米的巖壁,「藏」著西湖邊乃至全國少有的、涉及儒釋道三家學說和近現代中西交流的石刻群,記錄著的是從明代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文明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