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隱山,四周高峰,其山中隱,閉合縈繞,有寺曰中隱,或以水名,謂清泉寺,地處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寺後山崖石壁因有多處摩崖石刻書法而獨樹一幟。其摩崖石刻,橫亙裡許,起於何時,無明確記載,最晚的是民國年間的。由於日曬雨淋、人工取石等襲擾,摩崖石刻有的崩塌,有的泯滅,有的剝落,現發現留存內容完整的僅有兩處:
一處在山右的草書:真樂,陰刻,落款張振聲,不知哪朝哪代何許人也。一處在中部偏右,隸書:中隱清暉,陰刻,題名乙和。乙和,為清徐縣陳家莊村人陳受中(1880-1937)之字。陳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山西大學及山西商業專門學校教授,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陳善書法,自成一體,且「板橋體」的飄逸或隱或現,並以隸書、魏碑見長。其為吳村白家大院書寫的門額「雲耕雪讀」及院內磚雕之書法堪稱一絕。「中隱清暉」四個大字,民國年間刻寫,融隸書、魏碑、「板橋體」為一體,足見其書法功力。
崖刻堙沒卻留下記載的,有怡虛子所題詩文:
月明如水萬籟靜,虎洞蒼涼結緣相。
忽聞仙佩響丁冬,飄然紫姑步履近。
絕似相如遇文君……
怡虛子為號,真名事跡不傳,石刻毀損,所幸文字有抄存。此詩講述的是關於明朝清源北門街王福清泉寺讀書遇狐仙女紫姑,屢得滋潤護佑,「宦途安穩到終身」的清徐聊齋。
傳說一日,王福夜讀,有狐仙女紫姑「飄然含笑入簾來」。至此兩人朝夕相會,相互唱和,宛若夫婦。臨別贈以如意信香,叮囑公子燃之即御風而來。此聊齋,來源於坊間傳說,卻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自由追求與美好憧憬,「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吸引著無數學子,到清泉寺讀書學習。
透過現象看本質,空穴來風終有因。友人直言不諱,哪有什麼狐仙女,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紫姑不就是當年的小芳麼?
近年來,有人說「中隱清暉」不見了蹤影。我也曾幾度登臨,未能如願。武兄2004年曾專門攀登,留下照片,不相信風化損毀如此迅疾,2019年8月中旬的一天,做我們的嚮導,一起去尋找「中隱清暉」。
尋覓過程可謂艱辛,荊棘、陡坡,我們只好從石崖頂部尋求。沿著石崖,屈體彎腰,探頭探腦,張望巡視。看到有幾塊崩落的巨石,我們以為消失了。在返回途中,仍不放棄,按照武兄指定的重點區段,探身搜尋。一聲呼喚,伴著白兄的欣喜和激動,一行人登時振奮。我爬身探看,哈哈,四字皆存,題名也在,只是比2004年的照片有所風化。「中隱清暉」就在寺後山崖石壁中部靠右,其右有一大石與崖體裂開了約3米的隙縫,左面一塊石片與崖體開裂,僅可容一人之身。白兄就從此裂口艱難下去。由於地形變化,地勢險峻,不好尋落腳點,也難以找到合適角度,好不容易才拍了照片。
探求已覺不易,想當初創作摩崖石刻,且要精雕細刻出應有的氣勢和神韻,那需要何等的功夫和勇氣。
另一處位於鳳凰山香巖寺,其摩崖石刻現可見元代鑿刻的「泰定三年」(1326)四字和清道光戊戌年(1838)鑿刻的「快覩群芳」四個大字。另外,剝落消失的摩崖石刻有:乾隆四十六年碑「補修香巖寺碑記」記其「側西石壁,有大字記其紀年也,為元泰定三年。」如今只剩有點模糊的「泰定三年」四字。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杯泉記」碑,記有「其(山)左有氿泉自石間出……然則以杯名茲泉,杯之名不為泉辱,泉之用且以杯著矣……故既以(杯泉)二字刻巖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