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清徐邊山摩崖石刻

2021-02-13 清徐融媒

  中隱山,四周高峰,其山中隱,閉合縈繞,有寺曰中隱,或以水名,謂清泉寺,地處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寺後山崖石壁因有多處摩崖石刻書法而獨樹一幟。其摩崖石刻,橫亙裡許,起於何時,無明確記載,最晚的是民國年間的。由於日曬雨淋、人工取石等襲擾,摩崖石刻有的崩塌,有的泯滅,有的剝落,現發現留存內容完整的僅有兩處:

  一處在山右的草書:真樂,陰刻,落款張振聲,不知哪朝哪代何許人也。一處在中部偏右,隸書:中隱清暉,陰刻,題名乙和。乙和,為清徐縣陳家莊村人陳受中(1880-1937)之字。陳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山西大學及山西商業專門學校教授,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陳善書法,自成一體,且「板橋體」的飄逸或隱或現,並以隸書、魏碑見長。其為吳村白家大院書寫的門額「雲耕雪讀」及院內磚雕之書法堪稱一絕。「中隱清暉」四個大字,民國年間刻寫,融隸書、魏碑、「板橋體」為一體,足見其書法功力。

  崖刻堙沒卻留下記載的,有怡虛子所題詩文:

  月明如水萬籟靜,虎洞蒼涼結緣相。

  忽聞仙佩響丁冬,飄然紫姑步履近。

  絕似相如遇文君……

  怡虛子為號,真名事跡不傳,石刻毀損,所幸文字有抄存。此詩講述的是關於明朝清源北門街王福清泉寺讀書遇狐仙女紫姑,屢得滋潤護佑,「宦途安穩到終身」的清徐聊齋。

  傳說一日,王福夜讀,有狐仙女紫姑「飄然含笑入簾來」。至此兩人朝夕相會,相互唱和,宛若夫婦。臨別贈以如意信香,叮囑公子燃之即御風而來。此聊齋,來源於坊間傳說,卻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自由追求與美好憧憬,「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吸引著無數學子,到清泉寺讀書學習。

  透過現象看本質,空穴來風終有因。友人直言不諱,哪有什麼狐仙女,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紫姑不就是當年的小芳麼?

  近年來,有人說「中隱清暉」不見了蹤影。我也曾幾度登臨,未能如願。武兄2004年曾專門攀登,留下照片,不相信風化損毀如此迅疾,2019年8月中旬的一天,做我們的嚮導,一起去尋找「中隱清暉」。

  尋覓過程可謂艱辛,荊棘、陡坡,我們只好從石崖頂部尋求。沿著石崖,屈體彎腰,探頭探腦,張望巡視。看到有幾塊崩落的巨石,我們以為消失了。在返回途中,仍不放棄,按照武兄指定的重點區段,探身搜尋。一聲呼喚,伴著白兄的欣喜和激動,一行人登時振奮。我爬身探看,哈哈,四字皆存,題名也在,只是比2004年的照片有所風化。「中隱清暉」就在寺後山崖石壁中部靠右,其右有一大石與崖體裂開了約3米的隙縫,左面一塊石片與崖體開裂,僅可容一人之身。白兄就從此裂口艱難下去。由於地形變化,地勢險峻,不好尋落腳點,也難以找到合適角度,好不容易才拍了照片。

  探求已覺不易,想當初創作摩崖石刻,且要精雕細刻出應有的氣勢和神韻,那需要何等的功夫和勇氣。

  另一處位於鳳凰山香巖寺,其摩崖石刻現可見元代鑿刻的「泰定三年」(1326)四字和清道光戊戌年(1838)鑿刻的「快覩群芳」四個大字。另外,剝落消失的摩崖石刻有:乾隆四十六年碑「補修香巖寺碑記」記其「側西石壁,有大字記其紀年也,為元泰定三年。」如今只剩有點模糊的「泰定三年」四字。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杯泉記」碑,記有「其(山)左有氿泉自石間出……然則以杯名茲泉,杯之名不為泉辱,泉之用且以杯著矣……故既以(杯泉)二字刻巖石上」。

相關焦點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於山摩崖石刻於山原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167段,現存110段,主要分布在鰲峰頂、獅子巖、廊然臺、蘭花圃、戚公祠等處,包括宋代程師孟、陳襄,明都御史林廷玉,清閩浙總督李率泰等人石刻。鰲峰頂上的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呂文仲題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
  • 探訪江西高安太陽鎮寮山的摩崖題刻巖畫
    自駕驅車至寮山北坡的灰埠鎮,經過碧山村,向前行駛幾公裡就到了寮山黃家,即山腳下。馬路左邊有一個寬闊的場地,把車停好,就可登山了。山路很寬,為土山石路,道路崎嶇坡陡,山上挺拔松樹,鬱鬱蔥蔥,這裡植物茂盛,山色秀麗,空氣清新。初秋季節,一路上蟲鳴陣陣,鳥鳴聲聲,更覺山中幽靜。由於此山不高,沿山路登上山頂僅需30分鐘。
  •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信息來源:魚峰區紀委監委 發布日期:2020-12-18 15:38 【字體:大中小】
  • 飛來: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
    :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這座山是移來的,還是自然就有的?」「它叫飛來峰,是從地底下湧出來的。」這是在杭州靈隱飛來峰景區,經常能聽到的對話。可飛來峰裡究竟有什麼?許力是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師,2012年,他正在撰寫一篇書畫鑑定的論文,需要拿石刻文字文物來反證捲軸畫的真偽。他查到,有一件摩崖石刻,在2002年被人發現了,正是吳越王錢鏐的楷書作品。他要去現場訪石。那天,他帶學生來到天真山,自己爬上了小斜坡,手還沒摸到字,只聽後面一聲呵斥:你幹什麼!下來。
  • 鼎湖山摩崖石刻搜尋
    據官方簡介,鼎湖山摩崖石刻有109題。一、石刻分布區域  石刻主要分布在天溪風景區山門牌坊至上慶雲寺路邊石壁,補山亭下往飛水潭路邊崖壁,飛水潭四周巖壁,半山亭至飛水潭溪邊及坑石上;雲溪風景區內石壁等處。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平川文旅公眾號 ID: gh_fe0ba9ff83af隨著小黃灣至903道路的建成,鸇陰古渡景區福壽山摩崖石刻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雲洞巖摩崖石刻|文辭爾雅 書法奇麗
    雲洞巖歷來以豐富的摩崖石刻景觀著稱於世,摩崖石刻賦予了雲洞巖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文化積澱。行走雲洞巖,最令人震撼的應該是:不經意的一個轉身,可能就會有一兩處摩崖石刻撲進你的眼帘,讓你目不暇接。從明代往後數,有豐熙、周瑛 、林達、林魁、姜麟、王慎中,有清代的楊道泰、狀元馬負書、會元陳常夏、沈宗仁,以及近代的溥傑、弘一法師、單士元、趙樸初、楊成武,一串名字像小泡泡不斷地從我的腦海裡冒出來,手裡抱著《雲洞巖摩崖石刻》一書,又有在山上擔任導遊多年,如今已退休在家的老黃為我講解,只怪自己沒有修煉出「過目能誦」的本領,要不這一圈走下來,我恐怕也能成為一個不錯的雲洞巖「導遊」呢!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當我站在浯溪旁邊,靜靜地觀看她流淌的模樣時,心裡禁不住湧起無限感慨:這原本是湘江邊的一條無名小溪,在溪與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天然石山。儘管她很清澈,很靈秀,但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千萬年來,溪就這樣默默地流淌著,山也這樣默默地聳立著。跟天下諸多名山大川一樣,仿佛冥冥中註定,它們要與人結緣才能驚現於世。
  • 中蒙聯合考察隊確認蒙古國一處摩崖石刻為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
    中新社呼和浩特8月15日電 (記者李愛平)中新社記者15日從內蒙古大學校方獲得確切消息,蒙古國中戈壁省一處摩崖石刻,近日被中蒙兩國聯合考察隊確認為東漢史學家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銘》。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官網公布的相關考古視頻截圖。
  • 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石大象及石蟾蜍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於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斷崖上,分布在東西長 18米,上下高約8米的範圍內。造像群像有三種:浮雕造像、小龕內的線刻畫像和附屬於浮雕造像的臺座和燈碗。摩崖石刻沿著象石邊的山腳石砌小路,西行約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現在眼前。在一處赭黃色的高低參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勢鐫刻著100多個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人像,其內容有道家傳說,也有佛教故事。這些人物形象,雖經歷了1000多年的櫛風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輝耀於石壁。
  • ...斷橋邊摩崖石刻群中竟然發現神秘代碼!你能猜出來是什麼意思嗎?
    石函路上,有多處摩崖文字石刻,長年被青苔覆蓋。近40米的巖壁,「藏」著西湖邊乃至全國少有的、涉及儒釋道三家學說和近現代中西交流的石刻群,記錄著的是從明代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文明與文化。 今天,西湖景區完成石函路上9方摩崖石刻的保養工作。
  • 漢隸碑刻與摩崖石刻書法的風格特點
    摩崖石刻相比較刻碑而言,比較自然隨意。之所以稱之為摩崖石刻是因為將需要的內容直接刻在山崖石壁上,而且形式多變,幾乎沒有固定的形制於模式。其內容多為碑文、經文、佛像、詩賦名言警句以及有紀念意義的內容,多以文字書法為主等。由於碑刻和摩崖石刻的形制不同,其藝術性有非常大的區別與不同。
  • 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進摩崖石刻背後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民俗專家阿燦在實驗區圖書館開展「平潭石刻掌故」主題講座。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解摩崖石刻背後的神奇故事,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大飽眼福,感受到了摩崖石刻藝術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了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 峨眉山風景,摩崖石刻上有神州第一山和山之領袖九個朱紅色大字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態旅遊廣場,位於瑜伽小徑旁,北靠紅珠頂。瑜伽河從旁緩緩流過,倍添一份靜謐和雅趣。崖石上「神州第一山」和「山之領袖」九個朱紅色大字,標明了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顯赫地位;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晉、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對峨眉山「第一山」的評價。純陽殿 從雷音寺上行約2公裡,即到純陽殿。
  • 中國書法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青島雲峰山摩崖石刻
    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市雲峰山摩崖石刻。雲峰山,又名文峰山、筆架山,位於萊州市區東南7.5公裡處。其主峰東西兩側各有一峰,形同筆架,當地人稱筆架山。其西連高望山,東接寒同山,北望滄海,南眺群峰。雖海拔僅300餘米,卻山巖聳秀,林壑優美。
  • 【閩都風土】摩崖石刻薈萃的長樂六平山
    山高579.7米,「形勢六折,神秀平坦,固以為名」(劉則和《長樂縣誌》),這裡層巒疊翠,林泉鬱秀,巖石嶙峋,亭榭庵堂隨處可見,擅一方之勝。《長樂縣誌》  六平山歷史悠久。唐鹹通年間,邑令王想在汾溪畔建汾陽王廟,並舍宅建觀音亭。
  • 千年摩崖石刻橫空出世,被奉為國寶,甘肅這個山溝也跟著出名了
    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然而甘肅隴南成縣天井山麓的魚竅峽不僅有靈山秀水,還有足以威震四方的歷史文化遺蹟,那便是蜚聲中外的摩崖石刻《西狹頌》。
  • 飛來峰就像「書法寶庫」 奠定西湖摩崖石刻的底子
    更重要的是,飛來峰的摩崖石刻,奠定了西湖摩崖石刻群的底子。西湖摩崖石刻群最重要的幾件,都在飛來峰。  水塘崖壁上找到《遊天竺寺》  終於遇上盧元輔  龍泓洞,就是著名的一線天。洞口的這一面崖壁,是飛來峰所有崖壁裡最精彩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此處,保存了目前為止整個飛來峰有年款最古老的題刻。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公路和索道間,有條「之」字形石階古道,拾級蜿蜒而上,直達湧泉寺,沿途勝跡眾多、林壑優美,還有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摩崖石刻。「如果走馬觀花,忽略了沿途大量美景和摩崖石刻,實在是可惜。」遊客林依伯的話,道出了不少遊人的心聲。  「遊覽鼓山的人,一般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尋幽探勝。」
  • 「沉睡」水下三十年,北京白河堡摩崖石刻露「真容」
    「我在水庫工作8年了,以前放水,這組石刻從沒有露出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順著水庫巡查員呂雙利的指引,記者發現石刻左下邊水線處,還有幾個字跡清晰可辨,這應該是破解這組石刻身份的「密碼」,目前區文物所正在對這組文字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