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都風土】摩崖石刻薈萃的長樂六平山

2021-02-19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六平山在長樂市區太平橋北四裡許,又稱鹿屏山。山高579.7米,「形勢六折,神秀平坦,固以為名」(劉則和《長樂縣誌》),這裡層巒疊翠,林泉鬱秀,巖石嶙峋,亭榭庵堂隨處可見,擅一方之勝。

《長樂縣誌》

  六平山歷史悠久。唐鹹通年間,邑令王想在汾溪畔建汾陽王廟,並舍宅建觀音亭。宋代名儒、理學鼻祖朱熹為避偽學之禁,流寓長樂,見六平山山清嶽秀,留題四字於小有天削壁上,楷體豎排,字大如鬥,筆鋒極有個性,至今猶存。南宋太博陳俞,致仕歸裡,在六平山上建「乾坤一草亭」,草亭雖倒,刻字尚存。宰相陳合(字惟善),長樂岱邊人,宋淳祐四年(1244年)進士,先後擔任過祭酒、工部尚書同僉樞密院事,卸職歸裡後移居城關東隅,開拓「小有洞天」,營造「天地四方宇」(地址即為現今的北澗寺),悠遊其中,為六平山開山鼻祖。裡人曹賢(字叔善),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官禮部主事、高州教授、太常博士,在「天地四方宇」故址上建「六平書室」作為讀書之處(後改名「東溪精舍」)。進士潘正(字彥方)亦在六平山上構書室;施賢建「黃庭道院」並築亭於溪潭之上,亭名「清心」。明洪武年間,江田人陳洵仁罷官歸裡後,受縣令王遵道的聘請到東溪精舍講學,所授泮生10人,不數年陸續登科高中,長樂之文風大振。其中狀元兩人,榜眼一人,其餘七名泮生吳實、林應、周瑤、謝復進、高沂、高淮、林山喬也相繼中了進士。這是長樂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篇章。一所名不見經傳的精舍,幾間普通茅亭因此而蓬蓽生輝。陳洵仁,字思允,長樂江田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刑科給事中。本來陳洵仁可以在仕途上一帆風順,然而卻應訟父冤而「削籍回鄉」。對於東溪精舍,陳洵仁曾這樣描述:「中有茅亭一區,曰『東溪精舍』,邑之泮生吳子實、馬子鐸、林子應、高子淮、周子瑤、李子馬,謝子復進、高子沂、林子山喬、從弟全共十人,乃於仲春上浣之吉,因邑侯王君、廣文高君具聘幣,修禮詞,延餘講學其間。」(見《東溪精舍》文)

六平山石刻群碑

  談到六平山,不能不提到陳省父子。明萬曆年間,邑人兵部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陳省致仕之年,花巨款買下大半座六平山,與其子陳所立苦心經營園林,「剪葛蕩蕪、剔泉滌峰」;父子倆在六平山上種松萬株、梅百株、竹千杆,建「初有」、「如有」、「少有」三庵,闢「小有天」、「如有天」、「朝陽洞」、「作麟洞」、「無底之谷」、「石林」、「曲水」等諸勝景。「搜崖剔谷,闢徑引泉,遂蔚為大觀。」並在六平山留下了「如有洞天」的石刻。(見《長樂六平山志》)

  獅首巖壁立千仞,「洞天山鬥」四大字氣勢恢宏。這是明刑部侍郎鄭世威的手跡。鄭世威,長樂首佔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鄭世威為人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是一代名臣。80歲時,他寫下「世培忠厚」四字並製成匾,以示子孫,至今此匾還高懸在岱陽鄭氏宗祠裡。近代,鄭家出了鄭振鐸這樣一位文壇巨匠,光耀鄉裡,也與鄭世威有關。

六平山石刻

  緊挨「洞天山鬥」的,是明長樂知縣夏允彝的題刻「江山全覽」,筆鋒蒼勁有力,至今仍赫然在目,令不少書法愛好者流連忘返。夏允彝,號緩公,嘉善籍,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崇禎丁丑年(1637年)進士,次年知長樂縣事。始終七載,諸弊悉除,百廢俱興,民戴如父母,欽若神明。」(引自《乾隆賀志》)另,「萬松嶺」三字摩崖石刻也是出自夏允彝之手。值得一提的是夏允彝的兒子夏完淳。夏完淳生於崇禎四年(1631年),其父到長樂任職時,他方七歲。他經常到六平山及山下五賢祠一帶遊玩,對六平靈山聖廟情有獨鍾,寫有《遊五賢祠》一詩。「十四歲從父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允彝兵敗自殺,又與陳子龍倡議,受魯王封為中書舍人,參謀太湖吳易公事。易敗,他仍為抗清而奔走。被捕後,在南京痛罵洪承疇,被殺害。所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其鬥爭經歷,悲歌慷慨。傳世的有《南冠草》等集。」(見《辭海》)夏完淳犧牲時才17歲,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少年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優秀的愛國詩人。郭沫若曾寫劇本《南冠草》,把夏完淳的事搬上舞臺。

六平勝景

  六平山幾度興廢,但一直是騷人墨客達官貴人的遊覽勝地。萬編,字寅陽,江蘇丹徒人,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任長樂縣令。當年他曾陪上司福建按察司副使韓仲雍(字壁哉,江蘇高淳人,明萬曆甲辰進士)遊覽六平山。韓仲雍見景生情,揮筆題詩云:「小隊經過自詰戎,穿雲屐齒景堪窮。巖扉百折初聞犬,江練雙涵定蟄龍。偏是梅花宜凍雨,更教酒盞敵長風。相期不淺安瀾意,雁字行行繪長空。」此詩刻在「小有洞天」石門石壁上,字跡清晰,遊人多有駐足。此外,清進士、禮部行人鄭純禮,舉人、崇安訓導鄭森榮等不少遊人墨客,也為六平山留下許多瑰麗的詩篇,有的還直接鐫在巖石上,至今仍清晰可見。如今,六平山上尚存摩崖石刻50餘處,已被列為長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真、草、篆、隸各呈其致,猶如藝術長廊,令人賞心悅目。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衝90歲時仍欣然揮毫親書「六平勝景」四字,鐫刻在宏偉壯觀的六平山山亭上,又為六平山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景點。

 (來源:長樂新聞網·張端彬 黃世鼎)

相關焦點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在省作協副主席陳章漢看來,想要知道何為閩人精神,「讀懂鼓山,可知妙諦也」!  自古以來,鼓山就是文人墨客抒情感懷的聖地,他們在絕頂峰、靈源洞、白雲洞、舍利窟、達摩十八景等處,留下500多段石刻,上起北宋,下迄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字體篆、隸、行草、楷俱全,堪稱福州碑林。
  • 長樂「六平山」被曝光了!
    六平山是迷你版的鼓山,登山道約長一千米,位於吳航鎮東北面,系長樂主山,蜿蜒神秀,六折而上,故名六平山,又稱鹿屏山。山脈衍派,左連芝山,右傍首石山、四明山,廣袤十裡,最高峰大埔尾,海拔646米,是長樂第一高峰。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宋代梁克家《三山志》開始記載烏石山和於山摩崖石刻。目前,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已知年代最早的是烏石山唐大曆七年(772年)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臺記」。這說明烏石山摩崖石刻的歷史最少可追溯至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據文獻記載,從唐至今,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共有466段現,存279段。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平川文旅公眾號 ID: gh_fe0ba9ff83af隨著小黃灣至903道路的建成,鸇陰古渡景區福壽山摩崖石刻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理學宗師朱熹在長樂住了十年,留下了……
    無論是應邀講學,還是流寓避禍,他從不忘教書育人的使命,在長樂親創或參與建設完善了龍峰書院、湖坡書院、紫陽閣、三官堂、朝元觀、竹林精舍等。除了長樂,朱熹一生還在福建各地講學授業,避禍期間也到過連江、古田、閩清、霞浦等地,都對當地的文化啟蒙和傳承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談到朱熹的貢獻,福建作家蕭春雷不吝溢美之詞。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曆六年夏六月刻。這方石刻高310釐米、寬320釐米,直行,自左至右書刻,共21行,332字,字大15釐米。因元結的文、顏真卿的字、浯溪摩崖之石都很絕妙,世稱「摩崖三絕」。如果把浯溪碑林比作一個網絡論壇,那麼,第一個發帖人就是元結,他發的帖子有「前三銘」「後三銘」等,都算得上精華帖,但影響力最大的還是這方《大唐中興頌》。這帖子發出後,跟帖者甚多,特別有類似的《大宋中興頌》和《大明中興頌》,堪稱前者的子孫,形成了一個特異的摩崖石刻文化現象。
  •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信息來源:魚峰區紀委監委 發布日期:2020-12-18 15:38 【字體:大中小】
  • 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進摩崖石刻背後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民俗專家阿燦在實驗區圖書館開展「平潭石刻掌故」主題講座。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解摩崖石刻背後的神奇故事,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大飽眼福,感受到了摩崖石刻藝術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了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 漢隸碑刻與摩崖石刻書法的風格特點
    摩崖石刻相比較刻碑而言,比較自然隨意。之所以稱之為摩崖石刻是因為將需要的內容直接刻在山崖石壁上,而且形式多變,幾乎沒有固定的形制於模式。其內容多為碑文、經文、佛像、詩賦名言警句以及有紀念意義的內容,多以文字書法為主等。由於碑刻和摩崖石刻的形制不同,其藝術性有非常大的區別與不同。
  • 飛來: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
    熙寧十年(1077年),他陪著自家親屬來遊玩,題刻就在冷泉溪北岸,飛來峰康熙榜題的邊上,「以前天天走上走下,都沒有看到。」邵群,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靈隱管理處副書記;許力,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師。邵群的很多想法,是許力原來想都不敢想的。如今,他在邵群多年「打底」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披沙揀金,對摩崖石刻做更深入的研究。
  • 雲洞巖摩崖石刻|文辭爾雅 書法奇麗
    五代時期的「許碏尋偃月子至此」是最早的石刻,刻在瑤臺的千年古刻,蔚然深秀,引人遐思;天柱峰百丈峭壁上的「搔首」二字,每字二米見方,是雲洞巖最大的石刻;北宋紹熙元年,理學家朱熹出任漳州知府時,在霞窩峭壁上題「溪山第一」四字,旁署「朱熹書」,又有「石室清隱」四字,未署名。
  • 探訪清徐邊山摩崖石刻
    中隱山,四周高峰,其山中隱,閉合縈繞,有寺曰中隱,或以水名,謂清泉寺,地處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寺後山崖石壁因有多處摩崖石刻書法而獨樹一幟。其摩崖石刻,橫亙裡許,起於何時,無明確記載,最晚的是民國年間的。
  • 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石大象及石蟾蜍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於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斷崖上,分布在東西長 18米,上下高約8米的範圍內。造像群像有三種:浮雕造像、小龕內的線刻畫像和附屬於浮雕造像的臺座和燈碗。摩崖石刻沿著象石邊的山腳石砌小路,西行約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現在眼前。在一處赭黃色的高低參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勢鐫刻著100多個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人像,其內容有道家傳說,也有佛教故事。這些人物形象,雖經歷了1000多年的櫛風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輝耀於石壁。
  • 長樂玉田鄭氏傳奇和「鄭氏」的淵源!
    鄭穎叔由河南固始入閩,從邵武駐泉州入福州轉福清,後定居長樂六平山下,亦稱明堂鄭氏。傳至鄭良,遷閩縣至德裡渡口道頭山山坪項。其後裔分遷城關下櫓橋、馬頭、新馬、洞頭、山田、上湖等地。(二) 航城鎮河下街鄭姓始遷年代與始遷祖名諱失考(鄭樂後裔),移遷河陽(今河下街)。
  • 「沉睡」水下三十年,北京白河堡摩崖石刻露「真容」
    「我在水庫工作8年了,以前放水,這組石刻從沒有露出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順著水庫巡查員呂雙利的指引,記者發現石刻左下邊水線處,還有幾個字跡清晰可辨,這應該是破解這組石刻身份的「密碼」,目前區文物所正在對這組文字進行研究。
  • 伏虎洞下的摩崖石刻:我在這打死了老虎!
    #伏虎洞及摩崖石刻 乾隆十七年(1752)九月,乾隆皇帝一行到嶽樂圍場行圍,忽然有幾個獵戶上前告訴他說此處有伏虎。還有人曾親眼看到虎就藏在前面約300步的山洞裡。
  • 飛來峰就像「書法寶庫」 奠定西湖摩崖石刻的底子
    熙寧十年(1077年),他陪著自家親屬來遊玩,題刻就在冷泉溪北岸,飛來峰康熙榜題的邊上,「以前天天走上走下,都沒有看到。」  邵群,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靈隱管理處副書記;許力,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師。  邵群的很多想法,是許力原來想都不敢想的。如今,他在邵群多年「打底」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披沙揀金,對摩崖石刻做更深入的研究。
  • 第三屆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閉幕
    歷時近一個月緊張激烈的角逐,12月5日下午,第三屆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在七星巖東門落下帷幕。典禮以樂隊演奏為開場,通過視頻回顧往屆活動的精彩瞬間,以歌舞活動,穿插優秀選手才藝表演,借託語言藝術對摩崖石刻進行全新的演繹,豐富了活動的展現形式。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文化藝術寶庫,不僅是千年詩廊,而且還是書法藝術的大觀園。
  • 目前已發現「貞豐花江摩崖石刻群...
    貞豐花江摩崖石刻群11月18日,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派出調查工作組,會同黔西南州文化廣電旅遊局、興義市文體廣電旅遊局、冊亨縣文體廣電旅遊局、貞豐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普安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晴隆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展開了持續6天的田野調查工作,先後調查了興義市的「菩薩洞巖溶造像
  • 稀有的書法石刻藝術瑰寶,山東省平度市天柱山摩崖刻石刻
    天柱山摩崖刻石刻,位於山東省平度市北25公裡處,山名為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所稱:"以其孤上千雲,傍無溪鹿,因以名之"。"孤峰秀峙,高冠霄星",孤峰拔地於群山中。天柱山遍布東漢、北魏、東魏、北齊及金、元等歷代摩崖刻石,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3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