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山,層巒雲霧之中,藏著不少古道
德化赤水街,就是其中一條
每個月逢一、六的日子,是德化赤水鎮的趕圩日
所謂的「圩日」就是農村的集市
四裡八鄉的人們都聚到古街
或添置物資,或兜售商品
這就是赤水老街,街頭的集市是它的臨時喧鬧。與城市的鮮衣怒馬不同,老街臨水一面是連排的黛瓦老房,靠山一面簇擁是高樓白牆。老街從山腰穿過,整座山像是一架巨大的鋼琴,黑白分明,流淌著一曲曲鄉村小調,從朝到暮,從古到今。
老街開埠於南宋初期,興盛於明清,曾是閩中交通要道,商賈士人,樵夫耕農,絡繹不絕,老街,隨著年輕一代的遠離,繁華不再。
然而,歲月更迭之間,卻有一種味道,始終守在這裡。掌瓜、醋豬腳和炸粿。其中,赤水炸粿價廉物美,既可品味地方風味,又可充飢填腹,圈了不少粉。
俗話說到赤水,沒吃炸粿,等於沒來。每個經過的人都會在赤水吃一塊(炸粿)再走「
王亨強,今年62歲,是個老赤水人。他炸粿的時間20多年,在這條赤水街上,並不算最長的。
一間沒有招牌,陳舊簡陋的老店鋪,一座六十多年煙燻火燎的土灶臺,一個在灶邊站了四十多年的老阿嫲,一塊塊外焦裡嫩的炸粿,是一個吃貨對赤水最樸素的記憶。對於在外的旅人來說,炸粿是一種家鄉的味道。
送柴、吹火、切糕、下粿、翻炸、晾油,幾分鐘就能炸出一塊金黃色的菜粿,酥脆爽口。炸粿的阿嫲說,這個灶臺她已經站了四十幾年了,老街的故事,一層層的,像牆上的煙層,都堆積在她的心頭。
時間靜靜地流淌,炊煙不能斷,如紗的煙嵐掩護著一代代赤水人出行的背影,也招呼著他們回歸融合。
在赤水古街的另一頭,一棟三層小洋樓,有些別致。去年這裡被闢成赤水文史館,它的前身是敦德堂,是曾任孫中山領導的護法軍營長王明益所建,至今有百餘年歷史。
館中設立多個展室,包含美麗家園、家風家訓、人物春秋、民俗風情、美食美味等多個主題。詳細介紹了赤水人的風土人情,包括掌瓜、包括炸粿,包括那一代代為理想走出去,為情懷又走回來的鄉賢。
人生天地間。一個人,如米粒之珠,吐光不大,一群人聚成星海,如蒼茫大地包不住的火,我們管這個被照耀的山頭,叫故鄉。
今日話題:
你最鍾意泉州哪條老街?
哪條老街上的味道令你難忘?
你有多久沒吃泉州炸粿了?
請在留言區留言
敬請關注 泉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明(9月22日)晚7點半《周末視點》
聲明:本文為原創稿件
版權歸泉州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泉媒體所有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推薦閱讀
文字、攝像/葉文韜、莊航星
編輯/哪小吒
給小編點一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