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迪
2017-10-12 07:59 來源:澎湃新聞
10月9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門前大排長龍,不只因為「哥倫布節」公休,還因為這座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去殖民化這個地方」(Decolonize This Place)第二屆年度「反哥倫布節」導覽。
抗議者用紅色橫幅將博物館前的羅斯福雕像圍起來,橫幅上寫著:去殖民化這個城市據悉,去年參加導覽的只有200人,今年則激增到500多人。隊伍由數十位佩戴紅袖標的導遊帶領,從西奧多·羅斯福紀念廳出發,經過西北岸印第安人館、非洲人種展廳、亞洲人種展廳等,最終回到羅斯福紀念廳。沿途,導遊為觀眾指出了標籤錯誤的工藝品、被忽略的歷史,以及未經後代準許便展出的先人殘軀。
西北岸印第安人館,可以看到此次活動的規模博物館所在地最初是屬於北美土著倫尼萊納佩人(Lenni Lenape)的。遊覽伊始的一段話更說明了究竟:「我們今天的活動,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說,是力挺萊納佩人和所有美國原住民的。從歐洲大陸來的定居者搶掠了這些原始居民的土地,使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長期遭受排擠、監管和殖民暴力。」
羅斯福青銅像入口處的羅斯福青銅像首當其衝,因為為了保護美國的自然景觀,他曾下令將印第安人驅逐出自己的領地。更讓「去殖民化」支持者憤怒的是,羅斯福跨坐在馬上,大有英雄不可一世的氣勢,但兩側卻是兩位低眉順目的隨從——一位印第安人和一位非裔,「這是紐約最讓人憎惡的雕塑。」另一尊是哥倫布的雕塑,因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為原住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但在郵件中,博物館卻不願承擔全責,「雕塑是在紐約公園地界,歸市政府管理。如何處置不完全在博物館的掌控之中」。
集會中的哥倫布骷髏拆掉羅斯福雕像並不是「去殖民化」支持者的目標。他們稱「這只是一個開始」,還呼籲將「哥倫布節」改為「美國原住民日」(已經有多地更名成功),建議博物館尊重他人的先輩、送還先輩遺產並去除展品的種族歧視元素。
在參與的數百人中,一位名叫Diego的非裔研究學生表達了對歷史上種族屠殺的不滿:「靠武力搶掠,這是赤裸裸的野蠻人。」他還表示,「要防止類似事情再發生,首先要接受教育、提高認識。」當一個社會某部分感覺受到壓迫,所有人都應該警覺,應該去關心並提供可能的幫助。因為社會就像人體,身體出現不良信號時,亟需要醫生來矯正。
「去殖民化這個城市」、「廢除父權制」除了被壓迫的歷史,本次活動還為傳統音樂甚至一項敬獻菸草儀式發聲。活動結束時,參與人員到室外集會,並在羅斯福雕像前拉起巨大橫幅「去殖民化這個城市」(Decolonize This City);一位模仿哥倫布的男人手持標語「哥倫大破壞」(Columbusted),表情誇張。據介紹,現場還有數十位紐約警察局的官員和便衣,而羅斯福雕像也做了事先隔離保護。
「哥倫大破壞」關於哥倫布節哥倫布節的緣起是在1792年10月12日,許多義裔美國人聚集在紐約街頭,慶祝哥倫布抵達美洲300周年。1937年,美國政府也正式將這天定為國家紀念日,並在 1971年將其改為10月的第 2個禮拜一。哥倫布的出生地義大利、贊助他出海的西班牙,也分別將這天定為「全國哥倫布節」、「西班牙裔日」。
以前,常常流傳哥倫布為了證明地球是圓的,爭相拜訪資本家贊助卻吃閉門羹的故事,相信地圓說的他不僅受到其他人嘲笑,出航後還得安撫那些害怕會從海平面掉下去的船員。
但實際上,早在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就提出了地圓說理論,在1200年至1500年間,學術界也常針對地球的形狀進行討論。在哥倫布時代,只要是受過教育的人、常出海的船員基本都有「地球是圓的」的認識。所以說哥倫布航海本身的意義是值得推敲的。
隨著年代演變,關於哥倫布節,從1990年代開始,有一些州就已經開始將哥倫布日改成「美國原住民日」,因為哥倫布的傳奇故事開始遭到歷史學家的一一檢驗、破除,他對美洲原住民所帶來的傷害,也讓很多人無法敞開心扉紀念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去殖民化,哥倫布
相關推薦
評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