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茶會】問道茶與禪——從「小我」的升華到揚州人「小氣」的揚棄

2021-03-01 揚州市茶文化藝術協會

時間:2015年10月18日

地點:文峰寺大雄寶殿前

嘉賓

妙華法師 長沙洗心寺首座

能度法師 文峰寺主持

悟博法師 長沙洗心寺監院

韋明鏵 揚州文化研究學者

郭建軍 揚大文學院副教授

主持人

孟 瑤 揚州市茶文化藝術協會主席

主持人:

在這個秋陽燦爛的午後,我們在文峰寺舉行揚州歷史上第一次「無我茶會」。文峰寺位於揚州城南的大運河邊,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大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隻,把茶葉、瓷器運送到四面八方,這裡是必經之地;這裡也是當年鑑真大和尚第一次東渡日本時造船的地方,當年鑑真和尚不僅僅將佛教帶到了日本,還將茶文化帶到了日本。因此,我們在文峰寺舉行「無我茶會」,就有了特別的意義。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些是哲學永恆的話題,也是宗教的永恆話題,我們今天飲茶品茶,我們面前的杯中物、我們所奉出去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的「無我茶會」就從這裡開始。


妙華法師:

各位茶友,大家好。這是「無我茶會」,我們先從概念入手,什麼叫「無我」?我們每一個人,從物質生活開始,都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次是沒有開化、沒有覺悟的,覺醒後開始有我,第二層次是小我,然後到大我,比如科學家能夠分享給別人光和熱,體現自我的價值;最後到達「無我」,即佛。只有菩薩和佛能夠達到「無我」的境界,我們一般人都是「有我」的。

「有我」有兩個內容,一個我叫「我執」,一個我叫「法執」。我們一般人意識是有限的即「我執」,然後我們又信仰某種哲學,某種宗教,研究某個領域,就會產生「法執」,因此佛教認為一個人破除我執,破除法執之後,才能夠把自己融入人類社會,才能夠融進宇宙。這就是「無我」茶的哲學意義。在這種意識上,茶是一種載體,茶是一種媒介,茶是一個介質,僅此而已。

我們今天來「問茶」,茶本來是喝的,是用來品的,是用來賣的,那麼茶為什麼用來「問」呢?因為茶就像玉一樣,它在中國的社會當中充當了一種媒體,比如說:茶與人性,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茶性和人性有無交集;茶與養生;茶與醫藥;茶與禪;茶與文化;茶與中華民族禮節。以上六個方面就告訴我們,茶是一門學問,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因此我們要學會「問茶」,通過這種形式,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提高我們生命的品質和生活的質量,這就是我們「問茶」的意義所在。

主持人:

都說「禪茶一味」,我們經常會聽見兩個詞:「茶禪」和「禪茶」,對於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怎麼認識呢,請能度師父開示。

能度法師:

我們所說的「茶禪」,妙華法師剛才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就是以茶為媒介,以禪為中心,來參禪悟道。

第一,茶有助醒的作用,讓我們參禪的人不會昏沉。

第二,茶可以讓我們身體通氣,對身體有益處。

第三,茶有六度,也即佛教裡菩薩行的「六度」。

茶,讓我們用開水來泡,就是用自身做「捨身」、「布施」;茶有法質,施什麼樣的茶,用什麼樣的水溫,這就是持戒;茶可以任意的被煮、泡,表現茶的忍耐;茶讓我們不斷來提醒、提升我們自身內在的休養,就是我們所說的精進;茶讓我們定神,就是佛教裡講的「禪定」。我們在喝茶的過程中,有時會有智慧的產生,也就是所說的茶禪的一種精神。

我們以一個幫助,以恭敬心,以一個無我的方式來泡飲茶,茶的味道就會不一樣。這就是茶禪和禪茶的區別。


主持人:

寺廟是一個非常安靜、祥和的地方。我們每次到寺院當中,都可以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我們在飲茶的過程當中,也可以讓心慢慢沉澱下來。茶文化和禪學之間有相通之處。中國文化中提倡「知行合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的煩惱和壓力,當我們在飲茶的時候,當我們來到寺院當中,我們可以在一個片段的時間裡,讓自己的精神放鬆下來,讓自己的行為更多地符合規範。如何讓這種安定的心貫穿於日常實際生活中,讓它變成我們的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做到「知行合一」。請悟博法師開示。

悟博法師:

剛才師傅說,以茶為媒介,以茶來言茶。我們的禪茶與佛教的淵源非常深遠,雖然「禪茶一味」的提法不是古代就有的,但是它的用處及其與佛教的交融,自古就有。如何能讓我們達到「知行合一」的品茶境界?世間的一切都從「有我」開始,如何從「有我」的泡茶,來進入一個「無我」的人生境界,這是我們來到寺院,來學習禪茶要做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在陸羽的《茶經》裡,記述了各種茶系、各種泡法。我們從這些要求和規範這些「有我」的形式開始,通過一個個步驟去循序的學習、去體驗。佛教,是一種修行,只有在這種標準化的形式下,才能把我們的心安頓下來。我們的身心,才能顯得很清靜,因而就會沒有煩惱,沒有妄想,然後才能品位到茶的真味。這時候,才能從「有我」茶進入「無我」的境界。


主持人:

今年是揚州建城2500年,這座古老的城市,歷史上經歷了漢、唐、清三度繁華。特別是唐代,揚州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當時,來自波斯、大食的西域胡商就有上萬人在揚州經商。大運河也讓揚州成為非常具有開放性的一個城市。近代以後,揚州人的自信心開始減弱。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是揚州人,他在《我是揚州人》這篇文章中批評揚州人的小氣、虛氣。從泱泱大唐最具有開放性的城市,到後來的「小氣」,揚州人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和外在原因呢?

韋明鏵:

魯迅曾經在一篇文章裡提到,有的人從家道興旺墮落到貧困,才能真正體會到社會的炎涼。大唐時代,揚州城還是氣象萬千的,到了明清時代,特別是康乾時代,仍然是非常風光的。這時全世界人口超過五十萬的城市只有十個,揚州就是其中之一。揚州真正的衰落是嘉慶、道光以後,尤其到了晚清,已經相當沒落。

朱自清在他的文章說到:記得江北的那個小城,小城市的人也有驕傲的地方,他們把徐州人叫做侉子,他們把南京人叫做大舌頭,把講英語的人叫做講洋話,他們有他們自豪的地方。晚清以來,當標誌著近代文明的鐵路出現在中國的時候,他的路線選擇是在我們一江之隔的江南,時代的列車隆隆駛過。既便如此,我們仍然以為揚州是大唐盛世的揚州,實際上已經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揚州已然變成了另外一個模樣。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曾經寫過,他看到一個國民黨的中尉,自己坐著一個人力車,本來人力車可以一個人拖著便是,然而前後卻簇擁了四五個人,朱先生說,完全沒必要。這體現了揚州人的虛張聲勢,一種內心的不自信。為了安慰、說服自己,擺出了完全沒必要的架子,華而不實。朱自清第一個提出了這方面的看法,對揚州人進行了反思。他思想深邃,值得我們當今揚州人深思。在我們建城2500年之際,不要只是回顧往日的輝煌,更要看到我們的不足。「問茶」就是要在比較平靜、平和的氣氛中反思自己、反思這座城市。大運河,是一條記錄輝煌的河流,是一條重要的通道,也曾經連接了海上絲綢之路。揚州就在這條通道的旁邊,我們的文峰寺就在偉大的河流的一側。但是晚清時期,這條河幾乎無船可過。這時我們依然想像古運河旁邊的揚州還是一座偉大的城市,這就是一個「揚州夢」了。


主持人:

小氣,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那麼,揚州人小氣,具體的表現是哪些?我們不妨「問我」:為什麼會給人留下這種印象呢?

茶友:小氣,可以從另一種角度看,不一定是小家子氣,而是,一種精緻,一種優雅,比如揚州的園林、巷子等,在方寸之地,亭臺樓閣兼具,這就是揚州人性格中的一種小氣。


茶友:跟大城市比,揚州人的格局比較小,一個詞叫小富即安,缺少福建、浙江人的開拓精神;過分強調我,而不是我們,不善於團結,合作精神比較少。


茶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於長期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長期的歷史積澱,給當地人民產生一些精神上、氣質上的印象。從一些名字上就看出來了,比如小金山、瘦西湖、小盤谷,小字、瘦字就顯現出來了。這些就可以感覺到揚州的特色,不是雄宏、寬廣,而是精巧、細微。還有一方面,和揚州人享受的這種生活方式有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樣的狀態很容易讓年輕人把開拓進取的精神置之度外。現在好多人把揚州、蘇州、杭州這些城市作為休閒型城市來看待,希望揚州城能被賦予更多新的內涵。


茶友:我是個外地人,我愛揚州,在這裡定居3年了。這裡精緻,但是沒有山,所以心胸的包容和開闊度缺了一點。比如一起吃飯時,他們會對菜餚非常挑剔,會說鹹了、辣了,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其實,對食物或者事物的包容,需要增加一些。

茶友:小氣,是注重細節的表現,「細節決定成敗」,雖然這不是高山大海,但是可以讓人賞心悅目。從我個人講,小氣代表了勤儉的家風,吃飯做事,儘量不浪費,對於物命盡其所用,這樣做我很自豪。


茶友:我理解的小氣,揚州以前很輝煌,只是自己輝煌沒有關注周邊。以後自己富了要多關注他人,才能守得住成果。

茶友:我來自福建,因為是經商家庭,對於小氣一詞感觸深的是生意方面,福建人茶餘飯後會分享一些資訊,而揚州人會分享一些興趣之類,範圍比較小,且有的信息不願分享。


主持人:我們今天從小我,到大我,到無我,是一個過程。不管是個人,還是城市,如何來重塑一個人的人格,一個城市的精神,請郭教授來講一講。

郭建軍:

我愛揚州,不過接著上面的話題,揚州好的方面不用提了,不好的地方,有華而不實的一面。網上流傳著魚兒和海兒的對話。魚兒說:誰也不知道我的眼淚有多少;海兒說:我知道。因為你在我心中。很多人看了這個話,很感動。大家都盼望著,有一個巨人出現,把自己包容在其間。可是我感覺,這個對話流露了一種唧唧歪歪的感覺。於是,我把它修改了,變成了海兒和魚兒的對話。海兒說:誰也不知道我的眼淚有多少份量?魚兒說:我知道,你的眼淚是我的生命。為什麼不換位思考,不為對方思考呢?

我經常和學生說,也許你做不了大人物,但是不妨礙你的教養、你的胸襟比大人物還強大。人要比自己的職業更高,比自己的身份更完美。很多年前,我見到一個人,是窮小子,修雨傘的。他居然拿了一本阿拉伯語學。有人就很吃驚,說「你有這個機會嘛?你將來能做埃及大使嘛?」這小夥子笑著說「我做不了埃及大使,不意味著我不能比他強。」

大學讓我們成長,佛教讓我們超越大,變成無。那是一個真正的宇宙中的狀態。那麼,今天如何讓我們走向大一點的狀態,一個核心就是教養,一種超功利的追求。否則,人生永遠是匍匐在地上,永遠是小氣。如果你的生命只是功利的,那麼你就可憐了,無法獲得一種自由。要達到大我,或者無我,必須超越功利。


主持人:

現在我們有兩個提問機會,看哪位茶友有問題要問?

茶友:我們的藍天越來越少,我們將來的環境該怎麼辦?

妙華法師:

從漢代到1840年,我們中國人從心眼裡相信天人合一,相信天臉合一,人有什麼樣的心,天就有什麼樣的臉,人有什麼樣的臉,就會問什麼樣的問題,所以重新開始吧。

茶友:我剛開始修行,請問問茶我們該怎麼問?

妙華法師:

我理解的問茶,首先呈現給我們的狀態,是清淨莊嚴,我們泡茶的心和泡出的茶是清淨的,我們整個茶席是莊嚴的,這是我對無我茶會一個基本的定義。然後經過清淨莊嚴的茶席,通過對茶的交換,我們品茶,不管茶的成分含量,要牢牢記住一句話:最後茶是用來喝的,當你喝這口茶的時候,只要你有一顆沒有泯滅的良心,你一定知道這個茶的滋味,我想這是非常要緊的。不要被知識概念和科技手段泯滅了你的良心,那個黎明的心就是品茶的心,這個品茶心的後面那就是是良知,那就是佛性,在品茶的過程中,慢慢試圖找到他,如果找到它以後,你就得到了古人說的那一滴孤血,從此以後你的生活就會有一顆菩提的種子,讓你知善知惡。我們要在一杯茶中,慢慢體會人間的滄桑,人間的冷暖。

佛前供茶

茶友們在法師帶領下,將第一杯茶在佛前供奉。


互相奉茶


茶友群像

本次「無我茶會」,共有100多位茶友參加了活動。




夕陽西下時分,茶會結束了,全體茶友與法師一起合影留念,結束了愉快的二日禪修活動。


相關焦點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吃茶養生記》,伊藤古鑑《茶和禪》,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茶在寺院以及民間普及是在唐代,尤其是禪宗興起之後。《封氏聞見記·飲茶》記載:「南人好飲之,北方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寢,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
  • 和孩子的親子茶修——茶禪的家庭修養
    三年前,一直風風火火,雷厲風行的我看著自己每天滿滿當當的安排,再看到孩子也如我般點火就著、日益浮躁,於是厭煩了現有的狀態,開始琢磨如何改變。所謂修身養性,必要靜,一葉一菩提是為禪修。一葉一菩提是為禪修,與孩子一起修心曰:人生如茶,觀浮沉;相由心生,品茶禪。茶是文化,是知識,是禮節,是心性,是感恩,亦是修身養性。此為選擇茶之緣由。
  • 一禪小和尚×往事若茶新晉「排隊王」,火爆場面媒體爭先報導
    茶飲是當下生活的主流,人手一杯奶茶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人們更是養成有事無事都要喝上一杯奶茶的習慣。隨著奶茶消費場景的不斷拓展,即使入局者眾,也出現了奶茶店大排長龍的場景。君不見在大學附近和繁華的商業街,即使一整條街都是奶茶店,但生意依然火爆不已。
  • 往事若茶,一杯一句一禪小和尚語錄,既走心又勵志
    有句話說:「成年後的我像是上了發條一樣,每天起床,為了生計,忙碌,忙碌,然後拖著一副疲憊的身軀回來,與行屍走肉的唯一區別就是還知道疲倦,知道累,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可為了那些期待的眼神,我又擰緊身上的發條,為明天繼續的忙碌儲備動力。」
  • 一禪小和尚賦能往事若茶,開啟茶飲2.0時代,這杯茶野心藏不住了
    往事若茶,以原創「五彩甘露」為媒介,以國產原創3D動漫IP一禪小和尚為載體,以定製個性化走心茶飲為銜接點,打造「茶飲+治癒系」的生活方式,擺脫傳統茶文化的束縛,讓茶飲進入到現代更有趣、好玩的消費模型通道。
  • 一禪小和尚&往事若茶的門檻都要被踏平了!
    經過記者採訪得知,在這條排隊長龍裡,大多數是一禪小和尚的粉絲慕名而來。再加上目前往事若茶在全網的熱度非常高,故而吸引了許多奶茶粉到此地打卡。一禪小和尚作為萌物中的代表,漫畫中的王者,憑著可愛暖萌的形象,暖心、走心、治癒的內容受到了全年齡段網友的喜愛,更是收穫了不少路人的好感。所以,在一禪小和尚跨界茶飲後,往事若茶自然也受到了這些人群的喜愛。而且,往事若茶主打營養健康的茶飲,這一個特點也讓ta的消費者群體放心暢飲,安心享受奶茶的醇香絲滑!
  • 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心靈專輯——林寶《茶禪雅韻》
    關於本屆華語金曲獎的主題「尋找心中最美的天籟」,林寶說道: 「 在我心中, 源自於大自然的聲音, 源自每個人內心真善美的聲音, 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天籟。
  • 國產動漫「一禪小和尚」與「往事若茶」有關係?
    當長得足夠茂盛強大後,誰又會在意過去的某天,你曾添了塊傷疤呢?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憂傷是一種本能,而微笑是一種能力。當手機屏幕裡這個圓臉大眼睛的小和尚,用稚氣的語調說出那一句句飽含哲理的話語,不知道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看似簡短,但總能在不經意之間一語擊中你的內心軟肋!
  • 往事若茶:一家以一禪小和尚IP為主題的茶飲店,令人難以忘懷
    當我和朋友出去遊玩時,我發現了一家充滿一禪小和尚IP元素的治癒店,無論是語錄還是一禪的形象,都令人欣喜若狂。一禪小和尚作為一個溫暖的男孩兒,看到它這麼可愛的形象,忍不住想要去奶茶店拍照打卡。面對這麼可愛的事物,不去體驗一番都對不起我的稱號了。
  • 茶,伴著我成長;茶,讓我沉醉
    【正文】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東莞人,記得八歲那一年,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茶,一種喝的茶,叫馬騮搣,名字有點怪,是鐵觀音的一種吧!
  • 茶:靜的是心、悟的是禪、滌的是魂
    明月清風,自在靜心長夜寂寂 ,佛海流雲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花開花落兩知心,圍爐相對一盞茶。一杯茶,從燒水到開始前泡茶,再到細細地品嘗,沉澱的是茶葉和自己的內心。當你舉起茶杯的時候,茶湯裡倒影的人是你,喝進嘴裡的,是自己。世間大美之物,往往如曇花一現;瞬間之美最為動人,嘆息更是短暫;唯有我們杯中的一盞茶,隨著手臂的錯落舞動,帶給人視覺的無限唯美和身體的無窮生命力。
  • 鳳凰單叢茶,承接宋味茶之精品!茶禪一味,品茶論道
    茶禪一味 鳳凰單叢(樅)茶 承接宋味一片綠葉讓無數人結緣,茶禪一味,品茶論道。潮州人喝單叢茶使用的品茗小茶杯鳳凰單叢茶,關於單樅還是單叢,其實均指同一種。雖然單叢茶理論上是標準的名稱,儘管如此,這兩種稱呼已是被茶友們約定俗成式地通用了。
  • 茶禪一味颺家風,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
    茶蘇是一種用茶葉和果汁、香料一起做成的飲料,有補充體液,消除昏沉的作用。唐玄宗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降魔禪師大興禪教,讓禪僧們長時間地坐禪不臥,過午不食,只許喝茶。為了破除昏蒙疲倦,禪僧們多自備茶葉,隨時煎飲。後來,從山東到長安那段漫長的路上,一路所經市鎮,為了供給遊方僧人茶水,老百姓開店賣茶,竟至蔚成風氣。平時,僧人間你往我來,也是清茶一杯,雅不可言。
  • 善為道者不欲盈,趙州禪師吃茶去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新和尚連忙改口:「沒來過。」「吃茶去。」趙州和尚仍是這句話。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問:「怎麼來過這裡,叫他吃茶去,沒來過這裡,也叫他吃茶去?」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這便是千古禪林法語「吃茶去」的來歷。人生處處都是禪,趙州禪師非常注重將禪貫徹生活,在日常的細節中無不流露著其禪風。
  • 一禪小和尚到底有多受歡迎?從往事若茶火爆場面可見一斑
    那麼,這一個往事若茶火爆的背後有何秘訣?超人氣IP一禪小和尚,高度賦能茶飲每一個品牌走紅的背後,必有一個點精準把握了消費者的喜好,比如鹿角巷的顏值、喜茶的奶蓋茶等,而往事若茶一開始火爆的秘訣,ta是一個IP茶飲。其IP是如今在微博、抖音熱度第一的一禪小和尚,在一禪小和尚高度賦能、全渠道宣告的情況之下,自然一炮而火。
  • 《茶煙外·茶掛》丨一本書,走進禪與茶美學
    其雖名「茶掛」,卻不僅限於茶道之中,而是一種集中了文學、禪宗、書道、茶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審美訴求,也是一門根植於日本的綜合藝術形態。那些跨越時空留存下來的日本茶掛,不止包含了筆墨之美,更保存了禪的智慧與歷代高僧、文人的生命激情。為什麼在日本,自古至今,茶道諸器之中,茶掛為第一要物?為什麼說,茶掛是這個時代,年輕人進入古典最好的契機與接引?
  • 【時光•茗享會】第七站:硯都肇慶,煮茶參禪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味」、「茶禪一體」說由此產生。茶與禪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體感受,非深味之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地品味,講究井然有序地吸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淨、安溢。體悟佛性和超凡脫俗意韻,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純與升華。
  • 【茶道】茶歌與酒詩的情誼境界
    我很喜歡白居易的一首短詩《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 ,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 能飲一杯無。這首詩的情意與境界更近於茶,我曾把這首詩改了兩字「綠蟻新醅茶 , 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掛在牆上,朋友看了都很喜歡。茶與酒的情意與境界顯然不同 , 我國傳統詩歌裡面酒與茶的地位懸殊,以《全唐詩》為例 , 幾乎是酒氣衝天 ,茶則很少受到歌頌。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酒本來就是催情劑 ,在情緒激化的時候 ,詩人當然會即席寫下詩篇。
  • 茶能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
    茶能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清:醉月山人作為一個從小就極愛看書的女子,後來又迷上了喝茶,所以對於這兩句詩是乍見就心生歡喜,細品更覺妙不可言,真是寫出了愛書和愛茶之人的心聲。一杯清茶也能醉人,無需濃酒,一本好書自帶芳香,無需鮮花。
  • 一禪小和尚&往事若茶為你歡呼加油
    為此,無數人忐忑不安,緊張、期待、害怕等等情緒湧上心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何不來上一杯往事若茶,撫平不安的情緒,以更好的心態看待高考成績呢?往事若茶是一禪小和尚的主題茶飲店,且與一禪一樣,都是走「暖心、走心、能量」的路線,店內裝修設計時尚卻溫馨,一禪的形象與語錄隨處可見,一禪的笑容陽光,驅散心底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