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0月18日
地點:文峰寺大雄寶殿前
嘉賓
妙華法師 長沙洗心寺首座
能度法師 文峰寺主持
悟博法師 長沙洗心寺監院
韋明鏵 揚州文化研究學者
郭建軍 揚大文學院副教授
主持人
孟 瑤 揚州市茶文化藝術協會主席
主持人:
在這個秋陽燦爛的午後,我們在文峰寺舉行揚州歷史上第一次「無我茶會」。文峰寺位於揚州城南的大運河邊,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大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隻,把茶葉、瓷器運送到四面八方,這裡是必經之地;這裡也是當年鑑真大和尚第一次東渡日本時造船的地方,當年鑑真和尚不僅僅將佛教帶到了日本,還將茶文化帶到了日本。因此,我們在文峰寺舉行「無我茶會」,就有了特別的意義。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些是哲學永恆的話題,也是宗教的永恆話題,我們今天飲茶品茶,我們面前的杯中物、我們所奉出去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的「無我茶會」就從這裡開始。
妙華法師:
各位茶友,大家好。這是「無我茶會」,我們先從概念入手,什麼叫「無我」?我們每一個人,從物質生活開始,都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次是沒有開化、沒有覺悟的,覺醒後開始有我,第二層次是小我,然後到大我,比如科學家能夠分享給別人光和熱,體現自我的價值;最後到達「無我」,即佛。只有菩薩和佛能夠達到「無我」的境界,我們一般人都是「有我」的。
「有我」有兩個內容,一個我叫「我執」,一個我叫「法執」。我們一般人意識是有限的即「我執」,然後我們又信仰某種哲學,某種宗教,研究某個領域,就會產生「法執」,因此佛教認為一個人破除我執,破除法執之後,才能夠把自己融入人類社會,才能夠融進宇宙。這就是「無我」茶的哲學意義。在這種意識上,茶是一種載體,茶是一種媒介,茶是一個介質,僅此而已。
我們今天來「問茶」,茶本來是喝的,是用來品的,是用來賣的,那麼茶為什麼用來「問」呢?因為茶就像玉一樣,它在中國的社會當中充當了一種媒體,比如說:茶與人性,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茶性和人性有無交集;茶與養生;茶與醫藥;茶與禪;茶與文化;茶與中華民族禮節。以上六個方面就告訴我們,茶是一門學問,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因此我們要學會「問茶」,通過這種形式,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提高我們生命的品質和生活的質量,這就是我們「問茶」的意義所在。
主持人:
都說「禪茶一味」,我們經常會聽見兩個詞:「茶禪」和「禪茶」,對於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怎麼認識呢,請能度師父開示。
能度法師:
我們所說的「茶禪」,妙華法師剛才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就是以茶為媒介,以禪為中心,來參禪悟道。
第一,茶有助醒的作用,讓我們參禪的人不會昏沉。
第二,茶可以讓我們身體通氣,對身體有益處。
第三,茶有六度,也即佛教裡菩薩行的「六度」。
茶,讓我們用開水來泡,就是用自身做「捨身」、「布施」;茶有法質,施什麼樣的茶,用什麼樣的水溫,這就是持戒;茶可以任意的被煮、泡,表現茶的忍耐;茶讓我們不斷來提醒、提升我們自身內在的休養,就是我們所說的精進;茶讓我們定神,就是佛教裡講的「禪定」。我們在喝茶的過程中,有時會有智慧的產生,也就是所說的茶禪的一種精神。
我們以一個幫助,以恭敬心,以一個無我的方式來泡飲茶,茶的味道就會不一樣。這就是茶禪和禪茶的區別。
主持人:
寺廟是一個非常安靜、祥和的地方。我們每次到寺院當中,都可以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我們在飲茶的過程當中,也可以讓心慢慢沉澱下來。茶文化和禪學之間有相通之處。中國文化中提倡「知行合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的煩惱和壓力,當我們在飲茶的時候,當我們來到寺院當中,我們可以在一個片段的時間裡,讓自己的精神放鬆下來,讓自己的行為更多地符合規範。如何讓這種安定的心貫穿於日常實際生活中,讓它變成我們的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做到「知行合一」。請悟博法師開示。
悟博法師:
剛才師傅說,以茶為媒介,以茶來言茶。我們的禪茶與佛教的淵源非常深遠,雖然「禪茶一味」的提法不是古代就有的,但是它的用處及其與佛教的交融,自古就有。如何能讓我們達到「知行合一」的品茶境界?世間的一切都從「有我」開始,如何從「有我」的泡茶,來進入一個「無我」的人生境界,這是我們來到寺院,來學習禪茶要做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在陸羽的《茶經》裡,記述了各種茶系、各種泡法。我們從這些要求和規範這些「有我」的形式開始,通過一個個步驟去循序的學習、去體驗。佛教,是一種修行,只有在這種標準化的形式下,才能把我們的心安頓下來。我們的身心,才能顯得很清靜,因而就會沒有煩惱,沒有妄想,然後才能品位到茶的真味。這時候,才能從「有我」茶進入「無我」的境界。
主持人:
今年是揚州建城2500年,這座古老的城市,歷史上經歷了漢、唐、清三度繁華。特別是唐代,揚州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當時,來自波斯、大食的西域胡商就有上萬人在揚州經商。大運河也讓揚州成為非常具有開放性的一個城市。近代以後,揚州人的自信心開始減弱。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是揚州人,他在《我是揚州人》這篇文章中批評揚州人的小氣、虛氣。從泱泱大唐最具有開放性的城市,到後來的「小氣」,揚州人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和外在原因呢?
韋明鏵:
魯迅曾經在一篇文章裡提到,有的人從家道興旺墮落到貧困,才能真正體會到社會的炎涼。大唐時代,揚州城還是氣象萬千的,到了明清時代,特別是康乾時代,仍然是非常風光的。這時全世界人口超過五十萬的城市只有十個,揚州就是其中之一。揚州真正的衰落是嘉慶、道光以後,尤其到了晚清,已經相當沒落。
朱自清在他的文章說到:記得江北的那個小城,小城市的人也有驕傲的地方,他們把徐州人叫做侉子,他們把南京人叫做大舌頭,把講英語的人叫做講洋話,他們有他們自豪的地方。晚清以來,當標誌著近代文明的鐵路出現在中國的時候,他的路線選擇是在我們一江之隔的江南,時代的列車隆隆駛過。既便如此,我們仍然以為揚州是大唐盛世的揚州,實際上已經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揚州已然變成了另外一個模樣。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曾經寫過,他看到一個國民黨的中尉,自己坐著一個人力車,本來人力車可以一個人拖著便是,然而前後卻簇擁了四五個人,朱先生說,完全沒必要。這體現了揚州人的虛張聲勢,一種內心的不自信。為了安慰、說服自己,擺出了完全沒必要的架子,華而不實。朱自清第一個提出了這方面的看法,對揚州人進行了反思。他思想深邃,值得我們當今揚州人深思。在我們建城2500年之際,不要只是回顧往日的輝煌,更要看到我們的不足。「問茶」就是要在比較平靜、平和的氣氛中反思自己、反思這座城市。大運河,是一條記錄輝煌的河流,是一條重要的通道,也曾經連接了海上絲綢之路。揚州就在這條通道的旁邊,我們的文峰寺就在偉大的河流的一側。但是晚清時期,這條河幾乎無船可過。這時我們依然想像古運河旁邊的揚州還是一座偉大的城市,這就是一個「揚州夢」了。
主持人:
小氣,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那麼,揚州人小氣,具體的表現是哪些?我們不妨「問我」:為什麼會給人留下這種印象呢?
茶友:小氣,可以從另一種角度看,不一定是小家子氣,而是,一種精緻,一種優雅,比如揚州的園林、巷子等,在方寸之地,亭臺樓閣兼具,這就是揚州人性格中的一種小氣。
茶友:跟大城市比,揚州人的格局比較小,一個詞叫小富即安,缺少福建、浙江人的開拓精神;過分強調我,而不是我們,不善於團結,合作精神比較少。
茶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於長期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長期的歷史積澱,給當地人民產生一些精神上、氣質上的印象。從一些名字上就看出來了,比如小金山、瘦西湖、小盤谷,小字、瘦字就顯現出來了。這些就可以感覺到揚州的特色,不是雄宏、寬廣,而是精巧、細微。還有一方面,和揚州人享受的這種生活方式有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樣的狀態很容易讓年輕人把開拓進取的精神置之度外。現在好多人把揚州、蘇州、杭州這些城市作為休閒型城市來看待,希望揚州城能被賦予更多新的內涵。
茶友:我是個外地人,我愛揚州,在這裡定居3年了。這裡精緻,但是沒有山,所以心胸的包容和開闊度缺了一點。比如一起吃飯時,他們會對菜餚非常挑剔,會說鹹了、辣了,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其實,對食物或者事物的包容,需要增加一些。
茶友:小氣,是注重細節的表現,「細節決定成敗」,雖然這不是高山大海,但是可以讓人賞心悅目。從我個人講,小氣代表了勤儉的家風,吃飯做事,儘量不浪費,對於物命盡其所用,這樣做我很自豪。
茶友:我理解的小氣,揚州以前很輝煌,只是自己輝煌沒有關注周邊。以後自己富了要多關注他人,才能守得住成果。
茶友:我來自福建,因為是經商家庭,對於小氣一詞感觸深的是生意方面,福建人茶餘飯後會分享一些資訊,而揚州人會分享一些興趣之類,範圍比較小,且有的信息不願分享。
主持人:我們今天從小我,到大我,到無我,是一個過程。不管是個人,還是城市,如何來重塑一個人的人格,一個城市的精神,請郭教授來講一講。
郭建軍:
我愛揚州,不過接著上面的話題,揚州好的方面不用提了,不好的地方,有華而不實的一面。網上流傳著魚兒和海兒的對話。魚兒說:誰也不知道我的眼淚有多少;海兒說:我知道。因為你在我心中。很多人看了這個話,很感動。大家都盼望著,有一個巨人出現,把自己包容在其間。可是我感覺,這個對話流露了一種唧唧歪歪的感覺。於是,我把它修改了,變成了海兒和魚兒的對話。海兒說:誰也不知道我的眼淚有多少份量?魚兒說:我知道,你的眼淚是我的生命。為什麼不換位思考,不為對方思考呢?
我經常和學生說,也許你做不了大人物,但是不妨礙你的教養、你的胸襟比大人物還強大。人要比自己的職業更高,比自己的身份更完美。很多年前,我見到一個人,是窮小子,修雨傘的。他居然拿了一本阿拉伯語學。有人就很吃驚,說「你有這個機會嘛?你將來能做埃及大使嘛?」這小夥子笑著說「我做不了埃及大使,不意味著我不能比他強。」
大學讓我們成長,佛教讓我們超越大,變成無。那是一個真正的宇宙中的狀態。那麼,今天如何讓我們走向大一點的狀態,一個核心就是教養,一種超功利的追求。否則,人生永遠是匍匐在地上,永遠是小氣。如果你的生命只是功利的,那麼你就可憐了,無法獲得一種自由。要達到大我,或者無我,必須超越功利。
主持人:
現在我們有兩個提問機會,看哪位茶友有問題要問?
茶友:我們的藍天越來越少,我們將來的環境該怎麼辦?
妙華法師:
從漢代到1840年,我們中國人從心眼裡相信天人合一,相信天臉合一,人有什麼樣的心,天就有什麼樣的臉,人有什麼樣的臉,就會問什麼樣的問題,所以重新開始吧。
茶友:我剛開始修行,請問問茶我們該怎麼問?
妙華法師:
我理解的問茶,首先呈現給我們的狀態,是清淨莊嚴,我們泡茶的心和泡出的茶是清淨的,我們整個茶席是莊嚴的,這是我對無我茶會一個基本的定義。然後經過清淨莊嚴的茶席,通過對茶的交換,我們品茶,不管茶的成分含量,要牢牢記住一句話:最後茶是用來喝的,當你喝這口茶的時候,只要你有一顆沒有泯滅的良心,你一定知道這個茶的滋味,我想這是非常要緊的。不要被知識概念和科技手段泯滅了你的良心,那個黎明的心就是品茶的心,這個品茶心的後面那就是是良知,那就是佛性,在品茶的過程中,慢慢試圖找到他,如果找到它以後,你就得到了古人說的那一滴孤血,從此以後你的生活就會有一顆菩提的種子,讓你知善知惡。我們要在一杯茶中,慢慢體會人間的滄桑,人間的冷暖。
佛前供茶
茶友們在法師帶領下,將第一杯茶在佛前供奉。
互相奉茶
茶友群像
本次「無我茶會」,共有100多位茶友參加了活動。
夕陽西下時分,茶會結束了,全體茶友與法師一起合影留念,結束了愉快的二日禪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