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第九章 依賴型人格 3

2021-01-15 無限筆跡

絕大多數人所表現出的依賴傾向,都保持在正常的限度之內,但有時這種依賴傾向可能以「病態」的方式表現出來,並給個人帶來非常不好的結果。如果依賴的需求過分強烈,就會造成主體對身邊之人的過度苛求,這就有可能對他人形成一種「罪惡感的壓力」,例如表現為「你不能放棄我,否則我會出事的,那就是你的責任」。研究結果顯示,在前往精神病科就診的患者中,有25-50%的人表現出依賴型人格的特徵,而在普通人群中,這一比例僅約2.5%,其中大部分是女性。此外,在憂鬱症和廣場恐懼症患者中,依賴型人格的出現比例極高。另外,其他很多的人格障礙也會表現出依賴型人格的特徵,例如表演型人格和第十一章會談到的逃避型人格。而婚姻問題諮詢師發現,選擇依賴型人格者作為伴侶的人,往往自己就有病態人格的特徵,需要通過支配和佔有對方來獲得滿足;事實上,很多被丈夫家暴的女性和酗酒的男性,都具有依賴型人格。最後,還有一點是,依賴者因為長期「認為」自己無法獨立行事,因而最終「真的」失去了獨立行事的能力。依賴者逃避一切風險,拒絕採取主動,或是避免一切人際衝突的做法,如此,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變得不堪一擊。我們來聽聽六十六歲的退休人員呂斯是怎麼說的:丈夫去世後,我的生活變成一場噩夢。我發現自己就是個生活白痴。我從來沒有自己一個人去過銀行、我不知道怎麼用支票本、不知道怎麼看地圖、不知道怎麼填稅單……以前這些事情都是丈夫在處理。我不得不自己從頭學起。那時候,我非常依賴外界的幫助——我的朋友和家人,常常把所有人都叫來救我的急。但當時為我治療重度憂鬱症的心理醫生堅決反對我的做法,並且幫助我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這花了我好多年的時間,但我覺得現在總算是學有所得……。唐吉訶德和桑丘·潘薩、唐璜和萊波雷洛、夏洛克·福爾摩斯和華生……每個英雄的身邊都圍繞著一個依賴型人格者,他們行事審慎、忠心耿耿,在與英雄相伴的冒險之外,沒有自己的觀點或自主的生活。在《魂斷日內瓦》中,法國小說家阿爾伯特•科恩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對愛人無比依賴的人物——阿麗亞娜(Ariane)。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在《史東夫人的羅馬春天》中,描繪了一位五十歲的婦人如何痴戀一個比自己年輕很多的男子,最終失去了自我和尊嚴。法國小說家帕斯卡·萊內在《製作蕾絲的女工》中,描繪了一個依賴成性的年輕女子,她無法為自己而活著。一位自負的年輕學者迷戀上了她,但最後心生倦意離她而去。法國導演埃德沃德·莫利納羅執導的《麻煩製造者》中,雅克·布萊飾演一位商務代表,對成功阻止他自殺的利諾·文圖拉產生了滑稽可笑的依戀之情。在美國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執導的電影《亂世兒女》中,馬裡莎·貝倫森飾演的貴婦林登夫人始終活在男性的陰影之下,從未表達過一絲一毫的自我意願,只有迷離痛楚的眼神。對依賴型人格描繪得最為活靈活現的,當數伍迪·艾倫自導自演的《變色龍》,片中道盡了男主角遭遇的種種困苦——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總是不斷模仿他人的生活、繼承對方的觀點和生活方式,甚至連外貌特徵和服裝風格也是。對失敗及其後果的恐懼,是阻礙許多依賴型人格者採取行動的關鍵。依賴型人格者認為身邊的人都比自己強,因此,害怕主動採取行動。所以,儘可能鼓勵他「凡事不要想著成功或失敗,只要好好投入即可」的觀念,很重要。以下,讓我們來聽聽二十一歲的大學生菲力的故事:第一個讓我獲得自信的人,是高中的體育老師。當時我想學網球,父母幫我報名了他的私人課程。但我非常害怕自己會鬧笑話、讓他失望。第一堂課的時候,體育老師就對我說:「我根本不在乎你的表現,也不要求你打得多好。我只希望你勇於嘗試,樂在其中,只有這樣你才能學到東西。況且,你才開始學而已,打不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不知道為什麼,他的這番話讓我豁然開朗,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過這樣的話。往後,不論我嘗試以大力發球壓制對手失敗,或是所有的擊球和發球都出界了,他還是會稱讚我,且總會在課程結束時強調我付出的努力。依賴型人格者總懷有誘使你替他做決定的心思,而你也會不知不覺地掉進他的遊戲:為了幫他、為了節省時間,你會覺得自己比他有能力做出明智的決定;被人奉為專家或智者,也會讓你欣然自得。但俗話說的好,「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以下,是二十六歲的秘書梅拉妮的經歷:去年,我們公司來了一位實習生,是一位女孩子。她完全沒辦法自己做決定,總是不停來問我的意見。老實說,新手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這樣,但慢慢就能自己解決問題。但這個女孩一直都這樣,一段時間之後,我明白她的問題。於是,之後每當她問我問題時,我不會馬上回答,而是跟她說:「我會告訴你我的意見,但你先跟我說說你會怎麼做,或者你怎麼想的。」一開始她有點不知所措,覺得我在嘲弄她或想為難她。所幸,她接受了我的做法。最後,她漸漸不再事事需要別人的肯定,只有偶爾面對比較難以決定的事情時,才會來詢問我們的意見。採取這種態度有兩個好處。首先,你可以通過顛倒角色,幫助他擺脫需求者和獲得建議者的一貫角色,讓依賴者逐步感受和發現自身的價值所在。其次,你可以幫助他改變「認為別人的能力總勝過自己」的想法。改變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之一,不是跟他解釋應該做什麼、想什麼,而是直接做給他看。告訴依賴者你也有對自己不確定的時候,或者你對他的想法也很感興趣,如此,比冗長的說教更能讓他從根本上明白。來聽聽四十歲的保險經紀人諾蘭是怎麼說的:剛進職場的時候,我很幸運遇到一位「非常特別」的上司:他總是樂於提供我各種建議,但同時,他也不避諱告訴我他自己的疑慮,而且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還會來問我的意見。一開始,我非常擔心自己的意見,可能錯誤百出而怕得要命:如果他因為我的失誤而做出糟糕的決定,那就太可怕了!可是他有一種可以接受失敗,並且努力解決失敗的非凡能力。看到一位我極為欽佩的人也會有疑慮,也會需要別人的幫助,讓我覺得自己沒有這麼孤單。多交朋友,可以幫助依賴型人格者不會對「單一對象」的依賴,過於深刻,而這正是邁向獨立的第一步。以下是三十二歲的視覺設計師昆妮的親身體驗:我妹妹剛到巴黎時,很難融入這裡的生活。她一直都很依賴父母,也很喜歡黏著我,到哪裡都要跟著我。於是,我鼓勵她去健身房、合唱團,或邀請同事來玩,都是沒有用。所以我決定陪她一起解決問題。在兩個月內,我們一起參加了健走社團的活動,這段時間內,她請自己的同事還有朋友到家裡吃了幾次晚飯,而過了一段時間,我不再參與其中,她也可以自己搞定了。如果你與依賴型人格者保持聯繫,或者是朋友、同事的關係,那麼當依賴型人格者發現你在他之外,有自己的生活,例如朋友聚會沒有邀請他、開展某個工作項目沒有讓他參與,他往往會感到備受傷害(卻不敢跟你當面表達不滿)。因此,不要想著對他隱瞞這樣的事情,或者不要因為罪惡感而委曲求全地拉他一起加入,而是真誠地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他,跟他解釋你為什麼沒有邀請他。或許每次都解釋很麻煩,但我們建議至少在頭幾次這樣對待他時做出解釋,並儘快邀請他參加另一次聚會或工作會議,以表明你對他的看重,依舊如初,我們來聽聽二十九歲的工程師尚是怎麼說的。我在公司有位同事,人很好,但佔有欲很強。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清楚他是怎麼一回事,因為他從來不當面說清楚原因,只會跟我生悶氣,露出失落的表情。後來,我才知道,他無法忍受別人不邀請他一同加入做「任何事情」。有一陣子,我們組織了一個討論小組,研究多媒體以及它對我們職業造成的影響。我覺得這個工作蠻麻煩的,因為每個月都要抽出兩個晚上的時間討論。我知道他有兩個孩子,有家庭要照顧,所以就沒有邀請他;沒想到,他生氣了。我想他可能是覺得我們認為,他是個能力不足或者乏味無趣的人。還有一次,一位女同事在家裡辦了個聚會,她的公寓很小,而且跟我這個同事也不是很熟,所有沒請他。第二天,他得知了這件事,什麼也沒說,卻整整兩個星期都表現得鬱鬱寡歡,直到我去問他怎麼了,才知道他覺得自己被大家排擠。現在我們知道,遇到這種情況得跟他解釋一下,好讓他明白別人這麼做,不是排擠或討厭他。依賴型人格者在面對日常生活中每件需要做出決定的事情時,都會十分苦惱。而本性質樸和熱心的人,總是會忍不住去幫助他們,替他們做決定。然而,每次的幫助和建議,都會助長依賴型人格者今後再次要求幫助的傾向,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這會使他們更覺得自己的無能並持續貶低自身價值。現在,我們來聽聽四十六歲的工程師山姆的經歷:我的第一任妻子是個不成熟的人,非常黏人。我覺得她之所以喜歡我,是因為我總是表現得很有自信,雖然有時候是裝出來的——這是讓我心安的方式!話雖如此,我還是就這麼一頭栽進了她的陷阱——她完全依附於我,這讓我很高興,而且在剛結婚的時候,我感到身價倍增。但是過了一段日子之後,情況急轉直下:我是個善妒的人,無法忍受她對我的一丁點冷落。她長得很漂亮,所以總有人對她獻殷勤。我們因為這個大吵過好幾次,她指責我讓她透不過氣來,說我從來不曾做過什麼能讓她有自信,或是慢慢變得獨立的事情!老實說,我覺得她挑逗別人就是為了尋找自信。可我無法忍受這種事情,最後我們離婚了……。鼓勵依賴型人格者不再依賴他人,需要極大的耐性,一旦你說服他自己做出決定和採取行動,你就得陪伴到底,因為依賴型人格者在事後,會回頭詢問你對他做出的這個結果有什麼看法,或者讓你明確指出失敗的原因。為此,你必須認清這一點:即便依賴者沒有他自己想像的那麼無能,或者,事實上他的確比你想像中的要無能許多,都必須留意小心你對他的評價。換言之,即便你有權對他的做事方法提出批評,但對他的每一次嘗試都要表示支持,並對結果做出客觀、具體的評價,而非單純的情緒化批評。我們來聽聽五十二歲的醫生馬汀是怎麼說的:我覺得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很多的錯誤,尤其是對我的大女兒。我是個過分嚴厲的父親,而我妻子則是個保護欲過強的母親。我總想著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和獨立,但我覺得那時候他們的態度不夠積極。當時,我覺得女兒是個什麼都不在乎的孩子,很有天賦,但惰性難改。或許這是真的,但我覺得給她設定過高目標的做法,反而讓她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幾年之後,她最終為此指責我。她說,就是因為我,她才會如此依賴別人的意見,因為害怕受到批評而不敢自己做出決定,就像她每次主動做點什麼我都會批評她。確實,她什麼都不做我會罵她,可她要是做了什麼,我又會說她做得不對,或者說按照我的標準來看,她做得不對。或許出於厭倦,你會嘗試催促依賴者採取行動,就像把一個人推下水那樣,目的是強迫他做出反應。但是,這種作法很難對依賴型人格者發揮作用,反而會讓他們更加焦慮不安,加強「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獨自應對」的信念。想要幫助他們獨立,最好循序漸進;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因為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雖然在表面上,他會表現出想要學會獨自應對的意願,但實際上,卻總在不停地尋找理由以說服或放棄自己的目標。我們來聽聽六十五歲的退休教師米歇爾的故事。我兒子對我們非常依賴,而他母親總是對他過度保護。在他十八歲進入大學那年,我決定讓他離家遠行,並對他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每個月給他一小筆錢,並跟他說從今往後我們不管他了,一切由他自己決定。我迫使他去讀一所位於法國另一端的大學,那裡有他想學的專業。結果這個嘗試很快變得不可收拾。他每天晚上都會打電話給我們(而且我後來得知,他在白天也會打電話給他母親);他在那邊一個朋友也沒交到,也沒有好好吃飯。幾周之後,我妻子去學校看他,結果看到他宿舍一片髒亂時差點沒暈倒在地。對此,我一點都不覺得驚訝,因為在家裡的時候,她總是跟在兒子背後替他收拾打掃,迎合他的所有願望,他連個雞蛋都不會買,更不會做飯……。最後,我們不得不做出讓步,讓他回來就近念書,因為離家太遠也讓他心裡很難受。為了博得關注,依賴型人格者會透過各種方式換取這些,他認為極為重要的東西。他會表現得極為熱心、殷勤地送禮、接受一切乏味繁重的工作等。然而,透過這種做法,依賴型人格者會將你捲入一種難以察覺的惡性循環中——你會因為罪惡感而以他期待的方式予以回報:成為他的保護者,並把他納入自己的生活日常中,因為依賴型人格者對你的傾慕和忠誠,或許也是你獲得自信的方式之一。以下,是二十八歲的生物研究員奧特的親身經歷:我父母第一次送我去參加夏令營時,我非常擔心其他孩子和教官對我的態度。我還記得,我總會主動承擔所有的苦差事:收拾飯桌、洗碗、倒垃圾等;而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我也會用父母給的錢,為寢室裡所有的人買糖果和漫畫。過了一陣子,這種做法奏效了:我成了一些教官最寵愛的孩子,別的孩子也會帶著我一起玩。當時,我覺得這是獲得他人認可的唯一辦法。有時,依賴型人格者無助的脆弱和熱心,會使他們成為生活中「給人好感的寄生蟲」。為此,如果不對他們「總是希望得到幫助」和「討厭孤獨」的本質釐清界線,是不好的。為什麼呢?首先,這種依賴在某些時候,會令被依附的個體不勝其煩;其次,這種依賴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別人在幾乎沒有投以任何關注的情況下,就輕而易舉地接受了他們。現在讓我們來聽聽三十二歲的理財顧問裡奧的故事。有個同學總是黏著我。他打電話給我通常一講就是好幾個小時,我會一邊接電話一邊做別的事情,看書、整理東西、寫東西等。有時候,還會賴在我家不走,我就忙自己的事情。到最後,他就像一盆綠色植物或是寵物,拿著一本書待在角落裡,我都把他給忘了。·上司或主管:成為他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並要求加薪。·伴侶或家人:即便能從對方的依賴中得到滿足,但總有一天你會厭倦承擔做出所有決定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實用心理學:缺少關愛導致的依賴型人格和迴避型人格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依賴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童年時期強烈的「失落感」和「被遺忘感」。他們在生活中會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性,經常感覺到無助,需要他人的鼓勵和承諾才能平復心中的焦慮感。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想要真正了解迴避型依戀人格你需要看這裡!↓↓↓↓我們先從心理學上剖析一下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筆記|《人格》B1 人格心理學導論
    今天起,我們開始複習 人格心理學 筆記啦~共計七編,約兩周完成。下圖是簡要的框架。一起加油~B1 人格心理學導論 C1 緒論一、人格心理科學的研究特點1.在研究內容上側重於人的心理差異2.在研究策略上強調人格的整體統合性3.在研究特徵上注重人的內部穩定性二、人格研究的主題簡述人格研究的主題
  • ...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自我人格缺失,順從型人格,疏離型人格
    根源是缺愛,而根本的問題還是松子的自我人格喪失導致的。松子求愛而不得愛,認為自己價值的存在等同於他人的喜愛,內心想要家庭的溫暖卻不得不遠離家鄉,不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去無限制迎合他人。這些都是松子的內心衝突,而這種自我內心衝突太過強烈,形成了神經症傾向人格,也就是悲劇性人格。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松子的悲劇性人格問題。
  • 《中國古代心理學——五型人格》概述
    炎黃老師著《中國古代心理學——五型人格》一書,開創了中國自己的心理學。炎黃老師的五型人格理論簡單易學易懂,把人分為五種人格類型,即:「印型、比型、食型、財型、官型」。簡單來說:善良穩重的為印型,勇猛踏實的為比型,聰靈美麗的為食型,細緻敏感的為財型,嚴謹悲情的是官型。可通過觀察人的言行舉止直接得出對方的人格類型,及性格正負表現。
  • 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學—9號平和型,溫順卻又淡漠的性情
    作為一種性格分析工具,我希望通過對九型人格的探索,對自我的剖析,能讓我們一起對自己做一個大致的認知,在客觀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從而走得更好。接下來是對第九種性格和平者心理的看法與分析。(一)以柔克剛的健康平和型聽到「和平」這兩個字,給人的感覺就是平和的心態,溫和的性情,為人也好,處事也罷,都是以不爭不吵不炫耀的姿態呈現,在矛盾衝突中扮演的是和事佬的角色。初次了解九型人格時,我個人認為九號和平型與二號助人型在人際交往中有部分相似之處。
  • 宣美暴哭:5年前罹患邊緣型人格障礙 愛別人全因自己渴望被愛
    宣美哽咽著說:「(要解決根本原因)才會讓我身邊的人放心,聽說邊緣型人格障礙這方面會讓身邊的人感到很辛苦,我就和Chuu一樣,希望我身邊每一個人都過得幸福,不要因為我有所困擾,我很想給每一個人愛,但這一切源自於『我渴望被愛』的心情。」▲宣美坦承5年前被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雖然希波克拉底的生物學知識或許並不準確,但是他是身心聯繫這一觀念最初的提倡者,也是第一個將人格進行分類的學者。2. 現代心理學的人格分類現代心理學擁有多個人格分類體系。一部分人格理論家認為氣質是人格的整體傾向,具有強大的生物學基礎;另一些理論家認為人格具有多個維度,是多種特質的組合;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格類別,而不是維度將人進行歸類。
  • 心理學:婆媳相處,若她具備「表演型人格障礙」,那就做好這3事
    什麼是「表演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如字面所言,他們的行為就好像是在進行一場演出,顯得浮誇造作不自然,以吸引眾人關注為目的,希望眾人把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看似「表演型人格障礙」是大多數人都具備的,其實「表演型人格障礙」還有三個特質:一是自私,二是以自我為中心,三是嫉妒心強。
  • 兩性心理學:「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不是被愛人嫌棄就是被拋棄
    什麼是「表演型人格障礙」?心理學上,「表演型人格障礙」是指行為就好像進行演出一樣,顯得浮誇造作不自然,特別喜歡吸引他人的關注,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僅如此,存有「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拔高自己,認為自己是周邊人的中心,周邊的人都應該讚美和關注自己。看似這種情況特別正常,畢竟大多數人都具備這種想法,但其實,「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非常的任性,不能忍受一點委屈,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受關注的時候,會表現的非常氣憤,甚至為此大搞破壞。
  • 心理學:你或許有恐懼型依戀人格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依戀理論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50年提出的一種心理人格。鮑比在研究嬰兒與父母關係時發現,嬰兒有與父母親密接觸的需求,當嬰兒與父母分開時,往往會變得十分痛苦。因此鮑比認為,年幼的嬰兒依賴父母的照顧,所以形成對父母的緊密依戀是進化行為中的一部分。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到底有多可怕,你是屬於討好型人格的人嗎?
    真的很不希望你是這樣的人,因為這種人,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的人。像這種不懂拒絕的人,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帶有一點討好型人格在裡面。3.總是過分的小心翼翼,從來不敢去麻煩別人不僅不會拒絕別人,還從來不敢去麻煩別人,這也是討好型人格的一大特點。
  • 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學—6號忠誠型,難道我們都中招了嗎?
    這就是六號忠誠型性格,他們是一個矛盾綜合體,既離不開權威的支撐,需要依賴外在權威來表達自己,同時又極其多疑,一旦吃虧上當,受到權威的欺騙,那麼也是第一個站出來奮勇反抗,極力打倒權威的人。一邊依靠順從權威,一邊公開反擊權威,這兩種極端的矛盾,相差太大往往讓人感到很累。
  • 用MBTI人格理論測測你是《陳情令》16型人格中的哪一種
    關於mbti人格理論是我很喜歡的一套心理學理論,在之前的文章中略有提及。它是基於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先生的《心理類型》而提出的一套更詳細也更實用的人格理論。該理論從4個維度分析人格,包括:(1)能量傾向:外向E---內向I(2)信息獲取方式:感覺S---直覺N(3)決策方式:思維T---情感F(4)生活態度:判斷J---知覺P四個維度組合,可以形成16種人格類型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一、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其實迴避型依戀是根據兒童依戀心理學而衍生出的,一個針對成年人親密關係模式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特點,以迴避親密方式為主的群體。第一、迴避型依賴人格大致的幾個判斷題1、感覺自己有ta和沒ta區別不大2、不喜歡與另一半溝通3、有些牴觸親密行為,幾乎不會說情話4、經常性的找不到人5、無法了解到對方內心真實的想法
  • ADHD型人格:思維跳躍的「外星人」
    ADHD型人格的人注意力不夠集中,因此,交際時一定要記得時時刻刻把他們拉回到主題上來。對於常人來說。這可是一件需要耐心和強大控制力的工作。ADHD,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原本是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精神失調,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少兒多動症。但是,隨著對這種病症的認識增加,最近,心理學家們發現:這種症狀在成年人身上也會出現,並會形成一種特定的人格,被稱為ADHD型人格。
  • 九型人格之和平型人格
    九年前,公司舉行一次九型人格課程培訓,記得那時我是和平型人格,2018年夏季我又上了為期4天的九型人格課程,結果還是和平型人格。這說明,人格還挺穩定是吧,哈哈!那麼今天,我就仔細的研究一下我的和平型人格。和平型人格也叫調停者,顧名思義,他們愛好和平,不喜衝突,追求穩定。
  • 卡特爾16人格免費測試,16PF型人格測試全面版!丨MBTI職業人格測試
    ——雷蒙德·卡特爾16PF型人格測試專業版,一個人的性格即是他內心的本質,就如你喜歡的微信頭像,你的個性籤名的更換頻率,你的朋友圈日常發的內容,甚至是生活中的交際方式,都在無時無刻告訴著世界,你就是這樣的自己。可是,你當真是了解自己的嗎?
  • 卡特爾16型人格測試專業版(16PF),全面評估你的人格!丨氣質測試
    當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B.Cattell)在20世紀20年代從物理科學轉向心理學領域時,他失望的發現大多數人格理論都是基於哲學和個人猜想,或者是由醫學專業人士開發的,幾乎沒有科學依據。
  • 感情中,為何會出現「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