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於2006年上映,這部電影是由獲得第3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提名獎的中島哲也導演,影片開頭以典型的日式」死亡美學「來引起觀眾對於劇中人物悲劇命運的思考,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影片,以松子的死亡為開端,以松子的侄子的視角帶領我們走進松子的一生。
松子是一個童年被父親忽視的小女孩,然而內心依然豐富明快,為了博得父親的喜歡,她經常扮鬼臉。長大後的松子人美歌好,成為為了一名中學女教師,自己戀愛而被父親訓斥不該告訴臥床不起的妹妹,後卻因為被偷竊的學生龍洋一誣陷而被辭退。松子憤而遠離家鄉,之後於幾個男人的戀愛中,都處於被動地位,無限地順從對方只為了獲得愛,認為只要有愛,她就能活。
然而現實和她所追求的太不一樣,她每次都被男人打罵,甚至第一任作家男友八女川還逼著她去做泡泡浴女郎來賺錢,最後一任男友龍洋一(當初誣陷松子的那個男學生)則讓她出賣靈魂進入黑社會。她以為最終能等來出獄後龍洋一的不離不棄,卻卻不想被龍洋一一拳打倒在白雪皚皚的地上。回不去的家鄉,再次被拋棄的松子選擇了離群索居的生活,最後因為撿一張朋友的名片而被一群學生打死。
童年的松子
從天真可愛的童年松子,美麗的中學女教師到色情女郎再到殺人犯,最後被殺害, 是什麼造就了松子悲劇的一生? 根源是缺愛,而根本的問題還是松子的自我人格喪失導致的。松子求愛而不得愛,認為自己價值的存在等同於他人的喜愛,內心想要家庭的溫暖卻不得不遠離家鄉,不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去無限制迎合他人。這些都是松子的內心衝突,而這種自我內心衝突太過強烈,形成了神經症傾向人格,也就是悲劇性人格。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松子的悲劇性人格問題。
1.從佛洛伊德人格結構角度分析松子的人格:微弱的自我到完全喪失自我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的生物學部分,是受本能驅使的,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自我是人格的理性部分,遵循現實原則。超我則是人格的道德部分,由社會道德規範和教養所形成,遵從的至善原則。三者形成特定的人格動力關係,如果三者失調,人就會處於不正常狀態。
童年時期的松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而且明快的,一心想要獲得父親的愛,以兒童的天真扮鬼臉來博得父親的笑容。後來學生偷竊,松子想要努力解決問題卻反而被誣陷。這個時候的松子還是以自我在調節內心的欲望和社會道德之間的規範,努力想要做一個被認可的人。而當松子離家出走之後,她開始釋放內心壓抑的情緒,放縱自己的欲望,再也不關心世人的看法,做泡泡浴女郎,做情婦,」就算被打死也比一個人好「,殺人,到最後甘願等死。這都是松子受本能原始欲望支配形成的,她已經是完全喪失了自我了。
扮鬼臉的松子
在影片後段,松子的自我意識萌發,覺得自己還是可以剪髮的,想要找到朋友的名片重新開始人生,卻不曾預料到會被小孩棒打而死。影片的最後松子的侄子說:如果這是世界真有上帝,像姑姑那樣讓人笑,讓人打起精神,熱愛別人,就算自己傷痕累累,孤獨一人不入流,甚至笨得不行,我卻覺得這個上帝值得信仰「。影片結束的最後片段,則是松子回到年輕漂亮的教師的樣子,踏上通往天國的天梯,松子獲得了內心的安寧。這反映了導演的內心宗教思想,認為松子的愛純粹如上帝之愛,這也印證了松子身上超我的至善原則。
影片結尾松子登上了天梯
雖然說人格的三個部分都有在松子的身上體現,卻不是和諧統一的。松子無時無刻不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松子的自我部分很弱,但是在影片中我們也看到了希望,並不是自我的完全喪失。在她起身連滾帶爬去撿名片的時候,松子已經開始完善自我的部分,她想努力回到現實世界,努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佛洛伊德認為成年人的人格在5歲的時候就已經基本形成並且穩定下來,因此童年的經驗特別重要,而長大之後幾乎難以改變。松子成年之後,歷經了生活的困苦和與幾個不同的男人的愛戀,她一次一次陷入了以他人的喜好為自己生活準則,自己的想法和欲望都不重要,嚴重的喪失自我,任人踐踏自己,陷入一種無意識強迫性死循環狀態。
可以說,從佛洛伊德的視角,我們看到了悲觀的一面,也就是松子幾乎難以獲得愛。而影片的悲劇結尾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2.用卡倫.霍尼神經症傾向理論分析:40歲前的松子是順從型人格,40歲後則是疏離型人格
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
不僅馬克思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實質離不開所處的社會的影響,另外卡倫.霍尼也承認社會和文化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並認為我們應該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不同文化和社會團體的女性。
所以,當我們討論分析任何一個人物性格之前,不妨先看她所處在的社會,松子首先處在的是一個男權思想深厚的社會,這對於她的卑微的人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日本是一個男權概念深厚的社會
在諸多日本傳統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日本女性都是被塑造成順應男性,聽從男性,包容男性的"聖女「,她們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就像松子一次一次被拋棄,卻一次又一次地選擇原諒。導演刻意把松子塑造成一個為愛而生,又為愛而死的聖女。這其實是導演內心男權思想的投射,這是對女性的極大歧視,也是為了體現男性的心理優越感。而影片中則體現會松子對父愛的爭奪,以及對龍洋一的包庇和寬容。松子的這種毫無尊嚴的被人打,被人踐踏和侮辱,其實也是在這男尊女卑的社會影響下做出的選擇。
而古今中外,無論什麼樣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屬品,這一觀念根深蒂固。而女性對男權主義的抗爭道路尤為艱辛。在影片中,我們僅僅看到的一次對男性的抗爭就是松子殺了背叛自己的小野寺。
殺人的松子
「我絕不可能逆來順受地聽憑丈夫擁抱,女人也有女人的志氣!如果勉強允許他擁抱的話,也許我的身體會屈服。而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這麼重大的事就會像小兩ロ子拌嘴吵架一樣輕輕地隨風飄走了。」--摘自《紫陽花日記 》
日本小說家渡邊淳一的《紫陽花日記》寫的是出生名校的志麻子面對丈夫的出軌,明明知道了,卻表現出來毫不知情,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只能偷偷寫進日記本裡,最後選擇了寬容和諒解。她內心不想原諒丈夫,然而卻最後因為孩子考慮,決定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並覺得這種寬容和諒解才是尋回家庭幸福的關鍵。以孩子健康著想,不管是不是表面的說辭,但是並未直面婚姻中真正的問題,而小說的作者也想藉此表達的是女性為了家庭幸福著想,丈夫出軌是值得原諒的。女人還是不要鬧得太大得好,這裡看也是妥妥的男權主義思想。志麻子的寬容是妥協屈服,因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抗爭阻力太大。
2)40歲前的松子屬於典型的順從型人格
」我們會感覺到「渺小,微不足道,無助,被拋棄,有危險,處於一個充滿虐待,謊言,攻擊,羞辱和背叛的世界「 (1937,p.92),.這就是卡倫霍尼所認為的基本焦慮。
而童年時期的我們,則會試圖從以下4種方法保護我們免於焦慮。a)爭取關心和喜愛 b)順從 c)獲得權力 d)逃避。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這樣去做而減少焦慮,而如果其中任何一種行為過度的時候,就會產生神經症傾向。過度爭取關心和喜愛,無意識的服從他人就是典型的順從型人格傾向。
順從型人格表現的態度和行為反映出個體接近他人的渴望:強烈的,持續性的,對喜愛和認可的需要,渴望被愛,被需要以及被保護。順從型人格的個體會對每一個人都表現出這種需求,雖然他們一般都需要一個支配性的人,如朋友或者配偶,來掌控他們的生活並給他們提供保護和指導。《人格心理學》第5章 卡倫.霍尼:神經症傾向
松子就是典型的順從型人格,松子對於從他人身上那種強烈渴望的愛,而這種渴望則通過自己對他人的體貼,善解人意,並且按照他人的理想和期望來生活。在松子和不同男友的相處中,我們都能發現松子對男友的體貼,關心,敏感地感知男友的需求。被要求去做泡泡浴女郎賺錢就去,哪怕自己不樂意去,她也會調節自己的欲望以順從他人的需求。
順從型人格對喜歡者讚揚的需求和別人的價值沒有關係,和別人的身份也沒有關係,和他對別人的感覺也沒有關係。這些需求的核心,其實是對親密關係和歸屬感的渴求,只不過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這樣的需求具有盲目性,強制性,在遭遇打擊之後也會憂慮和悲傷。-卡倫.霍尼《我們內心的衝突》p35-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6
體現這點的最明顯的就是松子對於龍洋一的順從,被要求跟其他男人做愛就跟其他男人做愛,被要求和黑社會交易就交易,甚至如果叫她去死,她就去死。她對於對方的身份和價值觀是怎樣的毫不在乎,正如霍尼所說的是,順從型人格的安全感取決於他人對她們的態度和行為。松子做的任何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能獲得喜愛背後的安全感。
3)中晚年是疏離型人格(40歲後)
40歲以後的松子,則發生了變化,自從被龍洋一再次拋棄之後,便開始了離群索居的生活,找了有一條很像家鄉河流的地方住了下來,不問世事,經常對著河流垂淚。愛這個東西讓松子吃盡了苦頭,為了逃離這種痛苦,她選擇遠離他人。
疏遠自我是疏離型人所獨有的特徵,他們對自己認識不清楚,對於自己愛的,恨的,喜歡的,想要的,害怕的,相信的,痛恨的都沒有辦法確定,他們與自己失去了聯繫,就像一架被遙控的飛機。-卡倫.霍尼 《我們內心的衝突》第5章 P66
疏離型人格的他們不愛,不恨,也不與他人合作,不以任何方式與他人產生聯繫。這時候的松子具有疏離型離性型人格傾向,晚年的松子壓抑自己愛和恨的感覺,唯讓我們覺得還未完全麻木的是對著河流流淚,想念家鄉。
晚年的松子對著河流流淚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松子晚年已經完全將自己隔離起來了,對於鄰居跟她的對話,她是惶恐的,立馬又縮回了自己的小屋。在醫院,好友澤村惠偶遇了落魄的松子,並大聲叫著松子,松子卻慌張地想要逃離。
人們都會感到孤獨也會有獨處的要求,但是自我疏遠則是內心的強制需求,對於這種人來說,這是他們唯一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從而獲得的內心上的安全感。松子對於外界的人和事已經倦怠了,從內心認為自己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得到他人的愛,對自我價值也是深度懷疑, 外界的一切開始變得讓人覺得會產生傷害,因此她自己給自己建立了」魔法屏障「,在屏障之後的自己是感覺安全的。
總結:松子的自我人格缺失以及順從型人格再到疏離型人格,這構成了松子整個一生的悲劇性人格。缺愛的人想要獲得認同而來肯定自我價值,在追求愛的過程中,很容易將自我價值=他人的認同和喜愛。松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則這種將自我價值感扭曲去迎合他人就會造成內心極度的衝突,而這種衝突之下的行為就是付出一切只為了他人的喜愛和認同。這無疑是自毀的行為,這也就是松子悲劇一生而不可逆轉原因了。
另外,松子這個人物形象和人格特徵給我們現代女性也是極具啟示意義的,女性的獨立離不開整個社會的進步,男權思想深厚是我們面對的現實。女性在獨立的路上會遇到更多的阻礙,然而是這些阻礙的克服才使得你的人格發展將更加趨於完善,哪一天這些阻礙越少了,說明悲劇型的松子的女性也越少了,這是我們都希望看到的。
參考文獻:
1.Duane P.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人格心理學》.原書第10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6
2.卡倫.霍尼《我們內心的衝突》p35-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6
3.賀瑩瑩 《松子和艾米麗的悲劇淺析》【J】海外英語 2015
4.趙婕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主題及女性主義【J】.電影文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