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他可能是討好型人格,希望你家娃沒有

2020-12-16 母嬰參考

如果善良只是一味的付出,那麼這種善良,我寧願不要。確實,生活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善良和忍讓。

執筆:周瑤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前段時間無意中看到蔣方舟上的那一期《奇葩說》,難以想像,這位一直被稱為天才,9歲就出版自己的散文集,後來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人生仿佛開掛一樣的少女作家,說自己從小就過得不快樂。她說,這種不快樂,源自於她的討好型人格。那麼,討好型人格的小孩,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某些人只顧討好別人,忽視自身感受的人格,屬於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他們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被人討厭,越在意一個人,越會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一旦自己出現小失誤,就會難過和懊惱很久。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

這種人格的人往往都比較沒有主見,自己的言行舉止大多都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他們缺少底線與原則,說話做事情都以取悅別人為目的,就算別人對他們的生活指手畫腳,他們也不會去辯駁,而是默默接受。

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成為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太過善良與溫柔,但有時候一味忍讓,委屈自己的善良與溫柔,在別人眼裡可能只是卑微的討好。

討好型人格的小孩會有哪些表現?

1、很少拒絕別人

討好型人格的小孩基本很少會說「不」,在他們看來,拒絕仿佛十分難以啟齒,說出一個「不」字比讓他們登天還難一樣。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一旦拒絕,與別人的關係就會破裂,友誼將不復存在,這也讓他們小小年紀就成了同齡人眼中的「老好人」。

他們習慣性地接受別人的求助或要求,順從是他們的第一法則,能夠讓他們的生活減少很多不確定性,也就減少了他們的害怕,避免自己的身心受傷害,於是在與人相處中,會本能的拒絕說「不」。

其實這些小孩要知道,人與人是平等的,從外到內,並且偶爾自私一點,也沒有人可以指責,有時自私也是愛自己的表現。當一個人向你求助時,選擇權應該是在於你,如果ta的請求確實讓你感到為難,或不知道怎麼去做的時候,不妨溫和又堅定的拒絕。勇敢說不,其實也是內心強大的表現。

如果僅僅因為你一次的拒絕,身邊的這個朋友就開始減少與你的交流,那麼這樣的朋友也是不值得來往的。

2、不敢提要求

討好型人格的小孩不敢向別人提要求,甚至包括最親近最信賴的父母,實際上,很多人形成這種人格,父母都要負起一定責任。很多討好型人格的小孩,一開始也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嘗試向父母提自己的要求,比如看上一個喜歡的玩具想要得到時。

但經歷一次次拒絕之後,特別是有的嚴格的父母還會向他們訴說家裡條件多麼不好,或說他們不懂事要一些沒用的東西,順便把他們批一頓後,他們會變得越來越沉默,再也不敢像大人提要求,再想要一個東西也只敢在心裡默默喜歡。

他們認為自己如果總在提要求,很可能會被當成麻煩和負擔,進而被人討厭或嫌棄,這是他們無法忍受的。

3、缺乏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的小孩總是缺乏安全感,害怕自己不被喜歡,這樣的小孩是讓人心疼的,他們大多在很小的時候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甚至是被打罵批評下、冷漠中、嚴厲管教下長大,從小就處於一個不平等的位置,因此只能順從、妥協擺出低姿態,表現的懂事才能夠「被愛」。

蔣方舟在節目中說: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很難想像,她的人生被很多人所羨慕,但她卻用「諂媚」這個詞來形容自己。

她還說道: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這種「真實的關係」應該是指在這個人面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不帶絲毫偽裝,可以放肆,可以顯露出自己的所有不堪。

實際上,這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因此擔心展示不完美的自己會被討厭,別人會遠離自己。

討好型人格孩子成長起來更加艱辛

日本一部經典老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很好地呈現出一個討好型人格孩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就是非常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在她很小的時候開始,家裡父親更加疼愛妹妹,所有關心愛護都只留給妹妹,而松子為了讓父親能關注她,甚至只能通過故意扮醜做鬼臉的方式。然而最終她還是被原生家庭驅逐,這時候的她性格已經定型,這也導致後來的一系列悲劇。

自身條件並不差的松子,人生中卻碰到的都是一群人渣,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感情上總在遭遇不幸,從小形成的討好型人格讓她一次次為別人付出,換來的卻都是被拋棄的下場。她極度缺乏安全感,比起自己遭遇的那些事情,她更害怕別人離開,所以一次次選擇委屈自己,最終卻在53歲那年,孑然一身孤獨的死去。

事實上,討好型人格對孩子的不良影響非常明顯:

他們喪失自主性,習慣討好別人,所以逐漸遺忘掉自己的個性與想法;

他們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因為很多時候討好別人是需要委屈自己的,時間一長就容易憋出心理問題;

他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言行舉止被別人的評價所操控,只會做別人想讓自己做的事情...

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教給孩子艾默生說的那句話:你的善良一定要帶一點鋒芒,否則等於零。

三毛也在《西風不相識》裡寫過:如果善良只是一味的付出,那麼這種善良,我寧願不要。確實,生活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善良和忍讓。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一般都有這4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事事討好別人,但是實則內心非常的掙扎跟矛盾,過得遠沒有表面那般快樂,這一類人往往就是身邊人口中的「老好人」。 從心理學上來講,這類老好人的性格歸屬於討好型人格。 一個事事以別人為基準的人,無論他獲得多大的成就,都不會獲得快樂,反而有時候會覺得異常難受。
  • 不怕孩子內向,只怕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希望你娃沒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給孩子包容和耐心,不要將他的內向看成一種缺點。綜上所述,孩子內向並不可怕,既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也不會阻礙他們進步。我們最害怕的,是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跟"內向"有何區別?
  • 李玫瑾教授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很累
    7、失去了自我討好型人格的人沒有自我,他們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別人而活。討好型人格的口頭語大多是這樣的,沒事沒事,都是我的錯,你想去哪裡,你想吃什麼?你高興就好,好的,可以。討好型人格從社會層面來看是有一定好處的,因為這種人所到之處都是比較和諧的,因為他們不會和別人發生衝突,總是考慮別人的感受。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到底有多可怕,你是屬於討好型人格的人嗎?
    真的很不希望你是這樣的人,因為這種人,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正常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討好型人格的人,卻總是活在別人的世界裡。遇到事情,毫無主見,絲毫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評判力,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哪怕自己是對的,也不敢相信自己是對的。這種人,絕對是討好型人格的人無疑。
  • 討好型人格解析:愛到塵埃的人終將變成施暴者
    她為對方做的每一件事,無論是買晚餐、盯著他吃藥還是等他回家,看上去都是她在關心對方,但是實際上她的這些行為背後都有一個自己的預期,即希望對方向她表達感謝或者感激。 其實,不止是她,我們也是一樣。 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為了從中得到好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可能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
  • 當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成長弊端不少,父母要早點幫孩子糾正
    殊不知,蘭蘭母親的這種教育方式,正在一步一步的傷害著孩子,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指的是當你做的這件事,明明就是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會導致自己很受傷,可是你依然不顧一切的要去做,就是為了要迎合他人,讓他人開心。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源自3類父母,自己活得累孩子也受影響
    有一次,小朋友們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洋娃娃的裙子給撕破了,小甄家的孩子也不哭,還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也不是故意弄壞的。小甄家的孩子確實看上去很懂事,很知書達理,為人處世儼然很成熟,不哭不鬧,像個大人,這就是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討好型人格」。
  • 為什麼會有討好型人格?你是什麼人格?
    所謂討好型人格,就是遇事沒有主見,做事總是迎合他人,雖然這樣的人看起來表面乖巧,與人相處也愉快,但其實內心是十分自卑和否認的。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一個同事,剛認識的時候,她雖然很害羞還是已經屬於自來熟的類型了。
  • 「討好型人格」侵蝕孩子的人生,若孩子出現3種情況,家長要重視
    相信很多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性格,甚至有些二胎的家庭,父母會更偏愛性格更好得到孩子,但是家長要明白,一個孩子的性格主要指取決於父母的教育,但是仍舊有很多父母將孩子的性格教育的很不好,反過頭還會埋怨孩子,尤其是在這個社會當中,陪父母培養出來的「討好型人格」更是數不勝數。
  • 《以家人之名》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子秋從小就懂得「討好別人」,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實在太沒有安全感了。被李爸爸收養後,為了留在這個家,他竭盡所能地「討好」李尖尖,哪怕要受很多委屈。有次,子秋看到餐桌上的小青蛙玩具,好奇地玩弄起來。李尖尖見狀憤怒地打掉了他手裡的小青蛙。
  • 你知道討好型人格嗎?討好型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
    如果有,我覺得你特別會欣賞他,對吧,畢竟這世界好人沒多少了但你有想過他為什麼這樣般帶人,如果是你一直這樣,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很虧,以為好心有好報這句話不是那麼準的所以,對於別人的事,即使他不情願他也不會拒絕,而別人拒絕自己卻總是輕描淡寫,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問題——討好型人格心理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半因為父母三個行為促成,家長自我反省
    心理學家布萊克認為討好型人格是一種有害的心理問題,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會毫無原則底線的討好他人,也不會拒絕他人,會希望幫助別人做事來獲得自我肯定,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自身的判斷力和控制力等。家長這些行為會讓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1、 總是吼罵孩子據數據調查統計發現,我國有九成的家長都曾經吼罵過孩子。而娃長期在父母愛的吼罵聲中,為了避免自己被罵,就會選擇妥協,變得小心翼翼,甚至是做出一些討好的行為。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半是父母管教太嚴格,看完這個故事您就懂了
    說實話,我從小就是討好型人格。這種人在中國佔比應該不算少。多數人之所以會有討好型人格,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有句話說得特別對,我也十分認同: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他們身後必定站在超級權威和暴躁的父母,而他們從小到大一直就是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 蔣方舟、金凱瑞都深受其苦,你有過討好型人格嗎?
    即使和男朋友吵架,明明不是她的錯,也總是她先道歉希望息事寧人,這樣的她,活得憋屈又驚恐。蔣方舟後來才知道,這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這樣一個高學歷才女尚且如此,那普通的平凡人是否更難逃離討好別人的魔咒呢,討好型人格到底從何而來?
  • 父母這三種做法,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踩雷的趕緊改
    孩子不懂得拒絕別人,總委屈自己的樣子讓人心疼也讓人擔憂。」老師的話讓同事很驚訝,同事平時對孩子要求嚴格,「你要乖乖聽話」更是常被當作口頭禪。老師所說的孩子身上的狀態,同事完全沒有想過。老師說,孩子身上存在明顯的「討好型」人格表現,同事對此不明所以也難以置信。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源於這3類父母!十個孩子九個都活得累
    這個同事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這樣的人通常低自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問題都會認定是自己的不對。一旦自己表現的不好,或者不被別人認可,就會感覺自己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怕向別人提要求整體來看,討好型人格的人活得特別沒有自我,很在意別人,這樣的人活得很累、很委屈。
  • 從小太乖的孩子,長大後不一定是好事兒,警惕討好型人格
    那一個瞬間,我莫名地心疼了,他才一歲多就知道看我的臉色。有時候我生氣說他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好你,他都會抬起頭笑著喊:媽媽,媽媽?看著他帶有討好的笑容,我心裡真的很難受。孩子,我希望你懂事,可是看到你小小的年紀,抬起一張小小的臉哄媽媽別生氣,我真的心都碎了。每個家長都期待孩子聽話,總會說:你要聽話!聽話!可是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就真的很好嗎?
  • 你對別人有什麼利用價值?趙志勇《隱秘》撕開討好型人格的遮羞布
    時代的悲哀使他失去了信仰的勇氣,身邊現實讓他深知明哲保身,是恐懼,讓他好得不徹底。趙志勇是個好人。顧耀東剛到二處時,只有他笑臉相迎;對媽媽而言,他是個好兒子;對領導而言,他一心回報,卻為什麼不但落得個下場悽涼,二處對他也不像對待顧耀東一樣當成自己人呢?有一個深層的心理原因,就是討好型人格在作怪。
  • 社交恐懼症表現出內向跟討好型人格,當討好不了別人就會自我封閉
    你平時有沒有這樣的心理體驗,那就是在社交場合或者是在開會的時候,當你面向人群或者走向講臺的那一剎那,你會感覺到強烈的恐懼跟眩暈感,甚至有點立足不穩的跡象。那你在臺上講話的時候,倒背如流的臺詞在那一剎那,變得一片空白。
  • 討好型人格,你需要找回的是你的攻擊性|談溫尼科特的攻擊性理論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疑惑,畢竟在我們的思維裡,攻擊性並不是一個褒義詞,甚至還帶著破壞意味,為什麼還要去刻意強調攻擊性?其實,這就是我們對攻擊性的誤解,在本文,我將結合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關於原始攻擊性的理論,探討討好型人格如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找回屬於自己的原始感受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