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你需要找回的是你的攻擊性|談溫尼科特的攻擊性理論

2020-12-23 陽光葡萄魚

引言

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溫尼科特說,生命力與活著的感覺,都與攻擊性相連,他還說,越是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就越健康。武志紅老師也說,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很多心理學大師都很看重攻擊性這個概念,會將它與人類原始的本能和生命力劃上等號,武志紅老師說的比較直接,他認為如果你不能合理的表達攻擊性,就意味著你在努力克制,失去真實,失去愛與親密,甚至於生命不斷萎縮,其中濫好人就是不能表達攻擊性的典型代表。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疑惑,畢竟在我們的思維裡,攻擊性並不是一個褒義詞,甚至還帶著破壞意味,為什麼還要去刻意強調攻擊性?

其實,這就是我們對攻擊性的誤解,在本文,我將結合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關於原始攻擊性的理論,探討討好型人格如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找回屬於自己的原始感受和生命力。

一、溫尼科特:攻擊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性力量

溫尼科特是後弗洛伊德時代最有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他有關於攻擊性的理論在前者的基礎上既有傳承,更有革新。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攻擊性驅力的概念,他認為攻擊力是一種原始本能,並發展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理論。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則把攻擊性理解為死本能,等同於嫉妒、恨、施虐等,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貶義,極具破壞性和摧毀力。

溫尼科特推翻了克萊因的理解,他認為攻擊性本身是個中性詞,它有任何發展的可能性,他打過一個比喻,說:「誰能說出火在本質上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

1、生命之初的攻擊性,是原初的愛的表達的一部分

在溫尼科特看來,攻擊性最早的跡象是出現在子宮或者母親的懷抱裡,嬰兒一開始會藉助急切、貪婪的吮吸與咀嚼讓攻擊性得到表達。

這種攻擊性是原始的愛的表達的一部分…… 原初的愛的衝動具有一種破壞性,儘管破壞不是嬰兒的目的,因為這種衝動是在他還不知道憐憫的時候體驗到的

對於嬰兒來說,他們天生具備攻擊性,雖然早期的攻擊性是帶有一定的破壞性的,但是對於嬰兒來說,他會這麼做,全然是因為他與生俱來的愛,有愛才有攻擊性,並非出於壞心。

2、好的環境下, 原初攻擊性預示著創造性能力的萌芽和發展

我們要注意到前提,是在好的環境的前提下,攻擊性會發展出創造性,這個環境主要指的是,養育者對於嬰兒早期攻擊性,給予的反饋和回應。

如果媽媽不能應對嬰兒對她的攻擊,尤其是選擇一些帶有報復意味的行為來回應嬰兒,這時候所發生的破壞性,就會成為兒童人格中的一個特徵,兒童可能通過抑制攻擊或將攻擊轉向自身來對此進行防禦。

嬰兒經常性的會做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比如打翻飯碗、摔打玩具,抓咬母親等,不同的養育者(一般都是媽媽)會對這些攻擊性行為給出不同的反應,有的養育者會去打壓和控制他們的行為,有的養育者會憤怒的反擊,還有些養育者乾脆失去耐心、放棄關注,這些都不算是給孩子提供了好的環境。

童話大師鄭淵潔的案例顯示了正面接納攻擊性是如何的,他的兒子曾在採訪中說過一個兒時故事:

我把家裡的花生油倒在我的小自行車上,被爸爸看見了,如果是其他人的爸爸可能會罵我幾句、揍我一頓,而我爸爸卻說『你是在學爸爸給摩託車加油嗎?』

也就是爸爸這樣一個回應,接納和包容了兒子的破壞性,在這樣環境下成長出來的攻擊性就會變成具備建設性的創造力,如果像上文中養育者採取批評、打壓甚至無視的方法的話,孩子的攻擊性被抑制,會發展出諸如討好、冷漠、暴力、抑鬱等不同的人格特徵出來。

3、藉助攻擊性,嬰兒分化出「我」與外部世界的」非我「

發展心理學裡說過,嬰兒一開始是無法區分我和外部世界的,他會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基本指的就是養育者),全世界就是圍繞我來運轉的,溫尼科特認為,嬰兒就是藉助了攻擊性的要素,來區分「我」與「他者」的關係。

這一世界就是通過違抗他的意願,而向他提供了一個關於自身界限的定義。

這樣一項體驗主要就是和母親的互動中產生的,嬰兒一開始以為世界都是他來控制的,然後開始發出自己的攻擊性,在過程中,他發現自己並沒有絕對的力量去控制所有,慢慢就能分化出「我」和「非我」,在分化的過程中,養育者面對嬰兒攻擊性的態度,就一定程度上影響他以後和外部世界相處的方式。

如果,母親不接納嬰兒的攻擊性,去壓制他的破壞性,就會讓孩子以後不再去過多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慢慢變成一個「乖乖女」,由對外的攻擊性轉為對內,甚至是否認和隔絕自己這種攻擊性,慢慢變得順從,當孩子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就等同於他在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隔絕久了後,他就根本無法發現和讀取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想法了,一切都圍繞著別人的感受和言論而活,這就是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與創造性相反的一種狀態是順從,「順從帶給個體一種無用感,伴隨著沒有什麼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沒有意義等想法」,「創造性的生活是一種健康狀態,順從對生活來說是疾病的基礎。」

由此,可以看到攻擊性和生命力的關係是如此的密切,越是順從,越沒有了自我,和內心的真實感受越遠,就越枯萎。

二、攻擊性在成人的表現是,能夠看見並且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1、那些被壓制的攻擊性需要一個出口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小時候活躍好動的學習一般的孩子,成年以後反而有了好的發展,而那些在小學乖巧好管理的孩子,可能默默無聞,甚至過得不好,這就是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被壓制,無法轉化為建設性的生命創造力。

攻擊性被壓制,在成年人身上的表現就是:想拒絕時不會說出拒絕;當心裡不舒服時會自動忽略自己的感受;有人越界,侵犯自己的權益時,也會習慣性的縱容……因為長期的隔絕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們似乎沒有了自己的需求。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兩性關係裡,會不自主的討好對方,以對方的世界為中心,好像沒有了自我,整個人像是虛假的。

但是,人就是一個容器,我們或許可以去欺騙自己,去否認,但是那些被壓制的攻擊性,被忽略的感受,和邊界被侵犯產生的憤怒,總需要一個出口去發洩。有些人可能會崩潰,有些人可能會日漸枯萎,有些人可能會抑鬱,結果不一定,但能肯定的是,這些人或者一定不快樂,不痛快。

心理諮詢師黃玉玲曾在她的攻擊性課程裡提到一個案例,一名來訪者在她諮詢的前45分鐘裡都是在說自己如何的優秀,如何的順風順水,她是重本畢業,讀到研究生,在大城市找到了好工作,還嫁了一個富裕的家庭,生了個可愛聰明的孩子,人生如此完美,正過著很多人都想要的生活,那她來做心理諮詢的目的是什麼呢?

來訪者沉默了一陣,說:

我不知道。我就是想找人說說話,我覺得心裡老是壓著什麼,喘不過氣來。

經過長程的心理諮詢,黃玉玲發現,來訪者就是一個乖乖長大的孩子,上學、放學、學琴……媽媽要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從未有過叛逆,也從未有過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喜好、感受、情緒、統統像是不存在一樣,她就像是為了媽媽而活。

一旦她進入親密關係,就開始失去自己的意志,沒有了喜好,之前的感情都是因此而分手。結了婚後,她生活工作等一切的安排,也是聽老公的。

沒有了一點獨立為人的感覺,怎麼會快樂呢?自己的內心的聲音從未被傾聽過,怎麼會喘得了氣呢?

2、那些被接納和包容的攻擊性,會成為自己人生的底氣

一個攻擊性允許被釋放的人,是能夠把握好度,去表達自己的不舒適,守護好自己的邊界,絕不充當濫好人,但也並不意味著他會去肆意攻擊別人,相反,他也能很好的共情別人,這樣的人,在外人看來,是真實且鮮明的,他們內心感受是舒適且自信。

前幾天剛結束的《青春有你》,讓大家認識了虞書欣,這個靠「哇哦」表情包出圈的女孩,大家一開始對她的評價是做作、嗲、虛偽,似乎都在等著看她笑話,沒想到一段時間過去,很多路人粉開始真香好評,都被她的真實、可愛所吸引,也可以看到她在節目裡人緣很好,同期選手都挺喜歡她。

虞書欣就是一個攻擊性被包容得很好的人,以至於現在的她是放鬆的。她能夠安全的在聚光燈下表現自己,那些在外人看來浮誇的表情,碎碎念的神態都是她自己真實一面,所以不會顯得虛假,她知道自己很多的惡評黑料,但是不該在意的她並沒有在意,而是努力的從一開始的差班生,一路進階,拿到了出道位。

攻擊性被包容的人,能夠勇於去應對讓她感覺不舒適的事。決賽夜,虞書欣甩開冠軍劉雨欣手的事,被推上了熱搜,其實本來只是劉雨欣給虞書欣遞手紙,當時懵了的虞書欣拿了紙就鬆開了手。

但是輿論就開始說虞書欣冷漠、和劉雨欣關係不好等,這個時候虞書欣該說的還是要說,絕不受委屈,但也不會傷害別人。

虞書欣針對甩手一事主動回應

在虞書欣參加李佳琪直播時,也發生了兩件事,李佳琪總把虞書欣的名字叫成劉雨欣,李佳琪向她道歉,虞書欣直接回了一句:「沒關係,許佳琪。」

就這麼一句,既巧妙幽默的化解尷尬,同時她其實也暗搓搓的反擊了內心的不舒適感,但沒讓任何人感覺不適。

直播中評論區也一直在刷關於她的惡評,虞書欣直接在直播室裡說:

女生一定要相信自己,不管別人怎麼說你,就像我也看到了彈幕上這些,但你看我的臉垮下來了嗎?因為我相信自己,不要在乎旁人的眼光。

其實這一句話,表面上看似是很樂觀的官話,但其實也是很好的釋放了自己的攻擊性,既安撫了自己的感受,不傷害別人,又傳遞了自己的價值觀,確實很吸粉。

一個能夠自然釋放攻擊性的人,她會堅決照顧自己的感受,但也會捍衛你的權利和利益的,邊界感很清晰,但不犀利。

三、討好型人格如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第一步,心理建設

蘇珊福沃德博士曾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道:

心理治療就如同一場情感的手術,和外科手術一樣,我們必須先清理傷口,然後才能等待它癒合,而想讓疼痛最終消失,我們需要很多的時間。但是當痛苦剛開始時,我們知道痊癒的過程也開始了。

任何一種性格上的改變都是漫長的過程,我們無法一蹴而就,在過程中我們也會伴隨著掙扎和拉扯,這是我們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第二步,回到源頭

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後,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很多討好型人格,在成年之後,還在繼續和父母之間的糾纏關係,還在對父母的情緒感受負責,進而發展到對親密伴侶的感受負責。

他們沒意識到,成年之後,我們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應該做到對自己負責,無論任何人,都應該學會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要別人來承擔屬於自己的感受和責任。

所以,第二步,希望你能夠回溯過去,了解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養育關係,把過往那些被壓制的、被否認的、和被曲解的攻擊性都釋放出來,把愛找回,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都劃分出去。

這裡指的把攻擊性釋放出來,並不意味著你要和自己的父母大鬧一場或者斷絕關係,相反我不建議如此,而是要你在內心開始給自己劃清責任,能夠和父母好好溝通,說出感受的最好。

這一步,不談諒解,只談釋放,在沒有釋放的前提下說諒解,就是把自我的攻擊性進一步給困住了,如同困獸,依舊具有破壞性。

第三步,回到現在

當你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開始學會只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負責後,你要開始形成自己的邊界意識。

先學會照顧自己在要求別人能夠照顧自己的感受之前,你要學會去看見並且照顧自己的感受,你要先深深的肯定自己,不忽略內心那一閃而過的情緒,再去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為他人的期望委屈自己。

學會說不當父母或者家人再來幹涉你的感受和自由時,說出自己的想法,捍衛自己的感受;當朋友同事傲慢的要求你做不想做的事時,勇敢的拒絕;當伴侶情侶自私地忽略你的感受時,你要自己說出來。

因為你不表達,你不捍衛,就沒有人會主動發現你的感受。

我知道對於很多討好型人格來說,這並不容易,但你可以從更細小的事中去慢慢建立信心,比如你去買個菜,先學會討價還價,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也是說出感受的第一步。你還可以,在看到插隊的人時,提出拒絕,很多生活中的事,都值得你去表達出來,結果如何不是最重要的,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成功的一大步。

學會接受和面對我曾經寫過一篇情緒管理的短文, 下面有一位讀者評論:

女人的心情,來源於一個男人的態度、能力。

我並沒有回覆,因為不知該從何說起,這就是界限不清表現,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了別人的身上,試問每個人有多少的承受力,能夠去承託他人的喜怒哀樂呢?

如果他愛你,他會因為你的悲傷而悲傷,快樂而快樂,但這也不意味著,他要對你打的所有情緒負責。

很多人不敢釋放攻擊性,就是害怕被拋棄,這是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也是對別人不自信的表現。不可否認,確實可能會有人離開,但是一個不能接受真實的你的人離開,談不上真愛。你只是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對方就無法接受,那以後生活上的瑣碎,該如何去面對?

真正牢靠堅固的關係,不會因為一點拒絕就會破碎,如果你勇於去嘗試,你會發現,擁有攻擊性的關係,其生命力更加鮮活,兩人的關係更加牢靠,那是因為,是兩個真實的人用真心在相處,觸及靈魂,而不是表面意義上的恩愛。

所以,有些關係會斷離,並不是因為你能夠說出自己感受,而是因為這段關係本來就不牢靠,你要學會去專注那些真實而牢靠的關係。

寫在最後

溫尼科特把生命形成是氣泡,如果想在世界上彰顯存在,就要擴大氣泡的大小,所謂攻擊性,就是氣泡擴張動力的直接展現。且不說是否要在世界上彰顯存在,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為自己而活著,能夠表達自己,成為擁有彩色生命力的人,舒適且自在。

發出自己的聲音吧,這很棒!

END.

我是葡萄魚,專注情感和心理,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看完文章,記得點讚~

相關焦點

  • 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 如何釋放你的攻擊性?
    攻擊性讓很多人都懼怕,因為懼怕而壓抑或否認自己的攻擊性,甚至為自己的攻擊幻想而內疚自責
  • 你對別人有什麼利用價值?趙志勇《隱秘》撕開討好型人格的遮羞布
    有一個深層的心理原因,就是討好型人格在作怪。01討好型人格的付出是抱薪救火,無人珍惜你身邊有這種人嗎?討好型人格本質的無攻擊性、愛好和平屬性像極了食草類兔子,任你 rua 它,欺負它,紅燒它……只要說一句「兔兔那麼可愛,你為什麼吃它」它就能在陰曹地府感激得熱淚盈眶。但討好型人格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這個「怒」積壓久了就會按不住地躥上來,一直以來強者享受的那種剝削關係就會被打破。
  • 討好型人格:被人討厭,意味著你可能做對了這3件事情
    如果你認同以上3個想法中的其中一個,那麼你在生活中,就很有可能會表現出討好型人格的一面。對於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被別人討厭時,他們往往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算是被一隻小貓疏遠,也會認為是不是自己的個人魅力欠缺而導致的。但對於貓來說,它之所以會「討厭」一個人,僅僅只是因為對方對自己產生了威脅而已。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到底有多可怕,你是屬於討好型人格的人嗎?
    正常人的心裡狀態都應該是:「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情時率先考慮自己的需求需要」;而討好型人格的人卻往往都具備這樣一個特點:「無論做什麼,總是率先考慮他人,哪怕是犧牲自我也要成全別人,總是會無底線的討好和退讓」。
  • 討好型人格|你需要的是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有的人總是不由自主地去討好別人,希望能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恐懼他人對自己做出的負面評價,儘管討好別人會讓他很累,受很多委屈,但卻無法停止對別人的討好,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迎合型/討好型人格。
  • 你知道討好型人格嗎?討好型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
    你身邊是否有就是待人很好的人嗎?如果有,我覺得你特別會欣賞他,對吧,畢竟這世界好人沒多少了但你有想過他為什麼這樣般帶人,如果是你一直這樣,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很虧,以為好心有好報這句話不是那麼準的所以,對於別人的事,即使他不情願他也不會拒絕,而別人拒絕自己卻總是輕描淡寫,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問題——討好型人格心理
  • 「那個有攻擊性的同事,又升職了」:為什麼我勸你要有適度攻擊性?
    我分析了下林鵬的升職過程,發現他有一項和別人不一樣的特點,那就是他具備攻擊性,懂得主動競爭、積極爭取。 《令人心動的offer2》辯論賽中,李晉曄因太溫和兩次失利。帶教老師梁春娟直接指出了他的致命弱點:「在對抗性的場合,你的表現都不好,你不能見槍就躲,你沒有任何的攻擊性。」
  • 蔣方舟、金凱瑞都深受其苦,你有過討好型人格嗎?
    蔣方舟後來才知道,這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這樣一個高學歷才女尚且如此,那普通的平凡人是否更難逃離討好別人的魔咒呢,討好型人格到底從何而來?01討好的人格,擰巴的人生討好型人格往往是從小培養出來的,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模範生,最容易擁有這種人格。
  • ADC三種走A:攻擊型移動、快捷指定攻擊和快捷攻擊性移動 的區別
    ADC三種走A:攻擊型移動、快捷指定攻擊和快捷攻擊性移動 的區別 英雄聯盟中有三種攻擊手法,分別是攻擊型移動、快捷指定攻擊和快捷攻擊性移動。
  • 家庭教育聯盟公益微課堂 | 孩子,你不需要討好任何人
    但她多次自曝,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活得非常辛苦。她在接受專訪時說:「我總是小心翼翼,在和人交流時擔心冷場,想要不斷照顧別人的情緒,不會表現出任何傷害性和攻擊性。」「除了近一年的時間來,我從來都沒有和人吵過架,我沒有跟人發生衝突的能力。」
  • 為什麼有些人總比別人更富有攻擊性?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比別人更富有攻擊性?。對此,人格的所有六個流派都至少給出了一種答案。當你們看到這些答案的時候,你可以想像,你見過愛攻擊的人。對於這種行為,六個流派中哪個流派解釋最有說服力?1.每個人都具有一種無意是的死的本能,也就是說,人具有一種自我毀滅的無意識願望。
  • 如果你的愛人是指責型人格,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由此可見,「指責」出現在兩性關係中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對這種否定會達到一個閾值。因此,如果你的愛人是指責型人格,那麼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心理學上的指責型人格指責型人格的相關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薩提亞提出來的,他把人類的溝通姿態分為了五種類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性。指責型人格指的是一個人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一旦發生某些和自己觀念不相符或者是有分歧的事情時,他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指責別人。
  • 討好型人格怎麼辦?這部《我們無法成為野獸》教你處理
    討好型人格怎麼辦?這種人我們稱為老好人,他們還有一個名字叫便利貼男孩or女孩,他們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至於他們想不想這樣連他們自己都不在乎還有誰會在乎呢?做一個沒有存在感時刻討好別人的便利貼很累吧。是時候看看這部劇甩掉身上便利貼的標籤了。這部劇就是《我們無法成為野獸》,聽名字就知道大概意思。
  • 人性的常識18:討好型人格 = 吃力不討好?
    每個公司、或者每個群體裡面都有那種因為在意別人的評價,從不拒絕的討好型人格。可能你就是,那就需要注意了。因為時間一長這種人格在別人眼裡會慢慢變成一個沒有什麼價值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你無差別的對所有人都不拒絕,即便你幫了他,因為沒有對比,他也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得到什麼。所以在別人看來,這種幫助就會顯得比較廉價。第二個是簡單聯想的傾向,而通常來說越稀缺越難得到的東西會顯得比較珍貴,如果你每次都不拒絕,那就會讓人感覺很容易得到,很容易就能得到的東西,也會顯得比較廉價。
  • 為什麼會有討好型人格?你是什麼人格?
    所謂討好型人格,就是遇事沒有主見,做事總是迎合他人,雖然這樣的人看起來表面乖巧,與人相處也愉快,但其實內心是十分自卑和否認的。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一個同事,剛認識的時候,她雖然很害羞還是已經屬於自來熟的類型了。
  • 李玫瑾教授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很累
    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吳謝宇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在庭審過程中,吳謝宇也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他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滿足父母,而不是為自己。他努力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和他接觸過的人全都說他是一個好人。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真實感受的人格,也就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是一種不健康的人格。
  • 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他可能是討好型人格,希望你家娃沒有
    她說,這種不快樂,源自於她的討好型人格。那麼,討好型人格的小孩,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某些人只顧討好別人,忽視自身感受的人格,屬於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他們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被人討厭,越在意一個人,越會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一旦自己出現小失誤,就會難過和懊惱很久。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一般都有這4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有時候活得很彆扭,一方面內心抗拒討好別人,但是卻還是違背本心不得不去迎合別人。 討好型人格,一般有4個表現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4個表現特徵也可以解答為什麼「老好人」很難真正快樂,因為他們太委屈自己了。
  • 楊笠:我的攻擊性都是假的|從段子到段子
    楊笠沒有專門學過脫口秀理論知識,甚至到現在也沒看過《手把手教你玩脫口秀》。她的創作方式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前陣子李誕給大家寫了工作手冊,裡面講到「文本是對當時表演的記錄。」她這才發現自己原來就是這樣做的。先去演,演完了不錯,就回來用文字把這段表演記錄下來。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一團和氣,反而有這些「攻擊性」
    如果你看過一些電影,你會發現,裡面的「小哈嘍」往往面相兇惡,動不動喊打喊殺。但真正的大佬,卻都是一團和氣。不動聲色地就把xx幹掉。而生活中,貌似也是如此,大佬在上面永遠面帶微笑,反而是某些「小鬼」非常的難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