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大撤退」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2020-12-16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youhaoxifilm),36氪經授權發布。

文 | 夏曉茜

編輯 | 何潤萱

「一開始他們就想好了怎麼鋌而走險,用我們的網紅概念炒高股票,掩護他們逃離。」 

7月30日,一篇題為《我想用這段無腦血淚史來還原一下國內MCN併購第一股失敗經過》的文章傳開,指控三五互聯大股東龔少暉疑似因巨額債務用MCN概念炒高股票,忽悠MCN快速籤訂併購協議,但遭監管處罰後股價暴跌,套現失敗、放棄收購。作者姜韜正是上海婉銳的法人代表及實際控制人。

事件中的三五互聯是一家SaaS服務供應商;上海婉則銳是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MCN機構,號稱有5億粉絲,擁有知名品牌「網星夢工廠」。就在今年前不久,這場聯合還曾經被看成是MCN資本化的節點之作,僅在6個多月後,就發生了上述事件。

姜韜曾發朋友圈表達對收購要約的驚喜

三五互聯則和姜韜的說法大相逕庭。7月28日晚間, 三五互聯公告稱,終止收購上海婉銳的主要原因是核心條款沒談攏、收入的持續性和真實性存疑。至此,持續半年多的收購演變成激烈對壘。

某種意味上,三五互聯和上海婉銳的這場風波也是國內MCN行業的一個寫照:曾經熱鬧過,甚至接近資本巔峰,但喧鬧過後徒留一地雞毛。

目前已成功獨立上市的MCN機構僅有如涵控股,但其股價已經跌到4.16美元,遠低於發行價12.5美元。而行業內的融資動態也十分冷清,從融資趨勢來看,今年不少初創MCN會面臨資金難題。克勞銳發布的《2020年中國MCN行業發展研究白皮書》顯示,2020年,48.6% 發展1-3年的機構表示有融資計劃,61.9% 發展超過5年的機構持觀望態度。

唯一一家正在籌備上市的MCN是起家於直播公會的眾妙娛樂,6月7日,其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成立於2016年的眾妙娛樂僅在2017年1月完成了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今年4月,才引入盈銳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榮基有限公司兩個新投資者,募資約1003萬港元。其商業化能力並不樂觀,2017-2019年,眾妙娛樂收入僅為5022萬、7461萬和8302萬;毛利率一路走低,分別為73.5%、69.6%、67.1%。

圖源:眾妙娛樂官方微博

競爭者魚貫而入,MCN行業經歷了高速發展的幾年,如今終於走到了大浪淘沙的「進化期」。中航證券網際網路與傳媒行業分析師裴伊凡告訴毒眸(ID:youhaoxifilm),「電商、視頻網站、短視頻APP、影視公司、廣播電視機構紛紛布局MCN ,但無論是平臺還是主播,資源大部分都集中在頭部,二八效應顯著。」

而在激烈的競爭和頻繁的淘汰中,MCN們逐漸意識到,僅僅做「流量中介」沒有前途,自身也進行了革新以適應變化,或增收紅人,或轉型直播帶貨,或進軍線下消費娛樂,以期在下一輪洗牌中佔據先機。

光環消失

「之前講過,商務合作由我們來決定,是我聽你的還是你聽我的,你一定要搞清楚!」

4月13日, B站UP主「林晨同學Hearing」在視頻中講述了和MCN「不差旅行」的解約糾紛。林晨提到,不差旅行從未提供籤約費、報酬、內容運營支持,卻在自己想要解約時索賠300萬元,理由是不按公司要求接廣告,未履行合同義務。

圖源:林晨的視頻截圖

林晨的這則視頻在B站的播放量達到835.7萬,點讚數106.2萬。事實上,像林晨一樣,KOL和MCN機構矛盾不可調和、引發公眾關注的例子不在少數。從2019年到2020年,已有多位KOL與籤約MCN機構發生摩擦,法律糾紛愈演愈烈。

2019年5月,B站UP主羅漢解說被其公司強制要求籤五年霸王條款,籤約費是0,違約卻要賠償500萬,同時B站帳號被經紀公司控制。

今年5月,全網粉絲2000萬的Vlog博主「翔翔大作戰」與所籤約MCN機構「震驚文化」解約,他的原帳號被「震驚文化」凍結。6月21日起,他不得不啟用新帳號「拜託了小翔哥」,重新吸納粉絲。

一個月之後,小紅書美妝博主侍知也曾控訴所籤約的MCN,對方要求用190萬元買回帳號所屬權。而就在今年4月,侍知還作為快速漲粉的案例被小紅書官方推薦。

圖源:侍知在B站發布的視頻截圖

過去幾年,國內MCN機構數量和市場規模都在迅猛增長。據艾媒諮詢的報告,2015年,國內約有160家MCN,2020年預計將達到28000家,增長了100多倍;2020年中國MCN市場規模預計將達245億元,2015年還不足1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89%。

而隨著行業的高速增長,各類參差不齊的入局者進入, MCN行業的弊病也逐漸顯露。

通常來說,一家MCN公司的業務範圍包括:KOL篩選、孵化、內容開發、對接平臺、用戶運營、商業變現、IP開發等。

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篩選與孵化KOL,MCN機構會在各個平臺上尋找合適的創作者。而在與創作者的溝通中,一些機構會利用信息差忽悠博主。例如一些尾部MCN會在和博主的溝通中,謊稱自己有獨家籤約的知名KOL。UP主「都市麗人菜」曾被MCN機構私信邀約加入,機構資料顯示的一位籤約KOL是其現實朋友,但朋友並沒有和這家公司籤約,機構純屬渾水摸魚。 

到籤約這一步,MCN機構的「套路」就更多了。

在籤約前,有些MCN機構會對創作者做出承諾:提供海量的流量加成;專業團隊的指導;無限的廣告資源……但具體維度的數據可能並不清晰。

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就曾發視頻拆解籤約合同的具體條款,提醒創作者要事前約定清楚,比如「分成基數」「分成比例」「MCN是否有權收回帳號」等。不少人在彈幕和評論中講述了MCN的槽點,一條評論寫道:我在MCN做過,領導直接說合同裡面全是坑,找人籤合同,等著人跳……是真的坑。 

除了頭部機構,大部分MCN的專業程度和效率並不是大眾想像得那麼高,精力也有限。當創作者滿懷期待地籤約後,可能會發現MCN機構提供的幫助主要是拍攝場所和對接一些商務資源,完成程度和承諾效果天差地別,「成為宇宙博主」的夢想破碎。

在林晨的描述中,籤約後的3個月他沒有得到任何平臺推薦資源,公司還要求博主自行出資買粉,還說公司為每條視頻付出16萬元成本。但這家MCN機構前員工提到,在實際運營人力上,公司只有一位正職運營,對應的是六十多位籤約KOL。

美妝博主戴戴曾和一家頭部MCN機構解約,要回自己帳號的代價是返還公司投放的2倍微博粉絲通的金額。現在,戴戴選擇自己獨立對接商務,完成內容產出。她告訴毒眸,博主和MCN分成比例是「三七分」,博主是30%的那一方,所以收入大頭還在公司那邊;而寄希望於MCN幫助建立人設也不現實,「大部分MCN不具備孵化紅人的能力,公司都是等人紅了,再去培養,紅人是憑自己潛力闖出來的,和公司無關。」戴戴說。

而即便是頭部機構,在MCN這個以人為主的行業,不可控的因素依然很多,無法保證複製頂級KOL。

洋蔥視頻2017年初成功孵化了頭部IP「辦公室小野」,1個月做到全網粉絲400萬,彼時洋蔥視頻曾計劃推出一系列與辦公室相關聯的垂直IP,打造「家族化IP」概念。雖然2018年也孵化了七舅姥爺、代古拉K等帳號,然而此後IP矩陣並未形成,新的頂流也未出現。

過去幾年,如涵試過培訓、社交媒體曝光等方案來培育新網紅,卻始終無法擺脫「張大奕依賴症」。目前,如涵共籤約了159名紅人,但頭部紅人僅有3名,成熟紅人有8名。而張大奕的店鋪為如涵撐起半邊天,2017-2019財年分別貢獻了50.8%、52.4%、53.5%的GMV。

如涵的部分獨家籤約紅人

謙尋孵化了包括薇婭在內的36個頭部主播,並將其與頂級主播「薇婭」深度綁定,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卻也沒有製造第二個薇婭。今年6月22日-28日的淘榜單主播Top20榜單中,謙尋有5位主播上榜,其中薇婭佔據榜首,小僑Jofay、大英子LOVE、小樂小主、安安anan分別位列第6、第10、第13、第15,差距仍然明顯。

美腕也有過度依靠頭部主播的隱憂。2016年底,美腕通過「BA網紅化」計劃挑選了200名素人,兩年後,也只出現了一位頂級KOL李佳琦。今年2月小葫蘆發布的《MCN機構估值TOP100》中,美腕旗下僅4位藝人,李佳琦一人貢獻了超77%的估值。李佳琦本人也曾調侃,美腕「複製」李佳琦很久了,也沒有成功孵化出來。

超級博主萬裡挑一,可遇不可求。盛景嘉成董事總經理劉迪曾在論壇活動上說:「紅人沒有辦法批量複製,一個頭部網紅的出現,一定是有天時地利人和的。MCN也同樣面臨傳統經紀公司沒能解決的問題,這是我們沒有投資MCN的原因。」

「大撤退」還是「大浪淘沙」?

2019年上半年,公眾號創業者晴矢看到短視頻的風口,賣掉公眾號「筆稿」,創立短視頻MCN。不到一年,他花掉出售公眾號獲得的400多萬元,在抖音上建立十幾個帳號、總粉絲量達到2700萬,而廣告收入只有30萬。入不敷出之下,晴矢於今年3月關閉了自己一手創辦的MCN。

圖源:晴矢文章評論區

轉型失敗的晴矢在個人公眾號總結了31條經驗教訓,著重強調的一條是10%的頭部帳號貢獻了90%的收入。他在文中舉例:假設3億粉絲,可以帶來3000萬收入;3000萬粉絲,可以帶來300萬收入;那麼,300萬粉絲,其實很可能沒有收入。

而晴矢的朋友,長沙牌面傳媒的老闆羅亮的境遇也並沒有好到哪兒去:一年燒掉 380 萬,在抖音建立1000 萬垂直劇情類帳號,在短視頻廣告和直播帶貨上都看不到效果,已暫時解散了團隊。

晴矢和羅亮的損失驚人,但和方雨的調研大致吻合。據界面新聞,WeMdia集團副總裁方雨調研了300-400家MCN機構,其中包括頭部和中腰部,截至今年3月,有200家MCN面臨或已經倒閉,也就是50%的機構會在競爭中退場。MCN達人說的聯合創始人則直言不諱,MCN的2020年「紅利散盡」。

資本也越來越不看好MCN,近年來國內MCN融資數量已呈下降趨勢。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6-2019年,中國MCN行業融資數量分別為165、136、79、35起;2020年初到7月底,MCN行業發生了15起融資。

而且,融資到中後期的MCN機構屈指可數。據投資界統計,除了2013年在海外成立,專做全球美食視頻的Tastemade已完成E輪融資、微念科技完成C輪融資外,MCN機構融資輪次基本在B輪及以前。

借殼上市、強強合併、融資減少……多方競爭和擠壓下,MCN行業的「馬太效應」越發凸顯,頭部MCN越來越強。上述白皮書介紹,2019年,8%的MCN營收規模達到1億元以上,而41%的MCN營收規模集中在1000萬-5000萬元,44%的MCN營收規模在1000萬元以下。

一方面行業在被逐漸祛魅,另一方面,MCN機構也迎來了一個發展進化期。

上述白皮書指出,MCN機構頭腰尾收入規模差距較大,頭部MCN機構開始收購尾部MCN、小型工作室及內容帳號,「大魚吃小魚」形態加劇。3月13日,小象互娛和大鵝文化兩家頭部遊戲直播MCN合併。傳媒分析師Eason告訴毒眸,由於遊戲直播收入依賴打賞,變現方式有待多元化,兩家公司業務重疊的比較多,合併可以提高商業效益和規模,減少不必要的競爭,也為之後上市鋪路。

中小機構的生意確實難做,但毒眸在採訪一些頭部機構時發現,經營情況也並未像外界揣測的那麼不利。

成立於2019年7月的奇光是由影視公司轉型MCN的範例,今年多次位列抖音MCN月榜TOP10,旗下有「科學旅行號」「酷酷的滕」等帳號,粉絲總量3.5億左右。

雖然外界評論MCN行業越來越艱難,但奇光MCN副總裁雷翔宇認為這是自然競爭,優勝劣汰 ,「(機構)一窩蜂湧入,就會呈現良莠不齊的狀態。很多MCN即使活下來了,沒有核心競爭力,處於持續支出狀態,遲遲變不了現,或者是說收穫了一波流量,仍然無以為繼。」他告訴毒眸,奇光今年的業績比去年還要好。

十二棟是一家以形象IP運營為核心的MCN機構,其擁有「長草顏糰子」「Gon的旱獺」「製冷少女」等知名IP。受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十二棟線下損失較大,但下半年已經回暖,IP授權等業務也呈現持續向上態勢。

十二棟COO亂亂說,「MCN的頭部效應確實在增強,但是這是不是好的格局或者說是否會繼續保持下去,我持觀望態度。」談到MCN行業的發展趨勢,她認為,和汲取平臺流量進行變現的早期MCN機構不同,十二棟屬於MCN2.0形態,深入到線下消費娛樂場景來完成商業閉環,因此未來會有更多想像空間。

由於培養超級博主沒有捷徑,MCN最常用的增收手段是「籤約更多博主」,但同為頭部機構,節奏和快慢卻有所不同。

摘星閣成立於2018年5月,目前是小紅書頭部MCN,已籤約150位KOL,包括「因為我是tyt」「杜拜奶奶」等。頭部博主平均月收入在40萬元左右,大部分收入集中在中腰部博主。

摘星閣部分博主合照

摘星閣創始人侃烴告訴毒眸,摘星閣籤約博主節奏一直較慢,今年納新更慢,新籤約了十幾位博主,對新人要求也更高了,會選擇有一定粉絲基礎的創作者,顏值基礎之外,同時需要有性格或經歷上的特色。「比如說博主的本職是海洋飼養員、金融行業從業者、留學生等,這些標籤能幫助博主快速建立起人設,商業變現路徑也會更全面。」侃烴說。

奇光的規模擴張速度則更加迅猛。奇光今年仍然在積極招募新人,總的籤約KOL近600人,相比2019年底新增了近200人。雷翔宇說,「現在各種廣告的訴求都有,我們還是缺合適的人,比如說之前一直缺美妝達人,達人增加,成本不一定大幅增加,因為一個運營團隊可以同時服務多個達人。」

為了擴充IP矩陣,十二棟今年也新籤約了國內萌系形象Toby系列,在三個月內圍繞其做商業開發,曾和完美日記的子品牌「完子心選」推出聯名款,近日推出了Toby毛絨玩偶新品,目前已售罄。「現在更講究『效品合一』,先求效果,再談品牌影響力,只能傳播流量的機構沒有真正解決商家的銷量痛點,商務單可能就變少了。」亂亂說。

Toby毛絨玩偶

混戰時代,MCN靠什麼贏?

揣著發家致富的夢想,眾多MCN機構被李佳琦、薇婭等頂級KOL吸引入行,最終絕大部分都沒有成功的資質,淪為「吞金獸」。

從眾星捧月到門庭冷落,MCN為何走到了這一步?曾經風光無兩的MCN,其實從來都不是一門高回報的生意。據公開消息,頭部MCN蜂群文化2018年營收過億,利潤率約為30%。

如上述,在MCN最重要的KOL資源上,複製頂流是偽命題,中腰部網紅才是主流存在。如涵沒有培養出第二個張大奕,美ONE也沒有找到第二個李佳琦。如果紅人過於強勢,MCN話語權降低,就會變成「個人工作室」。

MCN對網紅的附加值主要體現在商業化接單、日常運營等方面,是相對容易被取代的角色,強勢MCN會擠掉一些機構的位置,紅人也會擇優籤約。今年3月,抖音巨量星圖公布了《2019年度MCN熱榜》,TOP10的機構有無憂傳媒、古麥嘉禾、華星酷娛、Papitube、門牙視頻等,而星城微創、影遊文化等2018年頻頻登上月榜TOP10的機構,卻消失在2019年度榜單中。

除了依賴紅人,MCN機構也依賴平臺,是生態鏈上的一環。而在網際網路世界裡,平臺總是整個生態鏈中最強勢的一方,過分依賴平臺的MCN很容易被掣肘。

國內MCN萌芽於2012-2013年,起初並沒有明顯增長,而2016-2018年迅速膨脹,和各個內容平臺真金白銀的扶持和鼓勵密不可分。

2017年,微博成立30億基金扶持MCN機構,主要用於內容電商、優質短視頻、泛文娛領域的投資;2018年,微視也砸出30億元補貼內容生產者;抖音於2018年9月開放使用商業化溝通平臺「星圖」,認證MCN可獲得平臺商業變現支持;快手則於2018年7月上線MCN合作計劃,截至2019年7月底,入駐快手的MCN機構已超過800家,涵蓋了多數頭部機構。

如今,平臺的內容生態已經初具規模,補貼逐漸減少,審核力度加強,不管是老牌機構,還是新機構,都沒有早年的紅利和資源。上述白皮書就提到,在營收來源中,2018年,50%以上的MCN擁有平臺補貼收入,2019年這個比例降至34.1%;在2020年的重點布局營收方式中,只有1%的機構選擇了「平臺補貼」。

加之,在和MCN的接觸中,平臺也逐漸在進化出MCN的功能,試圖親自上陣。今年4月,今日頭條斥資百萬成立上海星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拿到營業性演出、演出經紀的項目許可,大有直接進軍MCN的態勢。自帶平臺資源進場的血緣機構,無形中提高了新MCN入場的門檻。

而繼續拉高門檻的,還有近兩年新入場的跨界玩家,他們本身擁有強大的現金流、供應鏈和紅人資源,對本就孱弱的中腰部MCN機構來說就是降維打擊。

例如,央視、湖南、浙江、山東等省級衛視也在布局MCN,湖南廣播電視臺娛樂頻道總監李志華曾公開表示,2020年湖南娛樂MCN收入全面超過傳統電視廣告經營收入;今年3月,家居集團美凱龍稱將線下428個家居商場的私域流量池導流到線上,布局MCN業務。

湖南娛樂如今是抖音頭部MCN之一

亂亂就告訴毒眸:「如果現在還有人要下場做MCN的話,自己本身有穩定現金流,或者說是有產業基礎,可能會更保險。」

多方混戰之下,不少MCN在今年轉型電商直播和短視頻帶貨,據克勞銳調研,在新成立1年以內的MCN機構中,帶貨收入比例已經超過廣告營銷,達到58.34%;40.2%的MCN會在2020年布局電商直播業務。

例如,奇光在明星+大主播的模式之外,開展了「店鋪直播」業務,免坑位費為各個電商平臺的店鋪直播,從中抽傭20%,奇光為此成立了一個電商直播中心,並設立了一個電商店鋪直播基地。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免坑位費為品牌合作降低門檻,為缺少預算又需要直播帶貨的品牌提供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短視頻帶貨和直播帶貨都被寄予厚望,但同樣是紅海競爭,很多MCN機構並沒有能力站穩腳跟。

從短視頻轉向直播帶貨,除了價格,還取決於粉絲的忠誠度和粘性,定位不夠精準的帳號帶貨必然要經歷「滑鐵盧」。晴矢嘗試過短視頻帶貨,尷尬的是,劇情類帳號短視頻獲得千萬次播放,但商品銷售額不到十萬元。他在推文中提到,「如果你沒有變現終端的定位,不建議做短視頻。」

雷翔宇告訴毒眸,「同樣是100萬粉絲,有垂直定位和專業內容的帳號變現能力相對較強,如美妝、萌寵、美食種草等垂類帳號,因為他們已經是意見領袖,而純劇情類內容變現能力就差很多。」

因為沒辦法保證高轉化率和銷量,一些MCN不可避免地會損失掉一些商單。有頭部MCN從業者告訴毒眸,銷量是不可控的,所以他們不接純佣金帶貨的商業合作。

除了直播帶貨,MCN也在嘗試承接全案營銷,試圖從廣告公司那裡「虎口奪食」。

7月15日,上市公司星期六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業績預報中提到,旗下MCN機構遙望網絡下半年將進一步推出並增強全案營銷服務。

華星璀璨是一家網紅經紀公司,總部在成都,在北京、武漢等地開設分公司,旗下業務涵蓋娛樂直播、MCN相關短視頻業務、電商、遊戲商業化等。華星璀璨廣告商務總監唐甜告訴毒眸,今年在以自身優勢資源與同行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往廣告公司轉型,會幫品牌完成一部分全案營銷的工作,如單個品牌項目的線上線下推廣方案,由北京廣告總部來策劃與執行。

華星璀璨的頭部達人

MCN直接對接品牌做營銷服務,仍有局限。據「刺蝟公社」援引廣告行業人士說法,類似於金融、地產、科技類企業通常不會選擇MCN機構合作;一些廣告公司已經在向MCN機構轉型,MCN也沒法簡單搶到大單。

還有一些機構通過賣課賺錢,試圖割掉最後一波想暴富的「韭菜」。

據自媒體「顯微故事」,有淘寶MCN機構會先在一些平臺上發布免費的直播課程,針對渴望直播帶貨致富的人進行推廣,緊接著銷售價值3750元的整套課程。這套看起來並不高明的銷售手法之所以能不斷賺錢,是因為行業流動性太強,總有人後進,也總有人想走捷徑。

但對於身處這個行業之中的人來說,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來等待行業進化了。

根據boss直聘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帶貨主播的平均月薪為11220元。但平均數下還有更多無助的小主播,今年隨MCN一起入場的有大量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只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仔。

「痛苦的是底下沒人,還要播5、6個小時」。在《電商在線》採訪中,晚上6點,主播們鑽進各自的直播間裡,一直到深夜,不厭其煩地講著產品特點,直到解說詞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播了幾場,毫無收穫,也是常態。「有小主播賣不出貨,自己飯錢都沒有賺回來。」在這些新主播的眼裡,月入百萬、年入千萬確實只是遙遠的造富神話。 

無法適應行業規則的新人,很快會選擇離場,下一撥人又會及時頂上,直播間看上去仍然熱鬧。

相關焦點

  • 中概股 | 深氪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但瑞幸事件致命的負面意義不僅僅在於這家公司及其相關投資機構的帳面損失,更在於它讓中國公司多年來在外建立的信譽大幅受損。 不少中概股公司變得緊張焦慮。 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對36氪說,但自從瑞幸財務造假被抓典型後,公司不敢再輕視做空機構。為了避免被做空機構盯上,他所在公司財務團隊已經連續加班很長一段時間進行自查和規範。「怎麼能不緊張?再出現類似事件,性質就太惡劣了。」
  • 中概股毀於陸正耀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張津京,36氪經授權發布。 稍後PCAOB還在官網列出了目前在年報審計過程中遭遇審計障礙公司的詳細清單,共計224餘家,其中213家為中國公司。 「瑞幸咖啡讓全世界發現(中概股)作假嚴重的程度,之後又出現一系列公司的做空報告,SEC確實有點坐不住」,一位匿名投行人士對字母榜(ID:wujicaijing)這樣評論道。 「十年來開拓國際資本市場的心血毀於一旦」。
  • 淘金科創板,十萬火急 | 深氪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據 36 氪了解,曠視已決定從港股回 A,目前正籌備科創板上市事宜,多位行業人士對 36 氪透露,曠視已與中信證券達成初步合作意願,但不排除由多家券商聯合保薦,上市時間約在 2020 年底。對此曠視官方回復 36 氪:我們在考慮所有可行的方案,目前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一邊(港股)是不確定性,一邊(科創板)是利好,你說我們選哪?」上述曠視高管反問 36 氪。
  • 2020東叄CBD生活暢想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紀錄片 11月14日,合生·金茂東叄金茂府舉辦「CBD美學生活論壇」,36氪CEO馮大剛先生、黑洞投資合伙人楊蓉女士、新天三月的創始人賴偉先生,以及東道主——東叄金茂府營銷負責人陳慧茹女士圍聚而坐,站在當代而立精英的立場,講述對北京CBD的生活感悟。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融資平臺發起的微BP活動,旨在幫助創業者鍛鍊快速描述項目的能力,同時通過36氪推廣您的項目!微BP活動面向國內廣大創業者開放報名,需要創業者根據項目從What、How、Think It Twice、Who四個方面進行介紹,5位投資人會從提交的項目中篩選出30份優秀的微BP進行專業點評,另外還可獲得36氪首頁以及36氪融資微信號的露出機會。
  • 深氪| 從18層地獄爬出的「理想」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直到今年6月,最新的職級和薪酬獎勵制度才推出。 理想汽車P7職級以上員工可以拿到股票,但其全公司3000多人中僅有200多人在P7級以上。「大家會懷疑,理想汽車的理想,可能只是李想的理想。」多位理想汽車離職員工向36氪說。
  • 虎撲刮骨療「毒」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網際網路圈內事」(ID:quanneishi),作者 商陸,36氪經授權發布。 雖然炒鞋的春風將「毒APP」送上了獨角獸的寶座,但虎撲顯然對這個放雞蛋的籃子還有些「不滿意」。 元旦當天,毒APP在官方微博上宣布正式更名為「得物」,並表示被此更名不影響繼續使用此前的潮流電商和潮流社區兩大核心服務。
  • 知乎還俗心切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最近蔣凡風波甚囂塵上,客觀上講,如果沒有他堅持手淘社交化,主導引入直播,或許手淘不會成今日電商之大者。這類原創大V做出影響力,他們與平臺的博弈關係便發生巨大變化。原本平臺與頭部用戶互為犄角,隨著用戶做大擁有更多話語權,博弈點就隨之遞延到平臺間競爭,此時知乎很難與其他純媒體、社交平臺角力。 知乎沒有寬廣流量的河床,看上去更適合白手起家並不適合常駐。它為草根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跳板,可當草根成為頭部大V,知乎的小廟堂就容不下吸金大V了。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杭州日報」,原標題《大手筆高質量全面建設錢江新城2.0 為打造「重要窗口」扛起國企擔當》,作者 餘敏,36氪經授權轉載。 杭州是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勇立潮頭的創新活力之城,是風景秀麗的生態文明之都,是我省「重要窗口」建設的先行官。
  • 嘉興:推動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浙江日報」,原標題《倡議者、踐行者、推動者 嘉興:推動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作者 王杭徽 樓斌 周英俊,36氪經授權轉載。 這是一次乘借國家戰略東風的戰略抉擇。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人才一體化是關鍵。
  • 新氧浴火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錦緞」(ID:jinduan006),作者:傑迪,36氪經授權發布。 2020年這場疫情,重創實體空間為依託的服務業。一些品牌甚至賽道將再也不見;而另一些剛需賽道的品牌——主要是行業龍頭,將在不可抗力式被動出清的黃金坑裡浴火重生。這可能是近年來最需被重視的困境反轉投資主題。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科技」(leitech),作者:雷科技,編輯:Tin,36氪經授權發布。 近日手機圈最熱鬧的事,莫過於vivo、OPPO、小米和realme陸續公布百瓦快充技術。 7月13日OPPO正式發布了125W超級閃充技術,realme則在7月16日公布了125W智慧快充可在3分鐘「閃回」33%電量。
  • 批量製造「李佳琦」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MT全天候」(ID:shangyezhichuang),作者:江雪寒,36氪經授權發布。 作者 | 江雪寒 題圖 | 《吐槽大會2》官微 在直播帶貨這場急速行駛的列車號上,李佳琦、薇婭的造富神話刺激而又吸引著每一個躬身入局者。在直播江湖裡,有句話叫做「逃得過雙11,逃不過李佳琦」,足以證明其江湖地位。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B行業頭條」(ID:wwwqifu),作者:江一,編輯:李曉松、瑞雪,36氪經授權發布。原標題:《恆業資本江一:2020錢從哪兒來?》 本文來源於5月28日恆業資本董事總經理、慧辰資訊(HCR)董事江一在【ToB大師課】直播間的分享,部分內容有刪改。
  • 總裁羅永浩下海30天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發布。 今天是4月倒數第二天。回顧這個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名人當屬「兩羅」。 某羅姓男藝人分手事件刷屏,佔據微博熱搜多日,引得群眾忙吃瓜不迭。另一羅姓男總裁為「交朋友」下海直播,從官宣入場開始,全網累計登上36次熱搜榜,最高紀錄是單平臺單日5個熱搜在榜,受關注程度遠超羅姓男藝人緋聞。 這個火過明星的新晉主播就是羅永浩。
  • 寵物「氪金」肥了誰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年紀輕輕,貓狗雙全」成了這屆年輕人定義人生贏家的一大標準。 這兩大公司的業績主要靠外銷來拉動,以ODM(即貼牌生產)為主,部分自主品牌銷售為輔。 隨著國內寵物食品消費市場的升溫,中寵股份、佩蒂股份逐漸加大國內市場布局,相關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2019年年報顯示,中寵股份、佩蒂股份國內市場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7.16億元、10.08億元,同比增長21.5%、16.0%。
  • 韓國獨角獸盤點(中)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VentureSquare」(ID:venturesquare),作者:林祖權,36氪經授權發布。 韓國獨角獸盤點(上)介紹了截至 2018 年進入獨角獸榜單的公司,本篇中篇將介紹 2019 年的新晉獨角獸公司。2019 年是韓國獨角獸企業增長最快的一年,共新產生了 5 家獨角獸。 Yanolja
  • 需要做好這三步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 Albert,36氪經授權發布。 為應對市場變化,品牌一般會不斷推出新品來對本身產品線進行補充,及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激活和刺激老客戶復購,進行再次購買。 基於淘寶/天貓對新品有相應的扶持政策,新品剛上線的一段時間,新品的權重和流量佔比都會比較大。
  • MCN概念股裡隱藏的爛尾資本故事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作者:靳夕,36氪經授權發布。原標題:《從數字營銷到MCN:很多爛尾的資本故事,都有同一個開端》 一個產業從受各界追捧,成就資本寵兒,到被股東視為包袱,棄如敝履,需要多長時間? 5年,差不多。 前幾日,上市公司聯建光電博了一大圈眼球。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而這些城市是 Grab 獲取客源的關鍵,河內和胡志明是北越和南越的兩大核心城市,人口都在800餘萬,峴港、芽莊還有下龍則是越南的旅遊人口集中地。 2018年4月,隨著 Grab 全面收購了 Uber 在東南亞的業務,Uber 退出了越南。在合併 Uber 業務時,為了避免越南監管機構的注意,Grab 聲稱自己在越南的網約車市場份額低於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