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人物書籤、四時物語美甲貼、牡丹萬壽紋手機支架、萬壽如意紋絲巾、大運河神獸T恤……昨天,一件件融合大運河文化的精美文創登錄南財的帶貨直播,讓網友們直呼:「超想買!」「中華文化就是棒!」原來,這是南京財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社會實踐團隊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大運河文化及沿線非遺文化,而設計的系列文創產品。
記者了解到,團隊以大運河江蘇段特質為重點,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價值和文化元素,並緊扣大運、吉祥、水運的主題方向,設計文創產品,力求將運河沿岸的傳統非遺工藝與生活用品進行廣泛融合,展示大運河帶給民眾的美好生活。
「我們線上搜集運河歷史文化資料,深入挖掘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歸納非遺圖片,從中獲取設計靈感。線下則對地方大運河博物館進行了走訪與調研。」團隊負責人周思妤告訴記者,「通過線上線下的調研,團隊從調研資料中提取『水』『建築』『戲曲』『民風民俗』等設計元素,整理出文創設計思路圖。」
為更好地將運河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相結合,實踐團隊研究了文創發展現狀與前景,並參考了文創成功案例。「設計難點是傳統文化和設計不易被年輕人接受。大部分年輕人想要的是獨一無二的新鮮設計。這便需要設計師不斷推陳出新,設計出更加獨特新穎的文創產品。」
團隊成員鄧一鳴告訴記者,經過反覆研究和討論,實踐團隊決定在文創產品的表現形式和設計創新上尋求突破。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需要結合當下流行元素,設計出更受年輕人認可和喜愛的文創產品。團隊還通過借鑑故宮文創的成功案例,從中找到了創新突破點,通過抓取大運河特色元素,作為大運河IP的衍生,繪製了設計草圖。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套文創通過多色套印的方式來體現這種木版年畫的印製的感覺。呼籲大家能多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團隊成員孫浚琿告訴記者,團隊還針對女性消費者,設計製作美甲貼。美甲貼融合了春季的梔子花與夏季的枇杷,這些皆為大運河江蘇段時令花果。而「大運河神獸」圖案源自傳說中的運河守護神蚣蝮,文創產品中描繪正是蚣蝮騰出河面與河妖展開的一場「正與邪」之間的較量。
團隊指導老師李薇告訴記者:「大運河作為中國重要的線性、活態遺產和文化遺產廊道,不僅留下了豐富的物質遺產,而且積澱了內涵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非遺在兩千多年的演變過程中,不僅滋養了中華民族的肌體和力量,也培植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和民族特質,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傳承和發展大運河非遺,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華夏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堯 編輯/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