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2021-01-09 古文歷史小課堂

歷史上的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北宋是人才輩出的年代,不僅有大家所知道的柳宗元,韓愈等,還有著名的蘇軾,不過他們也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同遭受了貶謫,淪落到異鄉成為了異客,蘇軾的事跡都是非常有名的,尤其是他們一家子人生活的日常,畢竟人家一家四人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

在秋天的時候,我和朋友在赤壁遊玩,湖面清風陣陣拂來,水面也波平浪靜,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月亮很快的就從山後升起,於是白茫茫的霧氣橫貫在了江面,我們所乘的舟像一片葦葉似的隨意漂浮在這寬廣無際的江面上,就像是御風而行,並且還不會停止,這樣沒有目的地的飄搖著,就像是要離開這裡向天外飛去一樣,這難道不像是羽化為仙進入仙境的那個時候嗎?

在喝酒喝得非常高興的時候,便打著節奏唱起歌來,這時有吹簫的客人伴著節奏配起了樂聲,簫聲嗚嗚咽咽,有哀怨有思慕,像是在傾訴又向是在低泣,這樣的聲音在江上迴蕩著,一直綿延不斷,若是深海中的蛟龍聽到,都會為之起舞,若是江邊上的寡婦聽到也會為之哭泣。

如此哀怨的簫聲,不經使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理好衣服,像那人尊敬的詢問為何簫聲如此哀怨?那人便回答說道,此地乃是一代梟雄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那時的一位英雄人物,到現在卻已不再人世,那如你我這種小人物,與魚蝦為伴與動物為友,再加上乘著這小舟,舉杯互相敬酒,我們就如同蜉蝣置身於這廣闊的天地之中,十分的渺小,只不過是哀嘆一下我們短暫的一生罷了,因為羨慕長江的一直流淌,而我們卻不能與明月一樣永存,這些所感所想,便化為了簫聲,將我的感情寄托在這悲涼的秋風中。

聽到這回答,我便說道,就像這流逝的江水,其也不是當初那時候都水了,月亮也會有陰晴圓缺,天地間的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但卻又是永恆存在的,這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不是自己擁有的,其實一分一毫也不用在意,而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這些美景都是你我可以享受的,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們為何不趁心享受呢?

客人聽到這番話後,高興的笑了起來,我們在一起談笑互相推盞,大家相互枕著墊子睡在了船上,不知不覺這一夜也就過去了。

相關焦點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所以西漢的董仲舒寫《春秋繁露》說,善並非人的本性,要通過教訓才能獲得,就用粟來打比方,說「是以米出於粟,而粟不可謂米,……善出於性,而性不可謂善。」東漢王充繼承了董仲舒的思想,並將其稍作延伸,他說,穀子熟了,才能稱為粟,粟去皮後才成米,米蒸熟才成飯,所以「人之不學,猶谷未成粟,米未為飯也。」蘇軾最愛用粟來比喻很小的東西。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正如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說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從哲學層面講,人類面臨著生存的根本焦慮,這就是人誕生的偶然性。偶然性讓我們恐慌和焦慮,於是我們要尋求一種必然性,這就需要通過意義構建。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知道「蜉蝣」是什麼嗎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赤壁賦》中感嘆著人生短促無常,雖說有些許悲觀意味,卻也能啟迪我們珍惜眼前,不負韶華。「蜉蝣」此處的出現,是很多人與之的初次相識,從字體結構來看,顯然這應是一種昆蟲,不過相比於蒼蠅、蚊子之流,「蜉蝣」二字更覺動聽罷了。
  • 聽科學故事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坐擁百首詩詞歌賦的它究竟是誰?
    蜉蝣成蟲adult這個小傢伙,叫蜉蝣,是一類原始的,獨立成目(蜉蝣目)的昆蟲。和蜻蜓一樣,它們是地球上最早學會飛行的動物。它的英文名叫「mayfly」,有的小朋友肯定納悶了:「五月的飛蟲」,難道它只在5月份出現嗎?實際上呀,這個名字是有誤導性的,蜉蝣全年都可以在野外找到。這個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其中一種蜉蝣的生活習性——它們的成蟲會在五月花綻放的時候出現。
  • 有聲|高昂朗誦:蘇軾《前赤壁賦》,最美古文,一聽就懂!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朗誦學習基地前赤壁賦宋代:蘇軾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jì)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 高考語文早讀21:《阿房宮賦》《赤壁賦》(情境助記)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助記] 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④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 百妖譜: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一日既是一生!
    世有一蟲,幼時隱於水下,成蟲後出水,朝生暮死,稱蜉蝣。蜉蝣得日月精華,機緣造化,可成妖,貌韶秀,性慧黠,曉萬事。蜉蝣命絕時,其身化光浮於妖變之地,通妖力者可觀之。——《百妖譜》
  • 蘇軾散文名句15則,跟蘇軾學做人、處世,你會受益無窮
    蘇軾是宋代大文豪,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成為文學史上寶貴的財富。在古文方面,蘇軾也著述頗豐,他留下四千餘篇散文,其中不少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篇。蘇軾將自己人生的心得、處世的智慧、家國的看法融入文字中。
  • 磊明朗誦《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 朗誦:磊 明 作者:蘇 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蘇軾三首詩詞,灑脫疏朗,曠達雄放
    中和之美可謂剛柔相濟,婉約中含剛健,是中國自古推崇的美好境界,而蘇軾的許多作品都體現了這一點。今日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水調歌頭》《定風波》以及《前赤壁賦》中蘇軾詞賦中的中和之美。《 水 調 歌 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黃州】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寫下了無數的佳作皆是經典,《定風波》,《念奴嬌》、《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許多名揚千古的詩文。這對很多人來說普通的1082年卻是蘇軾一生璀璨奪目的元豐五年,也是自己在幾次貶謫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七月十六日,太陽西斜,碧霞滿天鋪,蘇軾一時興起,便邀請楊世昌一同泛舟夜遊赤壁。杯酒交錯話離愁,對月當歌抒悲歡。或許是那一夜的瓊漿香醇,或許是江上清風襲人。蘇軾洋洋灑灑揮筆寫下了那首《赤壁賦》。
  • 蘇軾的印記: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
    資料圖片 這張蘇軾小像的作者是元人趙孟頫,無論從書法方面的建樹還是繪畫成就,他亦可稱一代宗師,這件作品是趙孟頫所書蘇軾的經典文學作品《前後赤壁賦》冊首所帶的一幅畫像。 畫中蘇軾戴著經典的「東坡帽」,秀眉炯目、手持竹杖的姿態讓人想起蘇軾名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蘇軾這首《臨江仙》,道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說出了無數人的心願
    蘇軾這首《臨江仙》,道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說出了無數人的心願蘇軾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的豪邁,他的灑脫,驚豔了數千年。所以當這樣豪情的詞人滿含悲情地吟詠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才會那麼感人至深。一場烏臺詩案,讓蘇軾宦海夢斷,仕途受阻,但與此同時,也讓他靈感爆發,佳作湧現。
  • 百妖譜:蜉蝣用一日度化一人,慶忌一諾千金卻被認為傻頭傻腦
    看過灰狐和漱金鳥的故事後,又出現了蜉蝣和慶忌兩種小妖,果然比起妖力強大的大妖,還是妖力平平的小妖數量要更多。他們的生命究竟會怎樣,似乎也不會被那些大人物在乎,就像普通的人一樣,每個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生。
  • 《百妖譜》:朝生暮死稱蜉蝣,短暫的時間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而最令我難忘的是「蜉蝣」與「狼妖」共同度過的那一天,從凌晨到夜晚,蜉蝣帶著想要投河的狼妖體驗了人生百味,最後化作漫天螢光,就此逝去。蜉蝣短暫的一生,過得非常精彩,她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還用一個善意的謊言為狼妖注入了「生」的力量。蜉蝣的生命之短,即便是成了妖也無法改變。
  • 蜉蝣-陳穎個展-臺北秋刀魚藝術中心
  • 不是每個人都是蘇軾,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坦然面對風雨
    那一刻,我在心裡嘲笑自己,「不是每個人都是蘇軾,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坦然面對風雨,一場還未出現的感冒,就把你的雨中浪漫嚇得無影無蹤。」是啊,在風雨中瀟灑而行的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背後,恰好是蘇軾在品味苦難生活後的樂觀豁達。
  • 許介川草書蘇東坡《前赤壁賦》書法作品欣賞(一)
    蘇東坡…《前赤壁賦》 信扎28*21(一)圖文:許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