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篁嶺村的村民們,用玉米、辣椒、大豆等農作物擺起了一幅「全面小康」的曬秋圖,用最淳樸的方式來展現篁嶺人在鄉村旅遊的助力下實現全面小康。(資料圖) 方華彬 攝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小縣城變大景區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美麗嬗變
中新網江西婺源12月22日電 題:小縣城變大景區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美麗嬗變
記者 劉佔昆
儘管已是冬季,但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篁嶺古村的遊客依舊不少。每天一大早,68歲的篁嶺村村民曹家弟都要用辣椒、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擺出「曬秋圖」,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
航拍「中國最美鄉村」江西婺源縣篁嶺村獨特的「曬秋」農俗景觀。(資料圖) 劉佔昆 攝
婺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原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的一顆璀璨明珠。因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從小縣城到大景區,江西婺源是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的一個縮影。婺源鄉村旅遊從起步至今,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運作、集團開發、品牌打造」等手段,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美麗嬗變,走出了一條被譽為「婺源模式」的鄉村旅遊發展之路。
在江西婺源縣大鄣山鄉程村,粉牆黛瓦的徽派民居在晨霧中若隱若現,與古紅楓林交相輝映,美不勝收。(資料圖) 程新德 攝
在被譽為「中國四大花海之一」的江西婺源縣江嶺景區,萬畝油菜花在漫山遍野的梯田間肆意綻放,金燦燦的油菜花與粉牆黛瓦的徽派民居相映成趣。(資料圖) 劉佔昆 攝
以「村」興旅 進行差異發展
婺源旅遊起步於2001年,立足當地豐富的資源優勢,經過科學分析,確立了建設「中國最美鄉村」的定位。通過差異化發展,與周邊黃山、廬山、三清山、千島湖、鄱陽湖、景德鎮等旅遊區的旅遊產品良性互補,聯合形成「名山、名水、名鎮、名村」的鄉村旅遊發展新格局。
為推動婺源縣旅遊產業發展,婺源出臺一系列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使民營企業撐起婺源旅遊產業的一片天空,長期沉睡的鄉村旅遊資源也由此逐漸甦醒。同時,婺源按照「一個集團、一張門票、一大品牌」的思路,整合全縣景區(點)資源,大大增強鄉村旅遊的綜合實力和總體競爭力。
航拍美麗山村江西婺源縣大鄣山鄉菊徑村。村莊山環水繞,小河成大半圓型,被譽為「中國最圓的村莊」。(資料圖) 劉佔昆 攝
2019年9月,婺源縣斥資4.11億元完成了對江西婺源旅遊股份公司股權回購,把最好的旅遊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以此為標誌,婺源旅遊重新再起步,加快推進旅遊產業實現新跨越,即推動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由資源競爭向文化競爭、由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旅遊轉變。
目前,該縣已成功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休閒度假旅遊產品。其中,山水實景演出《夢裡老家》、水墨上河文化度假村、篁嶺民俗文化村等成為婺源鄉村旅遊新名片,旅遊產品的轉型初具雛形。
如今,婺源加快推進產品全面升級、環境全面美化、業態全面豐富,形成村村是景,讓全域民眾都能享受旅遊帶來的活力。婺源是全國唯一以整個縣命名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有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4個,是全國4A級以上景區最多的縣。
圖為「朱熹故裡」江西婺源縣新編大型婺源徽劇《朱子還鄉》演出畫面。(資料圖) 劉佔昆 攝
以「花」為媒 做旺四季旅遊
油菜花是婺源鄉村旅遊的「成名曲」。每年陽春三月,婺源縣十餘萬畝金黃的油菜花海吸引著八方遊客慕名而來。油菜花從普通的農作物變身旅遊景觀,讓婺源成為全國春季旅遊矚目的焦點。
中共婺源縣委書記吳曙說,長期以來,婺源縣委、縣政府將發展油菜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旅遊」的重要抓手,在296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種植了12萬畝油菜花,以梯田為板,以油菜為筆,描繪一幅鄉野田園大地藝術,打造了江嶺、篁嶺等一批網紅賞花勝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油菜花成為婺源旅遊的超級IP。
近年來,在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和江西省農科院的關心指導下,早熟油菜花、晚熟油菜花、反季節油菜花、彩色油菜花不斷在婺源縣精彩上線。通過實驗,在婺源,不僅僅春天是花的海洋,秋天、冬天同樣可以賞花觀景,油菜花已成為了「科技花」「景觀花」「致富花」,助推婺源旅遊從「一季遊」向「全季遊」提升。
此外,婺源縣圍繞度假小鎮、文化小鎮、演藝小鎮、健康小鎮和體育小鎮,加快打造婺女洲、夢裡老家、叢溪等一批10億元以上的旅遊綜合體,全面啟動千年古城改造工程和城市夜景夜遊提升工程,補齊夜遊短板。現在遊客來到婺源,可以從之前的「白天遊」升級到「全天樂」。
江西婺源以優美的生態環境,每年冬季都吸引大批野生鴛鴦駐留越冬。鴛鴦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每年冬季從北方遷往長江中下遊等地過冬。如今,婺源鴛鴦湖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資料圖) 程新德 攝
以「文」鑄魂 助力鄉村旅遊
婺源是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享有「書鄉」美譽,由唐至清,共出進士552人,孕育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和現代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歷史遺蹟遍布鄉野,有中國傳統村落2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7個、古建築4100餘幢,是徽派建築大觀園。徽劇、儺舞、徽州「三雕」(木雕、磚雕、石雕)、歙硯製作技藝和婺源綠茶製作技藝等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直以來,婺源縣樹立「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理念,在厚植人文上求突破,以文鑄魂、以文興業,推動文化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特別是該縣大力弘揚朱子文化,建成文公廟、朱子學資料庫,打造《朱子還鄉》原創徽劇大戲,開發「朱子研學」旅遊產品。推進婺源徽劇、儺舞、歙硯和綠茶製作等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並進入各大景區、鄉村旅遊點展示。
歷經20年發展,鄉村旅遊讓婺源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帶動了全縣三分之二民眾就業創業,成為開啟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數據顯示,2019年婺源縣接待遊客達246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44.3億元。截至目前,婺源全縣直接從事旅遊人員突破8萬人,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間接受益者突破25萬人,佔全縣總人口近70%。
在南昌大學副校長朱友林看來,婺源從最初的「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遠山區,發展成為現在「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全國知名旅遊勝地,有效推動了旅遊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現在的婺源更是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美好。
以「村」興旅、以「花」為媒、以「文」鑄魂,婺源如今已然成為「中國最美鄉村」的代名詞。這裡山清水秀,宜居宜業。春探人間花海、夏走研學之旅、秋觀紅葉曬秋、冬尋夢裡老家,實現四季精彩永不落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