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請客,受邀的客人陸續入席,但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有來,於是主人家就嘀咕道:「該來的客人怎麼還不來?」
已經入席的客人聽後,認為自己是不該來的,結果走了一部分,沒想到主人家又說:「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也就走了。
這個故事為了告知大家說話的技巧,而作為主持人,不僅需要懂得說話的技巧,還得掌控舞臺表演的走向,以及調節氣氛等,因此一名優秀的主持人,不僅得具備豐富的閱讀積累,還得具備廣泛的閱讀經驗和豐富的知識積累。
龍洋出生於1989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學的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2011年,龍洋進入電視臺工作,擔任主持人,4年後龍洋開始在央視露臉,可見其能力是不低的。
《中國詩詞大會》於2016年2月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在我國,幾乎每一位小孩都會背誦幾首唐詩宋詞,而唐詩宋詞作為一顆璀璨明珠,魅力無限,節目自播出後就收穫了大批粉絲。
2020年1月,龍洋以主持人的身份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舞臺,然而卻在一次開場白上出了糗,她錯用了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千古名句,以致於導師們感到十分尷尬,紛紛低頭,觀眾們也質疑其專業性。
在開場致辭中,龍洋講到:每一期節目,總是能在燈火闌珊處看到五位導師……
該話引用了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裡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原本該是馳騁沙場的將軍,奈何南宋重文輕武,一味求和,辛棄疾並無施展才能,轉而「淪為」了史上有名的詞人,有「詞中之龍」的稱號,辛棄疾將一腔壯志的豪邁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都寫入了詞裡面。
而「燈火闌珊處」的意思是燈火稀疏、零落的地方,透露出一份冷清悽冷的氛圍,而導師所處的環境可不是燈火闌珊,相反應該是燈火通明、最閃亮的地方。
此外,既然引用古人的名句,那應該也得清楚辛棄疾為什麼創作這首詞的原因?雖然在現如今,許多網友在感情上都會引用到辛棄疾的這句話,但在詩詞大會,身為主持人,還是得清楚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左右,當時強敵壓境,然而南宋朝廷裡的文官們還只想通過求和來解決事情,統治階級沉湎於歌舞享樂,粉飾太平,在《青玉案·元夕》中前面一部分,辛棄疾寫盡了元宵節的盛況。
落筆講到了一人在燈火闌珊處,與周圍的熱鬧氣氛形成了對比,其實這人並非是辛棄疾的心上人,而是指他自己,當時的辛棄疾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來,心中無比惆悵,但又不願同流合汙,因此有孤芳自賞之感。
顯然,龍洋如此引用,非常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