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是一種生活。
圖源|大舟山APP網友鹿小瑩
說到手藝人,在舟山年輕人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印象,或許是童年裡期待了很久才流動到村裡的米泡師傅;
或許是生於街頭,曾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修鞋挑子、剃頭匠;
或許是號子聲悠揚穿巷的「磨剪子嘞戧菜刀」和修洋傘的慈祥老爺爺……
這些以街頭為生的老行當,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這是個適合回憶發酵的冬日,讓我們走過記憶裡的舟山,探尋這些堅守在城市角落的街頭手藝人,用文字記錄下他們留給舟山的煙火印記。
01 修 鞋 匠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以前鞋子壞了,首先想到的是補補還能穿,所以大街小巷有很多補鞋師傅。小時候特別調皮沒幾天就能把鞋底穿破,就會被媽媽拎著耳朵到東港菜場旁邊的修鞋攤,脫掉鞋子趕緊讓師傅來幫我修理。
一個簡陋的鋪子,一張陳舊的木箱子,一些零碎的工具,再加上臺補鞋機和打磨機,這些就是老鞋匠工作的全部。但說到底還是要靠修鞋匠們自己的技術,叮叮鐺鐺一頓操作,他們用一雙巧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讓舊鞋煥發新顏。
現在想要補個底修個鞋只能到菜場旁邊尋找老手藝人,很多人的鞋多得穿不過來,修鞋匠自然也少了。
02 鎖 匠
修鎖配鎖在十年前的街上還是每走幾步就能碰見一個的吃香行業。
圖源|大舟山APP網友鹿小瑩
我們大多數人記憶裡的鎖匠是在雜亂的鋪子,用著老舊的打磨機,穿著沾滿油汙的工作服。之前熱鬧的沈家門小巷裡,師傅嫻熟的拿起一枚鑰匙放進機器,認真地比對著齒口,來回調整機器齒輪。中途一言不發,隔著老花鏡片專注著手上的活,嗡嗡的聲響中,一把新配的鑰匙便展現在眼前。
鎖鋪在現在的境地處於一個不會被取代但是已經被時代冷卻的角色。隨著時代的更迭,大多人家都裝上了智能鎖,使用指紋、密碼、門卡就能開門。配鑰匙的少了,攤位也就變得冷清。
03 彈 棉 花
「嘡——嘡嘡——」清脆的弦響聲,一片片柔軟的棉花似雪花般在弓弦上舒展著。孩子們最愛看的就是這種場面,趴在旁邊不願離開,看得津津有味。但大人們總是會趕著小孩們走,怕身上沾滿棉花。
隨著一聲聲的弦響,一股暖意湧上心頭,冬天又有暖和的被子蓋咯!
現如今,想要在舟山找到一家彈棉花店坎比大浪淘沙。然而無論經濟怎麼發展,這項古老的彈棉花生活風貌卻是永遠都無法用高科技來替代的,它依然存在一代人的記憶裡。
04 磨 刀
一把菜刀多少錢?8塊、88塊、888塊…
磨一把菜刀多少錢?也就5塊起步…
圖源|大舟山APP網友東海蓬萊
還記得小時候,坐在家裡常能聽到磨刀人走街串巷的吆喝聲。喜歡看著磨刀人變魔術,把一把鈍到不行的刀變得鋥亮。
一塊磨刀石一碗水一份手藝,這就是磨刀人全部的家當。
圖源|大舟山APP網友東海蓬萊
但有時候被看見,就是一種價值。
05 土 味 爆 米 花
隨著「嘭」的一聲巨響,一片白白的蒸氣升騰起來,眼尖耳尖的孩子就知道,又有好吃的東西吃了。
圖源|大舟山APP網友劉馨菲媽咪2009
打爆米花的人不用吆喝,那「嘭嘭」的響聲能把孩子們吸引過來,小夥伴們拿著盛玉米粒,年糕片,大米的碗,自帶柴火,一個挨著一個排著隊。等到自己的出爐,抓一把放嘴裡,來不及品味,幸福已溢於言表。
正是有了他們,舟山這座城市的市井味、煙火氣才得以延續。
他們或出於生計,或出於興趣,或只是維持一種生活習慣,一個人,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
圖源|大舟山APP網友鹿小瑩
高樓大廈取代了過去的寬窄小巷
換新取代了修補
老手藝人們漸行漸遠
大多早已沒了蹤跡
但記憶力的畫面,永遠不會忘記
在舟山哪裡還可以看到這些手藝人
在評論區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