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拳法度「不起肘」。了解法度,讓你的功力更強大(一)
法度和規律不一樣。規律是指自然界和社會諸現象之間必然、本質、穩定和反覆出現的關係。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繫,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而法度是規矩和戒律,法度不是行為方式或方法,而是劃定了規律起作用的邊界。 越過此界,規律就會失效。因此,在這個意思上來說,法度是規律前提和保障。 道說不清楚,但法度可以且必須說清楚,更必須不折不扣用實際行為來遵守,不去違背。
-
太極拳法度「不起肘」。了解法度,讓你的功力更強大(二)
人體骨骼結構上形成「雙螺旋」只是物理性的基礎,還需要大筋(白肌和植物神經)和氣。沒有大筋和氣,「雙螺旋」無法妙用。不起肘的物理性作用,是在骨骼的力學結構上保證「作用螺旋」和「主動力螺旋」的正確傳遞關係,但僅如此並不能稱為功夫。你不能懂點物理力學原理就自持能全面詮釋太極功夫了。
-
太極拳法度「不起肘」。了解法度,讓你的功力更強大(五)
不起肘,既有物理性骨骼結構的法度界定,又符合經絡穴位行氣發勁之道。但不起肘是法度,不是方法。法度規定了原理的邊界,方法只是原理的實踐。不懂法度,難知原理。只知方法,只能傻練。雖然功夫最終檢驗必須動手,站著的一定是對的多一些,躺下的多數是不懂原理,不明就裡,一定是練錯了,並不一定是練得少。
-
太極拳法度「不起肘」。了解法度,讓你的功力更強大(四)
墜肘,讓小臂始終保持一定斜度,小臂不斜,「作用螺旋」形不成,小臂的中軸,就不能高效傳遞腰襠主動力螺旋的勁力。小臂不斜,自轉不靈,就會動大臂,肩部就緊了,勁就斷了,僅能動用手臂局部的力。墜肘,大小臂的夾角度數約30—45°,從現代生物力學來看,這個角度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皆處於放鬆狀態(主要是白肌的放鬆)。
-
太極拳法度,知道了法度則能釋放出更大的威力(二)
保證向量螺旋能產生智勁的法度:法度不是方法和用法,而是保證方法和用法更有效的基礎。法度必須「無為」,即不能違背,不能做。1、不雙重。要不雙重,只能單中,即螺旋只能有一個中軸。出現兩個中軸,螺旋就轉不動了,是為雙重。雙重不僅指自身運動時的螺旋,還包含著對抗雙方動態時的隨遇平衡。不雙重不是一個靜態要求,而是保證螺旋有效旋轉的法度。
-
陳式太極拳訓練法解析(二)——陳桂珍
這個階段是將捏架時定型的標準定勢動作按照: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通過肩肘,達於梢節的拳論要求將其連接起來,使每個姿勢在運行當中不用調整就自然松沉到位。定勢時通過松肩、沉肘、坐腕及周身放鬆下沉以達到氣貫周身,力達梢節之效果。在連接上要做到如此無端,環環相扣,節節貫穿,注意不要出現斷勁,即使掌握不好,也要做到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連。
-
李術然講太極 | 你想知道的太極冷知識(三)
李術然老師講太極(十三)你想知道的太極冷知識(三)01什麼是內家拳?內家拳的訓練方法內家拳注重練氣(以意導氣,以氣引領四肢百骸)重於練筋骨皮的拳法叫做內家拳法,它的任何招式都是以用意領先。內家拳強調用身體去感悟,這個叫體悟,你體悟出來了就會明白,原來是這個感覺的;你體悟不出來,光覺得意念有了那是假的,那是沒體悟出來。內家拳的進步靠「內在悟性」。沒有悟性的人,練一輩子內家拳都出不來。丹田在什麼地方?丹田在肚臍下三指(氣海穴)位置 ,氣海穴和命門中間的位置就是是丹田。
-
出手不出肘,回肘不回手
「出手不出肘,回肘不回手」,這是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一條基本的規矩。 記得我頭一回聽見這條規矩,從字面上還真不容易理解:出手的時候,肘怎麼能夠不出?回肘的時候,手怎麼能夠不回?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店裡,看了陳中華大師做的示範,我自以為懂了,認為措辭可以更合理更易懂,就問:「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出手後出肘,回手先回肘?』」 陳中華笑著連忙說:「不行,不行。」又說某位大能人也提過同樣的修改建議。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6式——二起腳的注意事項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6式二起腳這一式子當中的注意事項。)首先第1個動作的右手要在原地沉轉,千萬不要向前或者向上,要在原高度沉轉,肩肘松沉,它這個勁就更容易掤得住。(二)第2個動作勾左腳尖的時候注意身體的松塌,它是一個沉轉的動作,肩肘的一個擠勁。(三)第3動作要注意,繼續勾左腳尖,再加強變化。(四)第4、 第5動作,尤其我們左腳、右腳踢出的時候,尤其要控制我們的身體,不要向後仰,要保持身體的直立。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7式的第5個動作——右肘擠法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7式護心拳的第5個動作。右肘擠法。左手:同時我們的左手,由掌變順纏,從小指開始蜷曲握拳,肘尖向裡收轉。握拳後,將我們的左拳收轉到左側的胸前略上。保持拳心朝向右後上斜角,拳眼朝向左前上斜角。注意它的角度變化。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7式的第5個動作——右肘擠法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7式護心拳的第5個動作。右肘擠法。一、動作解析1、眼法:首先我們接上一式動作,保持眼法不變,仍然看著右前方向。2、身法:身體開始右轉,暗換襠勁,我們的襠勁從右側走後弧線,轉到左側。3、步法:腿步纏法變為右順左逆。步型不變,仍然為右側馬步。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6式——二起腳的式名講解
大家好,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6式——二起腳。前面在腳法上,我們講到過:第31式的右插腳、32式左插腳、以及33式的左轉身蹬腳,這些腳法都是單踢的手法(就是單腳踢出的方法);而二起腳它是連環的一個腳法,先左腳,然後緊接著右腳上踢,是雙踢的方法。這個是區別。陳鑫的老譜當中,有叫「踢二起」。而現在無論是陳式太極拳,還是其它各式太極拳,均叫「二起腳」這一個式名。
-
李術然講太極 | 你想知道的太極冷知識(二)
李術然老師講太極(十二)你想知道的太極冷知識(二)何為站活樁?站樁不是站枯樁,枯樁只會越站越僵,是站活樁,活樁是身體裡面在動,外形是看不出來的,用身體內的能量去推動各個方面關節,去抻拔、拉扯它。站樁有什麼好處? 站樁久了就會感覺體內氣勢越來越強,這就是催僵化柔,把僵硬的部分揉開,這樣才能體會到身體的輕靈。
-
太極乾貨(總)!
洪師特別研究拳法,雖然對手是外人,也總是先說:「你隨便進招,不要有什麼顧慮,我對你只是點到為至,絕對不傷害你。」當時我聽了洪師傅這番話,總以為是非常謙遜的。現在我回憶起來,細思之下,雙覺得謙遜之中,隱含著一種自豪感。我對「彼微動,已先動」這句話,曾思之為「彼微動,已隨動」比較鉿 乎實踐。我請教洪師,他說:「彼微動,已先動」這句話不如孫子兵法「後人發,先人至」講得合理易明。
-
陳式太極拳訓練法解析(一)——陳桂珍
陳式太極舉系統化訓練共分為六個階段,這就是學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順架子、拆架子、定架子。通過六個階段的訓練,可使你能較系統地掌握正宗的陳式太極拳。通過太極拳名師的指導,再結合這樣一步一步的訓練,你就能較系統地掌握它的風格特點、運動規律、勁別用法等,為向更高層次發展打下堅定的基礎。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6式的第2個動作——轉身靠、肘法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6式——二起腳的第2個動作,轉身靠肘連環法。變逆纏同時,肘肩略凸,它是一個靠肘的一個動作。轉到手心(也就是我們的拳心)對左後下斜角,拳眼朝向左後上斜角。左手:同時我們的左手變順纏收肘,向我們的左耳側收進來。收到什麼位置呢?收到手心對右後上斜角,中指揚起對左前上斜角。
-
簡單易學的太極三式(動作要領)
中華文化,絕非一朝一夕練好太極,則要申申世世申申世世,為太極注入活力!老師,太極三式的動作要領能不能教一下?第一式:太極起式4,兩臂放鬆,起右手,提右膝,右接手落的同時,右腳落於左腳根部,繼而左手走外弧向上,領左腳向左前方45°上步,繼而兩手做捋加釆,至身體中心,同時重心右移。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外,勁達掌根。5,隨著重心左移,身體微微左轉,右掌心朝內疊於左掌心,合力向前發擠勁,目視前方。
-
練太極拳巧用「四十五度」有奇效!
但是單用八卦表示方位時,只能利用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分出八個方位,也就是說,只能把圓周的三百六十度細分到四十五度,無法把角度進行再細分。可是,單單在這個四十五度角上就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尤其是在太極拳的演練和應用上,四十五度角更是無處不在起著作用。
-
太極實戰之謎:一種練法與打法分離的高妙拳法!
但是容易留下內傷(內臟損害),四五十歲以後,外家拳手的攻擊能力和身體素質都會快速下降,留下很多遺留問題,有些拳師往往壯年就莫名其妙的死去了,這都是練法不當留下來的問題。如果練拳的時候,強調對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然後用提高後的身體機能(速度,力量,靈巧性等)來進行對抗,就必須把「練法」和「打法」分開才行。這種拳法,上手一般會慢一些,剛開始看不出太明顯的效果。
-
舞陽北舞渡鹽店太極知識(廿七)
為什麼很多武術前輩晚年都轉練太極拳?很多武術前輩之所以晚年都練太極拳,這首先是生理的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情況的變化,明智的武術家為了適應身體的變化,練功由剛轉柔,由外轉內,順應生理和心理的自然規律,移情太極拳。而不明智的武術家則堅持剛硬到底,結果會損傷健康,不能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