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漢服 夢回千年——明日香水書院漢服盛宴等你來

2020-12-12 澎湃新聞

遇見漢服 夢回千年——明日香水書院漢服盛宴等你來

2020-12-05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城中區文體旅遊科技局「遇見漢服 夢回千年」漢服免費體驗活動將於明日(12月6日)下午13:00在香水書院(西寧市城中區七一路463號,青海省中醫院對面)拉開序幕。幾十種免費試穿的華美漢服、能夠襯得起您顏值的頭飾、精彩絕倫的古風舞蹈表演、沁人心脾的朗朗古箏演奏都能讓您一飽眼福,不僅如此我們還有攝影師為您拍下照片並精修。看到這些請不要開始您的幻想,帶上您的眼睛,請跟我往下看!

漢服

話不多說,上圖!幾十種款式總有讓您心動的那一款!讓您看到就想到「是心動啊~」,並且它們是免費、免費、免費試穿的~

傳統禮儀

拱手禮,又稱作揖,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天揖:拱手前伸而稍上舉;

叉手禮是我國古代平常生活活中打招呼的禮儀,出現於西晉,流行於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時期的。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

萬福禮古代漢族女子常見禮儀之一。右手放在左手上兩手握拳,位於腹部正中央。右腳向後撤一小步,兩膝微曲,頷首低眉,微微伏身,而起。

抱拳禮,與其類似的禮節稱「拱」、「揖禮」,漢族傳統禮儀(多見於武林中人)中一種相見禮,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

除此之外,還有士相見禮、時揖禮、點頭禮等多種禮節。

什麼?你說你不是專業人士不知道這些禮節,其實我也不知道。所以為了彌補大家的遺憾,也為了讓大家深入了解古代禮儀知識,在明天活動現場我們有專人講解這些禮儀,希望感興趣的漢服愛好者不要錯過精彩的講解,也不要行錯了禮嗷~

古箏演奏

什麼你說你對禮儀不感興趣,沒關係帶上您的耳朵來就可以了。在冬日的暖陽下,聽著絕美的古箏樂,穿著散發迷人氣息的古裝,在書院裡留下美美的照片。哇哦~天選之子就是你了~你問我有什麼音樂?那我就大方告訴大家我們的古箏曲目,康康明天在現場誰會與古箏演奏者成為伯牙與子期!下面請欣賞出題人瘋狂透題現場~

古風舞蹈

前方高能預警

先上圖為敬

貼心的城中區文體旅遊科技局為了能夠讓大家真正感受到高端,特地為各位看官安排了古風舞蹈表演。怎麼?還想知道舞蹈的名字?可以。分別是:《麗人行》、《象王行》、《漢唐之風》、《霓裳羽衣》、《書簡》。

希望大家明天都能來親自體驗,當然,請持續高能輸出顫抖的手和明天衝向香水書院按捺不住的小心臟!每個人一輩子有15分鐘的時間可能成為一名明星,說不定明天的哪一段15分鐘,您就能被我們的攝影機和「香水書院——城中文旅」抖音平臺發現,小火一把~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好了,我不說了,我要去化妝了,然後卯足勁去搶衣服

圖片音樂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遇見漢服 夢回千年——明日香水書院漢服盛宴等你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遇見漢服 夢回千年——一場禮與美的碰撞
    遇見漢服 夢回千年——一場禮與美的碰撞 2020-12-04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香水書院明日啟程!這裡竟然是古風十足的超美漢服打卡地
    香水書院明日啟程!將在西寧市城中區七一路463號(青海省中醫院對面)舉辦開放儀式你準備好了嗎? 香水書院坐落於香水泉遺址,位於西寧市城中區七一路,省中醫院對面。書院背靠明長城,面朝北山,由主殿、東廂房、東耳房和西廂房、西耳房五部分組成,總佔地5053㎡。
  • 賞漢服之美 興禮儀之邦城中區舉辦漢服免費體驗活動
    原標題:賞漢服之美 興禮儀之邦城中區舉辦漢服免費體驗活動   12月6日,西寧市城中區文體旅遊科技局在香水書院舉辦了公益
  • 漢服之美在風雅 一眼動人醉千年(組圖)
    漢服之美,一醉千年或典雅清新、長風玉立或錦衣華裳、飄逸靈動身著一襲漢服悠遊水鄉小橋流水人家更是別有一種優雅之美不用打包繁複的行李,不用擔心髮簪配飾,來「沈小姐的店」漢服體驗館,妥妥地安排上~▲全福路38號(古牌樓內)「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體驗館內的漢服琳琅滿目。
  • 第二屆新國潮漢服文化節「盛裝」來襲
    弘揚傳統文化,共賞國潮盛宴「漢民族傳統服飾」簡稱漢服,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千載的演化,已經形成了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傳統服飾體系。頭飾上的絹花工藝,衣裳上出現的湘繡、緙絲工藝,漢服面料複雜的織造、渲染工藝,步搖上的花絲鑲嵌手工技藝等,承載了漢民族的染、織、繡等傑出的工藝和美學。
  • 海合會再興文化盛宴,又見西塘漢服文化周
    28日上午九時,第五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在浙江嘉善縣西塘古鎮盛大開幕。西塘古鎮到處雲集著身著傳統漢服的同袍們,共享這次傳統文化盛宴。漢服文化周自2013年創立,已成功舉辦五屆,該系列活動由文化名人方文山先生發起,以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的弘揚及傳承為目的,每年以創新的形式為大眾呈現燦爛悠久的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和傳統禮儀文化,歷屆活動影響廣泛,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稱讚和好評。
  • 漢服節中國湯裡刷屏!驚豔「古風美」掀起「漢服熱」
    11月21日上午,「漢服節·中國湯裡」活動正式啟幕。漢服節推廣大使劉宇攜諸多漢服圈代表嘉賓參加了啟幕儀式,湯裡被授予「漢服文化傳承基地」稱號。隨後舉行了漢服巡遊活動,身著漢服的愛好者們翩躚而過,以優美的姿態、復古的妝容、衣袂飄飄的漢服,漫步在湯裡青山秀水間,組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贏得了現場遊客的點讚和喝彩。
  • 古風·竹韻·國潮 「漢服出行日」,眾多漢服同袍相約成都望江樓
    今天(11月22日),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指導,成都市望江樓公園主辦,2020「漢服出行日」主題活動在成都市望江樓公園舉行。身著不同款式的漢服愛好者齊聚一堂、歡聲笑語不斷,讓市民和遊客在望江樓公園感受到了一年一度的漢服盛景。近十年來,伴隨國潮的興起,中國上下開始掀起一陣「漢服熱」。
  • 漢服驚鴻衣袂飄 全國十餘座城市共啟長沙國潮漢服節
    紅葉飛花、松煙入墨,齊腰襦裙、琵琶飛袖,身著漢服的男女翩躚而過,為城市點綴上幾分古色古香,增添一絲浪漫、一抹詩意。今天,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 2020年國潮漢服節正式啟幕。活動以星城長沙為主軸,聯動全國十餘座城市,共同打造一場漢服愛好者的雲端盛事,展現獨特的中國之韻。
  • 這個五一穿漢服遊丫山,享兩人同行一人免單!
    在華夏千年的歷史中 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傳統美學 更是無數中國人對文化的一種延續 它將人文一針一線地繡進了服飾裡
  • 12月17日,穿上漢服到蓬萊閣遇見最美最火的你
    說起漢服,歷史悠久,「始於黃帝,備於堯舜」。看似古老的衣服,卻越來越受年輕人的喜愛。那絢麗的色彩、靈動的衣袂讓人愛不釋手,很多小夥伴都覺得穿上漢服後有一種穿越感。小編覺得,想要穿越,穿上漢服還不夠,一定要到蓬萊閣,千年的古建配上千年的服飾,成就最美最火的你。
  • 峨冠博帶廣袖飄飄,來金秋的神農架赴一場跨時空的漢服盛宴吧
    圖說:神農架漢服文化旅遊節吸引了全國數百名漢服愛好者 網絡圖讓旅遊插上文化的翅膀,疫後重振的湖北神農架就交出了一份傲人的答卷,這個中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2020年遊客入園量在全省位居前列、持續保持高位增長,神農頂、大九湖等主要景區已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的80%和90%。緣何?
  • 【漢服討論】清裝與漢服的深刻討論
    一、為什麼寧可得罪一些商家也要堅持將清裝與漢服區分開?二、為什麼要費心費力來逐個梳理辨別這些清裝?三、幾件清裝商品辨析。要做清裝商家就去做,不要貼漢服標籤混淆視聽。    現代漢服(公眾號:現代漢服)的上一篇文章《從TikTok到某些「漢服」店鋪:軟弱帶不來你想要的》發表後,引起了漢服界網友不小的關注和討論。
  • 漢服製作圖紙及漢服特點
    文字來自網絡 做漢服先來了解一下吧  聽著靜心的音樂開始吧中國傳統服飾--漢服的特點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這四千多年中
  • 中國湯裡:驚豔「古風美」掀起「漢服熱」
    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漢服節中國湯裡活動盛大舉行,廣大漢服愛好者們身著各式霓裳歡聚一堂,參加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領略傳統文化之美。 11月21日上午,「漢服節·中國湯裡」 活動正式啟幕。漢服節推廣大使劉宇攜諸多漢服圈代表嘉賓參加了啟幕儀式,湯裡被授予「漢服文化傳承基地」稱號。
  •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襄漢服文化盛舉——「星耀中原」漢服節活動在...
    2020年11月22日上午,幾百名身穿漢服的漢服「同袍」,齊聚信陽市文化中心,為市民呈現一場盛大的國風、漢服文化視聽盛宴。由信陽漢服漢文化研習社發起的「星耀中原」信陽市漢服節活動就此啟幕。本次活動圍繞著漢服禮儀展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襄漢服文化盛舉。活動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民族自信,打造屬於信陽自己的漢文化名片,同時也為漢服愛好者提供展示自我、溝通交流的平臺。
  • 看看他們是怎麼看漢服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
  • 衣袂飄逸熙南裡 古風古韻漢服節
    本報訊(記者  李子俊)  身著漢服的男女老少,漫步在熙南裡的千年古巷,衣袂飄逸靈動,悠然自得……為了響應「全球漢服出行日」,昨天,「漢服節 遇見熙南裡」2019年全球漢服節南京站活動在熙南裡歷史文化休閒街區舉辦,眾多遊客前去領略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 漢服回歸的意義
    漢服回歸的意義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的不斷升溫,作為傳統文化主體的漢文化復興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漢服作為漢文化的載體,是否應該回歸也成了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漢服回歸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也有人認為漢服回歸僅僅是在作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