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來自網絡 做漢服先來了解一下吧 聽著靜心的音樂開始吧
中國傳統服飾--漢服的特點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家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一、漢服衣緣的表現形式及地位
衣緣對服裝的裝飾貫穿了漫長的歷史,從冠帽到上衣、下裳、裙褲,再到手套、鞋襪等幾乎所有的穿戴都採用衣緣進行裝飾,並且多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緣一道厚實的錦邊,再飾雲紋圖案,即所謂的「衣作繡,錦為沿」,以襯託出服裝的骨架。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錦緞手套來看,衣緣對手套的整體風格起到很好的裝飾烘託效果,黃色錦緞的精美刺繡面料,加上紅色的衣緣裝飾,使手套更顯奢華、高雅。在視覺感受上,衣緣的裝飾也使手套具有一種莊重、典雅的情愫,使觀賞者不禁聯想到手套的主人那高雅的氣質,也盡顯手套主人那顯赫的身份。衣緣雖然在服裝中更多的是起到裝飾效果,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和滿足,但也就是這「輕描淡寫」的一筆卻描繪出了穿戴者的氣質、修養和身份,把漢服衣緣「物」的層面提高到了「精神」的層面,使人們不僅滿足了視覺的需求,同樣滿足了情感的需求。
衣緣在服裝中的裝飾效果從視覺感受上可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個是整體感受,衣緣在整體中像個靈動的精靈,使服裝靜中有動,滾動如洪,由於衣緣的在服裝中裝飾比例的控制,使衣緣僅僅給服裝帶來靈動的靈氣,而不會超越傳統服裝那優雅的整體氣質;另一個是局部感受,從服裝縫製的實踐中可以想到,衣料的邊緣如果為防止衣料脫線而只採用滾邊處理,其視覺感受就是單調且樸素的,而沒有更好的視覺及情感感受,而衣緣的裝飾給了服裝一新的對比關係,使服裝在對比中產生視覺的衝擊,進而升華到情感的高度,給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間,使服裝不但具有物的視覺效果,也同樣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漢服衣緣的精神內涵
早期的漢服衣緣的質地主要有兩種,一是植物纖維,另一類是絲棉。從漢服衣緣古代時期的質地來看,古代以天然的葛麻和絲帛為主,不僅給人類自身帶來了溫暖和舒適,而且這種充滿了智慧和妙用的創造中,不僅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使自然之「天」合與人,為人類的社會生活服務,而且人類也主動地去親近自然之「天」,使之與自然界的關係更加密切。因為從表層現象上看,桑麻皆為產生於自然界而經過人類加工過的質料,雖然其特質各異,葛麻舒適、涼爽,易於採集和加工製作,絲帛華麗豔美,但它們最初都來於自然,這多少慰藉了人們親近自然的心態取向。另一方面,服飾質料上運用葛麻絲帛,形成了華夏文明的具象表徵:「桑麻古國」,後來逐漸雙向分流,皇室貴族衣著華貴的絲帛服飾,而廣大的平民百姓則只能披上粗疏的葛麻織物,並形成了華麗輝煌與素樸淡雅的兩種服飾傳統,使社會各階層各衣其服,不得逾越,這就是宏觀上整合了人際關係、制定了國家的秩序、穩定了社會關係,為後來中國服飾文化秩序井然、等級深嚴的傳統定下了基調。由此可見,正是採用了葛麻絲帛為質料,才直接促成了「天人合一」觀念在中國服飾文化中的萌芽。
衣緣的色彩在整體服飾色彩的比例安排中十分講究,達到了色彩和視覺的平衡,使人們在視覺上感到舒適、和諧,又不會很突兀,其又更好的詮釋了「天人合一」的意境,耐人尋味。衣緣的色彩在視覺上如從上到下的一股洪流一氣呵成,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流動感,使靜態的服裝添加了無形的動態感受,不但滿足了人們的視覺感受,也使人們心靈得到滿足,這就是我國傳統精神文化之「魂」之所在,把無形蘊涵在有形之中,但又讓人在感情上接受了那種無形的悸動。
三、漢服衣緣之「魂」的繼承與創新
1、漢服衣緣之「魂」的繼承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從漢服衣緣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其「魂」之所在,到現代社會我們通常所說的姻緣也就源自於此,衣緣從領到下擺一條線條從上到下一氣呵成,正所謂那「千裡姻緣一線牽」,衣緣的「緣」
以下圖紙來自網絡 僅供參考
下面是我做的也並不是真正的漢服 漢服文化淵源 穿傳統服裝從娃娃開始
喜歡手作的可關注公眾 學習原創教程 相互交流
相互學習交流可加個人微信號
愛手作 愛健康 愛生活 感恩天地萬物
讓我們動起手來吧
懂生活的你 一定懂分享
留言互動哦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