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是指中國傳統服飾嗎?

2021-01-19 人民網

原標題:漢服是指中國傳統服飾嗎?

現在所說的漢服和傳統服飾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出現漢服熱?漢服將來的趨勢是什麼……近日,記者採訪服飾史學家、漢服設計師、國學推廣人等,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對漢服的理解。 

什麼是漢服?有哪些特點?

什麼是漢服?服飾史學家黃強教授介紹,漢服在古代典籍中已經出現,指中國傳統服飾。「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說漢服始於黃帝堯舜。此後從夏商周時期,到魏晉南北朝,以及後來的滿清,每個朝代都有各自時代的特點。

比如秦漢「深衣」,意思為使身體深藏不露,上為衣,下為裳,既合二為一,又保持一分為二的界限。特點是交領(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寬身大袖。魏晉服飾褒衣博帶,即寬大袍服與袖子,瀟灑飄逸。隋唐官服是圓領窄袖的袍衫,女子則穿襦裙,短上衣加上長裙,裙腰高的繫到腋下,雍容華麗。唐代還出現了品色制度,以衣服的顏色表明官職的高低。紅、緋、紫色為尊,綠、藍色、青色為卑,所以有「江州司馬青衫溼」的詩句。服色、面料對於百姓更有限制,白、黑、褐色多為百姓、低級差役所用,故有皂隸、白衣之稱。

中國傳統服飾總的特點是:交領、寬衫、大袖、袍服。短衣小打扮多為百姓身份,為官與有名望的清流以袍服為主。配套的則是服色、面料、圖案、配飾等等。綾羅綢緞、五顏六色,依據穿著者身份而異。傳統服飾具有「別等級,明貴賤」的作用,並傳遞禮儀文明。

漢服和傳統服飾有什麼區別?

據黃教授介紹,現在所說的漢服與古籍中記載的漢服(即中國傳統服飾)概念並不相同。

1、民族範圍不同。中國傳統服飾,既包括漢人的漢飾,也包括已經漢化了的少數民族服飾。也就是說,即便是少數民族,只要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穿的服裝都屬中國傳統服飾範疇。現在的漢服含義更多的僅指明代之前(包括明代)漢民族穿的服裝,特指專屬漢人服飾。

2、時間跨度不同。中國傳統服飾,是指從黃帝一直到滿清,具有未中斷傳承的連續性。現在的漢服並不包括元、清兩個朝代,以及歷史上非漢民族國度的服裝。

3、款式面料不同。黃教授說,古代服飾根據穿著者身份、等級、地位、場合(比如祭祀、上朝、辦公)等,穿著對應的服飾,圖案、面料、配飾都不一樣。

現在許多漢服,只是仿製傳統服飾,並沒有嚴格地按照傳統服飾的規制、等級、圖案、面料來製作,雖然有一些傳統服飾的形制,但在製作當中加入了很多現代的元素。這是重新製作的一種服飾,是按照設計者或者經營者的意圖添加、更改的,不等同於傳統服飾,可以歸結為仿製服飾。

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而現代許多仿製作品時代感模糊。第一、看不出朝代,不知道是唐人服裝還是宋人服裝;第二、看不出等級,不知道是當官人穿的,還是普通人穿的;第三、看不出場合,不知道是上班的時裝,還是下班的時裝;第四、難以體現服飾上的文化,傳統服飾的圖案、紋飾都有不同的內涵。

從小眾到流行 女裝更好賣

南方人更喜歡買

當然,現在也有在漢服的設計中明確區分時代的。在安徽蕪湖的漢服文化展館,擺放著一件件漢唐宋明各個時期的男裝女裝,圖文並茂地展示服裝的由來、演變的歷程。展館的郭在權告訴記者,為了細節的逼真,他必須研究出土文物、聽專家報告、到圖書館查資料、到博物館看展覽。

他親身經歷了漢服由小眾到流行的過程,2006年他一年銷售漢服幾百套,2008年上升到幾千套,如今一年銷售都在萬套以上。

據郭在權介紹,漢服具有「交領右衽」、「褒衣廣袖」等特點。總的來說,女裝比男裝銷售更多一些。以前漢、唐服賣得比較好,現在宋、明代的服裝則賣得比較好,為什麼呢?在他的銷售數據中,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愛買漢服,可能是因為南方的經濟比較發達,而宋、明代的服飾更適合南方人穿,所以現在銷售比較好。

探究「漢服熱」

傳統文化回歸,新媒體推波助瀾

那麼現在漢服為什麼這樣熱呢?在採訪中,黃教授和郭在權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1、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黃教授表示,隨著國力的增加,傳統文化漸漸成為時尚。在中國的思想體系中,「禮」佔據重要的地位,沒有禮儀就沒有文明、社會秩序等,而服飾與禮儀是聯繫在一起的。現代人在學習唐詩宋詞,以及舉辦祭孔等各種傳統活動時,往往都需要有儀式感,漢服也跟著流行起來。

郭在權也認為,隨著我國國力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民族自豪感也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穿漢服,覺得這是民族自信心的一種體現。

2、傳統服飾之美。傳統服飾寬大飄逸,色彩鮮豔,形制獨特,有美感,飄然若仙,「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 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不論是男女,穿上漢服都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漢服既形式美觀,又底蘊深厚,許多人認為這是展示中華燦爛文明與悠久文化的最佳載體,於是出現漢服熱。

3、社交媒體的助推。郭在權認為,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崛起,一些熱愛漢服的人瞬間成了「網紅」,網友同樣熱烈地討論和交流漢服文化。在微博上檢索漢服,有關漢服的結果多達幾千萬條,這些新媒體推動了漢服熱。

未來趨勢

含漢服元素的「中國風」將流行

朱莉是漢服的忠粉。她告訴記者,她幾乎天天穿漢服,現在的漢服大致分為常服、禮服。每次活動時,她會穿上禮服,平時則為常服。

從2013年起,她在全省組織國學的公益活動,包括開筆禮、祭祀等等,漢服自然不可缺少。參加漢服活動的以小學生為主,但現在許多高校比如南林大等都有漢服社,她還會定期到高校組織漢服培訓活動。未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漢服,喜歡上漢服,她計劃將漢服文化與AR、VR等技術相結合,讓大家身著漢服,似乎穿越回千年以前,身臨其境感受漢服之美。

姜丹君告訴記者,這兩年傳統文化活動的需求比往年要多很多,目前一年至少要舉辦傳統文化活動100場,大多是受政府各單位的主動邀請,比如「二十四節氣」活動,針對每個節氣的不同民俗,讓孩子們穿上漢服,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她表示,漢服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但漢服也在改良之中,很多人穿的是「中國風」服飾,區別在哪裡呢?漢服由於是寬袖、長袍,逛街可以穿,但工作時很不方便,而「中國風」服飾則是改得更加緊身,這樣,就不妨礙上班工作了。她相信有著漢服元素的現代中國風服裝將成為服裝主流品牌,成為新的流行風景。(記者 楊民僕)

(責編:賀鑫城(實習生)、曹昆)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的多彩文化-漢服
    聖者曾說,「一朝文化,一朝服飾」,中國古代服飾一直都隨著朝代的更換而不停改變,這體現不同時代的人們的智慧,我們不能以一概全,應當全面地了解每個朝代的服裝,這樣也有利於我們對於歷史的全面認知。不忘初心,追求本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傳統服飾中的漢服,它所呈現的更是不同朝代的多彩文化風貌。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 越南人稱「漢服」是他們的傳統服飾,網友:要臉嗎?
    近日,在網絡上出現了有關漢服歸屬的問題,引發了眾怒,許多網友怒斥「要臉嗎?」、「不要臉不是一點點!」,那麼到底是什麼事引發了這樣巨大的討論熱潮呢,接下來就跟著可可去了解一下吧。三、越南年輕人掀起的「越服運動」在近兩年,我們國家的年輕人開始興起了「漢服運動」,意在重拾我國古代傳統文化,避免傳統文化的消亡,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我國古代的美,這場運動進行得很成功,現如今已經有好多人愛上了漢服。
  • 同是傳統服飾,為何日本穿和服很正常,在中國穿漢服卻被指指點點
    同是傳統服飾,為何日本穿和服很正常,在中國穿漢服卻被指指點點不得不說,作為我們鄰國的日本,在對待傳統文化方面,其包容性有時候是會比我們本國來得強。我們中國的漢服,只是漫漫服飾長河中的一段小分支。在此期間,有各式各樣的新服飾誕生,新舊服飾也在不斷更替當中。而在日本,和服的發展卻是一直都沒有間斷過的。因此,相比於漢服,和服對於日本國民的意義也就更加深刻,所以,看見穿和服的人,也就更加的以平常心看待。
  • 更衣-雲想衣裳花想容中國傳統服飾-漢服
    更衣-漢服「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它的理念和人生理想追求體現在漢服的設計中,表徵了漢服的深層意蘊和外在形式的審美。更衣-漢服「五行」和「五色」的色彩內涵。色彩對服飾的審美效果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 漢服——祖先的服飾
    落葉長裙漢服一直是中國主流服裝,「唐裝」不是唐朝的服裝。漢語、漢字是中國曆朝歷代的語言文字,漢服是中國曆朝歷代的主流服裝。如今的市面上的漢服實體店少之又少,並不普及,絕大多數的漢服店中漢服樣式較少。某寶上雖然有漢服的售賣, 但有些店家賣的並不算是真正的漢服。
  • 【漢服資訊】作為漢族人,你可能都沒見過這些漢族的傳統服飾!
    1月11日起,中國溼地博物館新年有場「華夏有衣·襟帶天下——漢服文化展」,集結了杭城史上最全的漢服款式和飾品孤品,非常有看頭。【漢服資訊】作為漢族人,你可能都沒見過這些漢族的傳統服飾!1月11日起,中國溼地博物館新年有場「華夏有衣·襟帶天下——漢服文化展」,集結了杭城史上最全的漢服款式和飾品孤品,非常有看頭。
  • 漢服?韓服?《閃耀暖暖》輿論爭議背後,難以推廣的傳統服飾文化
    可沒想到,old先的這組圖卻引起了部分韓國網友的不滿,因為他們覺得圖中角色穿著的是韓服而不是漢服。 有韓國網友針對old先推中的圖片指出,圓柱形笠帽是典型的韓服服飾,是屬於韓國的經典傳統帽子,根本就不是所謂的『明制漢服』,更有甚者嘲諷中國人說「不要搶奪他國的歷史,給別人造成混亂。」
  • 中國年輕人掀起「漢服熱」,但漢服能流行起來嗎?其實很難
    他們呼籲漢服復興並期望以之為載體重現我華夏文明、禮儀之邦的風範,漢服熱因此興起。漢服,漢代的服飾?不盡然,漢服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即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 漢服出行日 來成都望江樓公園欣賞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著一身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袁春華攝著一身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袁春華攝著一身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袁春華攝衣袂蹁躚,顧盼生輝……百名漢服愛好者點花鈿,描青黛,穿一襲襦裙霓裳,曲裾輕舞,沿望江樓公園古建群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
  • 品味中國傳統服飾之美
    今天咱們來聊一聊漢服,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的工藝和美學
  • 東亞五國女性傳統服飾:除了漢服全都流傳下來,你最欣賞哪個?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都得到了良好的保護,流傳了下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佔比人數最大的漢族人民的傳統服飾——漢服卻沒能成為漢族人的傳統服飾,只能說是一大憾事!可是幾年來志願者「同袍」開展的漢服復興運動,以及三月三上巳節「華服節」對漢服的支持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朝鮮和韓國的傳統服飾——韓服,和和服一樣,早已經成為本國的名片、代表詞,甚至很多中國人將身穿漢服的中國人誤認為韓服、和服,足見日韓文化輸出力的強大。
  • 漢服文化等於cosplay?中國的服飾文化其實一直在演變
    #說起漢服,應該會馬上聯想到近段時間街上的那一些身穿漢服的漂亮小姐姐,但漢服文化的復興只是靠愛好是不行的,更需要的是漢服背後的中國文化復興。什麼是漢服?漢服又經歷了什麼演變?我們從先秦開始說起。以西周為例,周朝因為禮樂制度的存在,服飾是很講究的,或者說等級森嚴,什麼階級的人穿什麼衣服,這也是古代貴族社會下的一個標誌。在這個時期,服裝還是分上衣和下裳的,但上衣無一例外還是寬大的袖子。最主要的是平民的衣物色彩是非常樸素的,那種大面積的彩色衣服只有貴族可以享用。
  • 漢服超模大賽湖南賽區來襲 高顏值模特秀傳統服飾之美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11日訊(全媒體記者 寧莎鷗)「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衣冠不僅承載的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11日,第二屆「禮衣華夏」漢服超模全國大賽湖南賽區決賽在長沙舉行。
  • 漢服火起來了!「後浪們」為什麼痴迷傳統服飾?
    漢服意為「漢族的服飾」,也就是穿過去的漢族服裝。漢服最流行的款式來自明朝、宋朝和唐朝。 大約四分之三的漢服消費者年齡在16至24歲之間。這一代人經常把漢服看作是重新發現和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 中國「傳統服飾」流行俄羅斯,當地女性愛不釋手,穿上後驚豔四座
    而經濟發展後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因為經濟實力會推動國家影響力的發展,也會讓我們的各色文化流傳到其他國家,就比如在俄羅斯這裡,就有一個中國文化悄然走紅,你知道是什麼東西嗎?總體來說,因為中國常常承擔著世界工廠的緣故,所以中國的商品,文化和節日也經常流行到不同的國家,就比如美國的中餐,春節就是中國影響力的體現。而位於我們北邊的俄羅斯自然更加深刻地被中國文化影響。
  • 漢服才是華夏五千年最美的服飾
    從三黃五帝時期一直到明朝末年,在中原這塊土地上,華夏(漢)民族所穿著的服飾,稱為"漢服"。並非人們誤以為的"漢朝的衣服",也非在影樓中作為古裝攝影的服飾。雖然影樓裝外形上與漢服有所相似,但兩者有根本上的不同。影樓裝只有單純的審美價值而並不具備任何文化底蘊,是攝影藝術家借鑿漢服的風格而製作出的服飾。
  • 華夏魂,漢服情:漢服承載千年的華夏情,即古時服飾中的旖旎風光
    漢服又稱漢裝,華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是以華夏文化為背景和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自然而然的形成具有華夏特色的傳統服飾,而且以漢服為核心的服飾體系是有區別與唐裝、旗袍等其他傳統服飾的,漢服是古時傳統服裝中的主要支柱,承載了上千年的華夏情,呈現一片旖旎風光。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我國傳統漢服的著衣形式就以這種包纏式為典型,它常常斜襟、交領圍裹於身。斜襟,顧名思義與對襟相比較它的門襟是不對稱的,偏離中心斜向一邊;而交領則主要是指漢服中的直線型領襟,當它在對襟基礎上將襟加長包裹身體後,其直領交叉,領口呈V形效果。
  • 傳統服飾 | 與子同袍 曲裾深衣
    ▲拾指紙藝 漢服曲裾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漢服,又稱漢衣冠、華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雖被遺忘百年,卻不曾真正的隨著時間而消失。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為漢服文化的傳承而努力著,我們不再是沒有傳統服飾的民族。有一種服飾,它歷經千年,受盡磨難,最終出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