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服飾 | 與子同袍 曲裾深衣

2021-02-08 拾指

▲拾指紙藝 漢服曲裾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詩經·秦風·無衣》

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始於衣冠,達於博遠。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雖被遺忘百年,卻不曾真正的隨著時間而消失。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為漢服文化的傳承而努力著,我們不再是沒有傳統服飾的民族。有一種服飾,它歷經千年,受盡磨難,最終出現在我們面前。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西周&春秋戰國:服飾制度於西周逐漸完善,並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而在周代後期,由於政治文化思想等發展,以及百家學說的出現,都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諸侯國間服飾文化也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冠服制被納入「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秦漢唐: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而漢朝則大體延用了秦制。西漢典型的女子深衣主要為直裾和曲裾。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並實行配綏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服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特點。相較於漢朝時期的凝重典雅,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更帶有一絲自然灑脫。而唐朝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唐代女子的髻式繁複,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朝婦女主要服飾為襦裙。

宋元明清:宋朝服飾大體上沿襲課隋唐舊制。但由於國家常年處於內憂外患,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直到清朝,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洲的統治,實行「剃髮易服」,服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漢服這才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滿族旗袍,長衫,馬褂。


華服

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冕服華章曰華

大國曰夏

有禮儀之制度

亦有服飾之華美


服飾,在人類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使用樹皮、動物皮毛遮擋身體,但這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服飾。直到人們開始使用麻、葛等編製衣物,原始的紡織誕生,這才出現了衣服的雛形。

《易▪繫辭下》中說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蓋取諸乾坤。」

黃帝的妻子螺祖發明了養蠶及用蠶絲製作衣服,而黃帝以衣治天下。


黃帝像

螺祖養蠶



凝重典雅的深衣

漢朝的冠服大都沿襲了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漢朝服飾主要有:袍、襜褕(直裾單衣)、襦(短衣)、裙。

漢朝的紡織工藝發達,官宦貴族可穿華美的織錦,一般家庭為短衣長褲,貧窮人家則是短褐。婦女穿著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樣式也多,屬「留仙裙」最有名常入詩中。張炎《疏影》:「回首當年漢舞,怕飛去漫皺,留仙裙褶。」



漢朝服飾以「深衣制」為主。深衣的形制,每一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寓意。比如在製作中,先將上衣下裳分裁,然後在腰部縫合,這是為了尊祖承古;採用圓袖領,以示規矩,寓意做事要合乎準則;水平的下擺線,寓意處事要公正、公平。


彩繪陶俑

對鳥菱紋綺地「乘雲繡」


續衽鉤邊——曲裾

西漢時期流行的服裝形制為曲裾。曲裾袍又稱為繞襟袍,歸類於「深衣類漢服」,故又稱曲裾深衣、繞襟深衣。曲裾通身緊窄,長可曳地,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寬窄兩式,多鑲邊。衣領相交,必露裡衣。

《漢書 . 江充傳》寫道:「充衣紗谷單衣,曲裾後垂交輸。」


馬王堆朱紅菱紋羅絲錦袍(曲裾)


羅地「信期繡」絲綿袍(曲裾)


辛追夫人曲裾復原像



正直端方——直裾

裾袍的出現,在於當時人們的褲子無襠,僅有兩條褲腿套至膝上,用帶子繫於腰間。若不用外衣遮掩,就有外露的「危險」,有失恭敬。

漢代以後內衣的改良,繁複的曲裾逐漸被簡化的直裾取代,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直裾的開襟從領向下垂直。剪裁中前後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

馬王堆素紗單衣(直裾)


直裾男女均可穿著,早期的直裾袍,是作為一種常服,而非禮服出現。到東漢,其地位發生了變化,襜褕(直裾單衣)出現在正式場合中。

漢代字書《急就篇》說:「襜褕,直裾單衣。」單衣與深衣,衣裳不殊,裾幅通直。

直裾單衣與深衣沒有什麼不同,二者都是裾幅通直。



直裾復原圖


直裾復原圖

繁複典雅的曲裾、簡單正直的直裾體現了漢朝的繁榮和強盛。漢朝較完備的冠服制度,亦為後世朝代的服飾制度奠定了基礎。


(本文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圖片如有轉載,僅限文化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標註出處:拾指微信公號名稱與微信號,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俟隅】曲裾到底算不算漢服?
    曲裾,也叫曲裾深衣、繞襟深衣、曲裾袍,是漢服一種,屬於上下分裁式,類似深衣,秦漢時期常見服飾,直觀的理解就是一種續衽繞襟的服裝。曲裾原本的意思是形容彎曲的衣服,早期給深衣類的袍服分類時,將他分為曲裾深衣,後來簡稱曲裾。      曲裾的出現是因為最初的人們沒有連襠的褲子而來,所以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
  • 【小知識】中國古代服飾介紹及欣賞
    二、秦漢服飾    1、秦漢皇帝服飾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  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    圖為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 中國傳統服飾的過往
    服飾是文化與歷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被稱作「穿在身上的歷史」。中國古代服飾主要介紹了中國由商周時期到清朝的服裝形式,制度,從原始社會的貫頭衣,到上周時期的曲裾深衣,隋唐襦裙,宋褙子,明襖裙,中國服飾在朝代更迭中既保持著統一性,又極富時代色彩,為中華文明留下了一抹豔麗。
  • 且看傳統服飾之美
    2、春秋戰國此時出現「深衣」,就是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和裳在腰節處縫合為一體。其下擺不開衩口,而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然後用腰帶系好。這樣做出來的襟裾隨著身體纏繞,又稱「曲裾」。3、兩漢漢代婦女服飾樣式多樣化,既以曲裾深衣為尚,又出現了直裾深衣、袍和襦裙。直裾是隨著下體褲子的進步而出現的,其形式是將外襟這道右側身旁,東漢時代徹底取代了曲裾深衣。袍服也是上下一體,最開始是內衣,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寬袖外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戰國時流行的深衣仍沿用至西漢,到了東漢,男子一般已經不穿深衣而穿直裾之衣。這同「褲子」形制的完備有關。古時所謂褲子都沒有襠,僅僅是以兩個褲管套在膝部,再用帶子繫於腰間,後來,出現了合襠的褲子,掩住褲管的曲裾繞襟的深衣也就顯得多餘了。
  • 漢服形制之深衣
  • 深衣:一個柏拉圖式的儒學理念符號
    豐富多彩的中國服飾文化史篇章,大概就是這樣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了。古代傳統服裝雖然千姿百態,但只有兩種基本形制,一種為上衣下裳分制,另一種是上衣下裳連制。本文所要討論的深衣屬於後者。就如「續,猶屬也……鉤邊,若今曲裾也。」鄭玄注深衣時,也是用當時實際普遍流行的曲裾作為例比進行解釋。深衣的涵義不僅是「被體深邃」,更是「五法已施」,而意義深遠。深衣即是理想化的儒家理念。 從出土的漢俑、各類畫像以及衣服實物上我們可以看出,兩漢期間衣裳連制的曲裾長衣和直裾長衣非常普遍。而深衣也被提高至「禮制」地位。
  • 漢代服飾一覽
    根據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飾復原繪製  秦漢婦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圖(根據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飾復原繪製)及穿曲裾深衣的婦女(江蘇徐州銅山漢墓出土陶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男子曲裾
  • 中華傳統服飾文化之春秋戰國服飾
    各方面競爭的成就對紡織材料、服裝剪裁工藝和裝飾藝術,也無不發生重大影響,從而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服飾局面和推陳出新的深衣服式。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紈,白色細絹;冰紈,細結雪白的絲織品,色澤鮮結如冰)、綺、縞(精細白絹)、文繡,風行全國,比普通絹帛的價格超出20多倍。
  • 【漢服資訊】作為漢族人,你可能都沒見過這些漢族的傳統服飾!
    【漢服資訊】作為漢族人,你可能都沒見過這些漢族的傳統服飾!來源:中國溼地博物館 「華夏有衣·襟帶天下——漢服文化展」預告片(片長2'16")近幾年掀起的「漢服熱」,不止有《琅琊榜》、《女醫明妃傳》等熱播劇中的精美華服,漢元素深受中外設計師的喜愛,新人們也喜歡選擇中式婚禮,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嘗試身著漢服走上街頭,許多傳統文化愛好者每逢傳統節日身著漢服,結社雅集,倡導學習傳統禮儀,重拾優秀傳統文化。
  • 《秀麗江山之長歌行》帶你穿越,看這些美得動人心魄的漢朝服飾!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圖為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圖,這種服飾的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而且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繞到背後。
  • 深衣
    服飾作為禮儀的外在體現之一,在我國古代可謂是「重於泰山」。而深衣作為一種服飾制度在禮法慎重的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深衣作為華夏民族傳承時間最久的傳統服飾之一,其典籍基礎來源悠久,最早見載於《禮記·深衣》,原文如下:「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 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
  • 古代各朝女子服飾是怎樣的呢?
    漢服,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自黃帝繼位至明朝末期的4000多年裡,隨著朝代更迭,漢服經歷了無數次的樣式變遷,一部漢服史等於半部中華文明史。那麼,各朝女子服飾是怎樣的呢?1、秦朝:由上衣下裳演變為連身的長衣(深衣),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大襟窄袖,腰間以絲帶系扎。
  • 服飾 | 魏晉南北朝
    ◊魏晉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更加關注個體和精神,敢於在各種場合表現自我,十分注重服飾美◊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服飾繼承並發展了漢代服飾形制,二者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相比於漢朝,更加注重獨創性和形體美。漢代的曲裾深衣的袖口是窄小、收緊的。
  • 你不得不知道的傳統文化知識——服飾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服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人們將日常生活在需求排序為「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體現出中華民族對服飾文化的重視和認同。「服飾」一詞解釋為:人體的修飾,是指人著裝打扮後的整體,它包括化妝,髮飾,護膚,配飾,冠帽,鞋襪與衣服等。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種曲裾深衣,它將衣襟加長,一圈一圈包纏圍裹於身,由於加長的衣襟為三角形造型,其越包纏越窄,因此衣襟的鑲邊花紋條也就層層迭現,最後呈現「續衽鉤邊」的效果,「續衽」為加長衣襟,「鉤邊」代表延長了的三角襟它似鳥喙的三角狀。
  • 漢服出行日 來成都望江樓公園欣賞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著一身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袁春華攝著一身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袁春華攝著一身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袁春華攝衣袂蹁躚,顧盼生輝……百名漢服愛好者點花鈿,描青黛,穿一襲襦裙霓裳,曲裾輕舞,沿望江樓公園古建群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
  • 漢服才是華夏五千年最美的服飾
    深衣 大約在周代就出現了,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和直裾是深衣的主要款式,在三國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裾,唐史中也有士人穿深衣的記載,到宋代又出現了朱子深衣。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與天地自然相融合。 曲裾 全稱曲裾袍,原稱繞襟袍,通常做禮服用。又分為短曲裾、雙繞曲裾或三繞曲裾,特點是衣襟接長向後交掩。流行於先秦至漢代,開始男女均可穿著,後來男子曲裾愈來愈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