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作為禮儀的外在體現之一,在我國古代可謂是「重於泰山」。而深衣作為一種服飾制度在禮法慎重的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深衣作為華夏民族傳承時間最久的傳統服飾之一,其典籍基礎來源悠久,最早見載於《禮記·深衣》,原文如下: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 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下齊如權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聖人服之、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簡單一點來說,就如下面兩幅圖一樣:
上圖為宋朝朱熹復原的深衣概念圖,世稱「朱子深衣」。
而關於深衣的形制,從東漢經學家鄭玄始至當代學者,歷來諸家聚訟不已,存在的主要分歧是「續衽鉤邊」的問題。歷代儒家學者但凡學有所成者,都對研究深衣形制十分有興趣,歷代經都有其見解和研究成果。
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宋代大學者司馬光的「溫公深衣」(司馬光冊爵為溫國公),宋代理學大家朱熹研究的「朱子深衣」,明代黃宗羲的「黃梨洲深衣」。
清代學者江永的《深衣考誤》和任大椿的《深衣釋例》中亦有他們對深衣的全面見解,有不少研究者認為他們兩位的研究成果是目前最博採眾長、考證精審的,但受限於清代統治者的壓制,兩位並無製衣實踐的機會。
關於深衣的特點,鄭玄曰:「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採者。」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黃現璠先生曾在《古書解讀初探》中說「深衣之所以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現代也有研究認為,漢民族歷史上的傳統服裝袍服、禪衣和襜褕都是在深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所以在了解袍服、禪衣和襜褕之前,有必要了解深衣的有關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