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知道的傳統文化知識——服飾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2020-12-18 業騰品物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服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人們將日常生活在需求排序為「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體現出中華民族對服飾文化的重視和認同。「服飾」一詞解釋為:人體的修飾,是指人著裝打扮後的整體,它包括化妝,髮飾,護膚,配飾,冠帽,鞋襪與衣服等。文化意義上的服飾就是指衣服和裝飾。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一帶較發達地區湧現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軍事,科學技術和文學上造詣極深。各學派均堅持自家理論,競相爭鳴,由此也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及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還有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兵家,雜家等學派。各學派的著作裡也不同程度地提到了「服飾」,例如,儒家提倡「文質彬彬」,道家提倡「被(披)褐懷玉」,「甘旗食,美其服」,墨家則是「節用,不必過分華麗」,「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而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服飾文化與政治思想緊密相連。

北方少數民族服裝「胡服」,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其主要特徵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者裹腿,衣袖偏窄,便於各種活動。趙國軍隊的武器雖比胡人優良,但是官兵都是身穿長袍,甲靠笨重,靈活迅速的騎兵很少,於是,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改革士兵們的服裝為「胡服」令其學騎射。果然使趙國很快強大起來。胡服的款式以及穿著方式對漢族兵服產生巨大影響。

秦漢時期服裝則基本沿襲了戰國時期,以深衣為主,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男女皆可穿著。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窄裙的婦女有所減少,這個時期的窄裙樣式,上窄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行不露足,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漢朝時期,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思想等諸方面空前繁榮。因此這一時期服飾禮儀制度也極大完善。」漢官威儀「就是用來稱頌漢朝服飾制度的成語,」漢服「一詞也由此而來。

」漢服「又稱」漢衣冠「,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雖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其基本特徵不變,而且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是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和帝王百官的服飾大為不同,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穿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也是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簪固定,加之以冠,以表示成年。

漢服不僅可以體現出我國古代漢族服飾的變遷,還映射了人文歷史,更包含了古人的禮法觀念。漢服隨著朝代的更迭而變遷,而「禮法,文化「卻始終不變。在眾多漢服中,唐朝體制最為獨特,不同場合就要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人,衣服甚至是不同的顏色,唐代的平民基本只穿白衣。宋朝,程朱理學盛行,在它的影響下,」存天理,滅人慾「,加強」古人之禮「,反映在服飾上則是」簡單,樸素,力求不出錯。另外,朝堂之上,不同等級的官吏服飾顏色各有不同。到了明代,整體樣式與宋代基本相同。棉質衣物普及,提高了衣物的舒適感。

但在清朝,清政府為改變民眾思想,鞏固滿洲的統治,提出「剃髮易服」,意思就是無論是髮飾還是服裝,都要與清代主流看齊,保持一致。這種強制的方式,使得好不容易自成體系的漢服發展中斷。漢服由此慢慢消失了,但因為其本身強大的生命力,漢服的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現代漢族人信仰的宗教,佛教服飾,一些邊遠山民的服飾,以及國內許多少數民族服飾,都還保留著漢服的特徵,時至今日,生活中仍然有喜愛中華傳統服飾的年輕人,他們勇敢地把漢服穿出家門,穿出國門,弘揚中華傳統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客家傳統服飾,你了解過多少
    你了解客家服飾嗎?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組成元素,你知道多少
    傳統文化是歷史文明發展演化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 其內容為歷史存在過、流傳著的種種物質、制度、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且組成元素眾多,涉及政治、律法、軍事、思想、宗教、禮儀、習俗、書畫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完整的服飾制度在漢朝得以確立,不過,也不是一蹴而成的。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與隨後發生的豪強混亂,三國鼎立、「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 、使得天下戰亂頻繁,始終沒有穩固的中央集權,朝廷尚且難保,當然也就談不上完備劃一的服飾制度了。隨著戰亂而出現的儒學信仰危機,對傳統禮教產生衝擊,「亂世冠巾雜」的現象出現了,人們的服飾不再受到制度的嚴格約束:一方面是象「竹林七賢」。
  • 中國傳統文化,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一天一個英語小知識,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詞,在生活中、電視裡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另外,緊跟時事熱點的一些英語表達,非常容易成為考試的考點。所以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應試的角度,都應該掌握它們。比如:我們濰坊地區去年2019年的中考英語,句子翻譯就考到了這個:【38. 儘管是個外國人,他卻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中國傳統服飾的多彩文化-漢服
    聖者曾說,「一朝文化,一朝服飾」,中國古代服飾一直都隨著朝代的更換而不停改變,這體現不同時代的人們的智慧,我們不能以一概全,應當全面地了解每個朝代的服裝,這樣也有利於我們對於歷史的全面認知。不忘初心,追求本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傳統服飾中的漢服,它所呈現的更是不同朝代的多彩文化風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中國傳統服飾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美醜往往不取決於服飾與人體的關係,而是取決於與統治者所制定的服制禮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傳統著裝觀念之間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中衣食住行生活,你了解多少?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聚成的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衣食住行簡單的幾個字,卻蘊含著大智慧,今天小編來給大家分享一下。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內容,亦為人類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五花八門流行於世的「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禮儀文化」、「出行文化」等等,是衣食住行生活文化的組成部分。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審美的文化事項
    然而我們探討服飾藝術,卻無法迴避對藝術一般的觀照甚至不能離開對審美發生的觀照。在以往的服裝史或服飾史考證中,由於人們過多地關注服裝或服飾技術操作層面的研究,較少從與審美文化的發展相結合的角度,去考察服裝或服飾的發展,因此每當提及「服飾藝術」這個稱謂時,總顯得多少有些牽強附會,仿佛「服飾藝術」就是人們刻意給「服飾」與「藝術」撮合的「拉郎配」。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民族服飾傳統面料講一講對傳統圖案的研究與運用,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圖案,是表達意境與人心靈情感最細膩和最豐富的形式,是一個有豐富資源的寶庫。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儘管該時期有不成熟的過渡性特徵,但對數千年中國服飾衝擊之巨大,如霹街發聾振聵,今天的服飾大幅度西化,實際上是它的餘波。當然,這一重要轉折不是一夜間發生的。 自19世紀中葉以來的清朝晚期,中西文化的碰撞已在醞釀著這場劃時代之變。但真正使封建朝廷的服飾制度消亡的,則是辛亥革命,這正是近代服飾發展以其為起點的主要原因。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因此,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往往是需要多種載體以不同形式來共同完成的,服飾就是其重要載體之一 。傳統服飾文化作為載體的意義服飾,在現今的狹義理解中,主要專指服飾品,也就是和服裝搭配的物品,如箱包、鞋帽、首飾等。而我們這裡所講的服飾是從廣義上來理解,它包含服裝和服飾品兩個層面的意思。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吃、穿、住、用、行這五個基本方面,因此在人類還沒有形成穩定文字之前服飾文明就已經開始發展。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紅裙寬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頭巷尾,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關於那些你不知道的日本傳統節日文化,你了解多少?
    春日賞櫻,夏看煙火」歷來是日本的傳統文化活動。煙火在日本被稱為「花火」,『花火大會』相傳始於江戶時代的德川幕府八代將軍德川吉宗。1732年,江戶城瘟疫流行,火災頻傳,為了消災解厄,幕府決定在東京都的隅田川畔施放花火,為水神舉行祭禮,趕走惡靈,追悼逝者。因此,夏季花火大會最初是祭奠亡靈的慰靈祭。
  • 「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啟動
    雲紗輕飄,旗袍曼舞,古箏低吟,唯美的嶺南特色傳統服飾秀與明清古建築相互映襯下,一幅中國、嶺南傳統服飾水墨畫徐徐展開。8月15日,2020年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之「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在南社古村落傳統文化主題景區啟動,美景、美圖、美衣、美人、美食引來了不少遊客,讓人賞心悅目,彰顯了文旅融合的新魅力。這也是南社傳統文化季自5月啟動以來,舉辦的第四個主題月活動。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代服裝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封建時代,服裝平面結構不僅用來蔽體和裝飾,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符號,同時也是政治統治的工具。與明代極力恢復漢民族傳統服飾相似,清代統治者用強制的手段推廣滿族服飾,並根據本民族服裝制定了完整的服飾制度。經過初期不成文的「十從十不從」的過渡,滿漢服裝終於在清代中晚期完全融合在一起。清代服裝以袍為主,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服裝的共同特徵:窄長袖、寬下擺,高開衩。而馬蹄袖、缺襟袍、四開衩又是滿族服裝有別於其它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的獨特之處。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及改良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無論是長袖還是短袖袍服,通過測量和結構復原的考據和我國歷史袍服結構形制對照,可得一個基本結論,即它們保持著傳統固有的「十
  • old先新圖被質疑,中國傳統服飾陷韓國文化危機,呵呵!
    19天沒想到11月1日畫師在推特上上傳的一組關於其筆下四個人物展正希、見一、賀天、莫關山身穿傳統服飾的一組圖卻受到了韓國網友的公開指責,這幾位網友稱這組圖在人物服飾上用的是韓國傳統服飾圖片來自畫師微博,侵刪old先最新組圖被質疑,中國傳統服飾陷韓國文化危機11月1日,畫師old仙將畫的一幅四人的古風服飾圖上傳到了推特上,獲得了大量粉絲支持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