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2020-12-11 騰訊網

本文選自《解放日報》。

紅裙寬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頭巷尾,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承傳千載的國風成了時代潮流的元素。

穿漢服,更要懂得中華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服愛好者在著漢服的那一刻,就承擔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這一新角色。服飾是人們衣食住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是從何而來的?

中國自古以來稱為「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與服飾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這裡將帽子、衣服的華美叫作華,將人口眾多的國家稱為夏。《春秋左傳正義》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可見,華夏一詞,不僅指地理層面的,還有文化沉積的價值。

漢服,顧名思義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裝,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據一些古籍資料顯示,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在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在古代,服飾不僅僅是衣裳之用,而是包括衣、冠、髮式、鞋等一整套禮儀體系。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總體風格偏向於凝重、古樸、典雅,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常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所謂「交領」,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疊,兩邊相交成領;「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邊長、右邊短,衣服前襟向右掩。這一服飾的誕生,體現的是中國古人泰然自若、寬厚仁愛、與世無爭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從某種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布衣」源於大山裡的葛麻

服飾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歷代詩詞歌賦中都有表現。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更見端倪。據統計,《詩經》300多篇中,有60餘篇涉及服飾描寫,從中也可窺探先秦時期漢服的材質、色彩和意韻等。

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稱「同袍」,這一稱呼也與《詩經》相關。《秦風·無衣》一篇有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裡所說的「袍」透露了當時漢服的材質,也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長衣。麻布衣是當時漢服的主流。

《詩經》中的《周南·葛覃》篇就生動記載了當時製衣的過程。在當時,漫山遍野的葛麻是人們製衣取之不盡的源泉。葛是一種草本植物,莖可用來做繩,纖維可用來織葛布。從詩歌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製作工藝比較簡單,人們採集山上的葛草、藤枝等,浸泡在流動的河水中,材質不會發臭,再用蒸煮捶打揉搓等方法抽出裡面的纖維,細纖維可織成細布,做貼身穿的衣服;粗纖維可紡織成粗布做外套,厚實而耐磨。

據記載,在先秦時期,葛、皮毛、蠶絲等都是主要的服裝材料。葛多為平民百姓製衣所用,以麻布為主要衣著材料的庶民,被稱為「布衣」。而皮毛、蠶絲等多為王公貴族所用。動物毛皮,是人類最早採用的服裝材料之一,《詩經·秦風·終南》就有記載:「君子至止,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獻裡也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飾的記載。

《詩經》中,與蠶作、桑、絲等相關的內容多達四五十篇,可見養蠶在當時的地位。據傳說,養蠶技術是黃帝的妃子嫘祖發明的,考古學家的發現也佐證了這一說法。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學家在浙江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距今數千年的絹片;在河南滎陽的青臺遺址中,發現了留有絲綢殘痕的甕棺。這些發現都說明,中國先民很早就利用蠶絲編繩、織布等。

「綠衣黃裳」全靠染色

春秋時期,古代服飾就已有「綠衣黃裳」,服裝有了色彩,而染色工藝已有較高的水平。

《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談及交領和青色上衣;「縞衣綦巾」「縞衣茹濾」等詩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縞是白色的絹,綦巾是指淺綠色的裙。濾是一種麻類植物,通過染色可以變成紅色。在當時,服飾已出現紅、黃、藍、綠、白等多種顏色,其中貴族尤其崇尚朱紅色。

《詩經》中不少詩篇提及染料植物,包括柘、藍、綠、楰等。比如《大雅·皇矣》中提到的「柘」,指黃桑,可用作黃色的染料,用以染製成黃色衣物。《小雅·採綠》云:「終朝採綠,不盈一匊……終朝採藍,不盈一襜……」這裡的「綠」與「菉」同義,是一種草本植物,可用來做黃色的染料。而「藍」也是一種草本植物,指蓼藍等,可用它做青藍色的染料。

「在古代技術條件下,藍色很容易染。」科學松鼠會成員、植物學博士史軍說,藍色的原料也很多,主要有菘藍、蓼藍等。《說文解字》有個描述是:「藍,染青草也。」這指的是當時的衣服染料菘藍。菘是古語中對白菜類蔬菜的統稱,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範圍之內,菘藍比較適合在北方種植,所以也被稱為「北板藍根」。蓼藍的花朵,像紮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它的栽培數量遠低於菘藍,出場的機會並不多。

中國素有「衣冠古國」的美譽,早在周代,衣服不僅用來防寒保暖,還被賦予特殊的政治、禮儀等功能,從中可以看到先人「思想的形象」。

先人在特殊場合對服裝有特別的要求。比如,正式場合中,貴族身穿與其身份地位相應的服裝來彰顯身份,同時表達對彼此的尊重。在《詩經·小雅·採菽》中描寫了天子賞賜諸侯的場景——「又何予之?玄袞及黼。」「玄袞」指的是繡有黑色龍紋的禮服,「黼」為有黑白相間花紋的禮服。在當時,「皮弁服」也是古代最早的朝服,這種朝服一般採用獸皮製成,多用獸骨和玉石來裝飾。「緇衣」也是古代用黑色帛做的一種朝服。

繼承衣冠文化不僅僅是復古

秦代之前,服飾就形成了「深衣」漢服體系。之後,各個朝代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特點,形成了各自風格的服飾。

隋唐時期,漢服在不脫離原本特徵的基礎上創新。女子服飾中可以看到許多鮮豔的花卉圖案,藝術風格強烈,服裝更為華麗。而兩宋時期更崇尚簡潔、清新和質樸。元朝沒有強制實行易服制度,民間仍以漢服為主,但蒙古服飾與漢服二者呈現影響的趨勢。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詔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恢復了漢服的傳統,服飾款式更加多變。清朝實行剃髮易服政策,漢服的傳統被迫終止。

到了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法令,各族服飾文化逐漸恢復。受當時國際潮流的影響,國人穿上西式服裝,中西合璧的旗袍和中山裝,風靡一時。近年來,我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國際地位逐步提高,中國風成為引領的時尚潮流,漢服走入尋常生活,甚至走出國門。

不少專家指出,並不是說穿漢服就是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對漢服和相關文化的認識不能浮於表面,成為形式上的復古。作為「漢服愛好者」,在欣賞漢服飄逸灑脫而靈動的美學的基礎上,還應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探索傳統的天人合一、包容萬物等東方思想和美德。在傳播漢服文化的同時,也能弘揚古法工匠精神,結合新時代的特點,賦予漢服新內涵。

大家都在看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拒絕網絡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啞鈴圖式」看「衣冠王國」中國服飾的發展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大時段。這是從服飾的演變而劃分的階段,與習慣的通史分段略有不同,主要是為了照顧到服飾演變的幾個轉折點。古代服飾指有史以來到辛亥革命的服飾,其下限雖然已越過通史的近代,服飾也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大體可列為同一個系統。其中,西周根據夏、商以來的禮制而完善的服飾制度,是奴隸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服飾制度的基礎,是研究古代服飾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祭服祭服即為 祭祀時所穿用的服飾。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地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這三者最為初民和古代的中國人所崇拜。祭祀就是表達初民的這種崇拜心理的一種儀式,而祭祀時穿著的服裝即為祭服。上古祭祀用冕服,同時這種冕服也用在祭祀外的其他重要禮儀場合。由於周代以後古人對天地及各諸神的重視,其冕服形制一直沿襲周代的形制,只有少量的變化。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服裝裝飾效果
    君子必佩玉玉,在我國服飾史上是最主要的一種佩飾,在整個古代時期會多次出現崇尚佩玉的高峰,從沒有過真正的衰落。古時講究「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除了玉很稀少珍貴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時玉被主觀地加上了種種神秘的道德色彩。當然,這種主觀寓意是依據玉的客觀屬性而發的。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發布時間:2020-09-28 11:43:26   作者:葉攀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
  • 中國的古代文化之服飾禮儀
    我們知道,服飾本來是用來禦寒保暖和蔽體遮羞,但在禮樂制度下,服飾卻成了「禮」的載體,是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在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不可隨便逾越。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服飾禮儀。我們首先從質地談起。在棉花傳入我國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絲織品和麻葛織品兩類。
  • 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基本形制,服飾起源的發展
    《fbn+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請聯繫刪除,謝謝人類對性歸屬的認識對服飾起源之作用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最為原始的服飾呢?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約在舊石。時代的後期,也就是在距今約三萬年至一萬年之間。在歐洲、非洲以及東方的許多巖洞壁畫和小雕塑中,男女形象的下身,都有遮擋物的痕跡。
  • 通過古代服飾文化:如何看出古人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
    在古代常見的服裝紋飾主要有珍禽瑞獸、花鳥魚蟲以及山水人物等。在宋朝以及清朝,文官通常服裝上的紋飾通常都是飛禽,而武官的服飾紋樣則通常是犀牛,從特定的紋飾中也可以明顯的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當然除此以外通過服飾的顏色也能夠反映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在古代對於服裝的顏色也有嚴格的規定,例如大家都熟知的清朝時期。在清朝只有皇帝才能穿正黃色的衣服,其他人是絕對不允許使用的,否則同樣也會引來殺身之禍。
  • 《衣尚中國》節目開始探索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起源
    據悉,《衣尚中國》是大型服裝文化節目。目的是「探索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起源」,尋找中國禮儀之邦服飾文化的根源。該節目將通過豐富的舞臺藝術形式展示中國人民在中國服裝文化中所體現的勤勞智慧、情感和寄託。 邀請了著名的文化學者、頂尖藝術家、傳統服飾研究者、製作人、傳播者、愛好者、設計師、研究創作者、明星等「策展人」,從新時代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服飾進行藝術化的改造和傳播。 李思思說:「《衣尚中國》策劃了近兩年,做了幾十個策劃案例。最後,人們選擇了最習以為常的服飾作為切口,展示服飾之美,以及服飾背後的精神之美和文化之美。」
  • 古代傳統文化,圖騰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原始裝飾對服飾的作用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母性的神聖地位與圖騰崇拜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在人類朦昧意識產生初期,還有一種在科學的今天看來是歪曲了的意識(在當時視其為真理
  • 你不得不知道的傳統文化知識——服飾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服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人們將日常生活在需求排序為「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體現出中華民族對服飾文化的重視和認同。「服飾」一詞解釋為:人體的修飾,是指人著裝打扮後的整體,它包括化妝,髮飾,護膚,配飾,冠帽,鞋襪與衣服等。
  •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擷取《說文解字》中表服飾的字,加以分析整理,不僅可以了解這些字的用法,還可以從中洞悉古人的服飾風貌,準確把握中國古代服飾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體會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指古代小殮時,給死者臉上覆蓋的布巾。這些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國古代喪葬所遵循的嚴格禮儀。從《說文解字》看古代服飾的影響我國古代的服飾對後世朝代乃至我們今天的服飾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 馬來西亞文化知多少——娘惹文化
    這些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如今,只有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以及新加坡,還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娘惹文化的痕跡。 娘惹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飲食文化,主要是中國菜與東南亞菜式風味的混合體,是中國傳統烹飪方法與南洋香料的巧妙結合,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叻沙面線、黑果燜雞等,喜食甜食的你更不能放過由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能否做一手美味的娘惹糕是判斷女子是否是一位優秀娘惹的重要標準。娘惹服飾最能展示華人與馬來文化融合美感的精髓。
  • 服飾習俗演變的文化脈絡
    在不同社會的背景下服飾還包含著環境、生理和群體心態等千差萬別的信息。中國服飾的性格、要素與形制加上這些信息,共同構成了中國服飾習俗的文化特徵。1自然範圍內的服飾文化標誌它包括四大方面環境標誌:服飾與文化的關係首先是人適應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國東西南北地理環境相差很大,服飾的單、夾、皮、棉根據氣候和季節的變化而不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神衣象徵穿在巫師身上的舞服稱為神衣,也稱法衣, 它們是巫師施法時的一種必要裝扮。「服飾是巫術中最能強化神性的物質實物",它不僅是使舞者人體與世俗隔離的-種化裝,而且是神靈聖潔而威嚴的象徵。屈原《九歌》: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壹陰兮壹陽,眾莫知兮餘所為。描寫了當時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以及著裝形象。在巫術儀式中,必定有一個或是幾個穿神服的神秘人物,或是坐鎮指揮,或是親自登場。他們是祭祀的主持者,是整個儀式的操縱者。
  • 文化 苗族服飾到底有多少款式?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先秦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遊地區。在遷徙和不斷開拓新生地中的苗族人民保存了自己的文化並將之影響他民族的同時,亦吸收了他民族的精華,形成了苗族至今仍充滿生機活力的絢麗多姿的文化。豐富獨特的服飾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飾的典籍當推《淮南子》,在《齊俗篇》中有「三苗 首」的記載。這條記載描述的是「三苗」時代苗族先民用麻摻頭髮盤於頭頂的風俗。
  • 古代北方的薩滿文化,色彩面具與服飾的藝術價值
    薩滿文化的歷史起源遠古時代的人們把各種自然物和變化莫測的自然現象,與人類生活本身聯繫起來,賦予它們以主觀的意識,從而對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觀念。薩滿教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宗教,產生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
  •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國博已開展,讀完這些名家著作再去遊覽,收穫更大
    ——《左傳·定公十年》服飾不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的實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分尊卑,別貴賤,辨親疏」的文化功能。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美譽,數千年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不僅折射出古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也勾勒出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生活畫卷。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由隋入唐,我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是我國服裝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襦裙面料大多是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唐代襦裙的顏色豐富多彩,有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等。其中流行時間最長的當屬石榴色,也就是紅色的裙子,稱為「石榴裙」。在很多詩句中就有石榴裙的描述,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 知天命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解析
    古代年齡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那麼對於知天命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的了解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吧。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引言:中國服飾講究「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發生全面大變革。經濟上,鐵農具的改良,使得以糧食和桑蠶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諸侯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政治上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