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2020-12-23 奧小捷讀歷史

引言:

中國服飾講究「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發生全面大變革。經濟上,鐵農具的改良,使得以糧食和桑蠶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諸侯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政治上的變革。

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禮治」社會全面崩潰,諸侯混戰中,各種思潮代表不同利益階層、不同政治主張、不同文化取向的「百家爭鳴」局面形成,並影響和推動著當時的社會風氣,一系列以服飾文化為代表的觀念也在碰撞、融合、發展,促使著服飾的發展、變革。

這當中對中國服飾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儒家和道家。所謂「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希望通過服色「明貴賤、辨等級」,規範人們的行為,穩定社會的秩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觀和色彩觀。

儒家的服飾觀:文質彬彬

在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中,服飾不僅僅起到遮身蔽體的作用,更是外化成為封建社會「禮治」的文化載體。中國傳統服飾觀,以儒家孔子為代表,崇尚的是以「禮」為核心的服飾文化觀。孔子希望藉助服飾這一外化的形式推行尊卑長幼的禮治社會。在他看來,服飾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可以不分等級,故而形成了「文質彬彬」這一儒家服飾觀的基本原則。

01儒家極為重視服飾的形式美《論語》記載:「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意思就是說不同顏色的衣服要講究不同的搭配,穿黑衣服要搭配羔羊皮,穿白衣服要搭配鹿裘,黃衣服則要配狐裘,只有講究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內外搭配才是和諧的、審美的。

《禮記.冠禮》中載:「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觀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可見,儒家非常重視冠禮,而且還重視冠禮的形式美。而這種「禮」的要求還體現在內外著裝和款式長短上,夏天穿衣也要講究規矩,一般將又薄又透的細葛布用作夏季的內衣,因為薄而透,為防止失禮,外面一定高穿外衣。

那麼,為什麼儒家就一味強化服飾的外在形式呢?孔子認為,形式一定要與內在的修養、德行相統一,這才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在他看來,沒有合乎禮儀規範的服飾形式美,那麼就和底層鄉野之人沒有差別;如果只有合於禮的外在形式美,而缺乏高尚的人格修養,那麼這種徒有虛表的華麗服飾,就如同誇誇其談的史官,經不起推敲。

總之,只有將「文」和「質「相統一,才是和諧的,才是符合審美需要的。所有這些都是孔子認為符合」文質彬彬「的標準著裝。

02儒家有「以玉比德」的觀點《荀子.法行篇》:「子貢問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夫玉之少珉之多邪?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

孔子駁斥了對玉和類玉的石頭珉的禮節,他闡釋:玉的很多特色就如君子的品格一般,玉的溫潤如君子的仁義,玉的堅硬如君子果斷而行文通達等等,徒有文採雕飾的石頭怎麼能夠和玉相媲美呢?可見,這些觀點也都是孔子」文質彬彬「的體現。

道家的服飾觀:被褐懷玉

道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的思想是嚮往樸素的自然,反對人為改造自然,反對一切精神或物質上的有為,認為「無為」才是人類的理想狀態,其服飾觀,從根本上與儒家的服飾觀相左。

01以不加任何紋飾的簡樸衣服為美這是老子思想在服飾上的直觀表述,老子從根本上是反對儒家的」文「,認為衣服要以舒適、簡樸為美。道家也重視如玉一般的品質,但道家的」玉「是未經雕琢的璞玉。

《晉王弼注》:」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意思是雖然聖人穿著粗布衣服,但人格品質卻如璞玉一般高貴。從服飾文化學的角度去看老子的服飾觀,他注重的是人的修養和品德,至於衣服的形式並不重要,只要舒適、簡樸就好,甚至反對對服飾加以任何的修飾。這與儒家的「文質彬彬」和「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觀點截然不同。

02主張人要順乎自然,不用外物矯自己《莊子.至樂》中說:「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

莊子認為追求華美服飾不值得提倡。總之,道家的服飾觀是講究隨性自然,反對任何外化的妝飾,反對服飾的禮制化,根本上是道家「逍遙」、「自由」思想的體現。

總結:

春秋時期,隨著染色技術的進步,服飾色彩在青、赤、黃、白、黑五色的基礎上,日漸豐富,有了紅、綠、紺、緋、紫、黃、藍等各種色彩斑斕的間色,多樣的色彩提供了多樣的選擇,同時也被注入了尊卑貴賤的政治內涵,並由此形成了完備的色彩等級觀制度。所謂「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希望通過服色「明貴賤、辨等級」,規範人們的行為,穩定社會的秩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觀和色彩觀。

相關焦點

  • 垂衣裳而天下治
    服飾遭政治協迫,是權力的任性。據沈從文考證,衣分等級,並形成制度始於西周。成「辨名分,明等威」工具,得到社會認同,則緣於歷代王朝「服飾政治」推廣。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認為,「衣有廣狹二義。一方面,統治者篤信「垂衣裳而天下治」;一方面,歷代王朝需延續「改正朔,易服色」傳統。「服飾政治」由來已久。漢代,規定「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明代得到細化,「令農衣綢、紗、絹、布,商賈止衣絹、布」,「禁商販、僕役、倡優、下賤服貂裘」。條文壁壘森嚴,對「不應服而服者」如何「罪之」?
  •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
  • 美國總統裡根懂得「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儒家是正統思想而道家...
    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儒家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官方的正統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聊儒家繞不開孔孟,聊道家離不開老莊,拿兩家進行比較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首先需要說的是,不同時期的儒家是不一樣的,道家同樣如此,但凡一概而論的,都是帶節奏,這裡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個簡單比對。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中庸》儒家孔子的聖人,和道家老子的「聖人」,有一個根本區別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談到大的層次,天下沒有東西可以承載它;談到小的層次,天下也沒有東西可以穿透它。總之是既廣博又精微。  其實不管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不管是孔子還是老子,很多古人在論述自己的思想的時候,都會用很多寓言和比喻的手法,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也用了很多比喻和對比來闡述什麼是「道」,比如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學派。道家提倡「無為而治」,無為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以道家思想開展工作,考慮的應該是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創造「充滿樂趣的工作平臺」,而不是介入運營細節。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的形成首先看下儒家思想是怎麼形成的,春秋時期是正值西周政治體系崩潰,諸侯群起而爭雄的時期。天下由治而亂,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亂而治是這個時期思想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傳說以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一直到文王序《易》,中國的人普遍信仰都是天。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是天的兒子,代替天來照顧百姓。
  • 有人說儒家思想是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幫兇,你怎樣看?
    儒學在漢武帝時期的確推崇了董仲舒修改的儒學,但是儒學並不是因此而統治中國兩千年,儒學在東漢末年就走向末路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影響巨大的是佛家思想,隋唐時期,居統治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宋元明清時期說佛學與道家共同主宰中國命運的時期,儒學其實早就被邊緣化。
  • 道家守拙,名墨取巧,儒家持中——國學的三大基調底色
    一:道家守拙道家的學說流派複雜,尤其是道家演變成為道教之後更是各道統支脈都有各自的核心理念和教義,但是在整個道家系統內,其核心永遠離不開四個字:「清靜無為」,本質上這是一種守拙的哲學原理。先秦時期的道家典籍主要有《老子》、《莊子》和《列子》;這三本書中的字裡行間都流露著道家對於「拙」的追求。
  • 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天下一統
    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天下一統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這四家影響力最大,這四家思想不僅影響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政治統治,也影響我國幾千年的政治制度,並且他們所展現出的救世情懷和獨斷性,深刻影響著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的深層次心理。
  • 從中國歷代服飾看古代名畫
    這一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動蕩十分劇烈,使得包括衣冠服飾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從魏晉至隋的360餘年間,有大小30多個王朝興亡交替。是古代中國的封建國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服飾依北周舊制,按照周禮,帝王著冕服,上繡十二章,常服是龍袍;侍臣著朝服戴漆紗籠冠,七品以上官員內著單衣襯出半圓硬領,曲領,著官服,頭戴籠冠。
  • 河南鹿邑,老子故裡,道家思想的發源地
    河南周口鹿邑縣-老子故裡河南的歷史悠久,古代的許多帝王都喜歡在這裡開國建都,這是為什麼呢?河南屬中國腹地,九州大地之一,古代豫州指的便是這裡。老子在道家的身份形象便是眾所周知的太上老君。現在的老子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的道家思想對中國的哲學發展有重大且深遠的影響,治國理念上他主張無為而治,遵循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的傳世之作《道德經》是全球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其中的思想曾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認可。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所以人類有了哲學和宗教,同時有了學者和信徒。而在我們偉大的東方有了老子和孔子。從而產生了道家和儒家。進而發展成為了後世的道教和儒教。有的人不認可「儒教」一說,其實,孔子終其一生,以教化萬民以聖智,開萬世太平為己任,儼然「儒教」大行了!在我們中華大地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草民百姓無人不受儒家學說之影響;大到治國安民,小到居家瑣事無不有儒家學說之蹤跡。
  • 佛家無是非,儒家分是非,道家和是非!克己復禮不等同於滅人慾!
    其實如果「克己復禮」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讓別人認為自己是正人君子這種思想孔子本身就是反對的,所以他後面加了一句「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如果為了做給別人看那就屬於「由人」,不是「由己」了,真正的「為仁」是發乎本心,自自然然的內心選擇,根本無須做給別人看。 偽裝出來的不光自己內心痛苦、反感,還容易扭曲自己的本性。
  • 太極圖:匯聚了道家的智慧,儒家的思想|百家故事
    一 無極和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兩個概念,古人認為,宇宙形成之初是從一片「混沌」開始的,是靜止的,沒有方向、沒有時間,不存在具體形態的物質;這種混沌的狀態稱作「無極」,之後,逐漸形成了天地、及各種具體形態的物質,經過不斷地發展演變,形成了今天世界的面貌,這個世界始終都在運動著,不停地變化著。
  • 看衣待人並非全然是勢利眼,一個人的人生哲學完全可以「穿」出來
    於是,從古代起就出現了一個詞語或者做派叫「看人下菜」。「看人下菜」的本質就是以貌取人,飯館裡跑堂的小二,看著某個人的服飾就可以大體估摸準這個人的喜好、口味和消費能力,知道該給這人上什麼菜。客觀地說,這是一個店小二基本的從業技能。這種從業技能放大到社會的其他領域,就被發展和提升為眼力、洞察力等特殊能力。
  • 漢服是指中國傳統服飾嗎?
    原標題:漢服是指中國傳統服飾嗎? 現在所說的漢服和傳統服飾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出現漢服熱?漢服將來的趨勢是什麼……近日,記者採訪服飾史學家、漢服設計師、國學推廣人等,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對漢服的理解。  什麼是漢服?有哪些特點?
  • 道教服飾探究,為何道士被稱為黃冠?道服應該長什麼樣?(上)
    古之衣冠皆黃帝之時衣冠也,自後趙武靈王改為胡服,而中國稍有變者,至隋煬帝東巡使於畋獵,盡為胡服,獨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黃冠之稱。這兩種解釋都有道理,所以就都列在這裡了,我之前的文章中論述過,道教承襲道家,道家承襲黃帝,所以道教服飾自然也以崇尚黃帝衣冠為基本原則。因此道服作為漢服的一種,從理論上說,是保留黃帝時期最純正衣冠制式的一種服飾。古時候儒生和百姓也經常效仿道服的制式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