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2020-12-11 齊魯時評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提出了「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的具體目標。這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也是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探索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的重大舉措,對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大意義。

要打造多層次救助體系。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分層分類做好社會救助工作。對需要政府兜底保障的困難群眾,要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符合財產狀況規定的家庭,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的城鄉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給予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同時,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社會救助。對於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要根據他們的實際困難程度和需要,給予相應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社會救助或實施其他必要的救助措施,破解「懸崖效應」。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受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或由於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陷入困境的家庭或個人以及臨時遇困、生活無著人員,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對遭遇自然災害的,給予受災人員救助。通過建立多層次救助機制,形成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銜接配套、針對性強、操作規範的制度保障體系,擴大社會救助的覆蓋面,提高社會救助的精準度。

要創新社會救助方式。貧困是一個多維概念,不僅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缺乏,也包括健康、心理、教育、信息、社會資本、社會參與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缺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全面小康實現之後,相對貧困將成為城鄉社會貧困治理的主要形態。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救助對象需求將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除了資金、物質幫助外,心理、情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救助服務需求也在不斷增多。新階段的社會救助工作,要適應困難群眾的需求變化,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要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加強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幫助救助對象構建家庭和社會支持網絡。

要加快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統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我們要加快改變原有的城鄉二元格局,加快實現城鄉救助服務均等化。要強化資金統籌,加大農村社會救助投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要順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及時對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提供相應救助幫扶。探索有條件的地區有序推進持有居住證人員在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

要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完善社會救助事項「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提高經辦服務能力,讓群眾線上「只上一張網」、線下「只進一扇門」和「最多跑一次」,做到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情救助、智慧救助。建立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把走訪、發現困難群眾列為基層社會救助工作的重要內容;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完善困難群眾監測預警機制,利用大數據比對等方式,及時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先行救助,為每一位困難群眾提供及時、暖心的呵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全國民政系統要切實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品質。

來源:《中國民政》雜誌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網上投稿;請關注齊魯時評官方微博。

相關焦點

  •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並明確要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要求「用2年左右時間,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我國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方向,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明確新形勢下社會救助功能新定位,找準制度改革完善新思路。
  • 溫州市民政局:完善「大救助」 織牢編密基本民生保障網
    姜迪清 市民政局局長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近年來,全市民政系統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不斷推進社會救助機制改革創新,健全完善「大救助」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織牢編密基本民生保障網。
  • 江西構建分層分類救助體系:低收入家庭中重殘重病者參照「單人戶...
    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金接介紹,「十三五」期間,全省民政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陳雪紅、信息日報/信息日報客戶端記者魏文彪/文    「十三五」成就:城鎮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高。
  • 江西:構建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
    根據《實施意見》,我省將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將低保、特困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從目前的縣(市、區)一級下放至鄉鎮(街道),讓救助程序更加便民。我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第一項重要舉措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為迅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要求,根據今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於11月13日印發《實施意見》,著力破解社會救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
  • 兜底線 保民生「十三五」時期我省城鄉低保年均增長8%
    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年均增長12.6%和11.2%,分別達到人均每月1072元和670元。   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十三五」時期,我省基本民生保障基礎不斷鞏固,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農村低保標準始終高於扶貧標準。分類救助有效實施,低保標準動態的調整機制逐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實現城鄉統籌。對各類特殊群體保障更加有力,累計為城鄉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3.97億元,惠及841.4萬人次。2450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首次納入國家保障。
  • 如何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民政部答每經問:劃出三個救助圈層...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星 11月23日,國新辦就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發布會上表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全國共有20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了低保或者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其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佔67%。《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民政部在這方面有何考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的這個任務含金量是很高的,具有深刻含義。」
  • 近6000萬貧困人員參保社保扶貧兜牢民生底線
    近6000萬貧困人員參保社保扶貧兜牢民生底線 2020-10-13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社會救助分層分類 江蘇出臺《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分層分類救助,並提出將「服務」加入救助清單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統籌救助資源,建立健全分層分類救助體系圍繞統籌救助資源,《實施意見》在五個方面進行了明確。首先在制度體系上,特別提出建立健全分層分類救助體系,構建綜合救助格局。 記者注意到,《實施意見》對救助對象按照困難程度劃分為特困人員和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急難對象等不同圈層。
  • 高臺:織密兜牢民生保障「網」
    今年以來,高臺縣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專責工作組按照「保基本、救急難、兜底線」的工作思路,持續深化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兜底保障衝刺清零和掛牌督戰行動,建立重點對象臺帳,制定銷號責任清單,細化務實管用舉措,堅決扛起兜底保障政治責任,編密織實民生保障
  • 「兜」脫貧底線 「保」基本民生
    趙文明患有間歇性癲癇,妻子智力低下,身邊還有一個年幼的女兒,2013年該家庭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依靠低保政策等政府幫扶措施維持基本生活。  下碑寺鄉政府對溺亡事件進行認定後,縣民政部門聯絡員第一時間將趙林威的相關材料遞交到「一元民生」扶貧救助保險項目承保公司,為他申報5萬元的未成年人溺水死亡賠付。
  • 55秒丨濱州霑化區構建「e家大救助」體系 織密編牢基本民生保障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0日訊9月20日,濱州霑化區舉行社會救助管理服務中心揭牌暨特困供養人員居家照料服務項目啟動儀式。隨後,霑化區領導分別為霑化區社會救助管理服務中心和霑化區富國街道社會救助服務中心進行了揭牌;與會領導和嘉賓共同觀摩了霑化區社會救助管理服務中心和「棗」幸福e家大救助平臺。參觀結束後,霑化區民政局負責人分別與杭州思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普天大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籤署了智慧民政戰略合作協議和居家照料服務合作框架協議。
  • 兜準兜住兜牢脫貧攻堅底線 夯基壘柱提升雲南民政質量
    疫情防控期間,雲南民政採取低保對象暫停退出、打破臨時救助戶籍限制、加快社會救助資金審批發放進度、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開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推進低保申請「掌上辦、指尖辦」等措施,妥善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
  • 一師阿拉爾市多舉措編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今年以來,一師阿拉爾市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多措並舉增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特殊群體保障,編密織牢民生保障網。據了解,一師阿拉市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聚焦低保、救助、補貼、供養、補助五個關鍵領域,著力改革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創新社會救助體制機制,努力構建多層次綜合救助新格局;建立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救助標準增長機制,完善低保政策,規範低保對象認定程序,將重病、重殘等特殊困難人員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範圍;充分發揮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全面落實各項社會救助政策
  • 保山市完善政策措施 兜牢民生底線
    本報訊 今年以來,保山市在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決策部署中進一步健全機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為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保山從2020年6月1日起,全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年由4500元提高到4800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由620元提高到660元,特困人員供養基本生活救助標準每人每月由732元提高到838元。
  • 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新聞發布會
    社會救助工作,關係困難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扶危濟困、救急救難的兜底性制度保障,是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內容。為了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優化社會救助機制,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最近,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
  • 築牢底線 民生福祉更加殷實
    大力推進醫療衛生保障事業發展,築牢百姓健康屏障;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業規模也在穩步擴大……2020年,蜀山區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織牢織密社會民生保障網,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了「病有所醫、弱有所扶」的良好局面,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
  • 中國的脫貧智慧|甘肅這樣兜民生底線 增群眾幸福
    【中國的脫貧智慧 | 甘肅這樣兜民生底線 增群眾幸福】社會救助是「最底線的民生保障」,尤其是在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後,更要充分發揮其兜底保障作用。近年來,甘肅優先保障困難群眾救助資金,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累計列支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27.1億元,全省共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534.5億元,為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讓我們一起看看甘肅兜底保障取得了哪些成效。【中國的脫貧智慧】甘肅這樣兜民生底線 增群眾幸福
  • 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指引
    當前,要圍繞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把教育、就業、住房、醫療、收入、養老、託幼等民生實事辦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 保民生 兜底線——「六保」系列述評之保基本民生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 題:保民生 兜底線——「六保」系列述評之保基本民生新華社記者王優玲、樊曦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工作帶來了不小挑戰。面對複雜局面,如何回應民生關切?
  • 李紀恆: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指引
    當前,要圍繞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把教育、就業、住房、醫療、收入、養老、託幼等民生實事辦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