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拍「高考」,最好的電影是2015年劉傑導演的《青春派》。
01
當青春遇到高考
作為風靡世界的類型片,「青春片」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即:追求獨立與自由。
少男少女,發展出獨立意識,急於擺脫父母「權力控制」,割斷家庭的紐帶聯繫,以獨立的「我」去面對外部世界。
所以,青春片的劇情衝突,少不了爭吵、戀愛、出走、逃離(撕扯與分割);青春片的情緒和氣質,少不了暴躁、憤怒、迷惘、沉鬱。
放到大陸語境,18歲,高三,因為一場決定80%家庭和孩子命運的「高考」,「青春」一詞變得語義曖昧又複雜。
「青春」應有之義是獨立、抗爭;「高考」是擺脫家庭的方式,也是父母「控制人生」的一種方式。
從了「控制」,卻能「擺脫」;不從「控制」,無法「擺脫」——高考製造人性兩難,恰是好電影出彩的地方。
《青春派》裡,董子健飾演一個高考又復讀的男孩居然,用兩年高三,懵懂走出一條「抗爭——依附」反覆交叉,中國孩子獨有的青春之路。
02
以愛之名抗爭
第一年高三,離高考5天,拍班級畢業照。居然跑到同學老師面前,朗誦情詩,表白黃晶晶,然後牽黃晶晶的手,離開拍照現場。
班主任撒老師憤怒喝止,居然扭頭,輕巧地說:「老師,我畢業了。」
愛情和高考,都是少年獨立的路徑,是個體意志去建立外部聯繫。
可惜,當下愛情太近,5天後高考較遠,居然選擇享受「愛情」的當下,卻從未想到它脆弱得被母親一戳即破。
破掉的不止「愛情」,還有家庭母子關係,以及「高考」之路。
居然在考場,神不守舍,在空白試卷僅寫下「黃晶晶」三字,可說是最決絕的抗爭。
愛情大過高考,他選擇不遵從家庭「控制」,而遵從對「愛情」的獨立個體意識。代價是,無法切斷與家庭的聯繫,繼續回到「控制」。
03
愛情與獨立統一
什麼情況最理想?愛情與獨立,變成高考的統一目標。
就像居然暢快淋漓喊出那句:「從今天開始,我要為了我的愛情好好學習!」
少年不懂個中原委,做爸媽的成年人深諳這個道理。
真相果然是,居然母親找黃晶晶來看他,鼓勵他,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你答應做我女朋友還算嗎?」「你現在復讀,等你考上大學再說了。」
愛情是目的,高考變成一條抵達的路徑;就像獨立自由是目的,高考就是抵達它的不二道路。
愛情與獨立,在「高考」作用下,神奇統一。「高考」就成了一種個體、戀人、父母,三方皆大歡喜的「共謀」。
04
一切皆為自己
對居然來說,「個體——戀人——家庭」是個穩固三角,一旦一方垮掉,對他就是毀滅打擊。
第一次高考,「家庭」垮掉,他為愛情,高考交白卷;第二次失戀,「戀人」垮掉,他一蹶不振,語文成績從92滑到61。
幸好距離高考還有208天,他還有時間走出「失戀」。而這種「走出」,背後是「高考改變個人命運」意識的形成。
經過一系列成長事件,對曉帆的傷害、高三成人禮儀式、尖子生周強被別校挖走、和小混混打架……
居然認識到,「高考」和愛情無關,和父母意志無關,只與個人的「獨立與自由」有關。
如果青春的目的是獨立、擺脫束縛,那高考就是最便捷、代價最小、傷害最小的一種方式;因為父母自動願意接受「高考」的結果。
就像學校巡查阿姨問:「你怎麼沒穿校服?」黃晶晶能站在居然身後,自信地回答:「老師,我畢業了。」
校服是束縛,老師規訓是束縛,父母管教是束縛……卻能被一句「我畢業了」,輕易打碎。聯想居然拍畢業照表白,對撒老師講的那句「老師,我畢業了」
——同樣一句話,一句在高考後,一句在高考前,威力和能量,卻天壤之別。
「高考」的意義,不言自明。
可惜,電影在「追求獨立與自由」的青春價值觀上,爛尾了。
高考前夕,母親略帶嚴肅地對居然說:如果你想考上海的大學,我和你爸都支持你。
居然說:「不,我要留在北京……我們一家人要在一起。」
不管青春張揚的生命力,敗給的是感情,還是傳統道德;
這一符合「中國語境」的表達,遠沒有《伯德小姐》裡,克裡斯汀一個人拖著巨大行李箱走出紐約地鐵站,走進巨大城市人流,更令人感動和振奮。
你的高考,又是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