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6年多,深圳頭部P2P平臺之一「小牛在線」近日宣布了良性退出。官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平臺借貸餘額約104.2億元。
不少業內人士對於小牛在線的清退並不意外,近兩年,嚴監管整頓之下,P2P網貸行業一直處於清退和轉型中。監管信息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全國實際在運營網絡借貸機構139家, 近5000家機構退出。
隨著行業整頓的加速,網貸平臺的發展方向也愈加明晰。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網絡小貸、消費金融公司、助貸機構是目前網貸平臺轉型的主要方向。
又一家網貸平臺宣布良性退出
近日,深圳網貸平臺小牛在線在其官網和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平臺網貸業務良性退出公告》(下稱《公告》),稱決定退出網貸行業,逐步結清存量網貸業務。
小牛在線在《公告》中稱,「近兩年來,網貸行業經營環境惡化,出借人的投資風險及平臺的經營風險增大,全球新冠疫情極大地增加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各大網貸平臺都陸續退出,經過深思熟慮,我們也決定退出網貸行業,逐步結清存量網貸業務。」
根據《公告》,平臺將按照《深圳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良性退出指引》向區金融工作部門報備,並接受其指導;另外,自公告發出之日起,平臺將停止發布任何新標及停止計息,並關閉出借人開戶、充值、投標等功能;同時,暫緩兌付,待兌付方案經全體出借人公開投票表決通過以後,按照兌付方案啟動兌付工作。
據悉,小牛在線於2013年6月上線,註冊資本為1.03億元,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彭鐵,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彭鋼。早在2018年6月,小牛在線就曾出現逾期。
官網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小牛在線平臺累計成交額1171.7374億元,累計註冊人數達607萬,借貸餘額約104.2億元。其中,1萬至5萬的借款金額佔比最高,為37.5%;5萬至10萬的借款金額佔比為24.22%,10萬以上的借款金額佔比為22.96%;1萬以下的借款金額佔比為15.33%。
對於超百億的未還借款,小牛在線在《公告》中稱,良性退出期間,平臺股東及高管不跑路、不失聯、不撤資。平臺還表示,將專注催收回款及兌付工作,同時利用平臺現有的品牌及用戶規模優勢,向電商平臺和金融科技方向實施戰略轉型,通過轉型盈利來支持網貸風險化解,實現出借人及平颱風險共同「軟著陸」。
小牛在線良性退出一事也得到了監管部門的關注。5月10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發布《關於督導小牛在線平臺妥善處置風險,保障出借人合法權益的公告》,稱小牛在線必須切實負擔起公告清退和化解風險的主體責任,加強與出借人的有效溝通,保障出借人合法權益;小牛在線全體借款人必須依約履行還款義務,以免對自身信用造成嚴重影響,或被追究法律甚至刑事責任等。
網貸轉型難度不小
在業內人士看來,小牛在線的清退並不意外,近兩年,在嚴監管整頓之下,P2P網貸行業一直處於清退和轉型之中。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我國實際在運營網絡借貸機構139家,比2019年初下降86%;借貸餘額下降75%;出借人數下降80%;借款人數下降62%。網貸機構數量、借貸規模及參與人數已連續21個月下降。
回頭去看,短短五六年時間,P2P從興起到無序繁榮再到因不合規走向衰退,一路走來。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以來,網貸行業快速瘦身,監管信息顯示,截至4月,累計已有近5000家機構退出。
而「徹底化解網際網路金融風險」也是今年央行重點工作之一。2020年2月,央行召開2020年金融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全年六大重點工作,其中提到,「多措並舉,徹底化解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建立完善網際網路金融監管長效機制」。
在此背景下,P2P平臺加速清退和轉型。繼去年湖南、山東等多個省市宣布取締P2P業務後,吉林省今年也加入到這一隊伍中。3月,吉林省金融局發布通知稱,根據國家P2P網貸機構清理整頓「一個辦法三個指引」有關規定及相關文件要求,對吉林省納入整治範圍的14家存量網貸機構全部予以取締。
一位網際網路金融資深從業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嚴監管大趨勢之下,從嚴把關,把好入口是必要的,未來可能會在更大範圍內出現取締的情況。「不過,平臺在清退過程中,還是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比如存量風險處於高位,需要較長時間化解等。」該人士說道。
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在此前召開的相關會議中也提及,雖然網際網路金融和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取得很大成績,但也要看到,現階段形勢仍然十分複雜,尚有一些問題未根本解決。
比如,剩餘在營機構「三降」工作進展緩慢,後續處置困難很大;停業機構處置任務仍然艱巨,「退而不清」、「退而難清」問題突出;部分機構或轉型意願不強,或轉型能力不足;由於疫情防控還有一些不確定性,網貸機構經營、催收、轉型等工作受到一定影響等。
但可以看到的是,在行業一次次的變動中,發展的方向愈加明晰。處於行業尾端的平臺早已被市場淘汰,中部的機構正陷入出清境地,頭部平臺則加速轉換賽道,尋求新的生長點。
陳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網絡小貸、消費金融公司、助貸機構是目前網貸平臺轉型的主要方向。其中,小貸公司也是監管引導的方向。「但目前問題在於,轉型網絡小貸缺少統一的監管規章,另外,小貸公司融資槓桿率放大較難,存量債務消化存在挑戰。」他提及。
而至於消費金融公司,今年4月,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陸金所控股關聯公司持股70%,被視為陸金所P2P業務轉型的最終落地。在陳文看來,對於網貸平臺而言,轉型消金公司並不容易。
「這對持牌機構轉型是一條明路,不過對於大多數平臺來說,不具有可行性。」他對記者說道,「消金牌照本身申請需要銀行去發起,較為稀缺,且對註冊資本金要求要較高。」
至於轉型為助貸機構,陳文進一步提及,「雖然助貸沒有槓桿限制,但需要向銀行交保證金,同時,《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近日出臺後,在準入方面也有嚴格限制;此外,助貸機構也面臨存量債務處置的挑戰和風險。」
還有觀點稱,轉型理財超市也是網貸平臺的一條出路,比如多家頭部平臺在縮減網貸業務的同時,在其他投資端發力,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基金代銷、保險代銷等業務。但由於很多產品銷售需要擁有代銷資質,對於中小平臺而言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