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酒的古人最後都怎麼樣了,看現代人就知道了

2021-03-04 醫脈通

來源:醫脈通

作者:馬清清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酒,是一種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詩仙」李太白,「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是他一生遭際的寫實,除了留給後人千餘篇膾炙人口的詩篇,他還是一個「酒仙」,一生嗜酒如命,酒中作詩,以酒為樂,甚是豪邁。傳聞李白醉酒,為水中撈月而亡,可謂生而為酒,死也為酒,對酒的摯愛達到極致。

如果說「李白鬥酒詩百篇」的話,那麼,蘇東坡則是「東坡佳句出半酣」。他「以酒為命」;「身後名輕,但覺一杯之重」。東坡愛酒、醉酒、贊酒,在他的詩詞、散文、志記書信裡,飄拂著美酒的芳香,描繪了美酒的魅力,「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等佳句傳唱至今。

圖源:攝圖網

古代酒文化是一門藝術,古人喝酒玩的什麼行酒令、飛花令、飲酒賦詩、流觴曲水等,既高雅又顯得有格調,李白有「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而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胸懷,歐陽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邁,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蒼涼,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瀟灑。比起今天我們在酒局上的划拳吹牛,什麼感情深一口悶之類的著實高雅了不少。

現在的酒文化,侵染在各種酒局上,逢年過節要喝酒,朋友小聚要喝酒,婚喪嫁娶要喝酒,金榜題名要喝酒,升官發財要喝酒,失戀分手要喝,就連離婚現在也要喝。酒,依然是人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總有人,對酒把控不住,為自己的身體埋下了炸藥。

近年來,因一次性過量飲酒導致猝死的報導頻頻出現,酒精引發的身體疾病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長年累月喝酒,雖然沒有立即表現出嚴重的後果,但超過了身體代謝酒精的能力,會逐漸引起身體各個器官系統的損害,除了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還容易引起慢性胃炎、消瘦、貧血、胰腺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齊、記憶障礙、神經炎等,嚴重者也會危及生命。

46歲的柏先生就永遠定格在46歲。在感染科初見他,不愛說話,甚是冷漠,與之交流,不愛回應,是個消瘦的黃人,已呈現衰竭狀態。柏先生十幾歲就開始飲酒,早期進京創業,成績不錯,應酬也隨之增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柏先生對酒的熱愛已超乎所有,對酒幾乎沒有節制,只要還能喝就不會少喝一口。在旁照顧他的母親70多歲,曾平靜地對我們說:走到今天都是喝酒害的,歸根結底都是自己作的,晚上吃過飯喝過酒,只要朋友喊,接著喝,醉酒是常態,親朋好友誰的話都聽不進去,最終得了這個病,就算是住院期間,只要還有喝的機會就不錯過。柏先生走的時候,家裡人都很平靜,想必早已接受了這個結果,或者說對這個結果,家屬早有準備。

圖源:攝圖網

50歲的謝先生,一住院就被診斷為肝衰竭,黑瘦黑瘦的。謝先生年少跟師學藝,其妻說,學藝學的不咋地,菸酒倒是全學會了。這一吸一喝就是三十幾年,酒是天天喝,一天沒落下,一頓三四兩。隨著兒女各自成家,一身輕鬆的謝先生跟朋友聚會的機會也多了起來,宴席上推杯換盞,不亦樂乎,就算沒人跟自己喝酒,也會自斟自酌,結果就在今年7月,謝先生的病爆發了。他剛開始面目黃染,全身乏力,不思食慾,像得了重感,感覺過幾天就會好,哪裡想到身體越來越重,都不能下床了,被家屬火急火燎的送到了醫院,診斷為重肝,同樣是喝酒導致的。這一住院,就像把他這輩子該住的院全住了,別人住院論天,他住了一個季度,中途經歷了死亡邊緣,好不容易拉回來,再問他「還喝嗎」,他嘿嘿的笑:「哪還敢喝,再喝命都要沒了」。

48歲的田先生同樣患有酒精性肝硬化,平時也是嗜酒如命。在剛住院那會,他沒有機會喝酒。有一天,夜班護士巡房,發現他正在搬弄病房裡固定好的電視機,護士問:你在幹什麼呢?病人說:我看電視是個歪的,我要把它搬正。護士一看,倒吸一口涼氣,固定在牆上的框架都快被他扯出來了,再弄一會估計電視都要砸下來。護士連忙把他扶上床,可他開始胡言亂語,神叨叨的,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護士嚇壞了以為是個精神病,結果醫生診斷患者這是酒精戒斷反應。

酒精戒斷反應表現為身體哆哆嗦嗦、出汗、走路不穩、無力,這都是因為身體裡突然沒有了酒精而出現的身體戒斷反應,憑空看見很多奇怪的東西則是突然斷酒後出現的精神症狀。有些人還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反應, 如噁心嘔吐、心慌、發熱、血壓升高,肌肉緊張,甚至癲癇發作,不認識家人,極度恐懼,如果不及時就醫和處理,往往會危及生命。如救治及時,病人醒來也是記憶空白。 像田先生一樣,很多患者都是因為身體出現了問題去就醫,因身體疾病而戒酒,因戒酒不當而引發了精神症狀,其罪魁禍首都是酒精作祟。

這酒啊,看起來像水,喝到嘴裡辣嘴,喝到肚裡鬧鬼,走起路來絆腿,半夜起來找水,早上醒來後悔!這是過量飲酒最真實的寫照。那人們為什麼會醉酒呢?

因為大量飲酒, 肝細胞無法將酒精代謝後的一些有毒物質全部清除導致的。酒精在體內的代謝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經肝代謝酶系統,就是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乙醛在經過乙醛脫氫酶催化氧化生成乙酸,最後代謝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乙醛沒有及時分解,就會表現為醉酒的狀態,如面色潮紅,心跳加快。同時酒精具有直接的神經系統毒性,以及心臟毒性和肝臟毒性,因此醉酒後會有一系列神經系統的異常表現, 包括異常興奮、急性焦慮、過分敏感、 抑鬱,或者出現罪惡感等。

飲酒時,大家要觀察臉色,以下三類人不宜飲酒:

1.喝酒上臉的人,因為臉紅的人身體裡缺少一種酶,叫作乙醛脫氫酶,它是代謝酒精不可或缺的一種酶,這種酶缺失,酒精代謝不完全會堆積在身體內,對肝臟造成很大的損傷,表現就是喝酒之後臉色迅速發紅,甚至蔓延到全身。

2.喝完酒臉色發白,酒精的代謝不僅僅需要乙醛脫氫酶,也需要乙醇脫氫酶,兩種酶共同作用才能完全代謝成二氧化碳和水。而越喝酒臉越白的人,體內同時缺少這兩種酶。身體要想代謝掉酒精,只能依靠肝臟中僅有的一點酶,這樣無形中會給肝臟帶來很大負擔,久而久之很容易出現病變。

3.喝完酒臉色暗淡、發青,發黑大多是肝臟出現了問題。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往往皮膚會變得黝黑、 灰暗,這也是典型的「肝病面容」,如果臉色都變成了這種顏色,那以後跟酒的緣分徹底終結。

除此之外, 大家須知懷孕期或平時積累的酒精中毒會影響胎兒發育,這一點,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有過慘痛教訓,五個兒子全部智障。他在《責子詩》中感嘆:「雖有五男兒, 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 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 但念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淵明不知道, 這正是他貪杯的結果,他應當責己而不是責子。

雖然酒精對人並無裨益,然而,當飲酒不可避免,人們如何把酒精對身體的危害降到最低呢?喝酒前,食用富含澱粉和高蛋白的食物,最好在喝酒之前半小時,喝瓶純牛奶或者酸奶,在胃裡形成一層薄膜,可以起到保護胃的作用,食物會延緩酒精的吸收,減輕其對肝臟的危害。喝酒中,多喝水,酒精會使細胞內缺水,多飲水還能促進酒精從尿液中排出。

酒能活躍氣氛,潤滑感情;酒能興奮神經,能讓人超常發揮;酒能解除大腦皮層的自我抑制,可達到宣洩目的,所謂酣暢淋漓就是指這種境界。但是千萬不要忘了,凡事都有度,過量飲酒撇開社會影響不說,光是健康問題就夠你喝一壺了。如果戒酒有困難,那就適當飲酒,惜命保健康,且行且珍惜。

相關焦點

  • 乾杯是現代人的說法,古人喝酒時並不說乾杯,那他們喝酒時說啥?
    交友,談事,談生意,幾乎都是在酒桌上進行的。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而中國的酒文化,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釀酒,飲酒,中國人尤其講究。眾所周知,「乾杯」這一詞,並不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在古代的影視作品中,亦或者是文學作品中,從未有他們在碰杯時使用「乾杯」這一詞彙。「乾杯」這一詞是在18世紀以後才慢慢流行的,最早使用這個詞彙,並且賦予它含義的是愛爾蘭人。
  • 古人天生神力大揭秘!為何古人用的兵器我們現代人拿都拿不動?
    雖然古人經過長期生產生活的鍛鍊,體力自然比現代人要強,但是古代兵器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重,我們所看的《三國演義》,還有《水滸傳》,等等這些小說很大程度上基於藝術想像,帶點誇張的手法。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著名的唐朝陌刀,50多斤,不過你要知道,當時的換算和現在是不同的。按當時的斤換算,也就大概20多斤左右。
  • 古人到底有多會玩兒?5種古人的喝酒遊戲讓你欲罷不能!
    酒,作為人類生活的主要飲料之一,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極為暢銷的東西。中國酒更是源遠流長,享譽中外。在古代,文人墨客們大多都好酒。什麼李白、杜甫什麼柳永東坡等等大家,也離不開酒。高興時,約上三五好友,來點;憤懣之時,自己獨飲也可。高中進士、貶謫出京、洞房花燭等等,都會一醉方休。遙想李白,醉酒後令楊貴妃研墨,讓高力士脫靴的豪情。
  • 通過古人是如何養金魚的,來反觀現代人的「作」
    古人養觀賞魚與現代人有很大不同,比如飼養品種,現在可以說你想養世界各地的什麼品種都可以,咱們古人則主要集中在如繡球、珍珠、蝶尾等傳統觀賞魚品種上。咱們今天不聊這些,單純從飼養方式上來反觀一下,現代人是如何"先破後立"的。至於被"破"的好些,還是新"立"的好些,那就見仁見智了。
  • 天賦人壽120歲,為何現代人半百而衰?最傷根本的竟是酒色
    說的簡單一點其實就是吃好喝好睡好,不要勞心費神,最後玩好,然後這一切都是以符合自然法則的吃好喝好玩好,可不是現代人的泡腳、夜宵、KTV這是傷身折壽。今人為何半百而衰?」書中說「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 秀恩愛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來看看2000年前古人如何秀恩愛
    千年前的古人不像現代人一樣可以視頻語音,經常約會,他們不能見面的時候,是怎樣表達心意的呢?今天,我為你找了關於愛的10個故事1.秀恩愛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離別之時,我竟然不敢去看你的眼睛這是畫在敦煌莫高窟254窟北壁的《難陀出家因緣故事畫》它記錄了難佗與妻子離別的場景,兩人知道離別之期已到,難佗一手搭在妻子肩頭,一手握著妻子的手臂,萬般無奈下
  • 古人直接丟棄,現代人卻愛得停不下口的美食
    編輯:鍾凱 古人直接丟棄,現代人卻愛的停不下口的美食03:02來自融睿歷史古時候的人們並沒有吃牛內臟的習慣,那時候古人覺得這些東西很髒不能吃,所以宰牛之後都是拿來丟棄的,我們在有名的古時候菜譜裡也幾乎都看不到有用牛內臟來做菜的。
  • 為什麼現代人起的名越來越難聽?看看5個古人的名字,網友:愛了
    前些日子,「誰限制了取名的想像力」一話題上了熱搜,發現名字「梓軒」和「梓涵」已經爛大街了,為什麼現代人起的名越來越不受大眾的喜愛?看看這5個古人的名字,網友表示:愛了愛了。
  • 現代人寫詩詞如何擺脫古人的框架和束縛
    朋友感嘆,好的詩詞都被古人寫盡了,現代人創作的詩詞都在古人的框架和束縛內。我們所寫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古人的詞句和意境。 現代人寫詩詞,嚴格遵守古人整理出來的詩詞理論,這至少要比唐宋詩人方便的多。唐宋關於詩詞理論的著作極少,很多關於詩詞創作的條條框框都是明清文人創造出來的,這也是明清詩詞衰落的原因。到了現代,我們的詩詞閱讀量多了,但是我們的國學底蘊少了,所以在寫詩詞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地模仿古人詩詞的意境和意象。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還有無論是書法藝術、還是詩詞還沒有現代人能夠超越古人的,難道說古人就比現代人更為聰明, 更為有智慧嗎?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受用無窮。一個人不博讀也就不知古人的智慧,一個人不深鑽也就不知古人之聰明。一個人越是善於學習,才知曉中華5000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精深博大,人越是學習才深感自已的無知和渺小。
  • 古人喝一壇才微醺,現代人一杯就倒,古代的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度
    這恐怕是很多古代影視劇中都可聽到的臺詞了吧?人們每每聽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恍惚感:一壇酒?一個人喝得完嗎?難道不會醉嗎?還真的很難喝完,而且也不會醉,為什麼?因為古人的酒比起現在的白酒,度數是相差極大的。
  • 古人吃的是不是比現代人更好更健康?
    那麼在古代,現代農業種植技術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古人吃的應該都是原生態的綠色食品。其實古代人在吃的食材選擇方面遠遠沒有現代人豐富多彩。先說說古人吃的主食。古人的主食主要有五穀:小米、大麥、小麥、豆類和麻。這裡面原本是沒有水稻的,水稻本來是南方的作物,後來才傳到北方,五穀變成六穀了。而且古代水稻畝產量很低,沒有現代優質的水稻種子。
  • 古人的力氣和現代人比大嗎?原因是什麼?
    古代人和現代人相比肯定力氣沒有現代人大,這是肯定的事。因為現在的衛生醫療環境,食品營養都能充分的提供給現在的人們所需,而古代可沒有這樣的條件,人的身體發育和營養的攝入有很大關係的,我們從歷史上能夠看到很多有名的將領力氣非常大,甚至能夠在戰場上殺傷數十人,這都是在精通武藝和身體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才能夠做到的,這些都是特例,普通的百姓是絕對做不到這點的。
  • 都是100斤的重兵器,為啥古人能揮灑自如,現代人拼命都拿不動?
    我們經常能看到不少的關於古代戰爭史料的書籍,《三國演義》、《水滸傳》都像我們展示了不少古代的戰爭場面。但是每次看書的時候,總能看見一些英武的將領,同時,我們也會疑惑,為什麼他們的力氣那麼大?動不動就是幾百斤的大刀,還能揮灑自如?好像要憑藉著這種重物將敵人壓死似的。
  • 看一眼男人「皮帶扣」就知道什麼品位?「帶鉤」古人比現代人會玩
    看一個男人地位如何?事業是否成功?其實,從細節就可以看出來。總聽人說:「男人看表,女人看包。」的確,看男人的手腕上是否有一塊好表,可以衡量一個人的品位高低和經濟實力。一旦男士事業有成、經濟富裕,逐漸就會在生活品質上有所改善,衣品和飾品就會要求有一定的質感,以彰顯自己的成功。
  • 古代人喝酒的時候也會玩遊戲?他們喜愛的遊戲有哪幾種
    現代人生活工作感到疲憊,有點扛不住時,在有空閒的時間往往就會通過一些娛樂活動去紓解壓力,緩和一下心情,所以娛樂活動作為人們釋放壓力最主要的途徑,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有必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在和朋友一起娛樂的時候,一定會一起吃個吃飯,吃飯就一定要喝喝酒,喝酒的話當然就少不了玩些有意思的了。
  • 古人和現代人的高矮對比,為啥古人的實際身高和記載的不一樣呢?
    他們是古人中的「巨人」呢?還是古代人普遍都是高個子呢?據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靈樞·骨度篇》中記載:「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我國最早的一本字典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由此看出古人是以七尺五寸或八尺為一般人的高度。這豈不是古人要比現代人高半截子嗎?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9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就在他所寫的《蘇萊曼遊記》中提到,中國人把棉花種在花園裡,大家圍在旁邊觀賞。
  • 項羽能拿300斤重戟,現在卻鮮有人能及,現代人力氣為何不及古人
    ▲秦滅六國示意圖項羽雖不愛讀書,卻留下一個千古名篇《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在漫長的歲月裡,這首對生活無限豪氣和對美人無限憐惜的詩篇始終為後人傳唱。當然,項羽在戰爭前夕所著的這首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誇張手法。不過縱觀項羽生平,他的確氣蓋於世,世間罕有敵手。史書上記載他「氣力過人,力能扛鼎」,後人也認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可見項羽的氣力十分巨大。
  • 古代天黑了沒有燈,那古人都幹什麼呢?
    一般來說,現代人晚上在幹啥,古人也一樣幹啥,當然要除去那些古代所沒有的黑科技,比如手機、電燈及各種用電設備。人不管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分個三六九,同樣的道理,古人在晚上的活動也要因人而異,比如皇室、王侯將相這些上層社會的古人,晚上的生活可就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