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縱觀中國歷史,進一步奠定漢民族文化的漢朝,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眾所周知,漢朝重新實現國家統一,積極對外交流,是中國歷史上延續國祚最長的一個朝代。而漢朝的建立者劉邦,一直是世人口中的焦點人物,有人認為他高瞻遠矚,心胸廣闊;有人卻認為他狡猾奸詐,無情無義。後人對其有截然相反的性格特點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楚霸王項羽的影響。這位「不肯過江東」的英雄,在後人眼中是大丈夫,大豪傑的典型代表。
項羽出生於公元前232年,出生貴族,祖父是楚國的大將項燕。然而項羽卻趕上了一個不好的時代,當時秦國經過多年奮戰後打敗六國,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項羽受此影響,年少開始只得跟隨叔父項梁一起流亡吳中。項家雖然落敗,傳統的貴族習俗卻沒有丟棄,叔父給其進行了精英式的教育,一邊教習項羽讀書,一邊又教項羽學習劍術和兵法,希望將侄兒培養成文武全才。可惜項羽自幼就不喜歡讀書,每每讀了幾天後就十分不耐煩,嚷嚷著不想再學習。
項羽雖不愛讀書,卻留下一個千古名篇《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在漫長的歲月裡,這首對生活無限豪氣和對美人無限憐惜的詩篇始終為後人傳唱。通過這首詩篇,一位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成功展現出來,許多男孩也因此心生對雄霸天下項王的仰慕之心。當然,項羽在戰爭前夕所著的這首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誇張手法。不過縱觀項羽生平,他的確氣蓋於世,世間罕有敵手。史書上記載他「氣力過人,力能扛鼎」,後人也認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可見項羽的氣力十分巨大。
據說,項羽徵戰沙場所用的武器霸王戟更是重達300斤,當項羽提著這把戟奮戰於戰場上時,沒有任何人能抵擋他勇猛的步伐。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爆發,項羽帶領三萬兵馬就將劉邦集團的五十六萬大軍打得落花流水,劉邦只得率十餘個輕騎快馬逃走。可惜這位英勇蓋世的西楚霸王,成也豪氣,敗也豪氣,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刎於烏江,他和他縱橫疆場的霸王戟也就此成為傳說,當代再無人能舉起。
這時候想必會有讀者發出疑問,為什麼項羽的力氣為如此巨大?不僅項羽,三國時期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也重達八十二斤,但他卻能揮灑自如;唐代秦瓊使用的鍍金熟雙銅鐧,各65斤,共重130斤。雖然這很多可能有誇大的一些成分,但不難看出古人確實孔武有力。反觀現代人根本難以拿起這些武器,更別說隨心所欲地揮動。但為什麼古人的力氣要大於現代人呢?
項羽能揮動300斤霸王戟,是因為他自幼鍛鍊,且「天生神力」。常年南徵北戰,使得項羽個人身體素質十分優良。而古人之所以力氣大於現代人,是因為他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鍛鍊。古代交通不方便,要想到何處去,只能靠腳力,從而腿部肌肉比現代人優良太多。不僅如此,由於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古人常年耕田勞作,現在許多農村老人在年輕的時候都能挑動數百斤的重擔行走如飛,更別提當時的青壯年。
結語
隨著現代化的不斷進步,各類科技新興技術已完全代替人力,現代人都已經不再需要靠力氣生活。綜上所述,古人的力氣大於現代人,是有跡可循且必然的結果。
參考資料:
《古今刀劍錄》《漢書·高帝紀》《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