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之上,冷兵器的交戈,除卻將士本身對冷兵器的使用方法,還要有強大的本身力量作為支撐。於是就有一力降十會的說法,在絕對的力氣面前,招式或許有用,但成績是有限的,所以說如果在項羽面前,耍什麼猴兒拳,撩陰腿那完全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挑釁了。
那古人的力氣到底有多大呢?
偷梁換柱這個成語大家一定聽過,但其實這個成語最先叫做託梁換柱,意義也很簡單,就是顯示人的力氣大而已。是什麼人有這樣的本事呢?紂王!
事件的經過就是宮殿老舊,需要修繕,然而大家還都覺得沒事,就坐在裡邊談論一些事情。結果,房梁斷掉,所有人都像熱鍋上的螞蟻那般,沒了頭腦的亂跑,紂王站起來兩步過去,一把託住了即將倒塌的柱子,讓大殿沒有變成冥殿!有人說此時的國都之殿可能是有些考究,但整體建築並不會太大,遠遠不及以後的金鑾大殿那般雄偉。
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但不能否定了紂王的力量,別說是一殿之頂,能託住百斤重物都算是好氣力了。對紂王來說,這都不算什麼,因為他還幹過倒拽九牛的猛事,這個就完全是出類拔萃了。當然這樣的故事都是典籍記載,司馬遷說紂王,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帝王世紀中也說,紂王有倒曳九牛,撫梁易柱的本事。雖說有誇大的水分,但說明紂王絕對是一個神勇的大力士!
霸王舉鼎
關於霸王舉鼎有許多的說法,有震懾群雄的威猛型,有標榜力氣的展示型,反正各有各的說法,總之一句話,項羽扛鼎很是輕鬆,而且是那種舉起來還要繞場一周,才會放下的。那項羽的力氣又有多大呢?俗知的項羽使用的兵器叫做霸王槍,這件兵器的重量是一百二十九斤,並且項羽用這個兵器是單手。。。單手啊,這要不是麒麟臂還有什麼是?
鼎這個東西並不像槓鈴那般著力,但一個人能隨隨便便使用百斤武器用作打鬥的話,三四百斤的東西舉起來還真的用不了多大力氣。古時為將者無事時,都喜歡打熬氣力,就多是舉重一類,就此來看,霸王舉鼎應為真事。
武松打虎
我們俗知的打虎英雄武松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大力士,別人喝了酒是身體疲軟,而武松卻不一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酒多喝一分便多了一分的力氣。
呃,可能他和大力水手一樣,屬於補充型選手。水滸傳第二十八回中有武松舉石獅子的故事,此時的施恩還對武松的本事有一定的懷疑,雖然武松已經是打虎英雄,但施恩並未親眼相見,正好以這石獅子來試試武松的氣力。武松知道施恩的小想法,就遂了施恩的意。當下走到石獅子旁邊只一抱,便將那石墩端在了胸前,往地下一扔,Duang一下都給砸出了一個大坑。轉而將石獅子一把提了起來,直往天上扔去,看得眾人驚呼之際,又雙手接回,輕輕的放回原處。搞定這些以後,武松臉不紅,氣不喘。我估計當時的施恩已經懵逼了。老虎都吃不住武松三五拳,這等力量尋常人等看了哪有不驚訝的?
古人的力氣真有那麼大嗎?
那麼古人的力氣難道真的就這麼大嗎?現在普遍有兩個說法,一個就是認為古人是說得誇張了,因為幾百斤的武器很多人舉起來都困難,更別說拿著揮舞殺敵了,另一個說法就是認為他們的力氣確實是比較大的!
在古代用各種武器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招式,但是上了戰場一開始或許你還能用招數來取勝,但是打到後面呢?還能靠招數嗎?這一點其實很容易便想的通,到了後面基本誰還有力氣誰就能活下去,那個時候也就不是靠技巧了,只能靠絕對的力量來取勝。其實仔細想想就能明白,力氣這個東西,一看天賦、二看營養、三看鍛鍊。因為古代的計量單位和現代不同,實際上並不比現代人強。
天賦也就是基因,在非人工幹涉的情況下,基因的演變可不是短短幾千年就能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在天賦上古代人和現代人並沒有多少差別。那麼,決定力氣的主要就是後天因素了,也就是營養和鍛鍊。有些人認為,古人經常幹力氣活(畢竟沒有現代這麼多方便的機械),身體鍛鍊是很充分的,比很少鍛鍊的現代人強才對。實際上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要知道,鍛鍊想要出成果,前提是有足夠的營養,不然不但不會讓身體變強壯,反而會讓身體變得糟糕。
可古代人是沒有現代這麼豐富的物質條件的,飢餓時常伴隨著古人,古人甚至都不能保證一日三餐。雖說存在少數不缺吃穿的古代人,但這些人並不需要經常幹活,除少數因為各種原因能保證一定的鍛鍊外,大部分人都會因為惰性不去鍛鍊,和很多現代人沒區別。而大量底層民眾,重要的身體成長期就沒有足夠的營養,又要為了生存每天勞動,你覺得他們的身體會好嗎?力氣怎麼可能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