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子忠: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人機共生、萬物皆媒

2020-12-18 新華社客戶端

「人工智慧和5G本身是信息技術發展的一定階段,信息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人機共生、萬物皆媒。」17日,在福建廈門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新興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大會上,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子忠表示。

趙子忠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

趙子忠認為,人工智慧、5G、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這些新興技術應用,覆蓋了社會的很多方面,最終目的是為信息服務。

「冬奧會的很多項目,因為運動員比賽時速度非常快,如果你用通常的形式去傳輸,可能就不怎麼好看,也吸引不了觀眾,但我們可以通過5G技術來提供更加豐富的表達形式,從而帶來視覺和用戶體驗方面的差異化提升。」趙子忠說。

在趙子忠看來,人機共生就是人和機器共存於一個傳播環境,特別是大規模機械通訊的應用,會依託物聯網這個載體,形成新的傳播業態。「機器的傳播能力實際上遠遠超過了我們人類的能力,特別是簡單複製型的信息,可能我們一個人一天發幾十條消息就很多了,但機器人可以發幾十萬條甚至上百萬條。」

所謂「萬物皆媒」,趙子忠表示,隨著載體的擴大和5G、物聯網的泛化,人工智慧應用以後,這些技術都具有媒體屬性,攝像頭、無人機、衛星等都變成了信息的採集端,成為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

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相關領域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趙子忠認為,一方面,傳媒人才的培養需要轉型,將人工智慧、5G、網絡切片等新技術新應用融入傳媒人才的培養中;另一方面,技術的提升也要求傳媒人才在編導、策劃、創意等能力上進行全面提升;高校需要加強傳媒人才相關能力的培養,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傳播。(記者付敏、趙雪彤、黃南希)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應用|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傳媒大學|國家重點...
    7月20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新聞傳播業人工智慧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向」課題深研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該項目由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處長、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王曉紅教授擔任首席專家,邀請新華網等人工智慧技術應用領域的領先媒體及相關機構加入課題組一同開展項目研究,是一項學界和業界聯合攻關的重大課題。
  • 這本藍皮書揭示:未來已來、萬物皆媒,你確定不看看?
    新媒體、融媒體、未來媒體媒體+產業跨界融合的語境下智能視聽產業才是王道網際網路、物聯網、萬物皆媒5G+智能,互動即內容的時代佔據受眾終端才能贏得未來戳視頻↓↓↓每年一冊媒體藍皮書,已經是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業與旅遊學院的慣例
  • 北郵喬秀全:5G XR將真正實現萬物皆媒的「物媒」新時代
    圖為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喬秀全教授發言(新華網發)新華網海南博鰲12月4日電(穀雨)12月4-5日,由新華網、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和新華每日電訊舉辦的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辦
  • 零距離社會或成趨勢在線辦公、智能系統、人機共生
    11月26日,在世界5G大會的「數字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多名專家探討了數位技術帶來的全新生活方式。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提出5G等技術將帶來「零距離社會」。今年疫情催生了「宅經濟」,藉助5G、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人們普遍開始遠程辦公、在線上課、無接觸取快遞、外賣等。「疫情最終會結束,但這種生活方式或許會成為趨勢。」郭毅可說。他提出數字社會的三大特徵:在線辦公,智能系統和人機共生。「養機器狗,隨時辦公,在家聽AI交響樂,5G使這些全新生活方式成為可能。」郭毅可表示。
  • 目睹領跑「企業視頻媒體中心」,獲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白皮書...
    2020年11月,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聯合國內知名的企業視頻直播平臺:目睹直播,全網發布《2019-2020中國企業視頻媒體中心行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 ...可視化|短視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
    本次報告由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北京美蘭德媒體傳播策略諮詢有限公司、海寧傳媒中心、中國影視國際試驗區(海寧)基地聯合發布。顧問由段鵬、尤小剛、崔燕振、曹毅、朱瑞庭擔任,主編是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院長關玲教授,趙暉教授任執行主編。
  • 5G賦能千行百業 萬物互融共贏新發展格局
    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喬秀全認為,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在線經濟凸顯其重要性,利用人工智慧、5G、網際網路、大數據、區塊鏈相關技術,與傳統行業相結合,在線新經濟將實現文化、教育、流通等領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和網絡成為主要要素,5G將真正催生萬物皆媒體的物媒時代,網際網路信息空間資源將和萬物互聯。
  •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20)》發布 新媒體發展呈現十大趨勢
    黃楚新主持研討會環節(社科院新聞所供圖)  新媒體藍皮書副主編、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吳信訓,新媒體藍皮書協編單位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嚴三九,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喻國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執行院長
  • 大咖說丨宮喜祥:萬物互聯、萬物皆媒時代正在到來
    當前,世界傳媒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調整,「四全」媒體深入發展,移動網際網路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人工智慧深刻重塑新聞傳播的面貌,5G加速應用推動新的新聞業態呼之欲出,萬物互聯、萬物皆媒時代正在到來。伴隨這場大變革,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既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又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正處在實現全面突破、深度融合的關鍵節點。
  • 中國傳媒大學舉辦「人民共和國黨報論壇」第十七屆(2020)年會
    年會由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和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主辦,傳媒大學教育基金會協辦。「人民共和國黨報論壇」第十七屆年會部分與會人士合影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廖祥忠代表學校致辭,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趙嘉鳴和北京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趙靖雲做開幕式主旨演講。
  •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成功舉辦2020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大會
    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趙磊,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孫堯,北京市貿促會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張幼林,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陳文申,北京歌華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戴維,人民網黨委委員、董事、副總裁潘健等領導嘉賓,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範周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 如何從技術邏輯認識人工智慧對傳媒業的影響
    一、人工智慧的內涵與發展普遍認可人工智慧概念是在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10],當時定義為:「使一部機器的反應方式像一個人在行動時所依據的智能。」 [11]後來,美國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尼爾遜(Nilson)教授從學科角度定義人工智慧為:「人工智慧是關於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並使用知識的學科。」
  • 以專業務實的態度做新聞 中國傳媒大學與《歐華報》籤訂合作協議
    此次對西班牙新聞媒體和傳媒業的考察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學院院長、歐洲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劉昶先生帶隊,同行考察的有: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部長、教育部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高曉虹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藝術學部部長、《全球傳媒與中國》執行主編、移動互聯與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段鵬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電影學術委員會主任趙淑萍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
  • ...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 產業智能化發展已成大趨勢
    該書系統分析了中國未來媒體的年度進展、發展狀況、行業熱點及個別案例剖析,一方面總結了全國傳媒業前沿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為行業管理和學術研究提供參考,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會現場(記者 方黎攝)  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區塊鏈、5G等新技術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以用戶為核心,以網際網路為主導,以信息技術為主要驅動力的未來媒體發展得如火如荼。
  • 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專家趙子忠:融媒體建設的五大方向
    傳媒人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都是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一個群體。傳媒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傳媒是一個影響人的機構,確實對社會的信息、資訊以至於人的價值觀都能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傳媒機構、傳媒從業人員才會有這麼高的社會地位。傳媒的核心是能不能影響人,是影響了多少人,是影響到人的程度有多深刻。
  • 首屆智能人機互動高峰論壇在福建泉州舉辦
    本次論壇主席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陳善廣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石光明教授、福建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主任林傑、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王永禮、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梁靚、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建華以及國防創新研究院和天津(濱海)人工智慧創新中心領導等嘉賓出席了論壇,論壇還邀請了清華大學高上凱教授、北京理工大學王湧天教授、清華大學史元春教授、天津大學明東教授等知名專家學者出席
  • 【媒體融合發展】專家這樣解讀《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
    結合《意見》原文,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別邀請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鄭保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建武、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教授趙子忠進行解讀。因此「服務群眾」功能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和習近平同志在網際網路時代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發展。■連民心、接地氣大興「開門辦報」之風,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強化媒體與受眾的連接,以開放平臺吸引廣大用戶參與信息生產傳播,生產群眾更喜愛的內容,建構群眾離不開的渠道。
  • 數據新世代,萬物皆可中臺:2020中國數據中臺行業發展簡析
    數據新世代,萬物皆可中臺:2020中國數據中臺行業發展簡析 2020-12-23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電信總經理李正茂:雲網融合助力媒體融合 推動融時代新傳播
    李正茂介紹了中國電信對融媒體的思考。他認為,媒體無處不在,我即媒體,一切接觸皆可為媒體。進入5G時代,萬物皆互聯推動萬物皆媒體進一步發展,眼之所及,手之所觸,人所感知的一切都成為媒體,這也是融媒體的本質。他指出,媒體融合是一次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媒體變革。
  • 雲網融合助力媒體融合 推動融時代新傳播——中國電信總經理李正茂...
    李正茂介紹了中國電信對融媒體的思考。他認為,媒體無處不在,我即媒體,一切接觸皆可為媒體。進入5G時代,萬物皆互聯推動萬物皆媒體進一步發展,眼之所及,手之所觸,人所感知的一切都成為媒體,這也是融媒體的本質。他指出,媒體融合是一次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媒體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