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恩欲報,怨欲忘」: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儘量報答他的恩德;他人與我有仇怨,應該儘快忘掉,不要耿耿於懷、記恨在心。
但事實上,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很快就忘了。比如父母對我們有恩,有些人就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就出現了「啃老族」,不是努力報答父母的恩情。而對我們不好的,就是一次的糾紛,到死還記得。我看過一個調解糾紛的節目,兩個很好的朋友,就因為一件事,到老了還不相往來,還在互相計較,節目組也是調節了好久,才調節明白。
「報怨短,報恩長」:人應該及早忘掉仇恨,憶念恩德。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要短,而報恩之心要長存不忘。大乘佛教只講報恩、不講報怨,而儒教中雖提到了報怨,但時間也是越短越好。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而很多的世間人可能是相反。所以,就經常會有一些為人處世的書籍,告訴我們幫人要適當,否則的話就容易出現相反的結果。
我看到一個節目,當時一個小孩家庭特別困難,孩子特別的愛學習。報導一出,很多人就開始給這個小孩錢,甚至很多人給她寫信裡面都夾著錢。剛開始,孩子看信的時候特別感謝。後來,因為寫信的人多了,打開信就先看看裡面有沒有錢。當然,學習也不再像從前那麼努力。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別人的恩德看作理所當然的,這樣失敗的是自己。如果,小女孩特別的感謝所有給自己關注的人,為了報答關注自己的恩人,就會更努力地學習,這才是所有關注她的人,想要的結果。這也就是為什麼說要報恩長。
所以,對於別人的恩惠,我們要銘記於心;而對於別人的危害,我們則應儘快忘掉。
一個女子病了好久,每天都想一些不開心的事,總是放不下。直到有一天,一個心理學家告訴他,你要原諒那些對你不好的人,這樣你就會好起來。就這樣,為了好起來,她開始把記憶力所有不好的事,不好的人翻出來,一個一個原諒。到最後,她看到一個面色蒼白的人,從記憶力出來,仔細看,原來是她自己。
這個就是說,放過別人,其實是放過自己。我們記住別人的不好,影響的是我們自己的情緒,自己情緒不好影響的是自己的身體,試想總在消極環境中能健康麼。
對待怨敵的態度,在古代,孔子提倡「以直報怨[36]」,即用正直的道理去開導他;老子則提倡「以德報怨」,如《道德經》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即對我有恩的人,我用恩情去回報他;對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恩德去感化他。這跟佛教的「沙門四法」基本相同。
所以,如果翻閱古聖先賢的教典,很容易挖出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教言。只可惜現在很多人志不在此,他們天天搞生意賺錢,千方百計想提高「物質文明」,而「精神文明」只是留在形式上,空有一些文字,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