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算不算國學讀物?有利於兒童成長嗎?

2021-01-08 人民網

國學啟蒙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時下兒童讀國學,言必稱「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另外還有一部,似乎比這三部更普及,那就是《弟子規》。按目前的趨勢,《弟子規》的朗誦學習並沒有局限於兒童,一些企業也在鼓勵甚至組織員工朗誦學習《弟子規》,有遍地開花之勢。

不過,《弟子規》畢竟是清朝的產物。清朝的文化在小說方面已經登峰造極,但是也有不少負能量,這些負能量在《弟子規》裡一併有所體現,我們不能不識別,同時也要來給它治一下蟲子,看它對人的成長,有哪些良性作用,又有哪些消極作用。

定位

作為兒童啟蒙讀物,

信息量不如「三字經」

如果將《弟子規》放到「國學」的層次,似乎太高大上了,感覺有點不配。它充其量是一本兒童行為規範讀物,說得形象一點,是一本「三字經版兒童行為規範守則」,因為它也是三字一句。

《弟子規》大量的篇幅在講行為規範,例如,「晨必盥, 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早上起來要洗臉刷牙,上了廁所要洗手;帽子要戴正,紐扣要結好;襪子和鞋帶要穿緊一點——這些都是行為規範。在講述少年兒童的生活行為方面,很細緻,很深入,具有很實際的指導作用。

不過,涉及要增長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則不是《弟子規》的事情,這一點它不如《三字經》。《三字經》用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中華的歷史和文化典籍,例如「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而「清世祖,應景命。靖四方,克大定。」這些則是後人加的。不過百來個字,把歷史的脈絡梳理清楚了,而且對仗的方式讀起來朗朗上口,方便記憶。

當然,不能責怪《弟子規》文化含量不如《三字經》,兩者分工不同。你能責怪班級行為守則的文化含量不如兒童詩歌嗎?

積極作用

為人生提供一個安全圈,不至於失大體

兒童將來走入社會,很難說他們能否成龍成鳳,但父母最根本的願望就是孩子將來能夠平安並成器。記者曾經在《國學版》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弟子規:人生的不敗寶典》,就是從這個方面進行闡述的。

孩子走入社會,父母最大的心願是不出事,能自力更生,有益於國家和社會。對小孩來說,高深的道理太繁雜,像《弟子規》這樣簡單明了的行為規則確實容易實行,例如要講誠信,「凡出言,信為先」;不要相信謠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尤其是在人多嘴雜的場合,如何維持自己的交際安全係數,《弟子規》也有良策:「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說長道短的事兒,不要摻和,這不是沒有是非標準,而是堅守人格的表現,須知說人是非者,即為是非人。

同時,《弟子規》也不是教你圓滑,它很講究獨立的人格和上進心,「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見到好的要學,哪怕相距遠,也可以向先進者慢慢靠攏,這給了孩子進步的信心;若看到別人不好的品質,我們也要加以警醒戒備。

難得的是,在物質匱乏、經濟貧窮的情況下,也要保持人格的自尊,「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吃的穿的不如人,不要自卑傷心。這就是孔子的不要以「惡衣惡食」為恥。也就是說不要有貧窮的心態,這個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處。

總之,《弟子規》教孩子培養自尊,完善獨立人格,同時不輕易得罪人,上進心強,這樣的人將來走入社會,事業和人格成功的機率較大。

消極面

或過於柔弱、保守

缺乏開拓精神

當然,不要忘記了,《弟子規》是清朝的產物,相對於漢唐兩宋而言,清朝是一個人性不太舒展的時代,封建社會的一些消極思想和行為,也在清朝發展到了極致。

例如「愚孝」,孩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在封建社會,就有點走極端了。《弟子規》裡的「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父母有過失,兒女要和顏悅色地進行勸說,這沒有錯;但是如果父母不同意,就要痛哭著進行勸諫,哪怕是父母拿著大棒子虐你,也要忍受,父母虐我千百遍,我待父母毫無怨,這可太過火了。老爸老媽拿著大棒子將兒女往死裡打,報警那是必須的。對於這個問題,舜的處理原則是:小棍子揍我,我就受了;大棍子來,我就躲了。這種處理方法,在當今看來,也迂腐了一點。

尤其是這一條:「親有疾,藥先嘗。」此舉有風險,切勿模仿。如果是中藥,用手指頭試一試熱度還可,但如果是降壓藥、消炎藥,做兒女的也要嘗試不成?太不科學了。

而且,《弟子規》教育人有規矩的同時,可能也讓人過於循規蹈矩,傷害其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不是限制孩子的行動能力和創造能力嗎?如果延伸到企業,豈不是限制員工的主動創造精神?員工很聽話,什麼事都不敢做,這樣的企業會有希望嗎?

升華

兒童國學教育,

不能止於《弟子規》

有些家長和老師,可能將兒童國學的理解停留在讓小孩乖、聽話、懂規矩這些方面,這就等於入寶山空手而歸了。

國學,不應該用來束縛人,應該是用來啟發人的,啟發兒童的想像能力,提高他們的語言修辭能力,塑造他們的審美能力,發展他們的行為能力。可選的國學寶典多的是,諸如《唐詩》、《宋詞》、《詩經》、《楚辭》、《論語》、《孟子》、《老子》、《莊子》、《二十四史》……

兒童朗誦國學經典,正確的文本應該早早地從孟子、莊子、孫武、李白、陸遊、李清照這樣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中選擇,不要擔心他們接受不了,反而該擔心現在不讀,到長大後真的就接受不了。

如果用過多的時間在《弟子規》的層次上盤旋,那就太浪費了。《弟子規》等啟蒙讀物的文學、哲學、美學含量,是遠不如《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的。

兒童自身對國學作品的閱讀欲,往往超出大人的預期,當你還認為你的孩子只能接受「人之初,性本善」時,他或者她可能已經準備和你討論關於和氏璧故事的真實性之類高大上的話題了。

相關焦點

  • 《三字經》《弟子規》是國學嗎?孩子們學了有什麼用?
    儘管反對的聲浪一再高漲,家長們也心懷疑慮,幼兒園,中小學裡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的熱潮卻一直沒有散去。這裡既有國學熱大環境的推波助瀾,也有學校追求紀律性的功利性驅動。對於家長來說,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三字經》《弟子規》是不是如傳說中那樣可怕呢?它到底有沒有用呢?
  • 北京小學將推廣《弟子規新解》 未刪節原文
    《〈弟子規〉新解》中的一頁(圖片來源:北京日報)北京日報報導昨天,記者從教育部門獲悉:本市第一本國學地方教材《〈弟子規〉新解》已通過北京市中小學地方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目前正在東城區19所小學試點,今年
  • U18國青男籃集中學習三字經,啟蒙讀物是否適合青年球員引熱議
    「中國籃球之隊」昨日通過官方社交媒體向外界介紹了目前中國中國U17和U18國青男籃在新冠疫情期間的集訓情況,其中透露,U18國青男籃每天除了日常訓練之外,還要集體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國學知識。這也引起了外界的熱議,有網友認為,類似三字經、百家姓這樣的啟蒙讀物,適合低年齡段的少兒,讓年齡在16,7歲左右的國青男籃球員每天來學習,是否合適?
  • 媒體聚焦偽國學班,專家:拿《弟子規》教人是典型的不專業
    文化學者鮑鵬山跟中國新聞周刊強調說,「拿《弟子規》教的人就是典型的不專業。」國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數千年的積澱,不少國人打開心智都是從國學啟蒙開始的,國學從娃娃抓起本是應有之義。只不過,國學到了偽國學班手裡,被剪輯成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而且呼應者眾,本該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也離開學校來這裡搖頭晃腦。
  • 國學啟蒙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
    國學啟蒙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 1.有利於提高幼兒對於社會基本情況的認識 社會生活是指共同生活的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聯繫起來,然後共同構建起來的一種環境。而且,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社會文化是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
  • 山東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引爭議
    為此,要求中小學要認真甄別和篩選優秀傳統文化,原則上應以地方課程《傳統文化》規定的學習篇章作為誦讀的主要內容,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我們的初衷針對學校的教學行為,目的是強化中小學的課程意識,不能隨意給學生推薦傳統讀物。」
  • 傳承啟示:新時代的少年必讀國學
    我相信每一位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她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為一個有利於家國的棟梁,不會有一位母親培養孩子的目的出於讓他走向毀滅,也不會有一位母親會預見到自己有一天會被自己的孩子奪去生命。三、兒童必讀的國學經典《弟子規》—系統化的「行為守則」是一整套的系統化的「行為守則」。《弟子規》教育小朋友懂得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尊敬師長,和別人平等相處,懂禮貌,講信用等等,而這些是一個人和社會接軌的通行證,直接奠定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礎。
  • 三字經,古詩詞,聲律啟蒙,成語故事,國學啟蒙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打賭,這首詩全國人民都會背,記憶深刻啊)國學啟蒙應該百花齊放,只學古詩詞怎麼能夠呢,傳統文化經典作品都得了解啊,古代蒙學經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笠翁對韻》,《增廣賢文》……都得安排上呀。但是買回來之後,我自己翻了翻,發現了一些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經典書籍都適合國學啟蒙。
  • 叫停全日制「國學班」,孩子國學教育該怎麼學?
    近年來,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擅自招收適齡兒童、少年,以「國學」「女德」教育等名義開展全日制教育、培訓,替代義務教育的學校教育,許多孩子被家長送到相應機構去,從而放棄了本該在學校接受的教育。為此,教育部於日前印發《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加強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工作,於2019年上半年部署開展全面排查,對機構或個人違法違規導致適齡兒童、少年未接受義務教育的行為,堅決予以糾正,依法依規嚴厲查處問責。國學到底該怎麼教、怎麼學?傳統文化中,孩子需要繼承發揚的是什麼?
  • 還讓自己孩子背誦《弟子規》嗎?趕緊停下吧,這樣會害了他的
    還讓自己孩子背誦《弟子規》嗎?趕緊停下吧,這樣會害了他的。為什麼說讓孩子背誦《弟子規》是害他,因為《弟子規》有些內容不符合現代教育的思想,用它教孩子,培養出來的只是對父母愚孝愚忠的可憐人。這篇訓蒙文章的第一句說弟子規,聖人訓。可是弟子規並不是所謂聖人的訓誡,它的作者名叫李毓秀,只是清代的一個沒有中舉的秀才,李夫子大半輩子的時間都是在縣鄉裡教書,這樣的人寫出的東西怎麼稱得上是聖人的訓誡。如果大家想孩子了解古代聖人的思想,完全可以看《論語》和《孟子》這類經典。
  • 知名兒童讀物《米小圈上學記》被部分地區下架,網友:矯枉過正易適...
    知名兒童讀物《米小圈上學記》被部分地區下架,網友:矯枉過正易適得其反 2020-07-30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第一學期國學經典誦讀學習計劃
    一年級《弟子規》學習計劃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先生所作。本書是一部針對兒童的行為規範,指導其身體力行的蒙學經典,雖然原文中一些形式上的繁瑣規則在當今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但它的精髓——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對當今的孩子依然具有教育意義。
  • 國學之花緣何在這所學校別樣紅
    據了解,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堅持把「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國學教育和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各年級由誦讀、領會《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要旨到提煉出「勤孝禮信責」五字學德,到將國學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於心並內化為習慣。  誦讀經典最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中,你會發現,每天早上實驗中學的學生都在晨誦《弟子規》、《論語》、古詩文等國學經典。
  • 成長路上孩子必讀《聲律啟蒙》可與《三字經》《弟子規》媲美
    《聲律啟蒙》是由清朝康熙年間的進士車萬育所作,用以訓練兒童掌握、應對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全書分為上下卷,按照韻腳編寫,共三十韻。每一韻包含三則韻文。每一則韻文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音韻鏗鏘,對仗工整,讀起來琅琅上口,可以如唱歌一樣,使讀者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 三字經弟子規
    三字經弟子規 系統安全 大小: 39.8M
  • 國學系列之《弟子規》(全文):少兒誦讀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更多傳統文化國學知識
  • 從非冠疫情到國學文化
    堅持誦讀國學經典,親近國學精粹,養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會提升我們中小學生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內涵,對於我們的成長,有著深遠影響。二、有利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國學經典對於幫助中小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都有極大裨益。
  • 多種少兒讀物被質疑兒童不宜 專家:家長購書前要先看看
    最近,陸續有不少福州家長反映,包括《裝在口袋裡的爸爸》在內,不少兒童讀物中有兒童不宜的內容。福州一些學校已在師生群、家長群裡發出通知,提醒家長們做好兒童讀物的把關工作。  家長:多種兒童讀物有問題  「因為是比較知名的作家寫的,兒童作品十分暢銷,所以買了幾本給小孩作為課外讀物。」福州家長林女士說,前兩天隨手一翻,看到《裝在口袋裡的爸爸》裡面竟有自殺等情節,再翻閱其他兒童讀物之後,竟然發現還不是個例。
  • 朱婷被寫進英國知名兒童讀物
    朱婷被寫進英國知名兒童讀物 2020-03-29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以前,兒童讀物有多野?-虎嗅網
    那個年代的兒童讀物大多膽大,什麼題材內容都會涉及。近兩年,大家紛紛懷念起一本叫做《兒童文學》的刊物,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幾篇印象深刻的文章。在故事的最後,男孩給老師寄了一封信,問:你吃過蒼蠅嗎?這些用孩子的角度講述的故事,儘管不是那麼愉快輕鬆,卻真實敘述了孩子的困擾是什麼,道出了孩子會如何看待一件事情,沒有成年人寄託的浪漫想像,而是面對這個複雜世界,只是一個孩子成長中可能發生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