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中,以敢打硬仗、善打惡仗著稱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的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冰血長津湖——「氣多」戰勝「鋼多」
■徐慶君
●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兵團堅決貫徹執行上級的命令和指示,同敵人與困難作英勇頑強的鬥爭。
●美陸戰第1師師長奧利弗·史密斯: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的人作戰。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中,以敢打硬仗、善打惡仗著稱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的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願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韓戰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中國軍人為了革命理想、為了中華民族和新中國敢打必勝、不怕犧牲的戰鬥意志和戰鬥精神,受到包括美國軍人在內的世人稱讚。
不辱使命的政治擔當——以堅決的態度執行軍委命令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後,「聯合國軍」稍事調整後兵分兩路繼續向北進犯,直逼朝鮮政府臨時所在地——江界。為遏制其攻勢,黨中央和志願軍總部急調第9兵團入朝,擔負東線作戰任務。作為第三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長期在南方地區作戰,沒有高寒地區作戰的思想準備和作戰經驗。而當年朝鮮半島正遭遇50年一遇的嚴寒,剛到10月底,長津湖地區就開始普降大雪,氣溫急劇下降,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氣溫已經下降到攝氏零下27度,最低氣溫甚至降到攝氏零下40多度。但由於局勢嚴重、戰況緊急,部隊來不及休整和換裝寒區棉衣,在藥品、糧食及油料等物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第9兵團廣大官兵義無反顧,在近乎「裸戰」的情況下投身天寒地凍的朝鮮戰場。官兵在這種超過極限的生存環境中大量凍死凍傷,有的連隊甚至成建制凍死在陣地上,但即使凍死在陣地也仍然保持著戰鬥的姿態。中國軍人面對強大的對手、面對惡劣的條件、面對死亡所表現出的執著堅忍、視死如歸,讓傲氣十足的美軍王牌部隊官兵刻骨銘心、不寒而慄,被這支「由中國農民組成的志願軍」深深震撼。
長津湖戰役進程圖。
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以堅強的毅力戰勝險惡環境
第9兵團於1950年11月初入朝後,決心採取「迂迴切斷、包圍殲擊」的戰法。為達成戰役的突然性,10餘萬官兵翻山越嶺,隱蔽接敵。長津湖地區山巒疊嶂,平均海拔約1300米,山高林密,道路狹窄,自然環境異常惡劣。美軍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戰後回憶:「長津湖地區根本就不適合軍事行動,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會想去徵服它。」在如此惡劣和殘酷的環境中,衣著單薄的志願軍官兵,晝伏夜行,嚴密偽裝,忍受著酷寒、飢餓和疲勞在覆蓋著厚厚積雪的山脈和樹林中連續行軍。時任27軍政治部保衛幹事的王明清曾回憶:不少戰士被凍壞手腳、耳鼻,非戰鬥減員近三分之一。凍傷倒下的戰士自覺地爬到路邊,留出大路讓部隊前進。在美軍飛機嚴密轟炸封鎖,不斷低空偵察的情況下,官兵們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千難萬險,悄無聲息地抵達了預設戰場,並通過大範圍的穿插迂迴包抄,成功將美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截為5段,形成了分割圍殲的有利態勢。第9兵團的出敵不意,被美軍視作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廣大官兵頑強的革命意志所創造的。在這場意志的對抗中,中國軍人面對艱險挑戰堅忍不拔,勇往直前,首先在精神上壓倒了強敵,奪取了戰場先機。
不畏強敵的革命血性——以無畏的犧牲擊敗兇悍敵人
分割包圍的意圖實現了,但消滅被圍之敵卻非常艱難。被分割包圍的美軍用坦克組成環形防線,以強大的火力抵擋志願軍潮水般的進攻。落後的裝備、匱乏的保障和惡劣的天氣,使志願軍難以摧毀美軍坦克構成的防禦工事。志願軍基本上都是步兵,缺少反坦克武器,只有中小口徑的迫擊炮,由於嚴寒的影響,打出去的炮彈三分之二成了啞彈。但官兵們以昂揚的戰鬥精神和頑強的戰鬥意志,用步槍、衝鋒鎗和手榴彈向敵人的鋼鐵堡壘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猛烈衝鋒,使美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懼怕。戰後多年,陸戰第1師作戰處長鮑澤還心有餘悸地說:「我相信,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攻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激戰3個晝夜後,第9兵團及時調整作戰部署,集中優勢兵力,運用夜間進攻、近戰殲敵的戰術,一舉殲滅了號稱「北極熊團」的美第7師31團,震撼了整個東線美軍,迫使美軍將向北進攻改為向南撤退。此時,第9兵團阻擊部隊糧彈供應極度困難,但各部隊仍然英勇奮戰,圍追堵截,層層阻擊,使美軍的突圍成為了「地獄之旅」。美軍付出了巨大代價,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絕對的空中、炮火優勢,才最終退至興南港,登船撤出了北朝鮮。戰後,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感嘆:「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的人作戰。」沒有禦寒的被裝,沒有果腹的食物,在那種人的承受力已達極致的極端環境下,志願軍官兵拿著簡陋的武器,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和密集的彈雨,勇往直前,明知會倒下也義無反顧,大無畏的戰鬥精神贏得對手尊敬。
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以辯證的思維升華戰鬥精神
縱觀歷史,軍隊要想克敵制勝,不能沒有雄風霸氣;軍人要想橫刀立馬,不能沒有丹心鐵骨。毛澤東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經驗時曾說,志願軍打敗美軍,「靠的是一股氣,美軍不行,鋼多氣少。」這個氣就是精神毅力,就是戰鬥精神。長津湖戰役,志願軍在自身後勤補給嚴重匱乏、攻堅火力不足、通信聯絡不暢的情況下,與世界上裝備第一流的部隊對抗並給予重創,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今天,「兩不怕」的戰鬥精神仍然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當然,戰爭實踐也告訴我們:「鋼鐵的人」也需要「鋼鐵的保障」。戰爭中包括戰鬥精神在內的人的能動性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武器裝備的劣勢,但不是無限的。正如本次戰役最初目的是徹底圍殲東線敵人,但由於志願軍第9兵團凍傷嚴重和補給不足及武器裝備落後而未能完成既定目標,殲滅戰大部打成了擊潰戰。當下,戰爭正加速由要素疊加制勝向整體聯動制勝轉變。傳承、培育和弘揚戰鬥精神,就必須給戰鬥精神插上科學的翅膀、注入科技的因子,實現勇敢加科學、勇氣加智慧。我們在堅持「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的唯物史觀的基礎之上,必須堅持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的辯證統一,堅持精神因素與技術因素的辯證統一,實現「人-物」在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在強大科技支撐和強大戰鬥精神之上建設強大戰鬥力。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
責任編輯: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