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借用一成語,道出天下大勢,也說出劉備的成功之法

2021-01-16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劉備,一個是諸葛亮。先來看看原文: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段話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其大意是這樣:自董卓亂國以來,四方豪強相繼而起,佔州奪郡的多的數都數不過來。曹操與袁紹相比,名位低下軍隊少,然而曹操最終卻能打敗袁紹,由弱變強,不僅是天時、也有人的謀劃。

如今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之中,挾持天下以號令天下,確實不能與他硬拼。孫權佔據江東,已經經過三朝,江東地勢險要,百姓依附,賢能之人被任用,這只能作為外援而不能去圖謀他。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諸葛亮口中的「不可勝數」,意為數不過來,形容非常多。不過,這句成語並非諸葛亮首創,而是出自春秋時期思想家墨翟的《墨子·非攻》:「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劉備為何去找諸葛亮、諸葛亮又為何要投靠劉備,這兩個問題歷來都充滿爭議,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只要根據當時兩人所處的環境便能分析出來,想太多了反而會自尋煩惱。

作為劉備而言,寄寓荊州是無奈之舉。當時曹操已經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袁紹集團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此時再想在中原獲得立足之地已無可能,除了荊州劉備再也無路可走。

而劉備的政治野心又決定了他必然不願寄人籬下,在失去爭取荊州當權派勢力支持的情況下,只能另闢蹊徑,找一些有背景、有野心、有能力但卻從未有過機會的年輕人出來協助。而諸葛亮無疑是其中最為合適的人選。我以前曾介紹過諸葛亮的背景及在荊州的關係網,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作為諸葛亮而言,隱居隆中也是無奈之舉,一來劉表不是可投靠之人,終將被其他強大的割據勢力消滅,二來諸葛亮又不願投靠諸如曹操、孫權這樣不能完全施展自己才華的諸侯,因此劉備也就成了諸葛亮唯一的選擇。

對於劉備未來可能取得的成就,其實諸葛亮心裡也非常清楚,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故此,他在《隆中對》中以很大的篇幅說明曹操和孫權的強大。然後,諸葛亮才指出了劉備想要建功立業的根本途徑:佔據荊州和益州。至於劉備能否復興漢室,諸葛亮心中其實也毫無把握,因此才會在《隆中對》中說「(等待)天下有變」。

劉備之所以在聽完這番話後對諸葛亮產生出「如魚得水」之感,關鍵並不僅僅在於諸葛亮的藍圖有多麼宏偉,更關鍵的則是這個戰略規劃既實在又客觀,這證明自己去請諸葛亮是請對人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劉備為何能獲得成功,這則成語故事道出其中的奧妙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先主傳》,是作者陳壽對昭烈帝劉備的評語。原文如下: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 劉備成功的秘訣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道出關鍵之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先主傳》,是作者陳壽對劉備的評語。原文如下: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相關人物為劉備和龐統。原文如下: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給足面子請賢士,對方卻依然不領情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杜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二年(公元224年)。故事的主角有兩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另外一個則是大家並不熟知的杜微。先來看看原文:(諸葛亮)於坐上與書曰:「服聞德行,饑渴歷時,清濁異流,無緣諮覯。
  •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考驗劉備,劉備表現出的哪些品質打動了諸葛亮?
    通過諸葛亮的考驗,劉備表現出如下品質:誠心劉備頂風冒雪,不畏嚴寒,三顧而往,尤其在第三次,在諸葛亮「無禮」的情形下,劉備對諸葛亮顯示出了極大的尊重與誠意。當時,劉備四十七歲,以仁義著稱,天下皆知;而諸葛亮二十七歲,躬耕南陽,默默無聞。
  • 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奪天下,劉備有多無能,兩者皆得卻沒有成功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一直有一個疑問,都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人可得天下」,劉備一出手就得臥龍、鳳雛倆人,那還不得統治天下兩個來回,結果卻是佔據益州後不久,連三分之一的荊州也丟了,在夷陵之戰中還被孫權擊敗,在白帝城含恨而終。
  •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出山了?你看他試探了劉備多少次?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一直是一段流傳至今的佳話,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放下身段去求得人才,這樣的場景實在讓人感動不已!
  • 該成語是孫權提出的難題,此人從容應對,替諸葛亮說出心裡話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樣:孫權對鄧芝說:「如果曹魏被消滅了,吳、蜀兩國平分天下,這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情。」鄧芝卻回答道:「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國家也不會有兩個帝王。如果真的等消滅了曹魏,大王還不知天命所歸,那麼我們兩國就各自發揚德義,大臣們各自盡到臣子的忠誠,就一定會擊鼓舉旗那麼戰爭又會再度開始。」蘇秦暖大笑著說道:「你的坦率竟然達到了這種程度!」
  •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向獨自佔據益州,便拒絕了孫權的意見。
  • 為何劉備死後,諸葛亮打仗就少有全勝?姜維臨死前道出緣由
    三國後期,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為了不負劉備重託,數次北伐以圖恢復漢室,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總觀諸葛亮出山之後直到五丈原殞命這段歷程,劉備的死似乎成了諸葛亮人生的轉折點,其後除了南徵孟獲,諸葛亮在北伐上竟然很難取得全勝,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裡都是十分有名的人物,相比正史,演義裡強化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能,不過總體來講,對諸葛亮的功績並有過多的誇大。
  • 劉備的仁德和求賢之心,等到了諸葛亮,造就了「隆中對」
    各位看官好,一篇「隆中對」讓我們見識到了劉備求才若渴,能屈能伸,禮賢下士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諸葛亮閒臥鄉野,然天下大勢卻瞭若指掌的大德之才,正是這一段佳話,千百年來一直在廣為流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劉備在求賢的過程中是怎麼做的!
  • 劉備引用一成語,坦誠自己的不足,將希望都寄托在這個人身上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主人公有兩個,一個是劉備,另外一個則是諸葛亮。原文如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敗筆,註定劉備只能止步三國鼎立,無法統一天下
    ,但事實上,孫權不會心甘情願替劉備服務,他爭圖天下的志向並不比劉備小。顯然,此時的孫權剛剛大破曹操,意氣風發信心倍增,志向也由「桓文之功」升級成了「總括幾州,克成帝業」。 劉備有興復漢室的大志,諸葛亮為其謀劃了「隆中對」,孫權有圖取天下的宏願,魯肅也替其規劃了戰略藍圖。早在建安五年,諸葛亮還在臥龍岡下閉門讀書、曹操和袁紹、劉備還在官渡激戰之時,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一個東吳版的「隆中對」。
  • 一事無成的龐統,為何能與諸葛亮齊名?劉備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而著名的"臥龍鳳雛"便是後來龐德公稱讚龐統與諸葛亮的詞句,以至於後來龐統誇讚其他人的時候會給予他超出自己實際才幹的評論,他人詢問後龐統字字清晰,他認為天下紛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背景下,心中有"道"、秉持正義的人只會越來越少,龐統自認為自己無力改變天下大亂這種大的背景,就只能從現在還堅守道義的人們做出一點努力,誇讚他們的事跡,培養他們的名聲
  • 此人是曹操的剋星,若非英年早逝,恐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成功了!
    俗話說得好,亂世出人才,而三國亂世也同樣孕育出了一大批能夠影響天下大勢的名人。 但無論是謀臣還是武將,他們自身並不擁有強大的底蘊和號召力,如果沒能遇到一個合適的主公並為之效力,空有一身本領的他們恐怕也難以得到施展的空間。
  •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路上其實遇到位高人,然而被他錯失了!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聽從了水鏡先生的建議,要去請臥龍先生來輔助自己完成大業。然而在初次拜訪的時候,並沒有見到諸葛亮本人,三人只得無功而返。在回來的路上卻看到一個人,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扶著藜杖與三人不期而遇。劉備看那人氣質,以為就是不出世的臥龍先生呢,還連連上前去攀談。然而這人並不是諸葛亮,那麼他是誰呢?
  • 劉備如此賢明,諸葛亮如此厲害,為何沒能成就一統天下的事業?
    以劉備之賢明,諸葛亮之能。竟然沒能一統天下,凡讀《三國演義》入迷的人,無不深為遺憾。而實際上,一統天下,又豈是那麼容易之事。劉備與諸葛亮,沒能完成一統,總結一下,就是兩個根本原因:(1)劉備限於家世,(2)諸葛亮失了時機。之所以說,劉備限於家世。爭霸天下,不是光有理想就能成事的。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龐統,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間顯然更早。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諸葛亮)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雖然諸葛亮是治國的良才,堪稱千古名相,但是,說到戰爭中的奇謀應變,則不是諸葛亮的長處。而這,應該是劉備入川帶龐統的原因之一。
  • 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說了些什麼?諸葛亮決定出山幫他
    在劉備駐紮在荊州之時,他的軍師徐庶本來是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但是由於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所控制,所以徐庶不得已只能投向曹操的陣營,雖然徐庶身在曹營,但是他的心還是在劉備那兒的。徐庶為了確保自己離開劉備後。劉備能有一位謀士幫助自己,所以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大喜,想讓徐庶和諸葛亮一同來見他,但是徐庶告訴劉備,諸葛亮這個人需要親自去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