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劉備,一個是諸葛亮。先來看看原文: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段話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其大意是這樣:自董卓亂國以來,四方豪強相繼而起,佔州奪郡的多的數都數不過來。曹操與袁紹相比,名位低下軍隊少,然而曹操最終卻能打敗袁紹,由弱變強,不僅是天時、也有人的謀劃。
如今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之中,挾持天下以號令天下,確實不能與他硬拼。孫權佔據江東,已經經過三朝,江東地勢險要,百姓依附,賢能之人被任用,這只能作為外援而不能去圖謀他。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諸葛亮口中的「不可勝數」,意為數不過來,形容非常多。不過,這句成語並非諸葛亮首創,而是出自春秋時期思想家墨翟的《墨子·非攻》:「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劉備為何去找諸葛亮、諸葛亮又為何要投靠劉備,這兩個問題歷來都充滿爭議,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只要根據當時兩人所處的環境便能分析出來,想太多了反而會自尋煩惱。
作為劉備而言,寄寓荊州是無奈之舉。當時曹操已經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袁紹集團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此時再想在中原獲得立足之地已無可能,除了荊州劉備再也無路可走。
而劉備的政治野心又決定了他必然不願寄人籬下,在失去爭取荊州當權派勢力支持的情況下,只能另闢蹊徑,找一些有背景、有野心、有能力但卻從未有過機會的年輕人出來協助。而諸葛亮無疑是其中最為合適的人選。我以前曾介紹過諸葛亮的背景及在荊州的關係網,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作為諸葛亮而言,隱居隆中也是無奈之舉,一來劉表不是可投靠之人,終將被其他強大的割據勢力消滅,二來諸葛亮又不願投靠諸如曹操、孫權這樣不能完全施展自己才華的諸侯,因此劉備也就成了諸葛亮唯一的選擇。
對於劉備未來可能取得的成就,其實諸葛亮心裡也非常清楚,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故此,他在《隆中對》中以很大的篇幅說明曹操和孫權的強大。然後,諸葛亮才指出了劉備想要建功立業的根本途徑:佔據荊州和益州。至於劉備能否復興漢室,諸葛亮心中其實也毫無把握,因此才會在《隆中對》中說「(等待)天下有變」。
劉備之所以在聽完這番話後對諸葛亮產生出「如魚得水」之感,關鍵並不僅僅在於諸葛亮的藍圖有多麼宏偉,更關鍵的則是這個戰略規劃既實在又客觀,這證明自己去請諸葛亮是請對人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