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伯遠帖》的用筆、結體、章法

2021-01-07 騰訊網

王珣《伯遠帖》紙本,行書,五行47字,縱25.1cm,橫17.2cm。文曰:「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帖中所說「伯遠」 即王珣的從兄弟王穆。

帖文大意是:伯遠卓有成就,衷心所期,為諸從兄弟中之成大器者。我因疾病在身,志趣在於優遊自在地生活。此次才始獲得出任,意願不能舒展。分別猶如昨日,卻是疇古之長。遠隔重山,不能相互造訪晤對。。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王珣(350—401)是東晉時期江南王氏家族成員。其父王恰,祖父王導均善書法,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侄子。所稱「珣三世能書稱。家範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 珣字符琳,小字法護。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市)人。隆安初遷尚書令,封東亭候,累官輔國將軍,吳國內使等,卒贈車騎將軍、開府,諡獻穆。他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以文章才學名世。擅書法,秉承家學,與弟王珉並以擅書名垂後世。

此帖一直被後代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此帖曾經北宋宣和內府收藏,明清兩代由吳新宇、安歧等遞藏。乾隆丙寅(1746)年被收入宮中,乾隆非常喜愛,將原存宮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清帖》、王獻之《中秋帖》與王珣《伯遠帖》共貯養心殿西暖閣,並更名為「三希堂」。前二帖均非真跡,唯《伯遠帖》是東晉名人法書真跡。清亡後佚出宮外,流落民間。四十年代後期,此帖與《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當給一家外國銀行,後來,周恩來總理批示以重金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一、風格特點

1、用筆:

(1) 抑揚頓挫,鋒稜畢具。此帖是王珣的真跡,也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因此,通過學習此帖可「直入晉室」。其用筆自然生動,特點鮮明,絕無描摹之痕。此則放筆直書,鋒稜轉側之間,又各不相同,其轉折爽勁,如「逺」、「從」、「逰」等字的捺畫,起筆堅定直入,頓挫明顯,點畫流動,筆跡清晰,富有彈性;「此」字的豎與橫的方折甚至有些刻板,鋒稜盡顯,四個縱向的下筆,筆筆尖起,「從」字的連續幾處的折畫「和而不同」,筆勢奔放,充滿力感;「期」字的月部折角處上下錯動,折畫變異,雖為偶然性,但和諧自然。

(2) 點畫跳動,節奏明快。此帖的點畫妙儘自然,意趣超逸。點法多為側鋒出之,似輕描淡寫,全不經意,又恰到好處,如「伯」字之左豎點,「逺」字左點與右二點,「従」字之雙人旁,含蓄之極,還有像「之」、「寳」、「以」、「優」、「逰」、「別」、「如」、「永」等字,點法變化清新,生動活潑。此帖的線條運動感極強,節奏明快,下筆多為露鋒直入,以尖筆出之,而收筆多為含而不露,或尖而不刻板,如「遠」字之捺,「群」字之豎,「優」、「獲」等字之末筆,出筆含蓄;「以」、「申」、「別」、「如」、「永」等字露鋒出筆,尤其是「永」字的所有筆畫都是「尖入尖出」,點畫跳動,行筆速而疾,線條一波三折,流動飛揚。有的筆畫運筆極速,沉著痛快,毫無輕飄之感,但不鋒芒畢露,筆力內充。

2、 結體:

(1)結體開張,疏密有致。此帖的字形與王羲之的行書「和而不同」,更強調了結體的變化。此帖尤其注重疏密的對比,在獨體字與上下結體中體態修長,結密無間,有清瘦之感,這種處理效果與王羲之行書相似,但這不是書者的精彩之處。其可貴處在於左右結體的匠心獨運,運用疏密的變化產生開張的體勢,左右拉開,有意識地形成或相背或相向的結體,並增加了左右間的呼應關係,顧盼照應,使他們之間的留白處與左右兩部分形成強烈對比,甚至可以將左右結體視為左中右結構,左右為實,中間為虛,虛實一體,「計白當黑」,形散神聚,意態生動,如「伯」、「勝」、「情」、「以」、「優」、「如」、「昨」、「隔」、「相」等字結體開張的,其結體之所以有如此開張之勢,與其局部的緊密有關,其密處不透風,但筆跡清晰,如「頓」、「勝」、「優」、「獲」等字筆筆緊密,整體開張。

(2)欹側取勢,動靜結合。《伯遠帖》是晉人尚韻的代表,董其昌跋中有「珣書瀟灑古淡」之句,從中可體會到「韻」的含義。在此帖中,其「古淡」更在於一種美的和諧,是諸多矛盾的集合與統一,因此,其作品極為生動,無一字有擺布之感,筋骨精神,隨其欹正、大小,氣宇融合。欹側的運用是與二王書風「和而不同」之處,這種特點在此帖中達到極致,使無一字為「正」者,無一字不正者,字字生動,或立或臥,或欹或正,或松或緊,一切是在左低右高的大基調中變化,美不勝收。其動與靜的統一也是此帖的一大特點。筆畫之間的構築所形成的角度不同,給人的心理感受也自然有區別。角度小者(呈銳角),其衝擊力越強;角度越大(呈鈍角),其衝擊力越弱,情緒平和。此帖的結體以折筆居多,轉筆兼之,且折筆處多為銳角,動感強烈,如「珣」字之橫折,「逺」、「逰」等字的走之,極力縮小其折處的角度;尤其象「從」字,極小角度的連續折畫,其動感至極,衝擊力極為強烈,然後在結體的收筆處以舒緩的長線條收之—書以反方向折畫,這樣,既有險勁的衝擊力,又有沉著的靜穆感,充分展示出其純粹的晉人韻致。

3、章法:

《伯遠帖》的章法沒有大起大落的奇特變化,但為欣賞者帶來和諧天成的自然美,字與字間是那麼合理,得體而又巧妙,絲毫沒有造作擺布的痕跡。在此帖中,有楷行甚至草書的融合;有大小、對比、縱橫的穿插、虛實的輝映,使上下承接極儘自然。「珣」字厚重、靜穆中微有動感;「頓」字左右結構上緊下闊,與「珣」字的處理相反。「頁」字傾斜指向「珣」字之虛處。「頓首頓首」的書寫呈符號化,極為自然,以上可以看為一個節奏。「伯」與上一字對比強烈,與「遠」字成一節奏;「勝業情」三字,虛實變化。第二行,「期群從之寶」可以看成一個節奏,縱勢與橫勢的對比,生動自然。「自以羸患」四字,疏密反差,大開大合。第三行,「志在優遊」的用筆由弱漸強。「始獲此出意」又由強漸弱。第四行在結體上前後較密,中段疏朗,恰與前一行的中間結字厚重飽滿成對比,最後一行雖較為平和,但也妙趣橫生,「古遠」輕重對比,「隔」字大密大疏,應之者「嶺」字密中含疏,「嶠」字與「不」字輕重反差,「不」與「相」、「瞻」字的開合對比,最後以較為平淡的「臨」字收筆。綜觀全篇,章法平和的基調中透出瀟灑流宕的風度,充分展示出晉代書家風採。

二、臨習說明

1、使用工具

此帖的用筆充分體現出晉人用筆清爽挺勁,字跡秋毫可察,時見賊毫,由此推知其用筆應是硬毫筆,彈性極好,筆不太大,約寸許。其墨色較淡,轉折處清晰可辨,映日光細審,筆絲墨跡歷歷可睹,明董其昌跋:「珣書瀟灑古淡,長安所見墨跡,此為尤物,足見東晉風流。」其紙為白麻紙,紙質堅潔細膩,但不光滑,明顧復《平生壯觀》:「紙堅潔而筆飛揚,脫盡王氏習氣。」也可以看出,此帖的紙質與現在的宣紙不可同日而語,其紙的性能差別較大,臨習時儘量選擇與此帖相近的紙,如毛邊紙、元書紙、半生半熟宣紙等。

2、臨習提示

此帖瘦勁古秀,其筆法、結體與王羲之《姨母帖》極為相似,而《姨母帖》是唐代勾摹,墨氣蕩然無存,用筆與結體較之《伯遠帖》也略顯圓渾凝重,轉折不分明。通觀王羲之行書與王珣《伯遠帖》相對照,《伯遠帖》則更親切,比王羲之表現得更果斷,折筆較多,筆與筆之間的氣韻流貫而宕逸,線條在運動中筆斷意連,其瀟灑的氣質充分反映了晉人書法精神。因此學習二王書法的最好的途徑,就是結合此帖的學習,正確理解晉人書法。此帖用筆輕鬆清爽,於不經意之中瀟灑痛快。清董邦達跋云:「札中有『志在優遊』及『遠隔嶺嶠』語,轍仿佛情景,作林下蕭散之致。」

相關焦點

  • 王珣《伯遠帖》
    王珣《伯遠帖》紙本,行書,五行47字,縱25.1cm,橫17.2cm。 文曰:「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帖中所說「伯遠」 即王珣的從兄弟王穆。此帖一直被後代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此帖曾經北宋宣和內府收藏,明清兩代由吳新宇、安歧等遞藏。乾隆丙寅(1746)年被收入宮中,乾隆非常喜愛,將原存宮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清帖》、王獻之《中秋帖》與王珣《伯遠帖》共貯養心殿西暖閣,並更名為「三希堂」。前二帖均非真跡,唯《伯遠帖》是東晉名人法書真跡。清亡後佚出宮外,流落民間。
  • 王珣《伯遠帖》賞析與臨習要點
    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餘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鑑」二璽。又御識:「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跡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顏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鈐「乾」「隆」二璽。  正文《伯遠帖》釋文: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
  • 王珣與《伯遠帖》
    倒是西晉陸機的草書《平復帖》、東晉王珣的行書《伯遠帖》如有神助,竟被保存到現在,明確無誤地告訴人們晉人書跡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人們對陸機和他的《平復帖》已經了解得不少,這裡說說王珣,以及他的《伯遠帖》。
  • 王珣《伯遠帖》,47字寫盡心中苦悶!
    《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信札,因為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被稱為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伯遠帖》的創作背景,仕途遇挫,遭排擠王珣是「書聖」王羲之的遠房侄子,從小深受王氏書法風格的影響。晉孝武帝在位期間,謝玄、謝安都是當時的權臣,王珣作為謝氏家族的女婿,頗受庇佑,仕途一帆風順。
  • 國寶華光 東晉風流:王珣《伯遠帖》
    王珣《伯遠帖》,同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被乾隆皇帝定為清內府藏曆代法書中的「三希」。但「三希」中,《快雪》是唐摹,《中秋》為米臨,只有《伯遠帖》是真跡,而且也是東晉唯一的名家法書真跡。所以,其藝術的、文物的價值,絕非其他法帖能同日而語。啟功先生當年「嘗於日光之下映而觀之」,驗證其為真跡而非摹本,遂作詩一首:「王帖惟餘伯遠真,非摹是寫最精神。
  • 王珣《伯遠帖》高清大圖
    《伯遠帖》是作者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信札,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而又通篇和悅,自然一體,有如天成。 《伯遠帖》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稱為「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  亦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行第四。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王珣工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 王珣真跡《伯遠帖》,四十七個字活靈活現,晉人筆法一覽無餘
    這三件稀世墨寶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貼》,還有一件便是《伯遠帖》,而這三件唯有《伯遠帖》是晉代唯一流傳下來的真跡。而真跡的作者,乃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獻之的堂弟,名叫王珣。01東晉風流,宛然在眼王珣,出生在東晉書法世家琅琊王氏家族。
  • 《伯遠帖》的回歸
    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伯遠帖》晉,王珣書,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釐米,橫17.2釐米。是晉王珣(350—401年)寫的一封信。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
  • 王珣《伯遠帖》高清掃描大圖
    本期導讀: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王珣工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鑑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 《伯遠帖》如日初,如風清,如雲煙,如幽林曲洞!
    我們看看全局:品《伯遠帖》,如幽林曲洞《伯遠帖》晉,王珣書,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釐米,橫17.2釐米。是晉王珣(350—401年)寫的一封信。溯源《伯遠帖》貴族風採王珣是書聖王羲之的侄子。即是書聖家人,自然書法有無限功力。王羲之生活的晉代,結合那時代玄妙風尚,繼承漢魏書體,書法上有不少新意。而王羲之,王獻之一門為晉代書法最為著名的家族,其書體奇鋒異筆,真有無限不可道之美。
  • 眾說《伯遠帖》:一幅傳世珍品的前世今生
    東晉 王珣行書《伯遠帖》局部「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而唯有《伯遠帖》,「研究它的人也少,通常對它的爭論也較少見。然而就其書法本身言,其運筆之瀟灑淋漓,線條之粗細變化自在,以及整體之動態韻律起伏,都是被一般書家所稱道的」。《伯遠帖》的真偽也經過了仔細的考辨。「《伯遠帖》卷中原有徽宗趙佶題籤、收藏印章和宋代章清的題跋,明代經吳其貞過目,顧復也見過。但是明末清初時這些題跋和印章被割掉了,在清代安歧收藏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了。」
  • 書法名跡《伯遠帖》的坎坷曲折來歷
    在清乾隆極為珍愛的「三希寶帖」中,對王羲之《快雪時晴時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真假問題,其實在收藏界是頗有爭議的,唯獨對王珣的《伯遠帖》則一致公認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珣之書法真跡。《伯遠帖》為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兩字,於是以此為帖名。
  • 天下第四行書《伯遠帖》:墨色清潤,風神瀟灑,曾列「三希」之一
    但他的傳世書跡絕少,除北宋刻《大觀帖》收有王珣草書《三月帖》外,就是這件《伯遠帖》了。《伯遠帖》是王珣寫的一封書信,所存不全,現存文字內容為:「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 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 這卷書法用「一筆書」寫成,一共22字,乾隆為其蓋了座房
    乾隆皇帝曾經讓自己的「貼身秘書」梁詩正,編撰了一部法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收藏於三希堂之中,這部法帖包含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可謂是彌足珍貴。
  • 品顏真卿書法,賞其結體與章法中所表現出的中和美
    仍以《裴將軍詩》為例,帖中「裴將軍」的「裴」字,觀相對略細,豎酬較粗,筆畫與筆畫之間結合緊密而又得當,整個字向右上角微微傾斜,顯得積、極向上,給人以振奮昂揚之感。整個字形基本上呈長方形,如果用一個豎長方形的框把這個字框住,可以看出所有筆畫在框內合理分布,基本不得完全的分析。
  • 黃道周、倪元璐、王鐸書法用筆、結字、章法比較,誰的更耐看些?
    用筆與用墨的不同黃道周的行草書一直在踐行他的遒媚渾深的書學觀點,他的行草書起筆多露鋒入筆,收筆多以出鋒,行筆輕重變明顯,節奏抑揚頓挫。黃道周用筆精到、使轉自如,在線條之間的對比上,黃道周不如王鐸做的那麼強烈,其優雅流麗可媲美王羲之,清代人秦祖永在評價黃道周的書法時說道「行草筆意離奇超邁,深得二王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