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答:從釋迦牟尼佛在地球上示生的人生歷程可以看出,他當時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法的內容廣博,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歸納。如果從痛苦以及解脫的角度來說,佛法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苦、集、滅、道。苦即是闡述世間的苦,集是說產生苦的原因;滅就是消滅苦,道是消滅苦的方法。佛法經典浩如煙海,概括來說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只是佛會根據時、地、人等等不同的因素,對四諦法有深、淺、粗、細等種種不同講說。四諦法並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只是小乘人的教法,大乘佛法同樣能囊括。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佛法的所有教義可以說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四諦、緣起既是佛法的基本內容,也是非常重要、核心的內容,有志者應深入學習。
2、問:緣起是什麼意思?
答:緣起有兩種意思,一是事之起始之義,第二種就是通常所說諸法由因緣而起之義。緣起在經典中主要都是第二種意義,事物之待緣而起,佛法說的一切之有為法,皆自緣而起者。簡單通俗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關係和條件。佛在《雜阿含經》中解釋緣起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3、問:什麼是同時的互存關係?
答:簡單來說,同時的互存關係是一種由空間所現的同時依存關係。所謂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就是闡述同時的互存關係。舉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比如師生關係:有老師則有學生,有學生則有老師,無老師則不成其為學生,無學生則不成其為老師。這就是同時的互相依存關係,離開任何一方,對方也就不能成立。
4、什麼是異時的互存關係?
答:簡單來說,異時的互存關係是一種由時間所現的異時互存關係。異時的互存關係,即所謂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比如種子和芽的關係:因為過去先有了種子,所以現在才能有芽生;也因為現在有芽生,過去的種子才能叫做種子,這是異時的互相依存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種子滅的時候也正是芽生的時候,芽生的時候也正是種子滅的時候,在這裡,芽和種子的生與滅現象又是同時的互存關係。總而言之,無論其為同時或異時,一切現象(法)必然是在某種互相依存的關係中存在的,沒有任何一個現象可以說是絕待(絕對)的存在,而不依靠其他的條件。
5、因果關係是否就是異時的互存關係?
答:按照佛法來說,所謂互存關係,無論是同時互存關係還是異時互存關係,都是因果關係。從異時的互存關係來說,種子是因,芽是果,這是異時因果。從同時的互存關係來說,如以老師為主,則老師是因,學生是果;如以學生為主,則學生是因,老師是果,這是同時因果。當然這只是簡單地舉例說明,因果關係是極其錯綜複雜、深廣甚深的,要了解全部的三世的因果,唯有成佛後的智慧才能了知。從這一個角度看,這樣的因產生這樣的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同是這個因會產生另外的果。因為一個條件,可以和很多其他條件產生關係、互動,這樣就會產生不同的果。比如,一個家庭裡面,從父子關係看,老張是小張的父親;從職業看,小張是教師,他小孩剛好在他的班上就讀是學生;從夫妻關係看,小張是他妻子的丈夫。以小張為因,則父親、學生、妻子和其餘一切都是果,由此而得出一因多果;以其餘一切為因,則小張是果,由此而得出多因一果。在現象分析可以看出,沒有絕待的因,也就沒有絕待的果,都是相互依存關係。浩瀚宇宙就是這樣由時間上無數的異時連續的因果關係,與空間上無數的互相依存關係組織的無限的關係網。從這裡可以看出,任何一個條件,和整個法界的所有條件都有關係,經典中有關法界緣起的內容就很好地闡述了這種關係。
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不求回報、放下個性,證悟本性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常人只有苦,沒有諦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何為三苦?
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開悟見道時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