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

2020-12-27 i信解行證

一、阿難因見不定而有疑

(一)躡上疑端

這一段文,是因為阿難尊者聽說見性是我的,也是周遍的,因此又生起了懷疑,認為見性既然是周遍,就應該沒有種種的障礙與阻斷,為什麼會被這些物質所障礙呢?阿難尊者內心產生這疑問,所以,就稟白佛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

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是說如果見性一定是我的,不是他人的。在「若此見性」之下,應該要加上「本來周徧」這幾個字,意思才會完整。(出自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就是說見性本來周遍,是我的而不是他人的。這樣的話,就一定要無礙才對啊!可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二)雙舉兩見

這一段是認為見性大小不定。既然見性是周遍,為什麼會大小不定?阿難尊者沒有辦法了解,才講出這一段話。

我與如來一起觀四天王的勝藏寶殿,隨後又到日月宮及七金山等處,由上而下,從近而遠,看見一切的物相,見性周遍圓滿,能看遍整個娑婆世界,退回到祗桓精舍,就只能看到伽藍講堂,在清淨的講堂之內,又只能看到屋簷和簷下的走廊。因此,阿難尊者就提出疑問了。

(三)陳疑以請

世尊!這見性之體本來是周遍圓滿於整個世界,為什麼現在在一室之內,就只能充滿這一個室內的空間,到底是見性縮大為小了呢?還是房屋的牆壁夾斷了這個見性?我實在不知道這個道理在哪裡,惟願佛陀垂大慈悲,為我們開敷演說。

阿難尊者的意思是說,既然見性是周遍,就一定要周遍、自在無礙才對,為什麼卻是大小不定呢?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來,阿難尊者是把見性當做是物質,所以認為能夠看到娑婆國,一四天下,南瞻部洲,這樣見性就很廣大,就遍在一個世界了。可是,退歸講堂的時候,只能看到講堂的境像,見性只有充滿這一間講堂而已,這樣見性就變小了。

二、如來顯性無礙

(一)總示大略

佛對阿難說:「一切世間大小、內外,種種不同性質的事物,都屬於眼前的境界現象,你不應當說,見性能夠伸縮!」

這一段是世尊要顯示見性無礙,所以就先把大意說出來。世尊告訴阿難尊者,在世間上,所看到的一切大小、內外。如前面所說,看到四天王宮殿以及日月宮,是「大」的境界,在講堂裡面所看到的景象,是「小」的範圍;在講堂裡面的塵境,叫做「內」,講堂外面的塵境,叫做「外」。「前塵」是前面的塵境。

諸所事業,各屬前塵是說所有的事相業用,各自屬於眼前所見的塵境。因為有眼前的塵境,才會有障礙,這是和見性無關的。

見性是不變的,不會因為外面的環境大小而有放大、縮小或斷續的現象。見性因為外面塵境的障礙,看起來好像有伸縮、斷續的現象,事實上是沒有大小、斷縮的;因為眾生有妄見,才會看到大小的分別。

(二)明不定由塵

「譬如一個方形的器具之中,可以見到方形的空間,我現在再問你,這個方形的器具之中所見到的方形空間,是一定是四方的呢?還是不一定的是四方的?假若一定是四方的,在這個方形的空間當中,另外再放一個圓形的器具進去,虛空應該不會隨著圓的器具而出現圓的形狀?如果不一定是方形的,那在方形器具當中,就應該沒有四方的空相。」

在這一段經文中,是把見性譬喻為虛空,把塵相譬喻為器具。器具有方的、圓的、長的、短的等種種不同形體,但是虛空沒有固定之相。

「義」是見性大小之義;「性」是定不定之性;你剛才說不知道見性大小、縮斷的道理所在,而見性大小之義和定不定之性,就和虛空的道理一樣,是隨著器具而現方圓之相,怎麼會有一定的所在呢?

(三)教亡塵自遍

阿難!假若你要令人明白空的形相沒有方圓,只要除去方圓的器具即可,虛空的自體,本來就無所謂一定的方,或一定的圓,所以你更不應該說:還要再去掉虛空方圓的形相。

「教亡塵自徧」,是世尊教導阿難尊者,把外面的塵境去除,見性自然就普遍了,也就是說,不去分別外面的塵境,就沒有大小之相了;沒有大小之相的話,見性自然就周遍於法界了。教亡塵自徧,是以器具與虛空的譬喻做說明。

(四)以反難顯謬

「假若如你剛才所問的那樣,我們退到室內以後,能見的性能是縮小了,那麼當你仰面看到太陽的時候,難道是你把能見的性能拉長到太陽的表面了嗎?假若認為所築的牆壁把能見的性能夾斷了,那麼再把牆壁打開一個洞,是不是有一個重新接續的痕跡呢?事實上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以反難顯謬」是用反問的方法,來顯示阿難尊者的妄計是錯誤的。這是世尊要阿難尊者想一想,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

(五)出成礙之由

「一切含有靈性的眾生,從無始久遠以來,迷昧的認為自己就是物質的,忘失了自己本有的真心,因此被外物所左右,所以在萬物當中,就會有見大見小的不同觀念。」

「出成礙之由」是世尊提出為什麼會有障礙的原由。它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有法執。「法執」是執著外面所看到的一切境界是實在的東西。認為一切境界都是離心而別有,於是分為能、所而成為障礙。只要去除法執,自然能夠跟佛陀一樣,唯有妙覺明性,能夠圓融照了,既然無有少法可得,哪裡還有障礙呢?

(六)教轉物自在

如果不被萬物現象所迷惑,能夠轉變萬物,那就和如來一樣,身心能夠圓滿周遍、靈明洞徹無動無搖、無有生滅,而成為寂然不動的道場。哪怕是在一根毛髮的末端,也能夠包含攝受所有十方的國土。

禪宗公案

過去有位出家人問谷隱聰禪師:「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萬象是物,如何轉得?」意思是說在《楞嚴經》裡面,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這兩句話,世間種種差別現象叫做物,而這些物要怎麼去轉它呢?

谷隱聰禪師說:「吃了飯,無些子意智。若有意智,為物轉也。」「意智」是分別心;吃飽了飯,沒有分別心,是說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分別心,就是轉物了;如果有分別心,就是為物所轉。

谷隱聰禪師說得很清楚了,如果能夠對外面的環境不起分別,就不會被物所轉,就能轉物了,若能轉物,就是達到如來無動搖、無生滅的稱性妙用,自然就能解脫自在了。

又有一位出家人問德韶國師:「如何是轉物,即同如來?」德韶國師說:「汝喚什麼作物?」意思是你把什麼當做是物呢?那位出家人又問德韶國師:「恁麼則即同如來也?」意思是說怎麼樣能夠即同如來呢?

德韶國師說:「莫作野幹鳴,擬同如來,即千裡萬裡。」「野幹」是比狐狸更小的獸類,牠晚上會叫;德韶國師的意思是說,你不要把野幹叫,當做就是如來,這樣的話,就相差千裡萬裡了。也就是說,因為你在那裡起分別心,說來說去,這都是與如來的境界相差太遠了。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六:顯見不雜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想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想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受即是空,《楞嚴經》之會受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眾生之妄體現在何處?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九:顯見超情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
  • 佛法楞嚴|眾生之妄體現在何處?《楞嚴經》之兩種見妄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九:顯見超情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六:顯見不雜《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 佛法楞嚴|客塵、不住搖動!《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二:顯見不動
    見性的不動搖,和我們意識心的動搖,有所不同,這一科「顯見不動」,就是要解釋這個道理。「顯見不動」這一科,具有寂和常兩種意義;第三「顯見不滅」、第四「顯見不失」、第五「顯見無還」,都是常的意義。第六「顯見不雜」、第七「顯見無礙」、第八「顯見不分」,是妙明的意義。第九「顯見超情」,是妙,第十「顯見離見」,是常和妙二種意義。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所以,最後的結論,世尊告訴阿難尊者,以意識妄想心來聽法,我所說的法,就成為你所緣的塵境,成為所分別的對象,於是就迷失了法性;你把自己的法性迷失了,就和把指頭當做月亮,和不知道光明與黑暗的人是一樣的,所以說「汝亦如是」。
  • 佛法基礎|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什麼是同時、異時的互存關係?
    1、問: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答:從釋迦牟尼佛在地球上示生的人生歷程可以看出,他當時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法的內容廣博,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歸納。如果從痛苦以及解脫的角度來說,佛法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苦、集、滅、道。
  • 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唯識宗的世俗、勝義分別之四重二諦
    在中國佛法裡面,提及二諦的教和理,一般被留意的是三論宗,其中以吉藏大師的四重二諦最為代表,再多一點的是天台宗的七重二諦。法相宗的四重二諦,比較少的人會注意到。在二諦的詮釋方式上,三論、中觀等以否定性的遮破式,而法相唯識卻採取暫許性的肯定式。
  •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依法修行、不搞偶像崇拜
    佛法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的教理、教義,佛也是依法修行而成為圓滿的覺者。佛法所宣揚的真理,是佛陀之發現,不管有佛、無佛,真理都是存在的。佛陀教導弟子要「依法不依人」,也能看出法的珍貴,也可以看出佛教不搞個人崇拜、偶像崇拜。因為有法,佛在因地依法修行成就佛道,然後教導弟子有了僧團,後世才有佛法的弘揚與流傳。
  • 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今天真是太難受了,心口特別悶,忍的時間長了,仿佛大腦的知覺和這種心裡悶的感覺分離開了,似乎一個人的感情被抹殺了,感覺自己很麻木。種種境界都成了障礙,感覺心裡很累,繼續打坐堅持了一會兒,好像平淡點了。我知道會有各種各樣的業障,這些境界都是不對的,若有執心,則為魔障。但還是面無表情地擠出好幾滴眼淚,這個色身啊,四大所成,畢竟夢幻泡影。
  •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合掌」是把十個手指合在一起,和上面的「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都是表示身業的虔誠。「恭」是嚴肅;「敬」是尊重;是意業的虔誠。「而白佛言「,是仰白於佛陀,向佛陀請示,這是口業的虔誠。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不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是五十一位,可是《楞嚴經》還要再加上「四加行」,所以是五十五位的菩薩。從十信一直到等覺,就像是走千裡的路程一樣。「他國」是譬喻常寂光淨土,就是法性的世界。
  • 楞嚴經釋疑:佛教楞嚴經讀誦
    楞嚴經是佛門中一個非常經典的經書,所以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的師兄在修行念誦,但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時候,是要知道念楞嚴經的方法是什麼,這樣師兄才能夠知道佛教楞嚴經讀誦的功德是什麼,下面我們就去簡單的了解吧! 讀誦楞嚴經的功德:1、念經念佛能夠早日功能圓滿念經念佛是出家人必做的功課。就算不是出家人偶爾念誦佛法,也是有功德的,出家人依靠無數次的誦念後,來參悟佛法的精妙。如果你信佛,你就不能懶,要多多念誦。
  •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即性周遍之前言
    意思是說:你怎麼那麼愚痴,告訴你真實了義的道理,你竟然還不能體會!你現在仔細地諦聽,我將為你分別開示,也好使將來修學大乘的人們,能夠徹底通達明了自性本體的實相。阿難於是默然誠聽,以領承佛的旨意。「實相」和「如來藏」的名稱,雖然有差別,但都是指世尊所證的真理,也是眾生本具的佛性。
  • 《楞嚴經》:楞嚴經作用有哪些
    十方如來,依仗這咒心的威神力量,能到十方世界,救濟苦難眾生,如地獄、餓鬼、畜生、北俱廬洲、盲聾喑啞、佛前佛後,世智辯聰,和長壽天,以上八種情形是很難聽到佛法,不堪受教,故叫做八難。又有八苦:冤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及生、老、病、死共八苦。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縱然允許虛空自己有聞的作用,這樣的話,和你阿難的鼻子又有什麼相關呢?意思是說,虛空如果有能聞的作用,能夠聞到你的鼻子,那也是虛空自己有能聞的作用,與你是沒有什麼關係的。由此就能夠知道,齅聞之性也不是從空而生的。四、結妄歸真「是故當知!」
  • 《楞嚴經》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學這部經典?看完你就明白了
    接近善知識,學習楞嚴經楞嚴經,文字優美,義理深奧,內容全面《楞嚴經》歷來被公認為是諸佛心宗、群經秘藏。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因此我們欲想了解佛法,明白真理,固然要研究此經;欲想真修實證,圓成佛道,也必須學習此經。明朝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 楞嚴天機:具有哪些「向佛」訴求的人,會更適合學習楞嚴經呢
    楞嚴經是一部重要的佛法經典,都說楞嚴不滅則佛法不滅,可見楞嚴經在漢傳大乘佛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素來有開悟的楞嚴之說,與開悟的楞嚴並稱的還有「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之說,可見呢,以凡夫之心向佛,是有所訴求的,或訴求「成佛」,或訴求「開悟」。相對於未曾開悟的凡夫來說,開悟後的境界只能是一個並不清晰的概念。那麼把一個模糊的概念作為訴求對象,能可靠嗎?怎麼辦呢?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對修行的啟示
    楞嚴經是佛經中,最重要的經典,它揭示了人生的真相,宇宙的起源與實相,修行路上的要點與方向。是每個人都要學習並掌握的一部經。現在修法者多,但是證本者少。原因是以生滅心為因,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認妄為真,不可能成就菩提真性。
  • 楞嚴經解釋:持楞嚴經的好處
    佛此時在楞嚴大定中,當魔幹擾時,他巍然不動,魔子魔孫近不了身,紛紛退下來。魔王於是再派魔女現妖魅相來迷惑佛,佛也不怕,就在金剛三昧即王三昧之中不動,當魔女快近身時,佛用手一指,魔女就變了形,變得奇形怪狀、面貌醜陋、弓背駝腰。哎呀!魔女自己見了都受不了,自慚形穢,馬上就退。所以你能讀《楞嚴經》,持《楞嚴咒》,心定下來,與楞嚴定相應,可以退鬼,可以降天魔、妖怪等。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1):大...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註解行印緣起(代序)  上海鄭頌英  佛法博大精深,大藏浩瀚如海,眾生法身慧命之所寄,為世間照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說明了《楞嚴經》的精微深密包含了顯密攝修,在大藏經中屬於密部,其中七處徵心,十番顯見,二十五圓通,五十重陰魔,層層進深地辨析,體現法性真常,各隨根性,門門都可證入圓通,而揀魔辨異,慎莫誤入魔境!佛頂神咒更是護持行人,指導修證,直至寶所的稀有咒王。《楞嚴經》功德巍巍,贊莫能窮!闡揚注釋,廣布流傳,自是當務之急。
  • 「禪」的修行正道——《楞嚴禪心》之修行2個重點
    大家聽過「開悟楞嚴,成佛法華」的說法嗎?年初筆者參加話頭禪修,有幸聽到法師關於心性及修行的開示,獲到不少啟發,但是吉光片羽,未窺全豹。現在感恩法師將多年的心得,輯集成《楞嚴禪心》一書,除了闡述《楞嚴經》的十番顯見,即真心的十大特質,最難得教導我們如何結合禪觀和生活實踐,有助真正做到活用楞嚴,走向修行的正道。漢傳佛教對《楞嚴經》十分重視,但卻不容易看懂它,法師指出:「特別是經中有些觀念與常入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