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鴨梨之鄉濱州陽信,因漢代名將韓信自燕伐齊屯兵古篤河之陽而得名。陽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中國拼音運動史上正確解決方言與共同語關係問題的第一人勞乃宣就是陽信人。
勞氏家族是陽信的名門旺族
勞乃宣(1843年—1921年),字季宣,號玉初,又號韌叟,祖籍濱州市陽信縣城內西門(今為信城街道辦事處西北村),清末官員,學者。勞氏家族既是官宦之家,也是文化之家,是陽信的名門旺族。其祖父勞長齡,誥授中議大夫;其父勞勳成,曾任江蘇布政司倉大使。勞乃宣兄弟二人,其兄名乃寬,勞乃宣嗣叔父勞績成。1893年勞乃宣回陽信續修《勞氏族譜》,為族譜寫序,出資修建「勞氏祠堂」,親筆寫下「勞氏祠堂」匾額。1912年曾回陽信,纂修了《陽信縣誌》。
勞氏家族和勞乃宣本人的學識思想對近代中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那個風雨動蕩、刀光劍影的時代裡,勞乃宣畫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抹油彩。
勞乃宣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總監督則相當於校長。勞乃宣一生著作等身,1883年出版的《等韻一得》一書,是清代最晚出的等韻學著作,1909年,勞乃宣與趙炳麟、汪榮寶等一班名流,在北京成立了研究文字改革的最早的群眾性團體之一「簡字研究會」。他的合聲簡字在南方得到廣泛傳播,從而使他成為中國拼音運動史上正確解決方言與共同語關係問題的第一人,他的工作對後來注音字母方案的研製具有很大的影響。1913年,「讀音統一會」制定讀音字母時,大多採用了勞乃宣的學說及方法,從此,漢語拼音逐漸在我國推廣開來。
勞乃宣先後在上海的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當了三個月的監督(相當於校長),後在杭州的求是大學堂(浙江大學前身)當監督兩年多,在1911年任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的總理(校長),近百年前,其一人先後做了中國三所名牌大學的校長,可謂是個奇蹟。在任學部侍郎兼京師大學堂總監時,他極力提倡中國語言的統一,主張以北京話為基礎,全國通用;他主張漢字簡化、拼音化,認為這樣有助於教育的普及,受教育的人多,國家才能富強,從當時的社會來看,他的目光極有前瞻性。
1883年勞乃宣出版《等韻一得》一書,這是清代最晚出的等韻學著作,也是清末唯一的一本等韻學著作。《等韻一得》屬南派系統。全書分內外篇,內篇以聲母、韻母、四聲為三個綱,包括字母譜、韻攝譜、四聲譜等10譜;外篇包括字母、韻譜、四聲、雙聲疊韻、反切、射字、讀法、雜論等8個內容。該書條理清晰分明,審音精細,分類多合現代音理。在等韻學研究中有一定的成就。
中國漢語拼音文字創始人勞乃宣還是漢語拼音文字的創始人。1905年,勞乃宣為了彌補王照所提倡的官話合聲字母只能拼寫北方話的不足而在其基礎上增加了6個聲母、3個韻母和一個入聲符號,以拼寫下江官話,這就是寧音譜(後以《增訂合聲簡字譜》為名在南京出版單行本)。在此基礎上再增加7個聲母、3個韻母、一個濁音符號,以拼寫吳語,這就是吳音譜(後以《重訂合聲簡字譜》為名在南京出版單行本)。在吳音譜基礎上再增加20個聲母、2個韻母,製成閩廣音譜(未出單行本)。1907年出版的《京音簡字述略》闡述了王照的官話字母,同年出版的《簡字全譜》(一種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則包括了京音、寧音、吳語和閩廣音四譜。1908年5月,應召入京,於頤和園晉見慈禧太后,向慈禧太后建議簡化漢字並推廣漢語拼音文字,他進呈的《簡字譜錄》也得到御批,讓「學部議奏」。
1909年,勞乃宣與趙炳麟、汪榮寶等一班名流,在北京成立了研究文字改革的最早的群眾性團體之一「簡字研究會」。他的合聲簡字在南方得到廣泛傳播,從而使他成為中國拼音運動史上正確解決方言與共同語關係問題的第一人。1913年,「讀音統一會」制定注音字母時,多採其說,從此,漢語拼音逐漸在我國推廣開來。
其編寫的漢字拼音方案,魯迅曾稱讚說「先進得很」。當時政府以勞乃宣、王照二方案編成了「注音字母」,在我國流行通用了幾十年,字、詞典以其注音。新中國成立後,編制的《漢語拼音字母方案》也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1912年勞乃宣舉家移居青島,住址位於大鮑島東山禮賢書院旁(今上海路9號青島九中校內),他查出「勞」姓以祖先居於「勞山」以「山」為姓,所以說「勞山為吾家得姓之地」,因自詡「勞山居士」。
在這裡勞乃宣拋棄政事,一心向學。與在青島的日本漢學家、《大青島報》主編鬼頭王汝等8人結為文友,稱「文中八仙」。1921年任禮賢中學(今青島九中)校長,以教育部副部長身分任中學校長,可謂中國唯一。
勞乃宣花十年的光陰主動幫助德國傳教土衛理賢翻譯《易經》,衛理賢聽著勞乃宣講解,翻譯後又用中文講給勞聽,多年後,這本中國《易經》在西方出版引起轟動,乃至聞名於世的西方哲學家容格也說,翻譯《易經》的衛理賢,是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三個人之一。翻讀勞乃宣手稿中寫給衛理賢的信,可以清楚讀到勞乃宣的舉動是完全有意識的,他憂患清王朝的顛覆,會讓中華文化再次陷入秦代焚書的滅頂之災,所以他自己秉力傳教士的精神和手段,為華夏文化作了一次精採的傳遞。因此勞乃宣堪稱《易經》的國際傳播者。
勞乃宣在青島期間寫了大量詩、詞,結集為《勞山草》、《勞山後草》、《勞山詞存》等3種。通過幾百首詩詞,也使得我們了解了這一歷史時期青島的風土人情。如《海濱步歌》寫了遊棧橋情景,可見1915年棧橋已是觀光旅遊景點,《海濱德人舊炮臺》、《意國飛機蒞島》、《遊會泉謁恭邸》……都從一個側面補充了歷史文獻的不足。
在這裡,勞乃宣用一生中的最後20年,著有《等韻一等》、《簡字譜》、《等韻淺釋》、《古籌算考釋》、《古籌算考釋續編》等。期間曾回故土濱州陽信,纂修了《陽信縣誌》。
1921年7月21日,勞乃宣在青島逝世,終年78歲,一代飽學之士終謝世。
對一個守舊而又博學的歷史名人來講,飽受爭議是再所難免的。畢竟勞乃宣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思想上有他的局限性,但他一直在為他的時代理想而活著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