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文旅局舉辦省級非遺項目武山嗩吶技藝傳承培訓班

2020-12-23 武山融媒

11月18日,武山縣文旅局舉辦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山嗩吶技藝傳承培訓班,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授課老師、部分市縣級武山嗩吶技藝傳承人及從事嗩吶民俗活動的人員一起參加了培訓。

培訓分為理論授課和現場教學兩部分,分別在文旅局二樓會議室和洛門鎮鄉鎮文化站進行,邀請陳盛、令樹林分別就嗩吶名曲《百鳥朝鳳》鑑賞與簡譜、嗩吶音樂在民俗活動中的應用進行了講解授課,傳承人李永強、馬小元對嗩吶吹奏中的呼吸運用與指法技藝進行了現場示範教學。

通過培訓,嗩吶藝人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總結經驗,汲取到了武山嗩吶技藝的文化精髓、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研究價值,提高了演奏水平,保證了嗩吶曲目的完整性、正確性,對傳承人努力做好新形勢下非遺傳承保護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武山嗩吶藝術是一種傳統民間音樂,2017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嗩吶成為武山民間喜慶、婚喪、祭奠儀式必用的樂器,是武山人表達和抒發自己喜怒哀樂的「官方音樂」。

(來源:武山文旅)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陳嘉航

審核關招宏

相關焦點

  • 線韻悠悠繡人生 武山刺繡非遺傳承人王雲霞的刺繡人生
    武山宣傳網人文天水 絲路之旅   人生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在千千萬萬條絢麗多彩的人生道路中,王雲霞選擇了刺繡,用彩線編織人生的夢想,用小針洞開人生的大門,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武山刺繡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成為用彩線繡出精彩人生和美好生活的領路人。
  • 武山縣12項非遺項目入選第四批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山高蹺)近日,第四批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在入選的41個項目中,武山高蹺、武山馬社火、姜維黃龍帶把槍、武山春秋大刀等12個項目或技藝入選。至此,我縣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8項。
  • 「河北文化名片」易水硯舉辦非遺技藝培訓
    培訓班現場 馮英華/攝「硯要做成硯,不要單純做成石雕,這是硯最重要的本質屬性。繼承傳統,走向現代和創新,要不斷塑造易水硯獨特的品質。」12月6日,原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著名書畫家寒石先生以《硯雕大師的修養》為題為百餘名易縣易水硯雕刻藝人授課,拉開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活動序幕。易縣是文化大縣、千年古縣,底蘊深厚、文化燦爛。該縣有300多處歷史文化遺存,40處國家、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項目級別與數量位居保定市之首。其中,易水硯傳承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河北文化形象名片。
  • 天天非遺丨趣味十足的武山高蹺
    在天水武山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每年正月裡的秧歌、社火表演,都是春節期間群眾文化活動的重頭戲。正月初三一過,男女老少便湊到一起,身著彩服,手執彩燈,載歌載舞,慶佳節,鬧新春,來表達一年來人們收穫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 武山旋鼓舞傳承人代三海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新天水訊【記者 劉蕾】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的驗收結果,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施並提交工作成果的14個項目中有5個項目被評為優秀等級,武山縣旋鼓舞傳承人代三海位列其中,其餘四個項目分別是甘南藏族唐卡希熱布、永昌縣卍字燈俗陳永清、松鳴巖花兒會馬金山和甘南藏族民歌華爾貢
  • 「河北文化名片」易水硯舉辦非遺技藝培訓
    12月6日,原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著名書畫家寒石先生以《硯雕大師的修養》為題為百餘名易縣易水硯雕刻藝人授課,拉開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活動序幕。這項活動對於弘揚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推動非遺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培訓班將福建省非遺項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項目作為研討交流內容,聘請多位行業專家為導師,45名學員是從全省各地的相關項目中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從業者。福建商學院校長黃斌在開班儀式上表示,此次培訓旨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 非遺鮮聞丨張掖將舉辦「百姓大舞臺」文藝調演(兩條)
    據了解,活動從策劃到排練近三個月時間,各縣區文藝團隊精心準備、認真創編,內容包括歌伴舞、器樂組合、小品、情景劇、獨唱、快板等,尤其是以裕固族特色為內容創編的舞蹈《裕固族盛裝舞》《和諧家園》,以非遺項目為元素創編的非遺舞蹈
  • 大連市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
    天健網消息(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溫笑權)6月14日上午,按照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關於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要求,大連市文旅局聯合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大連市新聞傳媒集團、大連市旅遊集團,在白雲雁水公園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連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
  • 《民勤嗩吶藝術》出版發行
    近日,由民勤縣文化館歷時兩年多攝製的《民勤嗩吶藝術》音像出版物,由甘肅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共選錄民勤嗩吶曲目297首。據了解,嗩吶藝術在民勤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技法豐富,是群眾比較喜愛的民間樂器吹奏藝術。
  • 民勤嗩吶有了專門的音像出版物
    民勤嗩吶有了專門的音像出版物每日甘肅網12月2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勤嗩吶藝術》音像出版物日前由甘肅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音像出版物由民勤縣文化館與民勤匯聚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 平谷區文化館「傳承非遺 共圓中國夢」非遺課堂 刺繡培訓班開班
    為貫徹落實中國殘聯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為積極引導和支持平谷區殘障人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促進殘障人士「非遺+創業+就業」的文件精神。
  • 和政縣舉辦「松鳴巖花兒會」傳承保護培訓班
    近日,和政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在松鳴巖景區成功舉辦了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傳承人培訓班。州文旅局副調研員、州文化館館長馬光雲帶領我館全體非遺業務人員參加了此次培訓會。培訓班上午邀請了花兒皇后蘇平、河州花兒研究專家王沛、著名花兒歌唱家馬永華等分別做了花兒傳承、保護、發展、演唱以及作為花兒傳承人應該履行的義務等方面的講話,並要求花兒傳承人需要自覺堅持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努力做到高水平演唱花兒的能力,能以自身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贏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 耒陽市舉辦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暨「十四五」非遺保護規劃調研座談會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增強非遺傳承人傳承保護意識,推動文旅廣體「十四五」保護規劃編制工作,12月3日,市文旅廣體局組織舉辦了2020年耒陽市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暨非遺「十四五」規劃調研座談會,24名代表性傳承人和部分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本次培訓
  • 錦州4個非遺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12月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我市申報的錦州鍛銅浮雕畫、凌海瞞鼓製作技藝、北鎮豬蹄製作技藝和白家清真菜烹烤技藝等4個項目成功入選,其中傳統美術類1項,傳統技藝類3項。
  • 《民勤嗩吶藝術》音像出版物出版
    近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勤嗩吶藝術》音像出版物出版。音像出版物由民勤縣文化館與民勤匯聚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甘肅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民勤嗩吶經過歷史的熔鑄與歷代藝人的傳承發展,以其獨特的曲牌音樂體系、龐大的演奏群體、廣泛的民俗應用、濃鬱的地方風格、悠揚悅耳的眾多曲牌,成為我國民間音樂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財富之一。
  •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雕刻技藝研修班」舉行結業式暨...
    11月26日上午,「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培訓班——雕刻技藝研修班結業儀式暨創作成果展在千佛山校區舉辦。山東省文旅廳非遺處副處長蔣士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董佔軍出席結業儀式,通過研修學習,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和把握了傳統工藝精髓,進一步增強了民族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創作和設計中的各種疑難問題,推動了非遺技藝傳承與當代設計生活的有效結合。
  • 潮州楓溪區首期「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公益培訓班開班
    今日下午,「多彩非遺文化傳承——楓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第一期「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公益培訓班在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開班。「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公益培訓班在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開班 潮州是中國工藝美術之都。目前,潮州工藝美術有43個門類,擁有1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特色產業。
  • 走進卓葉樹葉吹奏,傳承非遺文化
    2020年5月21日,為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由深圳電視臺《深圳非遺》系列節目組特邀訪談卓忠明樹葉吹奏,並走進深圳灣紅樹林公園現場拍攝,集中宣傳和展示樹葉吹奏非遺文化,展示深圳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提高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度、認同感和參與意識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南篇」衡陽常寧:傳承「非遺」技藝 書寫文化...
    湖南省常寧市西嶺鎮平安小學傳統文化活動《二十四節氣鼓》(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這是常寧市構建穩定健康的「非遺+扶貧」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脫貧攻堅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常寧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將傳統非遺的發展與廣闊市場密切對接,設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基地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助力精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