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為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由深圳電視臺《深圳非遺》系列節目組特邀訪談卓忠明樹葉吹奏,並走進深圳灣紅樹林公園現場拍攝,集中宣傳和展示樹葉吹奏非遺文化,展示深圳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提高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度、認同感和參與意識。繼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卓忠明樹葉吹奏、著名小提琴家牟毅堅指揮管樂、民樂、弦奏、鼓樂等器樂協奏《我和我的祖國》和《在那遙遠的地方》歌曲。
深圳都市頻道主持人訪談《深圳非遺》樹葉吹奏卓忠明
卓忠明樹葉吹奏、牟毅堅指揮多種器樂協奏《我和我的祖國》、《在那遙遠的地方》
著名小提琴家牟毅堅指出,此次和卓老師在一起合作創作出管樂、民樂、鼓樂等樂器合奏的這麼一個非遺的展現。他說:深圳是一個創新性的都市,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做到。 後期將會不斷創新出樹葉與管樂、鼓樂、民樂、弦奏等樂隊形式合奏的創新作品問世。
樹葉吹奏傳承人卓忠明,海南省萬寧興隆華僑農場的馬來西亞歸僑。今年已75歲的他,仍往來於世界各地,只為讓更多的人了解樹葉吹奏,身體力行地將這項非物質遺產傳承下去。
多年來,卓忠明自掏腰包,將樹葉演奏推向社交廣場、居民社區,乃至全國及世界各大舞臺,不斷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推廣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已經記不清自己在各種舞臺上表演樹葉吹奏多少次了,上千場總是有的。單是2018-2019兩年間,他就在海南、青島、北京、臺灣、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間飛行演出,行程10萬裡,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樹葉吹奏的傳承、展演、講座。
圖為卓忠明(右一)與學徒(左一)一起用樹葉合奏
卓忠明樹葉吹奏、著名小提琴家牟毅堅指揮管樂、民樂、鼓樂等器樂協奏《我和我的祖國》
吹奏非遺文化,走進深圳社區受到市民的喜歡。
樹葉的音色和小嗩吶相似,清脆明亮、悅耳動聽、近似人聲,俗話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而這小小的一片樹葉,卻可與人聲媲美,就像人聲歌唱一樣,並且具有山鄉風味。它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有著十分豐富的表現力,演奏的樂曲大都選自人們所喜聞樂唱的民歌曲調。在湖南等地,還用樹葉為戲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樹葉還用於白劇、傣劇音樂中。
說起樹葉吹奏的歷史,卓忠明滔滔不絕。「樹葉吹奏是一種遠古時代的大自然原始音樂藝術,人們可以用它來傳情達意,釋放喜怒哀樂,與禽鳥和鳴。」不僅樹葉可演奏,而且花瓣也能!歷經62年的創研,卓忠明將花瓣變成了「樂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用樹葉吹出《我和我的祖國》熟悉的旋律,特別的演奏方式,是他獻給祖國的滿滿的愛。
「只有讓更多的人愛上這項技藝,才能把它傳承下去。」為此,只要有人願意學,卓忠明就不計報酬、悉心教導。對他來說,能夠把樹葉吹奏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就是最開心的事情。
聽卓老師的教授,接受了樹葉吹奏藝術的薰陶,激起了學習樹葉吹奏的熱情,作為一節示範課,我們感受到卓忠明老師的熱情和感染力,更能感受到他對樹葉吹奏這門藝術的熱愛和投入,聽他的吹奏是一種感受,感覺又親身接觸了一種新的藝術。
圖為卓忠明在深圳漢頡漢學培訓基地教授樹葉吹奏
卓忠明說:「如果不是這片土地對我的養育,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從牧童到登上藝術大舞臺,卓忠明曲不停歌不斷,樹葉吹奏陪伴著他走過無數的日日夜夜。「我將盡餘暉之力,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中華漢鼓樂隊,吸引現場觀眾駐足
弘揚非遺文化,致力於青少年非遺的傳承。
目前深圳市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64項,其中國家級7項、省級28項、市級24項、區級105項;代表性傳承人153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19人、市級30人、區級101人。
弘揚中華非遺文化,致力於青少年非遺的傳承
中華漢鼓傳承中華宮、商、角、徵、羽五音文化,備受青睞
管樂、民樂進行傳播展示交流
通過舉辦「深圳非遺」樹葉吹奏系列欄目節目,充分調動全市各區非遺保護、傳承力量,活態展演和靜態展示相結合,全方位展示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造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展示交流的新平臺。
監製:盧興求
編輯:賴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