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卓葉樹葉吹奏,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22 升職融媒體中心

2020年5月21日,為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由深圳電視臺《深圳非遺》系列節目組特邀訪談卓忠明樹葉吹奏,並走進深圳灣紅樹林公園現場拍攝,集中宣傳和展示樹葉吹奏非遺文化,展示深圳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提高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度、認同感和參與意識。繼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卓忠明樹葉吹奏、著名小提琴家牟毅堅指揮管樂、民樂、弦奏、鼓樂等器樂協奏《我和我的祖國》和《在那遙遠的地方》歌曲。

深圳都市頻道主持人訪談《深圳非遺》樹葉吹奏卓忠明

卓忠明樹葉吹奏、牟毅堅指揮多種器樂協奏《我和我的祖國》、《在那遙遠的地方》

著名小提琴家牟毅堅指出,此次和卓老師在一起合作創作出管樂、民樂、鼓樂等樂器合奏的這麼一個非遺的展現。他說:深圳是一個創新性的都市,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做到。 後期將會不斷創新出樹葉與管樂、鼓樂、民樂、弦奏等樂隊形式合奏的創新作品問世。

樹葉吹奏傳承人卓忠明,海南省萬寧興隆華僑農場的馬來西亞歸僑。今年已75歲的他,仍往來於世界各地,只為讓更多的人了解樹葉吹奏,身體力行地將這項非物質遺產傳承下去。

多年來,卓忠明自掏腰包,將樹葉演奏推向社交廣場、居民社區,乃至全國及世界各大舞臺,不斷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推廣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已經記不清自己在各種舞臺上表演樹葉吹奏多少次了,上千場總是有的。單是2018-2019兩年間,他就在海南、青島、北京、臺灣、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間飛行演出,行程10萬裡,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樹葉吹奏的傳承、展演、講座。

圖為卓忠明(右一)與學徒(左一)一起用樹葉合奏

卓忠明樹葉吹奏、著名小提琴家牟毅堅指揮管樂、民樂、鼓樂等器樂協奏《我和我的祖國》

吹奏非遺文化,走進深圳社區受到市民的喜歡。

樹葉的音色和小嗩吶相似,清脆明亮、悅耳動聽、近似人聲,俗話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而這小小的一片樹葉,卻可與人聲媲美,就像人聲歌唱一樣,並且具有山鄉風味。它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有著十分豐富的表現力,演奏的樂曲大都選自人們所喜聞樂唱的民歌曲調。在湖南等地,還用樹葉為戲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樹葉還用於白劇、傣劇音樂中。

說起樹葉吹奏的歷史,卓忠明滔滔不絕。「樹葉吹奏是一種遠古時代的大自然原始音樂藝術,人們可以用它來傳情達意,釋放喜怒哀樂,與禽鳥和鳴。」不僅樹葉可演奏,而且花瓣也能!歷經62年的創研,卓忠明將花瓣變成了「樂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用樹葉吹出《我和我的祖國》熟悉的旋律,特別的演奏方式,是他獻給祖國的滿滿的愛。

「只有讓更多的人愛上這項技藝,才能把它傳承下去。」為此,只要有人願意學,卓忠明就不計報酬、悉心教導。對他來說,能夠把樹葉吹奏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就是最開心的事情。

聽卓老師的教授,接受了樹葉吹奏藝術的薰陶,激起了學習樹葉吹奏的熱情,作為一節示範課,我們感受到卓忠明老師的熱情和感染力,更能感受到他對樹葉吹奏這門藝術的熱愛和投入,聽他的吹奏是一種感受,感覺又親身接觸了一種新的藝術。

圖為卓忠明在深圳漢頡漢學培訓基地教授樹葉吹奏

卓忠明說:「如果不是這片土地對我的養育,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從牧童到登上藝術大舞臺,卓忠明曲不停歌不斷,樹葉吹奏陪伴著他走過無數的日日夜夜。「我將盡餘暉之力,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中華漢鼓樂隊,吸引現場觀眾駐足

弘揚非遺文化,致力於青少年非遺的傳承。

目前深圳市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64項,其中國家級7項、省級28項、市級24項、區級105項;代表性傳承人153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19人、市級30人、區級101人。

弘揚中華非遺文化,致力於青少年非遺的傳承

中華漢鼓傳承中華宮、商、角、徵、羽五音文化,備受青睞

管樂、民樂進行傳播展示交流

通過舉辦「深圳非遺」樹葉吹奏系列欄目節目,充分調動全市各區非遺保護、傳承力量,活態展演和靜態展示相結合,全方位展示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造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展示交流的新平臺。

監製:盧興求

編輯:賴燕華

相關焦點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借產業發展 藏香製作技藝傳承發揚  走進拉薩市尼木縣吞達村,家家戶戶都有香氣溢出,藏香製作手工技藝在這裡傳承了1300多年。近年來,尼木縣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發藏香主題旅遊景點、景區,以旅遊業帶動藏香產業發展,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帶來了機遇。
  • 著名蒙古族青年歌手烏蘭圖雅走進莫尼山非遺小鎮,助力非遺傳承
    傳承非遺,健康生活。2020年6月20日、21日,從草原走向全國的著名蒙古族青年歌手烏蘭圖雅走進呼和浩特「莫尼山非遺小鎮」,與蒙古族傳統皮藝傳承人賈宏偉及布藝、麵塑等傳承人互動,並通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宣傳草原非遺文化、敕勒川非遺項目,並熱情地與非遺傳承人現場互動。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增強師生文化自信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金秋時節,丹桂飄香。此次「工藝美術大師與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活動距離上一次活動時隔一年。活動現場群英薈萃、濟濟一堂,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場面更隆重,為校園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也進一步增強了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了解,進一步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了解非遺精品、傳播非遺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作出自己的貢獻。
  • 用樹葉吹出傳承非遺的心聲
    這就是樹葉吹奏,一項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技藝。  卓忠明,海南省萬寧興隆華僑農場的馬來西亞歸僑。今年已75歲的他,仍往來於世界各地,只為讓更多的人了解樹葉吹奏,身體力行地將這項非物質遺產傳承下去。  第一次見到卓忠明,是在2019年11月25日,萬寧文藝輕騎兵巡演現場。一支用樹葉吹奏的曲子驚豔全場,一片普通無奇的樹葉,竟能發出如此美妙悅耳的音樂,人們無不驚嘆。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姜贇 通訊員 張莉娜葫蘆娃假日小隊:崔哲楷、陳梓豪、周芷菡、李林顥、楊子睿、於麗朵、張新雅10月5日,來自杭州市回族穆興小學二(5)的葫蘆娃假日小隊學生變身紅領巾小記者走進大運河沿線的非遺項目。
  • 「非遺文化」培訓走進鐵建裝備
    原標題:「非遺文化」培訓走進鐵建裝備「大家要注意線的走向,從哪裡出來又從哪裡進去,跟著我的步驟一步一步走。」近日,官渡區幸福鄰裡社區「非遺文化」進企業培訓活動走進鐵建裝備,中國傳統繩編制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徐甘蒂現場教160餘名女職工學習製作中國結的方法。在報告廳,大家跟著大屏幕的演示認真地製作中國結,官渡區金馬街道幸福鄰裡社區及合虛文化傳習館的志願者時不時進行指導。
  •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15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武漢蔡甸非遺: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蔡甸區非遺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伯牙子期傳說」是蔡甸區唯一的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武漢市中法友誼小學是位於「伯牙子期傳說」發生地馬鞍山下的一所小學。2012年,蔡甸區文體局授予該校「知音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稱號,並捐贈了10臺古琴。如今這10臺古琴成為該校進行知音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孩子們通過學習古琴知道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和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堅定文化自信,讓非遺文化「活起來」!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當天,「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紫茶小學,粵劇大師們給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戲曲盛宴。「別看古代的燈長得像個燈籠,做起來還挺複雜的呢。」在蓬江區棠下鎮沙富小學,五年級學生周博文上了一節特殊的手工課。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
  • 傳承文化強體魄 蔡甸區省級非遺「楊氏洪門拳」走進東方小學
    12月16日,寒氣襲人,可在蔡甸區大集街東方小學,室內洋溢著孩子們讀書的童音,室外賓朋滿座,省級非遺「楊氏洪門拳」走進該校舉行開班儀式,為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注入活力。省級非遺傳人方啟雄表演了一段「楊氏洪門拳」打頭,楊氏洪門拳傳人胡利鋒打了一套「楊氏洪門拳」封手,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只見他們身手矯健,如魚得水,動作乾淨利索,虎虎生風,贏得在場學生們一陣陣掌聲,叫好不絕。據了解,楊氏洪門拳,是民間拳師楊香庭傳承改編的洪門拳套路體系。洪門拳其源流系明末遺老們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洪武的「洪」字立門。
  • 非遺傳承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傳統文化煥發全新活力
    近日,在任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非遺展示廳裡,四位非遺文化傳承人製作的精美文化藝術品,引來了參觀市民們的讚譽。據介紹,任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堅持實用管用相結合,將非遺傳承保護融入到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圍繞傳承經典文化、繼承非遺匠心,組織優秀非遺傳承人(剪紙、版畫、團扇等)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通過技藝展示、互動教學等形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長效常態開展。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 濃情端午|陽關古城帶你穿越古今,開啟一場非遺之旅
    粽葉飄香,濃情端午。6月26日,陽關景區開展了「千年陽關·一粽傳情」帶你走進「中華非遺旅遊目的地「——陽關景區端午主題活動。陶笛吹奏、漢服走秀、敦煌曲子戲等優秀的非遺大戲表演和展示活動,讓眾多遊客在敦煌感受到了別樣的端午氣息和味道,營造了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近年來,福建省致力傳承、保護、推廣非遺項目。各大院校也積極響應,其中福建商學院更是通過傳統與時代的融合與創新,依靠「學院派」傳承人,大大增加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生命力。培訓班將福建省非遺項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項目作為研討交流內容,聘請多位行業專家為導師,45名學員是從全省各地的相關項目中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從業者。福建商學院校長黃斌在開班儀式上表示,此次培訓旨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 我和我的非遺 | 石國周:傳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
    我和我的非遺 | 石國周:傳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 2020-12-23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把「非遺」拍回家! 騰訊微視直播助力深圳「非遺」傳承
    1月8日,騰訊微視攜手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深圳南山文化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協同創新與研究中心,共同開展「2021《非遺帶回家》年貨集市活動」,並邀請潮彩、剪影、麥杆畫、捏麵人等多領域9位深圳市非遺大師走進現場及直播間,為廣大網友呈現非遺傳統文化的同時,帶來眾多非遺匠心好物,讓大家足不出戶賞文化、拍好物、逛市集,輕鬆選購新年禮。
  • 非遺進校園 傳承傳統文化
    (通訊員 王建文田赤英楊湘桂)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12月10日,由道縣縣委宣傳部、道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主辦,道縣文化館、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道縣祁劇工作室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道縣祥霖鋪中學舉行。
  • 鈞臨冰城——禹州鈞窯萬彩·鈞瓷非遺文化走進黑龍江
    9月22日上午10:30,隨著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高超宣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項目優秀作品全國巡展——鈞窯萬彩·鈞瓷非遺文化走進黑龍江活動開幕」,鈞瓷——這個古老的火的藝術撩開了她在冰城哈爾濱的神秘面紗。
  • 傳承經典·築夢未來 今年這些文化活動走進聊城校園
    為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充分發揮中小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承中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12月4日—6日,「傳承經典·築夢未來——文化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在聊城市東昌府區新星小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