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鄭湘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聚焦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薄弱環節,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一、端正辦學思想,明確質量提升方向
突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建立「全員參與、全程貫穿、全方位協同」的育人模式,在教育主體上,從「單」轉向「全」,將育人職能貫穿所有教職工工作始終;在育人過程上,從「分」轉向「合」,將育人工作貫穿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各階段;在育人空間上,從「點」轉向「體」,推進知識體系教育與價值體系教育有機結合,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育人體系。
樹牢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正確政績觀,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鈎。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有利於五育並舉的科學質量評價標準,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導向。各級各類學校既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也要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和身心健康狀況。家長要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念,履行家庭教育職責,理性幫助孩子確定成長目標。
堅持遵循教育規律辦學。學前教育重點促進身體和智力的協調發展,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衛生習慣。小學教育重點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初中教育重點面向每一個學生,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是基礎教育出口所在,是全市教育質量的直接體現,普高教育把目標定位在高考上線人數的增加、位次的上升和學校競爭力的提升方面;職業教育把辦學著力點放在擴大規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工學結合,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
二、規範教育管理,優化質量提升機制
全面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進一步健全完善教學常規管理的規定和流程,牢牢樹立「一切圍繞質量轉,一切圍繞學校轉,一切圍繞師生轉」的服務意識,以學校所盼、學校所需為工作出發點,寓管理於服務中,把能力體現在幫助學校解決實際困難上,把水平表現在為師生搞好服務上。
深化違規辦學整治工作。我市全面落實教育部、省教育廳相關要求,重點抓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普通高中招生管理以及民辦學校違規招生問題,重點整治學校違規組織成建制補課或與培訓機構聯合組織補課、在職中小學教師違規參與校內外補課,堅決禁止、嚴肅查處將課後服務變相為違規補課等行為。
不斷優化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全面加強對學生學業成績和教師教學質量科學評價的研究,推動發展性、激勵性質量評價機制改革。注重多維性,發展性,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健全。
三、強化保障能力,夯實質量提升基礎
想方設法籌經費保投入。在政策範圍內,積極向上爭取教育資金和項目,努力形成各級各部門共同抓教育、辦教育的合力。
堅定不移抓項目搞建設。要抓好芙蓉學校建設,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推進學前教育項目,做好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和建設,繼續實施農村中職攻堅計劃。
千方百計引人才優隊伍。一是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師風建設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晉職晉級範疇,重拳整治強迫學生參與有償家教家養、侮辱體罰學生等嚴重損害教師形象、傷害學生身心的行為。二是切實解決教師總量不足問題。繼續實施免費師範生、特崗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突出本土培養;多渠道公開招聘教師,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教師隊伍;千方百計滿足全市師資剛性需求。三是切實提高教師幸福指數。改善教師工作生活條件,特別關注關愛那些長期紮根偏遠鄉村的教師,在工資、住房、職稱、社會保障等方面予以傾斜。
四、抓好特色教育,打造質量提升增長點
向內涵發展要質量。學校的內涵發展就是以德育為根本、教學為中心、質量為生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要讓辦學思想成為學校內涵發展的燈塔。
向特色辦學要質量。將特色教育工作納入整體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建立和完善特色教育工作組織實施、檢查督導、評估評價等方面的規章制度,抓實過程管理,保障工作經費。
向品牌建設要質量。品牌是學校的靈魂,質量是學校的生命。要結合學校實際,找準自身定位,緊緊圍繞質量,在創新上求發展,在特色上做文章。
(作者系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