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錢怎麼能活下去?」大學生不滿父母每月2000元的生活費,譴責父母
介紹
很多家長覺得,如果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學,那麼他們的工作就會安定下來,而且,如果他們的孩子被送到大學,他們的任務就會完成。
事實上有些孩子考上大學後就可以自己謀生了,通過打工也能掙到一定的生活費,然而有些孩子不僅自理能力差,還讓父母為自己支付了更多的生活費。
案例
小王是剛進大學的大一新生,她以優異的成績被一所著名的城市著名大學錄取,她認為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不需要父母準備太多的生活費,她可以自給自足。
一切都出乎她的意料,她上大學兩個月就花了4000元生活費,她的父母沒有一份好工作,每個月要2000元生活費,他們覺得有點難。
小王家長沒想到的是小王在第三個月增加了1000元的生活費,當家長問小王為什麼花這麼多錢時,小王卻責罵父母說,點錢怎麼能活下去
原來小王的學生在同一個宿舍,他們每個人禮拜都會出去吃飯和購物,而小王也不甘心落後,怕學生看不起自己,於是打起胖子,不斷向父母索要生活費。
然而小王的父母經濟能力確實有限,因此他們不善於反駁女兒的強烈要求,他們每個月只能按時把零花錢給女兒。
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大學生喜歡小王,他們每個月的開銷甚至超過了父母的工資,那麼,大學生為什麼要求越來越多的生活費呢?
1自卑情結
有很多孩子因為自卑情結,就不斷向父母索要生活費,主要原因是這些孩子小時候對父母要求很嚴格,沒有享受到太多的金錢。
因此長大成人進入大學後,如果沒有父母的監督,他們會瘋狂地花錢來彌補小時候的缺錢。
當然,這部分孩子小時候基本上都很不快樂,所以他們在大學裡花錢。
2受周圍環境影響
就像我們在案件中談到的小王,事實上她也受到了同學們的影響,她看到學生們有高檔手機,就想買,她看到學生們不停地聚在一起買衣服,於是就加入了。
其實這些孩子的本質並沒有那麼差,但是情況下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有著越來越高的消費水平,然而這樣的孩子往往變得虛榮和自誇,並導致三觀不再正確。
因此如果家長發現這種情況,應該督促孩子改變,不要同舟共濟,不要受其他人的影響,而是要做自己。
三,攀比心理太重了
也有一些孩子在大學裡會出現嚴重的攀比心理,因為大學孩子的家庭情況不一樣,有的可能家庭條件好,所以他們的開銷很高。
有些孩子不認輸,總覺得自己不能比別人差,也不能和過去相比,於是他們就不斷向父母索要生活費,為了給自己的身份金,讓大家覺得他不缺錢,自己的經濟條件也很好。
其實,過度攀比往往會導致孩子迷失方向,也會讓孩子陷入金錢的漩渦,這樣的孩子不僅會越來越浪費,而且不懂得如何對父母心存感激和體貼。因此家長要嚴格要求管教,即使孩子上了大學,也要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
那麼你的孩子在大學裡花了多少錢?你認為大學生每月花多少錢最合適嗎?歡迎分享您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