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是你爸爸的話一十萬都不算個錢,我是你爸爸的話一個月給你千把子元零花錢就是個不小的數據了,一個月工資才5000元三四個兄妹你想累死了你爹啊!這個事因人而為,條件不同觀念不同。
一般1500至2000元;有的孩勤工儉學還給家裡錢;在西方國家,一般來說到18周歲,家裡就不會再給一分錢!人生也就那麼三萬多天,早開發創造力,就早為自己自立、自足、早幸福奠定基礎,也就等於比別人多活幾年、比別人離成功近那麼幾步!因此:(人生)人生道路廣且寬,大海撐舟險灘連。揚帆遠航需持日,越過風浪一重天。
一般說來,大學生還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在校上學期間,基本都是父母給予扶持幫助,作為父母也認為是自己的責任。但是,自己一定要有感恩之心,不能都覺得這樣就是理所當然。同時,還是要厲行節約,考慮到父母掙錢的艱辛,花錢需要合理計劃而不是隨心所欲。至於說父母每月給你寄多少錢,要根據你所在的地方消費水平和你每月用錢計劃而定,並非一成不變。當然,如果你有正規合法的渠道在業餘賺點錢是最好的,這樣既能鍛鍊自己,養成理財的好習慣,又減輕父母的負擔,真是兩全其美。
關鍵是你畢業了能找多少錢的問題,現在你一個月零用都要3500,畢業了你各種費用加起來,工資低於一萬能行嗎?可能你沒得這個本事每個月找這麼多的月工資。還是省省吧,因為你的父母供你已經非常的不易,除非你家是開公司的。
家庭條件好的給三千五百元,或許會滿足你的條件,家在農村的,或者家庭條件不好的這就是天文數字,大二女生,應該知道家裡的情況,不要為了自己享受,和同學攀比,我以為一個月一千五百元都可以了,父母不是提款機,要知道父母掙錢的不容易。要知道感恩,在學校可以兼職掙錢,以補貼自己的日常開支,最終決定還是你自己!
合理,我那會一個月1500,錢少了,學費都沒交,全花了。所以生活費一定要足,不然你就會動心思賺錢,動心思借款。要記住,那些都是踏入社會之後的事,不要在上學時就去經歷。畢業後,錢難掙,屎難吃,但不用怕,因為你已經歷了校園裡的美好,那是他們一輩子錯過的,不可彌補的。而他們早些經歷的磨難,你遲點經歷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正你已擁抱過他們錯過的美好。
如果家用條件確實差,無話可說。但如果家裡沒那麼差,非要為了窮養兒這樣,那真的過了。要警惕孩子的物質匱乏感。很多老人明明家庭條件非常好,卻把剩菜剩飯熱了又熱,捨不得倒掉,完全不顧及對身體的損壞。這就是苦日子過習慣了,終身有物質匱乏感。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不能讓孩子幸福。
現在的大學生都怎麼了?經常看到類似的提問,我們讀大學時候從來沒有問家裡一定要多少,甚至都沒說過要多少,家裡給多少,不夠自己想辦法,省吃儉用的,實在要用的才跟家裡再要。可能現在家庭水平普遍提高了,對待孩子的態度上,給孩子造成以為家裡很富有的錯覺?養成了攀比的習慣,別人要多少,他們也要求多少?
父母條件優越的話,他就不會糾結了,肯定是他每月要3500,父母不同意,他心有不甘,才來這問。 你告訴你父母,許可馨一個月5萬美金,你說你只要3500這麼少,父母不給就斷絕關係,你去找個可以每月給你3500的乾爹乾媽。 都大二了,還不知道感恩,還不知道父母的不易。
合不合理你難到不知道嗎?你的父母掙錢容易嗎?如果是農村的那他們是從牙縫省出的錢供你上大學,如果是城市上班族你父母要拿出一個人的工資來讓你上大學,你的零花錢是在你父母的汗水錢,不管你上大幾都要懂得感恩,自己也可以去打零工掙錢也給自己鍛鍊了社會經驗,在大學有許多農村孩子,他們就很懂事,也很心疼自己的父母,他們的大學都是打零工,和補習班給自己掙學費,你應該向他們學習,給自己一些走向社會的經驗為畢業走上社會輔好路,除非你父母是做買賣的,你就不用去打工,可以讓你父母給你提供零用錢。
每個月給3500塊錢的生活費,這是有錢人。像我們這邊農村人?給學生費用每個月1000塊錢左右。幹建築的一年才賺3萬來塊錢,稍微條件好一點的。每個月給學生活費1300到1500塊左右,收入不同!生活費就不同。人與人沒法比,錢多錢少都一樣供了一個大學生。大學生的能力是他自己努力爭取的,現在的教育真是令人欽佩。不管父母為你付出了多少,用你自己的智慧和實力。來證明你的力量與前程。自我感覺拿錢來包容孩子不是很樂觀的,還是給孩子一個規律到好一些。這樣會讓他感覺有始有終,能讓他感到有規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