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花眼
父母年老,不能工作賺錢,經濟上難免緊張,心裡就會產生擔憂。孝順孝順,既要孝,也要順。所以,給父母零花錢,說到底,就是讓他們安心,過得順心、踏實、高興,這才是孝順。對於新二十四孝中「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榆次王湖村村民高花眼這樣理解。
高花眼告訴記者,他的父母都已經退休,若無大事發生,退休金足以支付老人的日常開支。但自從父母退休後,他發現,父母平常的生活明顯節儉了不少,做一些事往往都要精打細算。注意到這些,他每周回家時總會給父母買些菜,或置辦一些日常用品,每個月還要塞給父母一二百元零花錢,逢年過節,給的會更多一些。「我給他們錢,他們每次都說用不著,但我還是要留下。」高花眼說,「要說花錢,父母確實用不了多少,但如果看到兒女們還惦記著他們,他們就會感覺踏實,感到老有所依,日子就會過得順暢。父母老了,做兒女的,讓他們高興一天就是一天,給些零花錢理所當然。」
反哺父母 理所當然
範改珍
「我剛剛上班,還沒有能力給父母零花錢,不過,我會把我的工資卡交給父母。」今年18歲的範改珍從山西醫科大晉中學院畢業後,在晉中市第一人民醫院當護士。她認為,「給父母零花錢」,就是一種「反哺」:「小時候,父母給我們零花錢,父母老了,我們也應該給父母零花錢。」
範改珍告訴記者,身為「90後」,很多人會覺得他們有些任性,不負責任,這其實是社會對他們的誤解。她認為,每一代人都有特定的社會環境,在為人處世的方式上,他們可能會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但對於父母的愛,他們和所有人一樣「很愛!很愛!」。她表示,邁入社會後,對生活、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我自己掙了錢後,才知道父母掙錢是多麼不易,父母辛苦掙錢養我們,我們也要掙錢養活父母。現在,父母不是缺錢花,要得是子女對自己的關心。」
對於新二十四孝中「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範改珍表示,自覺孝順的大義首先就是要成人自立,不讓父母操心,不讓父母沒完沒了地資助,能反哺、贍養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錢不論多少 但確能表達孝心
馮愛花
「父母養育了兒女,兒女們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孝順父母,力所能及給父母一些零花錢,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市民馮愛花對於新二十四孝中「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這樣解讀。
馮愛花告訴記者,作為雙職工,他和老伴的退休金已足夠應付日常開支。所以,兒女們給他們錢,他們都不會要。但她認為,父母要不要是一回事,兒女們給不給又是一回事。經濟條件好點的,沒有兒女的支助也可以生活,但經濟不好的家庭,做兒女的就要擔負起父母的生活所需。而且要積極主動些,因為老人們往往不會主動和兒女們開口要錢。馮愛花還表示,平時兒女們可以問問父母的生活中有沒有其他所需,能辦到的就要主動、積極去辦。新二十四孝中,給父母零花錢只是一種形式,老人們在乎的更是兒女們的一片心意,經常和父母聚一聚,聊聊天、吃吃飯,都是兒女們的孝順。(記者 史俊傑)
「蘆衣順母」感天動地
——舊二十四孝大家談
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戰,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以德抱怨令人敬
趙軍
談及「蘆衣順母」,家住市城區金輝小區居民的趙軍說,面對繼母的虐待,閔子騫沒有抱怨,更沒有報復,相反選擇了寬恕,這讓他感觸很深,因為自己也有著類似的境遇,自己雖然成功地維護了家庭的完整,但心胸遠不及閔子騫那般寬廣。
趙軍七歲時父母離異,他和九歲的姐姐跟隨父親和繼母一起生活,最初的日子還算幸福,隨著兩個弟弟的出生,繼母的心思大多花在了弟弟身上,他和姐姐難免受到冷落。趙軍告訴記者,他一度非常怨恨父母,讓自己的童年缺少幸福,以至於在姐姐出嫁後,他也離家外出打工。幾年後,趙軍自己買房成家,並攜妻帶子回到久違的家,當面對繼母熱情的招呼時,多年的積怨頓時釋然。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對自己不好的人,怎麼辦?記恨?報復?趙軍搖搖頭說,那都是胸懷狹窄的表現,離異或喪偶的中老年人重組家庭已屬不易,子女應該理解。孝順生父母天經地義,部分繼父母雖然偏心,但也不會如閔子騫繼母那般苛刻,不論親生與否,一般都會盡己所能地照顧孩子。為使整個家庭和諧相處,做子女的一定要不計前嫌、顧全大局,使父母幸福地安享晚年。
智慧地化解矛盾
張偉強
張偉強認為,「蘆衣順母」這則故事引發的思考,不能單純理解為兒女必須無條件忍受繼母的偏狹和羞辱,當與父母發生矛盾或者意見不統一時,子女不應當面反駁,應該找到合適的辦法,以理服之,方能使家庭變得和睦,有經有權、持經達變的孝行才能得孝道之旨。
張偉強回憶說,幾年前,母親因瑣事與祖母發生爭執,言語中多有冒犯,久未能化解,他和父親左右為難。一日,張偉強將新婚不久的妻子帶到母親身邊,很認真地說:「今後您就是她的榜樣,您如何對待祖母,也將體會到同樣的孝心,懇請三思而行。」他的母親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你說的對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後,母親對待老人溫柔恭順。
人無完人,父母有時也會犯錯,作為子女,雖然可能做不到閔子騫般委曲求全,但可以用婉轉的語氣進言,如果他們固執己見,也不要直面頂撞,以免傷了父母的心。在化解矛盾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原則上的孝道,在行動上,我們更應學習用智慧去感化父母從而行孝。
顧大局孝悌為先
王九生
「有些人認為閔子騫太軟弱了,沒有自我的人格尊嚴。其實,這是很片面的思維方式。」市民王九生說,現代人想問題一般都唯我獨尊,閔子騫則不同,他是站在親人的立場考慮問題,認為大家好才算真的好。為此,他情願忍受屈辱,作出犧牲,換來家庭和睦。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是「蘆衣順母」故事中閔子騫最為感人至深的一句話,小小年齡尚有如此胸襟,何況已過花甲之年的我們。現實生活中,常有兄弟姐妹為爭父母的積蓄或房產寸步不讓,或鬧得不可開交,或對簿公堂,結果則是受益者眉開眼笑,失意者從此不登父母門。王九生認為,當下,在利益面前,親情變得一文不值,「孝悌」更是被完全拋之腦後,留給父母的只有辛酸與無奈。
古人云,我孝於親,子還孝於我。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孝敬老人,那麼在他的身教之下,兒女亦不懂孝悌。子女們都能如閔子騫般深明大義,顧及全局,互相體諒,少一些自私,多一份孝心,父母的心才不會受傷,家庭方能更加和諧。(閆曉媛)
本版攝影 記者 周豔峰
文章來源:晉中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