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盡孝系列報導之六 「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高花眼

  父母年老,不能工作賺錢,經濟上難免緊張,心裡就會產生擔憂。孝順孝順,既要孝,也要順。所以,給父母零花錢,說到底,就是讓他們安心,過得順心、踏實、高興,這才是孝順。對於新二十四孝中「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榆次王湖村村民高花眼這樣理解。

  高花眼告訴記者,他的父母都已經退休,若無大事發生,退休金足以支付老人的日常開支。但自從父母退休後,他發現,父母平常的生活明顯節儉了不少,做一些事往往都要精打細算。注意到這些,他每周回家時總會給父母買些菜,或置辦一些日常用品,每個月還要塞給父母一二百元零花錢,逢年過節,給的會更多一些。「我給他們錢,他們每次都說用不著,但我還是要留下。」高花眼說,「要說花錢,父母確實用不了多少,但如果看到兒女們還惦記著他們,他們就會感覺踏實,感到老有所依,日子就會過得順暢。父母老了,做兒女的,讓他們高興一天就是一天,給些零花錢理所當然。」

  反哺父母 理所當然

  

  範改珍

  「我剛剛上班,還沒有能力給父母零花錢,不過,我會把我的工資卡交給父母。」今年18歲的範改珍從山西醫科大晉中學院畢業後,在晉中市第一人民醫院當護士。她認為,「給父母零花錢」,就是一種「反哺」:「小時候,父母給我們零花錢,父母老了,我們也應該給父母零花錢。」

  範改珍告訴記者,身為「90後」,很多人會覺得他們有些任性,不負責任,這其實是社會對他們的誤解。她認為,每一代人都有特定的社會環境,在為人處世的方式上,他們可能會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但對於父母的愛,他們和所有人一樣「很愛!很愛!」。她表示,邁入社會後,對生活、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我自己掙了錢後,才知道父母掙錢是多麼不易,父母辛苦掙錢養我們,我們也要掙錢養活父母。現在,父母不是缺錢花,要得是子女對自己的關心。」

  對於新二十四孝中「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範改珍表示,自覺孝順的大義首先就是要成人自立,不讓父母操心,不讓父母沒完沒了地資助,能反哺、贍養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錢不論多少 但確能表達孝心

  

  馮愛花

  「父母養育了兒女,兒女們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孝順父母,力所能及給父母一些零花錢,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市民馮愛花對於新二十四孝中「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這樣解讀。

  馮愛花告訴記者,作為雙職工,他和老伴的退休金已足夠應付日常開支。所以,兒女們給他們錢,他們都不會要。但她認為,父母要不要是一回事,兒女們給不給又是一回事。經濟條件好點的,沒有兒女的支助也可以生活,但經濟不好的家庭,做兒女的就要擔負起父母的生活所需。而且要積極主動些,因為老人們往往不會主動和兒女們開口要錢。馮愛花還表示,平時兒女們可以問問父母的生活中有沒有其他所需,能辦到的就要主動、積極去辦。新二十四孝中,給父母零花錢只是一種形式,老人們在乎的更是兒女們的一片心意,經常和父母聚一聚,聊聊天、吃吃飯,都是兒女們的孝順。(記者 史俊傑)

  「蘆衣順母」感天動地

  ——舊二十四孝大家談

  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戰,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以德抱怨令人敬

 

  趙軍

  談及「蘆衣順母」,家住市城區金輝小區居民的趙軍說,面對繼母的虐待,閔子騫沒有抱怨,更沒有報復,相反選擇了寬恕,這讓他感觸很深,因為自己也有著類似的境遇,自己雖然成功地維護了家庭的完整,但心胸遠不及閔子騫那般寬廣。

  趙軍七歲時父母離異,他和九歲的姐姐跟隨父親和繼母一起生活,最初的日子還算幸福,隨著兩個弟弟的出生,繼母的心思大多花在了弟弟身上,他和姐姐難免受到冷落。趙軍告訴記者,他一度非常怨恨父母,讓自己的童年缺少幸福,以至於在姐姐出嫁後,他也離家外出打工。幾年後,趙軍自己買房成家,並攜妻帶子回到久違的家,當面對繼母熱情的招呼時,多年的積怨頓時釋然。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對自己不好的人,怎麼辦?記恨?報復?趙軍搖搖頭說,那都是胸懷狹窄的表現,離異或喪偶的中老年人重組家庭已屬不易,子女應該理解。孝順生父母天經地義,部分繼父母雖然偏心,但也不會如閔子騫繼母那般苛刻,不論親生與否,一般都會盡己所能地照顧孩子。為使整個家庭和諧相處,做子女的一定要不計前嫌、顧全大局,使父母幸福地安享晚年。

    智慧地化解矛盾

  

  張偉強

  張偉強認為,「蘆衣順母」這則故事引發的思考,不能單純理解為兒女必須無條件忍受繼母的偏狹和羞辱,當與父母發生矛盾或者意見不統一時,子女不應當面反駁,應該找到合適的辦法,以理服之,方能使家庭變得和睦,有經有權、持經達變的孝行才能得孝道之旨。

  張偉強回憶說,幾年前,母親因瑣事與祖母發生爭執,言語中多有冒犯,久未能化解,他和父親左右為難。一日,張偉強將新婚不久的妻子帶到母親身邊,很認真地說:「今後您就是她的榜樣,您如何對待祖母,也將體會到同樣的孝心,懇請三思而行。」他的母親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你說的對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後,母親對待老人溫柔恭順。

  人無完人,父母有時也會犯錯,作為子女,雖然可能做不到閔子騫般委曲求全,但可以用婉轉的語氣進言,如果他們固執己見,也不要直面頂撞,以免傷了父母的心。在化解矛盾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原則上的孝道,在行動上,我們更應學習用智慧去感化父母從而行孝。

  顧大局孝悌為先

  

  王九生

  「有些人認為閔子騫太軟弱了,沒有自我的人格尊嚴。其實,這是很片面的思維方式。」市民王九生說,現代人想問題一般都唯我獨尊,閔子騫則不同,他是站在親人的立場考慮問題,認為大家好才算真的好。為此,他情願忍受屈辱,作出犧牲,換來家庭和睦。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是「蘆衣順母」故事中閔子騫最為感人至深的一句話,小小年齡尚有如此胸襟,何況已過花甲之年的我們。現實生活中,常有兄弟姐妹為爭父母的積蓄或房產寸步不讓,或鬧得不可開交,或對簿公堂,結果則是受益者眉開眼笑,失意者從此不登父母門。王九生認為,當下,在利益面前,親情變得一文不值,「孝悌」更是被完全拋之腦後,留給父母的只有辛酸與無奈。

  古人云,我孝於親,子還孝於我。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孝敬老人,那麼在他的身教之下,兒女亦不懂孝悌。子女們都能如閔子騫般深明大義,顧及全局,互相體諒,少一些自私,多一份孝心,父母的心才不會受傷,家庭方能更加和諧。(閆曉媛)

  本版攝影 記者 周豔峰

  文章來源:晉中晚報

相關焦點

  • 多「麻煩」年老的父母,是最好的盡孝!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歌,裡面的詞詞滿含兒女對父母盡孝的願望。每次聽,都會感慨:自己有多久沒回到家看看那年邁的父母了?每當我們回家,看望自己年邁的父母時,都會不禁心酸,想要幫一大把年紀的他們做完所有的髒活兒、累活兒。以為這就是在盡孝了。總是會經常打電話問他們還缺啥少啥,給他們買。讓他們衣食無憂,以為這就是盡孝的全部了。可是我們真的考慮過父母的感受嗎?他們幸福快樂到底能有幾分?
  • 父母年邁垂垂老,兒女盡孝正當時
    01前幾天,偶然看到了「老」字的演變過程:它的甲骨文像長發老人扶杖之形;金文變為毛髮,手杖訛為匕;篆文承接金文並整齊化,但是都可看出一位彎腰駝背、老態龍鐘的老人手拄拐杖的樣子。多麼形象的一個字,我的老爹老娘已然是這樣子……曾以為「老」離自己的父母還很遠,曾祈禱父母的身體會一直健康——雖然明知是自己一廂情願,天真的想法,可有時還是止不住這樣想。前些年,當有人問起父母身體如何,我會驕傲地說,他們身體硬朗著呢。這兩年,我不會這樣說了,父母正在一日日地衰老。
  • 對父母長輩盡孝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孔子如是說
    隨著中國老年化人口的劇增,「空巢老人」也引起了社會的更多關注,時下的年輕人,由於就業壓力和生活壓力,更多地投奔在工作一線,對於家庭,很多年輕人無法兼顧家裡父母長輩,甚至有許多年輕人認為給父母錢花,讓父母有吃有穿就是在盡孝了。那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一看孔子給我們怎樣的答案。
  • 孩子到這個年齡段,父母該給零花錢了,再不給別怪孩子「偷錢」
    而且父母會認為孩子有什麼需要可以跟自己說,並不需要零花錢。而實際上,這種想法並不完全正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後就需要有自己的零花錢,而父母擔心孩子亂花錢,則需要採取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後父母還不願意給他零用錢,那麼孩子就不能夠怪孩子做出"偷錢"的行為了。
  • 留在父母身邊盡孝,但是還要出去工作養家,好難抉擇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人人都知道,而盡孝是每一位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作為父母他們後半輩子一生的心血都傾注在自己兒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父母對兒女的期盼。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要盡孝,要多多陪在父母身邊,不要讓他們晚年感到孤獨,不要讓他們生活過的拮据。
  • 大二女生,要求父母每月提供3500元的零花錢,合理嗎?
    馬雲是你爸爸的話一十萬都不算個錢,我是你爸爸的話一個月給你千把子元零花錢就是個不小的數據了,一個月工資才5000元三四個兄妹你想累死了你爹啊!這個事因人而為,條件不同觀念不同。一般說來,大學生還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在校上學期間,基本都是父母給予扶持幫助,作為父母也認為是自己的責任。但是,自己一定要有感恩之心,不能都覺得這樣就是理所當然。同時,還是要厲行節約,考慮到父母掙錢的艱辛,花錢需要合理計劃而不是隨心所欲。至於說父母每月給你寄多少錢,要根據你所在的地方消費水平和你每月用錢計劃而定,並非一成不變。
  • 突擊式盡孝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指在節日期間對父母進行短暫爆發...
    突擊式盡孝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指在節日期間對父母進行短暫爆發式的關愛行為時間:2020-08-05 17:11   來源:禮儀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突擊式盡孝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孩子做家務獎勵零花錢,這樣坑了孩子,快看看給零花錢的正確姿勢
    讀了《正面管教魔法書》之後,我如同醍醐灌頂,孩子的零花錢就該這麼給!沒有附加條件地給零花錢所謂沒有附加條件地給孩子零花錢,就是沒有任何條件,不因孩子的表現增減零花錢,也不因孩子亂花錢取消零花錢,定時定額地給孩子錢。也許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毫無節制的亂花錢。萬一他們買了一堆無用的垃圾該怎麼辦呢?其實讓孩子學會做決策正是給他們零花錢所要達成的目的之一。
  • 甲午家書 盡忠不能盡孝的遺憾(下)
    甲午家書 盡忠不能盡孝的遺憾(下)   這次出發前,陳京瑩留下絕筆家書:「茲際國家有事,理應盡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況大丈夫得死戰場幸事而。父親大人年將古希(稀),若遭此事,格外悲傷,兒固知之詳矣。但盡忠不能盡孝,忠雖以移孝作忠為辭,而兒不孝之罪,總難逃於天壤矣!」  如今讀之,令人潸然淚下。甲午家書,成為跨越時空的遺聲,也是激勵後世的文物史料。而來遠艦魚雷大副徐希顏的家書更是振聾發聵:「以身許國,盡忠不能盡孝。」
  • 當父母的不能不管,該咋管呢?
    姐姐會買一些水果、酸奶給孩子當零食,從來不給孩子零花錢,原本姐姐以為是哪位長輩給孩子買的零食。結果,孩子吞吞吐吐說不出緣由,就斷定孩子是偷的錢。姐姐去看了門口放零錢的地方,發現果然少了很多,孩子不是第一次拿錢了。
  • 一邊給娃零花錢,一邊心存顧慮?把握好三個原則,零花錢成就好事
    現如今,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零花錢,也善於給零花錢。有的家長認為:這樣可以當作獎勵,鼓勵孩子在生活中表現得更好;有的家長卻持反對意見:總是給孩子零花錢,小孩子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就容易出現問題,他們做事情會變得十分功利性。 那麼,孩子的零花錢到底要不要給,什麼時候給呢?今天帶大家一起分析探討。
  • "2019@共和國"系列報導之"褒揚烈士":念茲在茲,無日或忘
    "2019@共和國"系列報導之"褒揚烈士":念茲在茲,無日或忘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劉毅 賈志軍 胡競責任編輯:李晶2019-12-11 17:04
  • 孩子偷錢被打到求饒,專家:超過這個年齡還不給零花錢,他就會偷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意識到,「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就好像我生活在人口巨密集的深圳,一出門就得花錢,沒帶錢就會缺乏安全感。因此,部分寶媽們都會給孩子提前準備零花錢,以備不時之需。
  • 周理平:有一種同學情,叫「我們替你盡孝」
    湖南長沙縣男子蔣忠患重病去世,其26名同學自發地眾籌替他盡孝。此事一經報導,讓無數網友為之動容,使眾人在這嚴冬到來之際,透過屏幕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溫情。(11月26日,澎湃新聞)上善若水,至德在行。
  • 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就成了親戚
    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各自就成了親戚。父母在世時,人生還有根基,心靈還有歸宿。每個在外漂泊的孩子,累的時候還能有個休息的港灣。父母在時,兄弟姐妹都是家人,經常聚一起,有說有笑,而不在就是親戚,來往越來越少,熱情越來越少了。親人之間即使有點小矛盾,千萬千萬別吵架,只要一吵架,就傷了感情,難得癒合,便成了仇人,最後鬧得永遠不再來往。而父母在親兄妹都和諧相處,互相幫助。
  • 男子偷給父母零花錢,被「悍妻」罰跪扇耳光一頓羞辱
    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其他方面再優秀也很難被世人認可。一個女人選擇丈夫時,應該也不希望自己嫁給一個對父母不孝的男人。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女性朋友婚後變得越來越「雙標」。對女方的父母,夫妻都要孝順;對男方的父母就比較苛刻,甚至誇張到一分錢都不能給。而男性在這種「枕邊風」的耳濡目染之下,成了「娶了媳婦忘了娘」的無良人。
  • 清明時節話盡孝 你的孝就是讓她笑
    「百善孝為先」,趁著父母老人健在時,我們更要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盡己所能回報養育之恩。所以我們除了自身正確認識孝道文化,我們更要孝順父母,弘揚孝道新風,讓孝心孝行紮根心中,營造移風易俗的良好社會環境。 弘揚孝道新風,父母健在時,務必要厚養。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最是純潔無私,父母的養育之恩比天高、比地厚。因此,厚養父母、善待父母應成為年輕人的行動自覺。
  • 父母偷看QQ微信還收走零花錢 19歲女孩不想回家
    面對自己的親生父母,女孩稱「不認識」,就是不願回家……近日,一名四川籍19歲女孩因與父母賭氣離家出走,身無分文,在重慶西站滯留一天一夜,最終被重慶警方救助。面對親生父母 她竟稱「不認識」了解情況後,民警輾轉查詢到了小妮父親曾先生的聯繫方式。撥通電話後,電話那頭的曾先生夫妻正焦急萬分,他們已向四川當地公安機關報了案,並發動所有的親戚尋找孩子。
  • 當孩子問「能給我零花錢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皮皮的零花錢一直都是靠他自己勞動獲得的。但是很多父母會擔心用零花錢獎勵著孩子做家務,會讓孩子變得功利,甚至導致孩子的家庭觀念淡薄。其實,在實行零花錢獎勵制度的初期,皮皮也會有「不給錢就不做家務」的想法。後來我反思自己的做法,做出了一些調整,皮皮的功利想法也就慢慢被改掉了。首先,不能只要孩子做家務就給獎勵,家務也要有區分。
  • 盡孝其實很簡單,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驚喜,或者經常的陪伴
    「孝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精髓,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其中我最反感的就是「臥冰求鯉」和「郭巨埋兒」。為了抓鯉魚,冬天河中冰層深厚,為何不能鑿開冰面,下網撈魚。卻非得解衣臥冰來傷害自己的身體?如此孝道怕我等之精誠不足以如此感天動地,孝感神明,使鯉魚可以自己跳到冰面。